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概述
白芍方药以及白芍总苷镇痛功效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自芍方药以及白芍总昔镇痛功效及其机理研丸进展**收稿日期:2020-01-04修回日期:2020-01-1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8青苗人才计划(DZMYS-201801),负责人:田贵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1674050):电针对CPSP 天鼠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Wnt/B-catenin 信号通珞调控作用,负责人:田贵华。
* * 通讯作者:田贵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针药结合防治慢性疼痛的临床评价方法■及效应机制研究。
林生,研究员,诗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活性物质的发现与功能研究。
代倩倩,夏 欢,夏桂阳,商洪才,石兆峰,黄雨丝,李心怡,林生**,田贵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00)摘要:目的综述古籍中对白芍镇痛功效的记载,以及近年来阐述白芍镇痛功效与机理的研究,为其 临床应用和效应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查阅古籍和近年有关白芍镇痛功效的文献报道,并 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结果历代诸多医家及著作均有对白芍镇痛功效与主治的详细描述。
临床研究证 实白芍方药及其提取物白芍总昔对于腰腿痛、内脏痛、头痛、癌性疼痛等痛证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基础实 验表明,白芍及其提取物可通过调节前列腺素、相关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等多种途径发挥镇痛作用,还可拮 抗吗啡等西药镇痛耐受,与甘草、川乌、马钱子等中药配伍后,还具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
结论 白芍在 治疗多种痛证方面疗效显著,机制复杂,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发掘。
关键词:白芍 白芍总昔 镇痛功效 镇痛机理 研究进展doi: 10.11842/wst,20200210002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口芍为毛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 仏)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山东等 地。
其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 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血 虚证、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及 肝阳上亢等证叫尤其适用于疼痛诸证,如血虚失养 所致的痛经,血虚肝郁所致的胁肋疼痛、筋脉拘急疼 痛,肝脾不和所致的腹痛泄泻以及肝阳上亢所致的头 痛目痛等。
中药机理研究

中药机理研究是指对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疗效。
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是指中药在人体内发挥药效的过程,包括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等。
中药机理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机理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可以探索中药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作用途径等,进而揭示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
中药机理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揭示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和临床治疗。
此外,中药机理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机理研究是对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旨在揭示中药的药理学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

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药理学镇痛药实验报告引言:疼痛是人类常见的不适感受,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小鼠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
每组动物接受不同的药物处理,然后评估其对疼痛的镇痛效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热刺激和化学刺激两种方法来诱发疼痛反应,并通过行为观察和生理指标来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
实验结果:在热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小鼠的热痛阈值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和药物B的镇痛效果可能与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有关。
然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镇痛作用。
在化学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C对小鼠的疼痛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药物B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药物A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神经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而药物C可能通过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减少组织损伤来减轻疼痛。
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镇痛药物具有不同的镇痛机制和效果。
药物A和药物B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减轻疼痛,而药物C和药物D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这些结果为临床上的疼痛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仅仅是在小鼠模型中得出的,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
