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水源——我校“二十字”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升华

合集下载

“问源”教育理念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问源”教育理念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问源”教育理念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作者:于宗炜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6期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实现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位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三明市尤溪县,区域位置得天独厚。

学校居圣贤之地,沐理学之风,从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提炼出“问源”这一核心词,确立了“问源”教育办学理念,强调“涵养、致知、力行”的做人做事风范,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结合校情,确立“问源”教育育人理念“问源”教育的本质是问心源,心生大德,善以立德;问智源,智因归真,真而启智;问本源,性养和美,美而至雅。

人生只有不断地问源开智,才能不惧不惑,勇往直前。

为了将“问源”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对师生最切实的激励与规范,成为师生的日常共识。

我们构建了“问源”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学校精神是求是、求同、求新,办学目标是明志、明理、明性,办学方式是养心、养正、养成,校训是涵养、致知、力行,校风是至真、至善、至美,教风是博学、博艺、博雅,学风是善学、善思、善行。

以“问源”教育作为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价值导向,强调“涵养、致知、力行”的做人做事风范,自然要求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变革,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开源浚流,既扩大学生视野,改善学习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学习个性化的多元需求,又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学习弹性,促进学生广学博知,修智养正。

因此,我们构筑了具有“问源”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依据理念,明确校本课程构建原则1. 坚守中有创新。

在尊重经典,继承优秀文化,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前提下,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学校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2. 创新中有选择。

选择创新的目标方向,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从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两大方面去促进“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3. 选择中有重构。

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人文思想和科学技能学习、学术視野介绍和学生模拟创设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方法重组、课堂教学方式重建。

以真启智以善雅行以美促德——以潭头小学办学理念为例剖析崇德尚美教育之髓

以真启智以善雅行以美促德——以潭头小学办学理念为例剖析崇德尚美教育之髓

以真启智以善雅行以美促德 ——以潭头小学办学理念为例剖析崇德尚美教育之髓发布时间:2022-01-12T06:36:27.159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8期作者:李国东[导读] 一所好学校,前提要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李国东深圳市宝安区潭头小学一所好学校,前提要有一个好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而什么样的学校才是高品质的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才是高素质的学生?个人认为,具有“真善美”品质的学生是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指标,具有“守真、尚善、扬美”的崇德尚美教育理念并能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学校是高品质学校的重要元素。

一、为什么:教育为什么要推崇真善美真、善、美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人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美好发展的统一。

教育要回归真善美,才能把教育做真,把行为致善,把涵养育美。

真善美是立德树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可见,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的人,成了当今教育的一大课题。

人之德,在于追寻真理、心存善良、向往和美,可见真、善、美是立德之基。

学校应从以德树人、以情育人、以智启人着手,把立德和树人结合起来,把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

真善美是三生教育之本。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特别是深圳大力推行学校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

三生教育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而真善美是生命存在的真善美,即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具体可表述为:生命教育求真,生存教育求善,生活教育求美。

三生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当代青少年的立身之本。

真善美是为师之道。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北师大考察时曾亲切勉励广大教师,要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

简洁的几句话,道出了为师的真谛,为师的价值,为师的追求,为师的境界。

故此,教育的真、教育的善、教育的美,是符合教育发展和生命成长的规律,是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立教之基、趋势所向。

二、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真善美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种行为的影响,更是一门奥妙的艺术。

校长如何提炼与完善办学理念

校长如何提炼与完善办学理念

校长如何提炼与完善办学理念?——以江西省遂川中学办学理念的提出与完善为例游和平(江西省遂川中学343900)校长要实现对学校的精神引领,就必须提出、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

自2001年始,我们在办学实践中提出并不断丰富遂川中学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

“一切为了师生”是指学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师生的共同成长与终身发展。

学生是学校及教师存在的全部价值与意义所在。

教师要“育人”,更要“育己”。

培养可持续信任的教师,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切依靠师生”是指学校的发展、师生的发展依靠全体师生的智慧与汗水。

“一切为了师生”是遂川中学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师生”是遂川中学所有工作的方法和保证。

