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

区域治理LIVELIHOOD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以佛山市为例湘潭大学碧泉书院 陈燕霞摘要:进入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始终在增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更多地跟随父母迁往城市,而由此引起的各种问题如教育问题、城市融入问题等,也成为了社会治理过程的重要内容。
佛山市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个群体的城市融入。
面对城市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责任主体保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利,加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笔者通过“小候鸟”社区项目,对随迁子女、外来务工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调研访谈,了解佛山市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生活、学习状态及面临的城市融入困境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融入中图分类号:D5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75-0003新时期,改革进程迅速,农民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201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9077万,比上年增加241万,增长0.8%。
外出务工人员17425万,增长0.9%。
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因素影响,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并不尽如人意,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让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关乎着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也是未来关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及概念界定(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农民工群体。
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底佛山市常住人口为815.86万,比2018年增加25.29万,增长3.25%。
农民工是佛山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农民工的迁移不同于以往的个人迁移。
近年来,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从全家移民过来的。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的影响,加上文化习惯的差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教育融入、文化融入等方面的问题,对其个人发展和身心都造成许多影响。
毛概外来务工人员调查论文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是毫无疑问是顶尖的。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经济趋势发展愈发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看中了首都北京的发展前景,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纷纷离开家来到北京,希望在北京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北京,他们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渐渐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存在会给北京本地人带来危机感,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等。
我们小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所面临的的问题,走访了学校周边,重点采访了看管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足球场和篮球场的刘大爷以及打扫女生澡堂的阿姨,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北京的生活和他们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采访结束后,我们收获颇深,大爷和阿姨的故事也引发了我对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澡堂的阿姨有一位儿子,算算该是上一年级了,可我们却常常看到他在门卫室那写作业,一问阿姨才知道,原来是还在办入学手续,因为是外来人员,所以手续很繁琐很严格,需要很多的证件,比如暂住证,准生证,房东的房产证,结婚证等等。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尽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关于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中强调指出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落实得却没有这么理想。
虽然城市公共资源已经向外来人口开放,但实际上,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仍主要服务于城市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想要接受正规的免费教育,需要“五证”------父母身份证、学生的计划免疫卡、暂住证、父母务工劳务合同或营业执照及家乡教育部门出具的借读证,只有这些证件都齐全了,才有机会免收择校费和学杂费,享受同城待遇,否则就要支付昂贵的借读费。
外来务工人员本来工资水平就不高,这昂贵的借读费无疑是雪上加霜。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城市归属感。
城市归属感是指个体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对于农民工来说,城市归属感的缺失不仅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影响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研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对于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农民工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农民工往往面对着工资低、工作辛苦、生活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加剧了他们对城市的疏离感和不满情绪,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经济水平,是提高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根本途径。
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可以帮助农民工实现在家乡的就业和创业,减少他们外出打工的需要,从而减轻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压力,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和社会保障,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也是提高他们城市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关爱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不仅事关农民工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城市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研究和关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农民工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信随着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

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中的一支重要劳动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归属感如何?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又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
在城市中,农民工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或者是一些基础性工作,工作环境常常比较艰苦,收入较低。
他们常常租住在城市的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生活设施也不尽人意。
加之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限制,他们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也常常受到限制。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并不是很容易,他们往往处于城市底层,缺乏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我们需要了解农民工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城市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对所居住的城市的归属和情感认同程度。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中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城市并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情感纽带,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农民工对于城市的情感认同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将城市当做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而不是他们生活的故乡。
这与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因为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中的公共资源和福利,也无法融入城市的主流文化和生活方式之中。
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调查,试图寻找解决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的方法。
首先是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改善,让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福利,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
其次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技能和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
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也需要更多地考虑农民工的生活需求,改善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我们还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提升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
强化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

工人日报/2005年/11月/25日/第003版评论・综合强化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魏文彪据《北京青年报》11月21日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明显暴露,出现了犯罪率大幅上升且居高不下的局面。
对此,有专家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开始活跃,社会对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约束减弱,出现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是一种正常的趋势。
其中重要的一点,即由于对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管理,外来人口犯罪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在我看来,当前犯罪者当中确有相当部分是外来人员,这有相关部门统计数据为证。
但外来人口犯罪者增多的背后,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原因,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对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约束减弱”所能解释。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受教育有限等原因,在就业上没有多少竞争力,他们不得已干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
一些生活无着而又不想放弃城市生活的人,就有可能在一些因素的诱使下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在谴责一些外来人员犯罪的同时,也应该反思驱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各种社会成因。
比如,一些城市对不同户籍人口采取的不同就业政策,为了照顾本区域人口的就业,不惜牺牲外来人员的平等就业权,这实际上加重了外来人员的竞争劣势,使他们在城市工作与生活愈加艰辛。
比如,外来人员不论在城市打工多少年都享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且在子女上学等诸多方面遭受歧视,这不但提高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成本,而且弱化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减弱了他们对城市的责任意识。
而城市愈是以不公平政策挤压他们,他们就愈可能对城市滋生不满甚至是仇恨,其中部分自控力差者就可能铤而走险,以犯罪作为报复城市给予他们不公的手段。
“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最好的刑事政策”。
所以,要减少和预防外来人口犯罪,最根本的,应该是加大反哺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将广大农民纳入各项基本保障体系,不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同时,城市应给予进城务工者以平等的公民待遇,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认同城市、热爱城市。
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社会学研究

