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独特药物资源,凝结着数千年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

传统中药剂型主要包括饮片、汤剂和丸剂等,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对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可以拓展中药的应用范围,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是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颗粒中,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并实现靶向输送。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载体中,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靶向输送,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疾病部位,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其次是中药微胶囊的研究。

微胶囊是一种用聚合物材料包裹药物的药物控释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

中药微胶囊可以用于制备颗粒、膜、纤维等多种剂型,以实现不同的药效目标。

例如,利用微胶囊可以制备含中药有效成分的颗粒,实现慢释效果,适用于长期治疗的需要。

此外,中药微胶囊也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服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三是中药贴剂的研究。

中药贴剂是将中药有效成分贴附在贴剂表面的一种剂型,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贴剂具有方便易用、渗透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非口服给药和局部治疗需求。

例如,中药贴剂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痛、跌打损伤等疼痛类疾病,通过贴剂贴在患处,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有一些进展。

例如,中药凝胶、中药胚乳、中药颗粒剂等。

中药凝胶是一种由聚合物材料和中药有效成分组成的凝胶剂型,可以用于局部治疗。

中药胚乳是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脂质胶束中,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中药颗粒剂是将中药通过制粒工艺制成颗粒剂型,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总之,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药新剂型的制备技术和作用机制,推动中药新剂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是当代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近年来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探讨各类新剂型的创新点、临床应用及前景,以期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简要介绍药物新剂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新剂型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改善患者顺应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新剂型的创新点、技术难点、临床应用等;接着,重点分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新剂型,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纳米药物等,探讨其原理、制备方法、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药物新剂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的综述和分析,本文旨在展示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为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医药领域的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二、药物新剂型分类与特点药物新剂型是指在传统药物剂型基础上,通过创新技术或方法研发出的新型药物形态。

这些新剂型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满足特定疾病的治疗需求。

近年来,我国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显著,为医药产业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缓控释制剂:该类新剂型旨在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长时间维持有效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如口服缓释制剂、植入式缓释制剂等。

靶向制剂:该类新剂型能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纳米靶向制剂、脂质体靶向制剂等。

透皮吸收制剂:该类新剂型通过皮肤给药,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中药新剂型是指在传统中药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的一种剂型形式。

中药新剂型不仅可以使中药更方便、准确地使用,还可以优化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载体技术: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与药物载体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药物载体包括纳米颗粒、聚合物微球、脂质体等。

例如,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粒子可以增大其比表面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进而增强药效。

2.微囊化技术:微囊化技术是将中药微细粉末包裹在微孔或多孔材料中,并通过控制释放速度实现长期持续释放。

这种技术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给药频次,提高药效。

常见的微囊化技术有滚筒共混法、液滴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等。

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级别的粒子,通过其特殊的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界面效应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纳米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药活性成分溶解度低的问题,并减少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排列技术:排列技术是通过对中药成分在给药系统内的排列和组合形式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药物释放速度和药效。

例如,通过在介质内加入适当的分散剂和吸湿剂,可以控制中药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剂型的稳定性。

目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难题和挑战:1.药效评价标准不明确:中药新剂型的药效评价需要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并与传统药物相对比较,才能真正反映出其疗效的提高程度。

2.药物制备技术不成熟:目前的中药新剂型制备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提升。

例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备中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纳米颗粒的稳定性问题。

3.安全性问题:中药新剂型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剂型的改变往往会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进展

3、口服制剂
口服制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更高效、 更安全的口服制剂。例如,口服纳米晶体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级的微粒中,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
二、药物新技术研究进展
1、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人体细胞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年来,基 因治疗已经在一些遗传性疾病和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新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够在基因层面进行精 确的编辑和修复,为治疗遗传性疾病和癌症提供了新的途径。
谢谢观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在中药制剂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用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提高中药制 剂的疗效和稳定性。纳米技术则是一种新兴的制剂技术,通过将药物制成纳米粒 或纳米囊,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在中药制剂中,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 药物的载体材料和制备工艺中,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
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 们健康需求的提高,对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因此,需要加强 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的投入,支持 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一、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1、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是近年来研究最为热门的药物新剂型之一。纳米技术能够将药物分 子精确地包裹在纳米级的微粒中,这些微粒可以直接靶向肿瘤、炎症等病变区域, 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目前,已经有多款纳米药物获得FDA批准用于临 床治疗。
2、疫苗创新