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与完善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2001年1月,组织上将我调回遂川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遂川中学工作,学校的一草一木,学校的人、事和规章制度,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当我重返校园时,我发现熟悉的校园已变得“陌生”:初中刚被剥离,高中规模不断扩大,师资严重不足;教室低矮潮湿,学生挤在实验室里上课;学生宿舍破烂不堪,学生在校外租住民房;学生食堂窄小拥挤,学生在校外摊点上用餐;扩招后的生源素质相对下降,学生打架斗殴成了“家常便饭”,教育教学质量处于低谷。

2000年,我校高考成绩列全市14所省级一类中学中的第11位,1999年,在全市中小学艺术节中列省级一类中学组第12位。

面临如此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我们该怎么办?作为校长,我的当务之急是提炼并准确表述学校的办学理念,忠实地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引领学校走出低谷,并不断求得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提炼出符合遂川中学发展需求的办学理念呢?一是全面了解校史校史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反映与总结,是学校独有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熟悉校史是提炼办学理念的基础。

遂川中学位于井冈山下美丽的泉江河畔,始建于1938年10月,学校经过了抗日初创、解放发展、“文革”曲折、改革崛起4个时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一所省级一类中学,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

构建“清泉教育”探寻源头活水

构建“清泉教育”探寻源头活水

构建“清泉教育” 探寻源头活⽔2019-10-04我校地处江南古镇、温泉之乡汤⼭,和其它农村初中⾯临的困难和问题相似。

由于历史原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拆迁富裕起来的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部分优秀中青年教师和部分优秀⽣源向东⼭城区和南京市区流动,学校运转出现恶性循环,教学质量低迷不振,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如何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如何提升农村初中⾃我发展⼒,刻不容缓地呈现在我们⾯前。

经过三年多的思考与实践,依据璀璨的汤⼭温泉⽂化,我们决定⾛⽂化⽴校的道路,积极构建“清泉教育”特⾊品牌,探寻农村初中⾃我发展的源头活⽔,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构建“清泉教育”特⾊,提升学校⾃我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基于以下六个⽅⾯。

⼀、确⽴“清泉”教育理念,构建“清泉”教育⽂化汤⼭中学⾛过60年的办学之旅,稳重的汤⼭,灵动的泉⽔,凝炼了汤⼭中学的“清泉⽂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同化着师⽣的⾔⾏,引领师⽣的学习、⽣活和成长,成为⼀种向上的⼒量,进取的泉源,形成了学校强⼤的凝聚⼒和向⼼⼒。

⾸先,我们根据汤⼭温泉⽂化和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向,提炼出我校“清泉教育”理念和“清泉教育”的内涵。

教育理念具体反映了⼀个学校对时代背景、对学⽣认知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

⼀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是这所学校核⼼发展⼒的本质和精髓所在,我们汤⼭中学的教育理念是“让清泉沁润学⽣⼼⽥”,这个理念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个要素是“清泉教育”的内涵。

我们从⼀个社会⼈所应具备的素养来赋予清泉教育的内涵:“清泉教育”是培养学⽣科学精神的品质教育;是培养学⽣⼈⽂精神的品质教育;是培养学⽣良好习惯的品质教育;是培养学⽣公民意识的品质教育;是培养学⽣直⾯挫折、承受灾难、热爱⽣命的品质教育。

“清泉教育”所涉及的五个⽅⾯,是⼀个完整⽣命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适合⽣命成长规律、并对完整⼈性发展最给⼒的要素,是学⽣⼈⽣事业发展的⼀辈⼦的精神财富。

“什么样的学校才有文化”

“什么样的学校才有文化”

“什么样的学校才有文化”作者: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12期本刊讯(记者冯丽)12月9日,由陕西华夏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知行教育第三届学校品牌与文化建设论坛在渭南市渭河小学举行。

论坛围绕学校品牌和学校文化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学校文化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等内容作了深入研讨。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副局长乔丰年、临渭区培训中心主任田光明等出席。