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论: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估不同镇痛药物的效果,我们发现药物A和药物B对热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药物C和药物D的效果相对较弱。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实验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结尾: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本实验为药理学镇痛药物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不同药物的了解。
中药对慢性疼痛的镇痛作用研究

中药对慢性疼痛的镇痛作用研究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存在并长期困扰患者的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传统医学中,中药一直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病症,并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一定的镇痛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对慢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一、慢性疼痛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疼痛是指疼痛在3个月以上持续存在的病症,其与急性疼痛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慢性疼痛的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其疼痛程度常常剧烈,疼痛区域广泛,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脾气急躁等心理反应。
此外,慢性疼痛还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相关。
二、中药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病症。
在如今的临床实践中,中药的镇痛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调节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改善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1. 艾叶艾叶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中。
艾叶可通过刺激肌肉、骨骼和关节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感。
2.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妇科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然而,研究表明当归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对缓解慢性疼痛具有明显的效果。
当归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拮抗炎症介质的作用,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3. 罗汉果罗汉果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疼痛。
研究发现,罗汉果中的化合物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三、中药对慢性疼痛的机制中药对慢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是通过调节体内的生理过程来实现的。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影响神经传导途径和调节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1. 神经传导途径调节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作用于神经传导途径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例如,艾叶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
2. 炎症反应调节慢性疼痛常常伴随有炎症反应的存在。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拮抗炎症介质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镇痛中药的药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
1 71 ・
・
综 述
・
镇 痛 中药 的药 学及 药 理 研究 进 展
王 颖
【 摘 要】 西医止痛虽镇痛效果确切,但易产生 胃肠道不适、成瘾性、依赖性等各种不良反应,寻找不 良反
应少和依赖性小 的止 痛中药成为新 的趋势 。中药镇痛在 临床应 用历史 已久 ,给临床医师治疗疼痛性疾病带来 巨大的帮 助 ,对于解除患者疼痛及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 中药现 代化研究 的进展 ,对 中药止痛药的有效成 分及 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 多 ,使临床医师对 中药止痛药认识不 断深入 ,也 为中药止 痛药开辟 了一块新 的天地。
果 ,尤其醋制 品止 痛效果更 佳 ,镇 痛效 果优 于一般 解 热镇 痛 药物 … 。临床应用表 明 ,延胡 止痛 片治疗 三叉 神经痛 效果 确
部分坐骨神经损伤 ( S S N I )诱导 的神经 病理性疼 痛也具 有较 好镇痛效果 ,与 调 节纹 状 体 细 胞 外 液 单 胺类 神 经 递 质紊 乱
有 关 圳 。
3 温经止 痛中药
痛经多 因经血 排 出障碍 、瘀滞 不 畅所致 ,究 其 因与 经期 受寒 、寒凝气血 、气 血瘀 滞不 畅有关 ,宜采用 温宫 逐寒 、调
经止痛的方法 ,常用温 经止痛 中药 有川 乌 、附 子 、香附 、炮
切 ,可提高单纯西 药治疗效果不佳 的三叉 神经痛 的临床疗效 , 同时对慢性 腰腿 痛 、气滞 血瘀 型 的溃 疡病 、月经痛 、胃肠 道 系统 引起 的钝痛 等均有 效果 ,尤其 治疗 因疼痛 引起 失眠更 为 适宜 [ 2 ] 。三棱 中的总黄酮 能够 明显 减少小 鼠醋 酸刺激 所致 的
时应用受到限制 ,部分患 者疼 痛未 良反 应致使患者停 药 。中药 、天然 药 已越来 越 凸显其 药 效 良好 、无成 瘾性 、不 良反应 少及资 源丰 富等优 势 ,在 疼痛 治疗领域 引起 了临床 医师 的重 视 ,中药 治疗疼 痛 的特点 有作 用广 泛 疗效 温 和持久 、不 良反应较 少 ,基本 不存 在吗 啡类