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摘要】由于中药汤剂存在着临时煎煮麻烦,使用和携带不便、剂量大、不易保存,药材利用率低的缺点,尤其是急诊用药的不便。

所以要改革中药的剂型,使汤剂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药汤剂剂型改革进展汤剂,古称汤液,始创于殷商时代,是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是中医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

由于汤剂能适应中医辩证论治,随证加减、灵活用药的需要,药效显著,作用快捷,因此金代李杲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在中医几千年防病治病的用药实践中,汤剂始终作为中药最重要的剂型运用。

但汤剂存在着临时煎煮麻烦、使用和携带不便、剂量大、不易保存,药材利用率低的缺点,阻碍了汤剂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尤其是急诊用药。

因此改革中药剂型是发展中医药的迫切需要,保持汤剂特色,克服汤剂的缺点,是中药汤剂剂型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现就将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保持汤剂特色,克服其缺点,是汤剂剂型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以及药学人员的不断研究,创制了一些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剂型,促进了中药药学的发展,使汤剂焕发了新的活力,在制作水平和提高疗效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1 中药煮散是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制剂。

与汤剂比较,其有节省药材、便于煎煮,提高效率和汤剂质量的特点。

近代研究证明煮散的煎出率高于饮片,以饮片全量与1/3饮片量制成的颗粒作煎煮比较,泻心汤总蒽醌量超出前者的0.38倍,四物汤总糖量为前者的1.11倍,银翘散粗末煎服治愈感冒其用药量仅为全饮片的1/5左右,而且煎煮时间比饮片短。

2 中药合剂(浓煎剂)合剂是中药材经提取、浓缩而制成的内服液体剂型,属于汤剂改进剂型。

合剂能保持汤剂特色,克服煎煮麻烦,缩减体积,便于服用、携带和贮存,但不能随证加减,且多为混悬型液体,故常有“服时摇匀”的标签。

3 口服液剂系选用合理方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在无菌或半无菌条件下灌制成的液体剂型,是在汤剂、合剂上的改进,为精制的中药汤剂。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向、新剂型的应用领域以及新剂型对中药的应用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一、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向1.纳米技术在中药新剂型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封装在纳米载体中,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并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2.基因工程技术在中药新剂型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改变植物或动物中药的基因组成,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稳定性。

3.微流控技术在中药新剂型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以微液滴的方式进行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控制性。

二、中药新剂型的应用领域1.新型中药口服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例如,经过纳米技术改良后的中药胶囊,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2.新型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例如,通过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封装在外用贴剂中,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疗效。

3.新型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应用。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

三、中药新剂型的应用带来的益处和挑战1.益处:中药新剂型可以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稳定性,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2.挑战: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纳米技术虽然提高了中药的疗效,但其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伦理道德和安全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在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还需要深入探索,以解决其面临的技术和伦理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

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

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传统剂型指的是中药的常见形式,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这些传统剂型已经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中药传统剂型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论述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

首先,固体中药剂型的新发展有着显著的创新。

传统的中药剂型包括丸剂、散剂等,使用起来相对困难,尤其对于儿童和老年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研发新型的固体中药剂型。

例如,颗粒剂是一种将中药研磨成颗粒的剂型,可以直接服用或溶解于水中饮用。

这种剂型制备简便,易于患者服用,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存储性能。

另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中药的微胶囊剂型,即将中药制备成微胶囊的形式,便于口服或外用。

这种剂型既可以保护中药免受光、空气和湿气的影响,又可以控制中药的释放速率,增加药效的持续时间。

其次,液体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液体中药剂型主要是中药汤剂,由于剂型繁琐、煎煮时间长等原因,难以推广和使用。