原陕西省教育厅巡视员、副厅长吕明凯认为,学校文化是因,学校品牌是果。

一些学校邀请文化公司设计五光十色的标牌、标语,或专门组织班子撰写学校文化脚本,提出系列理念、口号,这些做法有一定价值,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学校的愿景会很难实现。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从学校问题出发,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后进行凝练和升华,才是学校自己的文化。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结合大量案例指出,剥夺了儿童的上学权、上课权、交往权、玩耍权,存在体罚、罚款、损毁学生财物、浪费资源、没有人文情怀的励志等行为是学校没文化的体现。

校长做出一些侮辱教师人格、限制教师教育学生的权利和生育权、占有学校公共资源等行为就是没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关于学校教育的价值观念,价值思想指引我们从终极上思考:教什么有文化、怎么教有文化,考什么有文化、怎么考有文化,什么样的评价有文化?重庆市七十一中校长张克运认为,一所有文化的学校表现在:具有较强的价值观趋同性;具有全面优质化的常规管理;充满活力;师生行为方式充满独特的魅力;有浓郁的书香味;校园弥漫人文情怀。

陕西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吕志军说,审视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只要看看这所学校的厕所,观察一下门卫,以及到校园围墙外走一圈就能知道。

学校的文化应该看得见,学得着,摸不着,感觉得到。

现在学校都想做一些事情,包括课改、学校文化等,但是提炼往往不到位。

比如学校做“石”文化,放上几块石头,写上几个字,就叫石文化,这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

高中办学理念的理解和解读

高中办学理念的理解和解读

我的办学理念的理解余海洋(英)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爱为源,注重个性,和谐发展;以爱为源:爱是教育的根基,爱心教育犹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润物细无声。

以生为本,施“爱”于生,用心教书,用爱育人,永葆高尚师德,关心学生学业进步和知识、技能的传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尊重学生人格,作风民主,能妥善处理好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且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家长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

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创办和谐教育,使学生与学生和谐,学生与教师和谐,教师与教师和谐,让一切人与人、人与物和谐发展。

我们坚信,继承先贤以人为本的百年精华积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办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必然能再创百年老校一个新的辉煌局面。

注重个性: 学生的个别差异肯定是客观存在的,学校既要遵循学科的基本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并为他们以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成才创造相应的条件;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特点,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尤其是对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更应作为重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不等于个性的各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在各个方面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有机发展。

和谐发展: 校园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以人本文化的创设为核心,以优质的校园文化为基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最基本要素。

学校不仅要关心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善于构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人本文化,创设一种干群和谐互敬、教师和谐互学、师生和谐互动、学生和谐互助的机制。

而优质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

让学生的精神风貌、品德修养乃至学业成绩得到提升。

我们要把营造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用优质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

以美育人全面发展———对我校创办特色学校的几点思考

以美育人全面发展———对我校创办特色学校的几点思考

以美育人全面发展——— 对我校创办特色学校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21-07-13T12:46:11.27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第7期作者:王作浦[导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澎湃,时代赋予我们学校更高的使命,王作浦龙港市第七小学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澎湃,时代赋予我们学校更高的使命,社会对于我们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种竞争机制下,学校办学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两年前,我校提出了创办以美育人、全面发展特色学校的方案,心中为之一喜。

我认为,树立以美育人的思想,积极进行美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索,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和渗透美育,坚持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引善、以美陶情,对于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美育意义美育活动教师修养家庭教育发展规划一、充分认识学校美育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不仅需要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高超的技术水平、执着的事业心、健康的生理素质,还要有美好的心灵和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因而,基础教育必须把美育放在重要位置。

我相信,加强学校美育必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美育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看,必须自觉地实施美育。

一代新人接受美育,是人类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它是人类从审美的角度认识世界和按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代比一代具有更高的审美素质。

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来看,没有美育的教育,绝不是完全的教育。

正如李岚清总理指出的:“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应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中……”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也深切感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但现实中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据北京、上海某些部门的调查分析,目前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倾向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如他们的文化活动审美情趣呈现品味不高、浅层次的特点;欣赏内容趋于刺激型、情绪型;审美取向也极不稳定,表现为对社会市场文化的“发烧”。