外来⼈⼝融⼊城市的社会学研究相关推荐外来⼈⼝融⼊城市的社会学研究论⽂摘要: ⽬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关键时期,适逢和谐社会建设正如⽕如荼进⾏,全⾯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关注城市化主⼒军的⽣存状态,成为当务之急.⼩商贩群体作为进城务⼯农民的⼀部分,⼀直以来很少被(略)的群体进⾏社会学研究.⼩商贩在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不容忽视,理应引起社会学界的关注. 本⽂(略)调查研究⽅法,从济南某⼩吃街商贩的⽣存环境⼊⼿,描绘出商贩的就业⽣态.在城市适应的概念基础上,通过观察将商贩进⾏分类,在陈述事实的过程中总结出各层次商贩之间的互动结构,根(略)动结构,以及群体同外部城市居民间的互动模式,进⼀步了解商贩城市融合途径与融合程度.形成商贩内部群体结构模式后,对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的作⽤进⾏评价.根据具体的⼩吃街商贩城市适应情况,本⽂从内(略)影响进城务⼯农民城市社会融合的因素,并指出对策. 研究发现异质性来源的⼩商贩群体内部有清晰的交往结构,即依托于房屋租赁的“⼆房东”现象.“⼆房东”作为⼩商贩群体的.最⾼阶层,(略)⼰的能⼒和责任⼼保护了其他商贩,另⼀⽅⾯也阻碍了这些⼈与城市⽣活的直接接触,不利于其进⼀步城市化.“⼆房东”⾃⾝作为城市适应良好的商...At presen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enterin(omitted)al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building of aharmonio(omitte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of all stratum in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omitted)al situation of the main force for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a pressing task. Small vendors as parts ofm(omitted)kers from rural area who search work opportunities in cities rarely have been treated as a separate sociological research (omitted)ll vendors have played...⽬录:摘要第8-9页ABSTRACT 第9页第1章导论第10-20页 ·研究缘起第10页 ·研究综述第10-17页 (⼀) 相关宏观理论第11-12页 (⼆) 移民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研究第12-16页 (三) ⼩摊贩相关研究第16-17页 (四) ⼩结第17页 ·资料收集⽅法第17-19页 ·⼩吃街简介第19-20页第2章⼩吃街的历史与现状第20-29页 ·综合概况与历史沿⾰第20-24页 (⼀) 社会经济环境第20页。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以绍兴市柯桥街道福年社区为例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以绍兴市柯桥街道福年社区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与此同时,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在为城市的发展增添动力之时,也为城市管理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社区作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最基层的小单位,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绍兴市柯桥区柯桥街道福年社区管理者的访谈,对社区内居住人员(包括外来务工者和本地居民)的问卷调查,整理出了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对外来人口在治安管理、环境卫生、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社会学知识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最后本文运用社区管理的理论和社会融合理论,提出关于社区部门、体系、队伍建设对策,社区建设内容方面侧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自治建设,以此希望能帮助外来流动人口融入进城市,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外来流动人口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社会融合The research on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The Shaoxing KeQiao street Funian community as an example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level has reached a new level.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increase of urban floating population, when add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lso increased a great burden for the urban management. Community as the city management in on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in the role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growing. F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Shaoxing KeQiao street community manager interview, living in our community workers (including migrant workers and local residents) questionnaire, sorting out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for the migrant population, health,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the knowledge of sociolog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Finally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put forward about the community department, countermeasure system, team construc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ntent focus o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s autonomy, the hope can help migrant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in the city get sense of belongingand happiness in your life.Key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Community management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integration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各地域的发展速度不同导致贫富差距的产生,地域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了生产力劳动人口的流动。
绍兴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分析

绍兴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分析作者:施娇慧欧阳敏娜陆晶晶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期施娇慧欧阳敏娜陆晶晶(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经济系,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关注外来人口在绍兴的生活现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绍兴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服务,是今后绍兴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外来人口在绍兴的城市归属感现状,对于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困难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绍兴;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家乡到城市谋求发展,在城市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他们为地区的建设发展贡献着不可缺的力量。
绍兴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座“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达9000亿、工业投资全省第一,全地区城镇收入浙江第一。
绍兴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他们工作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绍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外来人口做为一个游离于城市市民边缘的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在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同时,共同推进社会多元融合,即加强外来人口的城市归属感,促使其融入城市社会,也日益成为绍兴市城市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
1 绍兴外来人口现状浙江省作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先行省份,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来浙江就业。
2010年,省外流入人口就高达1182.4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813.5万人,年平均增长12.4%,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
同时,浙江省十年间户籍人口仅增加246.7万人。
2012年浙江范围的外来人口达2400多万,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地都是人口流向的主要城市。
[1]绍兴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有众多的外来人口,其中以外来务工者为主,主要从事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且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实际上的城市常住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本文从地域归属感与群体归属感两个层面调查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较低,经济因素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以下是“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21和李芳2021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2.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1地域归属感现状。
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
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
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
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
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
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
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
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
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
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
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
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
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
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
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
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3.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
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
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
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
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
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
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
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
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
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
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
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4、结论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水平总体不高,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重点从经济因素和城市因素着手来提升他们对宁波市的归属感。
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能够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宁波,在宁波长久工作居住,有助于经济建设的稳定,有效避免“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