新型的液体中药剂型主要包括浓缩剂和注射剂。

浓缩剂是将中药汤剂煎煮浓缩成粉状或液状的制剂,可以直接服用或加水稀释后服用。

这种剂型大大减少了煎煮时间和剂型繁琐的问题,同时保留了中药的药效和疗效。

注射剂是将中药制成注射液的剂型,可以直接注射进入体内。

这种剂型具有快速起效和剂量准确的优点,适用于急需药效的疾病治疗。

此外,外用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外用中药剂型主要是膏剂、贴剂等,使用起来不够方便和精确。

新型的外用中药剂型主要包括贴剂、凝胶剂和纳米药物传递剂型。

贴剂是将中药制成贴剂的形式,可以直接贴敷于皮肤上。

这种剂型有着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特点,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凝胶剂是将中药制成凝胶的形式,可以方便地涂抹于皮肤上。

这种剂型具有质地均匀、渗透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创伤愈合和皮肤炎症的治疗。

纳米药物传递剂型是将中药制成纳米颗粒或纳米胶束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穿透皮肤和渗透到病灶,提高药效和疗效。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摘要:我国中药使用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

以往我国中药剂型主要包括丹、丸、膏、散等,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研技术运用在制药领域,制药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我国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前言:中医和中药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中药对我国医学的影响非常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中药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中药的剂型也随着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将西药制剂的方法运用到中药制剂中以后,我国中药制造出了缓释、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中药口服液和中药注射剂等新型的制剂。

中药制剂的发展,弥补了中药制剂以往治疗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治疗的稳定性和疗效,使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本研究就新型的中药制剂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制剂的使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详见于下文:1、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张淑丽[1]等在非麦角碱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中对缓释和控释制剂进行了综述。

指出缓释和控释制剂是规定释放介质中,前者缓慢非恒速释放药物,后者缓慢恒速释放药物,两者的目的均是为患者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

这类制剂的优点主要包括,首先能够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增加其用药的依从性;其次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较平稳,极大地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得到提升;然后药物的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可尽量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在服用时同样需要注意该类药物服用时不能咀嚼,以免发生药效突然释放,造成机体损伤;服用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需按医嘱定量服用;其发展主要是由原有的外用制剂向口服缓控给药方面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胶囊等都是发展后的中药缓解制剂;另外还从单方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向复方如复方卡托普利缓释片发展。

但是中药缓释和控释制剂在发展上也遇到了阻碍,主要是由于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较复杂,在进行剂型制造时物理和化学的成分无法精准提炼,且提炼出的制剂在药效成分方面很难达到在同一时间释放药效,在服药后药物的成分代谢不一,在体内可能存在化合物相互作用,造成药带动力学发展滞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

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

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

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

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

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

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

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

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

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

复方丹参滴丸中由于减少了冰片用量,减少了胃肠刺激作用,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丹参滴丸在胸痹症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且因是经典方,为纯中制剂,临床应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目前已顺利进人美国FDA临床验证阶段。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将传统苏合香丸由原处方10余味精简为5味,采用新工艺制成“苏冰丸”,苏合香用量仅为原处方1/2,但生物有效性研究证明具有颗粒小、溶出时间短、有效剂量小、耐缺氧性能好等优点,既达到治疗目的又节省许多名贵药材。

3栓剂栓剂不仅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而且还可通过直肠吸收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直肠给药后,药物不直接通过肝脏,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

不能口服用药的病人可用此剂型,尤其适于小儿用药。

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但主要有效成分雷公藤总萜类既难溶又有毒,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有文献报道了雷公藤双层栓[3]。

双层栓的前端为空白层,当空白层基质融化后形成的液态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绕过肝脏而直接从直肠中静脉及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大循环。

)性。

又如小儿消炎栓是以连翘、黄芬等制成从兔血药浓度经时变化曲线看出.曲线开始上升陡而快,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

[4],说明栓剂吸收快,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能维持较长时间高血药浓度。

其它临床应用的还有痔疮栓、肛愈泡腾栓、前列康栓等等。

相信腔肠给药系统是中药用药的有发展潜力的主渠道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必定会推动栓剂制剂的迅速发展。

4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或定位释放给药的方法,是指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 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 ,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为靶向给药制剂[ 5]靶向给药可减少用药剂量,增强药物对靶.组织定位的特异性,提高疗效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以脂质体、磁性药物、微球、纳米球、静脉乳剂等作载体的各类靶向制剂。