水育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_简评硚口区水厂路小学的办学特色_杨再隋

水育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_简评硚口区水厂路小学的办学特色_杨再隋






口区Leabharlann 水厂路小 学
杨 再







武汉,因长江穿城而过、汉水与长江交汇于此,因而亦 谓之江城。硚口因有水厂,而有水厂路。水厂路有一所建 校 65 年的名校——水厂路小学。2006 年,水厂路小学校长 陈顺涛和他的团队,因“水”而悟“道”,首创性地提出“水育 文化”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水厂路小学的办学特色。
欢离合,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和梦想。古今中外,多少文人 墨客以“水”为题,写出了许许多多烩炙人口的诗文。水, 作为一种文化,已成为中华乃至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的瑰 宝。水厂路小学把“水”作为教育资源,并上升到文化的层 面上,依托水文化去感化、净化师生的心灵。师生正是在 “水育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养育着、培育着自己的身心,用 “水”澄澈、升华着自己的精神境界,用“水”滋养着自己的 心灵。
其一,营造生意盎然的水育文化生态。水育文化作为 隐形课程,对师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来完成的。 校园以“蓝色”为主要色调,以“水韵”为主题,以七彩河流 和卡通人物“水宝宝”为校园主体图案,学校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都成为“水育文化”的载体。在办公室墙上写着 有关“水”的励志格言,学生胸前挂着“水宝宝”的徽章,甚 至连楼梯、走廊、教室的布置都和“水”相关 。这些浓浓的 水文化氛围,时时处处滋润着孩子的心灵。
“水育文化”,贵在“文化”,重在“育人”。水可益智,水 可育德,水可炼志,水可怡情,水可养心。水厂路小学让学 生了解中外著名的江河湖海,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 发源地,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结 合国情,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要求师生珍 惜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在“水育文化”办学理念指导 下,水厂路小学初步建构了“水观念文化”、“水行为文化”、 “水环境文化”、“水课程文化”、“水制度文化”。要求师生 像水一样做人做事(奔流不息,水滴石穿),像水一样公正、 包容(水静即平,海纳百川),像水一样灵动、至善(随物赋 形 ,上 善 若 水),像 水 一 样 纯 洁 、透 明(澄 清 净 化 ,清 澈 见 底),像水一样亲和、仁爱(滋养万物,恩泽四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水源
( 黄冈师范学院 办公室, 湖北黄冈 4 3 8 0 0 0 ) 摘 要: 本文结合学校办学实际, 对黄冈师范学院“ 科学定位、 内涵发展、 特色强校、 规范创新、 就业至上” 二十字办学理念的内涵进行系统分析和理性的阐述; 强调“ 二十字” 办学理念是一个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内 外协调、 科学完整的观念体系, 并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升华 。 关键词: 黄冈师范学院; 办学理念 ; 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 6 4 8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8 0 7 8 ( 2 0 1 0 ) 0 1 1 3 5 0 4
第 1期
程水源: 我校“ 二十字” 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升华
·1 3 7 ·
会认可和赞誉,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赢得先机, 就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 努力形成自身 的独特个性。 特色强校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发展的必由之 路, 我们提出“ 特色强校” 的理念, 是建基于科学 定位、 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 必然结果。在凝练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中, 我们 始终追求“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 的办 学境界, 使办学特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办学传 统的滋养中得以传承、 升华和发展。 坚守教师教育的主阵地, 凸显师范教育的优 势。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传统、 行业优势在教师 教育, 特色也必然在教师教育, 只有在教师教育上 凸显办学特色, 才能在开放、 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 中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为此, 我校在长期的 办学实践中, 始终高扬师范教育的旗帜, 坚持服务 基础教育的方向, 结合自身特点和地域实际, 形成 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黄冈基础教育 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 而黄冈基础教育优质的管理队伍、 师资队伍、 教研 队伍基本上都是我校培养的。我校的教师教育和 黄冈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已形成了良性互动, 通 过选择典型中学开展“ 大学与中学” 的校际合作 的有效形式, 将其建成我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实习 实训基地、 毕业生就业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 保障 和促进了高师教师教育与中学教育实践之间的有 效沟通与合作,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黄冈师范学 院鲜明的教育特色和优势。 突出比较优势, 形成区域特色。作为新建地 方高等院校, 较之于老牌高校在学科水平, 科学研 究上存在着较大距离, 但是, 我们坚持在传统与现 实、 现实与未来、 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 去认识和 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努力在一些具有比较优 势的方向上下功夫, 鼓励冒尖, 突出个性, 进而创 出特色。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 我们利用黄 冈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在苏轼研究、 禅宗 文化、 基础教育、 鄂东革命史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 影响的成果, 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在自然科学 方面, 充分利用大别山独特的自然资源, 开展动植 物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我校的银杏 黄酮调控、 板栗新品种选育等, 在果树学领域已居 于国内领先地位,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第3 0卷第 1期 2 0 1 0年 2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a n g g a n g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 3 0N o . 1 F e b . 2 0 1 0