中药镇痛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 o eeo nma Sin e A h i c n ea dT cn l yU i r t,F nyn 3 10 C ia C l g f i l c c , n u i c n eh oo nv sy e ga g 3 0 , hn ) l A e Se g ei 2
疼痛是一种固有的主观感受 ,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 的感觉, 同时还具有感受 、 情感 、 认知和行为的综合 反应过程 。 目 , J 前 最常用的镇痛药是非甾体类抗炎药( S Is 和阿片类 , NAD ) 虽然在临床上都取得 了较好 的疗效 , 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 良反应 , N A D 有 胃肠道反应 、 如 S Is 胃溃疡、 胃出血和变态反应等, 阿片类药 物则有不同程度的成瘾性 , 这使得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 , 寻找副作用和依赖性小 的止痛 中药成为新 的趋势。中医学治疗痛证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 黄帝 内经》 就已对痛证的病因、 在《 中, 病 机、 病位、 证候、 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传统中医认为疼痛的基本病理是“不通则痛”与“不荣 则痛”, 其治痛的基本方法一直 以辨证论治为主流, 以其常 以复方通过药物配伍 , 所 对症用药。常见的 镇 痛 复方有 : 复方 天麻 制剂 、 都梁 丸 、 三七化 痔丸 等 J 。文章 对镇 痛 中药 的多 糖 、 生物 碱 、 黄酮 、 发 油 、 挥 皂 苷等有效成分的镇痛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为镇痛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安徽科技 学院学报 ,0 22 ( ) 1 ~1 2 1 ,6 3 :1 4
J un lo h iS in ea dT c n lg iest o r a f An u ce c n e h ooy Unvri y
中药药物的抗痛与镇痛作用研究

中药药物的抗痛与镇痛作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中药药物在抗痛与镇痛领域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药药物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药物资源,逐渐成为探索新型镇痛药物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就中药药物在抗痛与镇痛作用研究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的抗痛机制中药药物具有多种抗痛机制。
首先,中药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经传递途径,干扰痛觉信号的传递。
例如,一些中药药物中含有镇痛活性成分,能够通过调节痛觉传导通路中的离子通道,减少神经传递过程中的兴奋性,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其次,中药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的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发挥抗痛作用。
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包括内啡肽和脑内多巴胺等物质,它们的合成和释放受到中药药物的调节,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此外,中药药物中的抗炎成分也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痛觉刺激。
二、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抗痛效果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抗痛效果。
以秦艽为例,它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中药药材,在治疗关节炎等疾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秦艽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减少关节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疼痛症状。
除了秦艽,川芎、当归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镇痛治疗中。
这些中药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等途径,减轻病患的疼痛感。
此外,一些中药制剂如逍遥丸、桂枝汤等在临床上也展现出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三、中药药物的抗痛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药物在抗痛与镇痛领域的作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对中药药物中的抗痛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物的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致力于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探究中药药物的抗痛途径和目标,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利用中药药物的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开发新型的中药药物制剂,以提高其在镇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草药镇痛的研究概况

疼痛特别是慢性疼 痛 , 不单纯 是生理学 的感觉 问题 !也
是心理学 的复杂情绪表现 , 同时还受社会 、 环境和文化教育 的
药敷贴穴位或病变局部 , 治疗顽 固性疼痛 8 例 , 9 结果 : 显效 4 3
例, 好转 3 7例 , 无效 9例 , 总有效率 为 8 .9 。并认 为有效 9 8
几种 药物相互配伍 , 在痛证治疗 中发挥有效 的作 用, 而且 中草
药对于痛证 患者不 易产生耐药性 和成 瘾性。所 以对 于中草 药
的镇 痛止痛机制的研 究显得格 外重要 。收集 了有关 中草 药的 镇痛研 究方 面的相 关资料 , 并从单味 药 , 单味 药提取物 , 多 和 味 药配伍方面进行 总结 阐述, 而对 中草 药镇 痛路 径 的研 究 从
[] 8 刘英杰, 原启华 , 黄晨 , . 等 三角纤 维软骨切除治疗 桡骨远端 骨折 愈合后 尺 侧 腕 痛 2 例 报 告 [ ] 4 J .中 国 综 合 临 床 , 0 1 1 20, 7
( ):4  ̄ 5 6 7 55 4.
成分通过相应穴位表 皮作用 于人体 , 同体 内给药 的药理作用
s nfrdsodr f h i a rdo la on[ ] JHadS r, i i reso eds l a iun r itJ . n ug o o 2 t t j
1 8 1 A : 8  ̄ 91 9 5, 0 4 2 .