4.1微球靶向制剂中药微球主要由药物和载体组成,与普通制剂相比,微球制剂具有靶向性、缓释性、栓塞性的显著特点[ 6]。

中药微球是目前正在研究中的一种新型栓塞剂,已研制出华蟾蜍精微球[ 10]、莪术油明胶微球[ 7]等。

李凤前[ 8]将汉防己甲素制成白蛋白缓释微囊,提高药物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并降低其毒性,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 并考察了其释药性能的体内外相关性[ 9],研究了汉防己甲素微囊化后的体内分布特点,对肺动脉高压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0]; 并且发现汉防己甲素肺靶向微球对肺循环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可明显增强汉防己甲素降低mPAP 的效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2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载药靶向运行,延长疗效; 避免耐药性减少给药剂量; 降低不良反应; 改变给药途径等优点[ 11]。

杨时成等[ 12]采用热融分散技术制备了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反向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了体内外喜树碱的浓度。

结果以喜树碱溶液为对照组,泊洛沙姆 188 包衣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显著延长,小鼠脑、心、肝脾、血浆、肾和肺中的分布显著增加。

说明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体内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对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5膜剂膜剂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进展很快的剂型,临床很受欢迎,可用于口服、口腔、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烧伤、皮肤及妇科等,但随着TTS(即透皮治疗系统)的不断发展,一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故在临床应用上有取代部分片剂、软膏剂和栓剂等的趋势。

黎国梓等研制了复方养阴生肌双层膜川,底层(缓释层)以PVA(聚乙烯醇类)为成膜材料,因其溶化慢,作用时间长,具长效作用;面层(速释层)以白友胶为成膜材料,因其在体液中溶化快,具速效作用,将二者制成双层膜,分别加入止痛消炎药物,经两年多的临床应用,治疗口腔溃疡362例,有效率100%,疗效较好。

6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溶体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

虽然国内在致力于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但是其不良反应和质量控制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广州军区总医院的韩丽萍〔13]等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分析了其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原因:不良反应呈现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种类不确定性、批间差异性等特点,原因主要有注射剂内在的质量不稳定、药材质量不稳定、工艺条件不一致造成质量标准不能保证质量、配伍不当等等。

小结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坚持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中医临床实践,保持传统中药特色,在复方配伍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中药复方制剂。

同时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重视中药新辅料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

科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中药新药研发的发展进程,中药新剂型及其制剂技术的发展前景越参考文献 :1.余彦, 吕恩, 唐朝晖. 肠内营养支持对ICU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2):113-115.2.关中宪,张学全.复方丹参气雾剂合用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 2) : 693.[3]王月敏,张世良,夏素霞等.雷公藤的毒性研究及对策[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8,30(1):4.刘国杰 , 等中国药学杂志 , 1 9 9 4 , 2 9 ( 1 ) : 1 05.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40,356,363 - 364.6.范健,黄懋魁,伍福乐,等.华蟾酥精微球肝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J]癌症,1995,14( 6) ∶ 434 - 437.7.邓嵘,陈济民,姚崇舜,等.莪术油明胶微球用于肝动脉栓塞[ J].药学学报,2000,35( 7) ∶ 539 - 544.8.梅华,励石寒,冯飞跃,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J].广东药学,2001,11( 5) ∶ 23 - 24.9.李风前,陆彬,陈文彬,等.汉防己甲素缓释微囊肺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J].药学学报,2001,36( 3) ∶ 220 - 223.10.李风前,陆彬,陈文彬.汉防己甲素白蛋白微囊含量测定研究[ J].华西药学学报,1999,14( 3) ∶ 152 - 153.11.邓嵘,陈济民,姚崇舜,等.莪术油明胶微球用于肝动脉栓塞[ J].药学学报,2000,35( 7) ∶ 539 - 544.12.梅华,励石寒,冯飞跃,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 J].广东药学,2001,11( 5) ∶ 23 - 24.13.韩丽萍 , 张延军 , 赵树进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J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 0 0 2 , 2 2 ( 1 1 ) : 7 0 5一 70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