[7 A d a e e, n , a a a a l B S,t 1 r rs p 1] nr s k rM M y r r Wo , e a A t oc i e R B ba f . h o c R p io Pl e 1 r n u rFb e t g o p xTas J . e r f a r B Ti gl i o rl eC m l er[ ] J a m a a ra i a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概述
【摘要】中药长期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关于中药镇痛的机理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就近10年来对于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疼痛;中药;综述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used to treat pain with good efficacy for a lo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n experiment,there is a great progress on study of analgesic mechanism of Chinese article reviews the studies about analgesic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in 10 years.
Key words:pain;Chinese medicine;review
疼痛是包括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后致痛物质从组织产生和释放,疼痛感受器的致敏,痛觉信息的传导和感觉中枢的感知,并最终进入意识阶段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中医认为疼痛不外乎经络闭阻、痰湿阻滞、气血逆乱等,是以经络气血失调为根本原因。
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祛湿化痰通络等方法,长期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疗效。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对于中药镇痛的机理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外周作用
减少外周致痛物质及诱导痛敏物质的分泌中药可通过减少以
IL-8为代表的细胞因子类物质、单胺类神经递质、PG、NO、超氧阴离子等外周物质的生成,减弱对疼痛传入神经系统的刺激,达到镇痛效果。
贾英杰等研究发现化坚拔毒膜对疼痛时血清IL-2含量的降低及PGE2含量升高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衡先培等发现以虫类通络法的代表方通络汤(水蛭、僵蚕、地龙、全蝎、地鳖虫)灌胃可明显增强阴虚火旺大鼠模型对钾离子致痛的痛阈,明显降低循环血液中的5-HT和组织胺。
聂红等报道,EOAD(白芷总挥发油)对甲醛致痛大鼠模型有明显镇痛作用,显着降低血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秦林等研究表明川乌与白芍配伍后能抑制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降低血液中炎症介质PGE2的含量。
许建阳等发现金铁锁水浸膏灌胃对福氏佐剂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痛有显着的镇痛效应,能提高痛阈,降低血清NO/NOS,阻断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孟明慧等发现中药癌痛克(主要成分:全蝎、南星、大黄、川穹)能明显提高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同时减少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
减轻局部致痛物质的堆积中药可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粘度等,加快血流速度,使局部致痛物质快速转移和代谢而镇痛。
熊元君等发现复方血竭止痛擦剂(含有三七、血竭、苏木等)可使小鼠耳廓细动脉、细静脉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血流速度加快,并降低右旋醣酐致家兔血瘀模型血粘度。
周效思、易德保在研究中发现10%的威灵仙水提液可以明显延长热板所致的小鼠舔后肢的时间,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对小鼠耳肿胀及大鼠足肿胀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炎症渗出。
刘蕾等研究表明复方威灵仙合剂(威灵仙、防己、木瓜、当归等)能明显减少小鼠醋酸所引起的扭体反应数,延长小鼠热板法引起的痛反应潜伏期,对大鼠蛋清所致足跖肿胀及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高剂量对炎症早期引起的组织水肿和渗出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李兴志等发现骨痛灵软膏(由血竭、三七、红花、乳香及川乌等8味中药组成)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热板法致痛及大鼠辐射热法致痛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浆粘度[11]。
姚新苗等[12]研究发现筋络宁口服液灌胃后能有效缓糖酐、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率;皮下注射筋络宁口服液能降低大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增加外周内源镇痛物质的释放阿片肽类是公认的内源性镇痛物质。
现代研究表明在促进感觉传入的外周末梢也存在性质上与脑内相似的阿片受体,目前已证实在外周受损组织内含有大量的β内啡肽、脑啡肽及少量强啡肽等内源性镇痛物质。
中药可通过增加外周此类物质,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蒋晓江等证实在外贴痛膜宁制剂后,钾离子致痛家兔挣扎反应明显减少,其血浆中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
陶寰等发现癌痛宁巴布剂(成分为川乌、魔芋、山豆根、丹参、莪术、红花、麝香、冰片)可提高癌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13]。
调节基因基因是胞内快速反应基因,其表达不但能反应疼痛的水平,还可抑制内源性阿片基因的表达[14]。
中药可抑制其表达,从而可能激活阿片肽基因的表达。
韩笑等研究表明,都梁丸(白芷、川芎4:1)提取物灌胃可提福氏佐剂所致炎性疼痛大鼠模型痛阈值,并可抑制外周组织(包括肾上腺、心脏、皮肤
基因的表达[15]。
胡一冰等报道复方天麻制剂能显着抑制疼痛大鼠心脏、皮肤组织增强的表达[16]。
2 中枢作用
β内啡肽作为经典内源性镇痛物质,在下丘脑、脑和脊髓中广泛分布,可产生很强的镇痛效应。
在外周虽为致痛物质,但在中枢可抑制脊丘束神经元的活动,产生镇痛效应。
去甲肾上腺素(NA)在中枢亦有镇痛作用,其效应与
相互依赖。
中药通过增加中枢此类物质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牛红梅在研究证实癌痛欣滴鼻剂(主要成分为细辛、冰片、防风、荆芥、葛根、白花蛇舌草、五味子、枸杞子)可明显提高大鼠脑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17]。
王凯旋等发现天蝎定痛散(天麻、蜈蚣、川芎、白芍、白芷、细辛等)水溶液灌胃能明显减轻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延长疼痛反应时间,并明显拮抗致痛小鼠脑组织中含量的降低[18]。
聂红等报道,EOAD(白芷总挥发油)能显着升高大鼠脑干羟色胺含量。
胡一冰等报道复方天麻制剂能显着升高福氏佐剂引起的疼痛大鼠脑内、、NE的含量[16]。
3 问题与展望
中药应用于疼痛治疗副作用较小,给药方式灵活,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目前对于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目前对于中药镇痛机理的研究多通过动物实验,所用模型主要包括热板、钾离子致痛、化学物质引起的动物肢体或内脏炎症痛等。
这些模型只能部分模拟疼痛状态或类型。
(2)疼痛产生是多因素、多通路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中药作用往往是多靶点的,缺乏可比性。
目前对其镇痛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孤立和分散,今后可以考虑进行某一水平的多位点或从外周到中枢某一纵向通路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赵志奇.疼痛及其脊髓机理[M].上海科技出版社
贾英杰,孙一予,苗富来.化坚拔毒膜对癌性疼痛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天津中医药,20XX,22(2):135.
衡先培,张国豪.虫类通络法治疗疼痛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
聂红,沈映君,曾南.白芷总挥发油对疼痛模型大鼠的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药理与临床
秦林,彭欣,张少华.川乌配伍白芍对炎症因子及自由基的影
响
许建阳、王发强、郑维发.金铁锁对实验性RA小鼠痛阈及血清NO/NOS 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
孟明慧,任清华,马灿华.癌痛克对微循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J].肿瘤防治杂志,20XX,9(5):553.
熊元君,刘满江,刘发.复方血竭擦剂的抗炎止痛与活血化瘀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
周效思.威灵仙镇痛抗炎药效研究[J].中华临床医
药
刘蕾,朱秋双,王丽敏.复方威灵仙合剂抗炎、镇痛作用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
[11]李兴志,李贺,睢大员.骨痛灵软膏镇痛作用的药理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姚新苗,钟晓明,钱华.筋络宁口服液的抗炎镇痛药理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3]陶寰,刘永年,李俊松.癌痛宁巴布剂治疗癌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
[14]吕国蔚.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转录调节[J].生理科学进
展
[15]韩笑,刘文,邱德文.都梁丸提取液镇痛作用及对外周组织
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6]胡一冰,张运发,许建阳.复方天麻制剂对中枢吲哚类及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17]牛红梅.癌痛欣滴鼻剂治疗癌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8]王凯旋,毕明刚.天蝎定痛散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