我校“ 二十字” 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升华
[ 1 ] 的 有 所 为, 有所不 为” 的原则, 采取“ 选优性” 策略, 将有限的学科资 源进行了有效整合, 合理配置, 并给予政策上的支 持, 发挥了这些学科的辐射、 带动作用。近年来, 学校以立项硕士点建设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了学 科建设的力度, 学科实力明显增强, 新的学科增长 点不断出现, 学科结构和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专业建设上, 充分借助学科优势, 加强专业 结构调整, 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重点支持品牌专 业、 精品课程, 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方 面所取得的成绩在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坚持“ 人才强校” 战略, 精心营造“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 尊重 创造” 的校园氛围, 按照“ 稳定、 引进、 培养、 提高” 的方针, 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 教师队伍, 一支结构优良, 均衡完善的教师队伍初 步形成。 三、 特色强校: 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就是优于他人的独特风貌。高校的办学 特色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 持久、 稳定 的发展方式, 是被社会公认的、 独特的、 优良的办 学特征, 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 也是一所高校的 办学个性。地方高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既可 以避免与他人的趋同性, 又可以在整个高等教育 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地方高师院校要想赢得社
养、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中心 地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利于这些工 作的开展与建设为评判标准。近年来, 我校通过 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 统一思想, 提 高认识, 使全校上下自觉地将内涵发展的理念落 实在实际工作之中。 在人才培养上, 为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人 才质量多样化的要求, 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 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适于人才成长 的平台, 构建了具有鲜明地方高校特色的“ 五位 一体, 无缝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 方案和模式受到了教育部原副部长、 中国高等教 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的高度评价, 他说, 黄冈师 范学院“ 强化了学校为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地位, 确立了‘ 通识教育、 学科 教育、 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教育’ 的五位一 体、 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
四、 规范创新: 学校事业发展的保障与动力 规范创新的办学理念, 是一个发展的、 辩证统 一的理念。规范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 科学管理 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不因外在的、 人为的因素而影响、 迟滞学校的正常运行。创新 是学校进步与发展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能够使学 校始终保持生命活力, 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其 中, 规范是基础, 有了规范, 学校各项工作才能保 持高效, 才能在规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不断创 新, 提升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使学校 教育教学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要在创 新的基础上, 对既有的规范进行匡正、 修订, 注入 新的管理要素, 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适时性、 科学 性、 有效性。规范创新的理念, 就是要使学校管理 工作在规范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创新的基础上达 到新的规范, 在新的规范之上实现再次创新, 在规 范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 的螺旋上升。 地方高校的建设必须具有内和外顺的良好的 环境, 而这种环境的营造, 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则 来制约, 必须按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来运作, 通过一整套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活动和 各行为主体的行为, 从而使管理科学化、 规范化, 摆脱管理者的主观主义、 经验主义倾向和随意化。 要使学校运转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和个人都能明 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做到人尽其责, 做人、 做事 都能够按规矩、 按程序来进行; 部门与部门之间、 人与人之间不越位、 不拆台, 而是相互补位、 相互 补台, 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为此, 学校出台了一系 列教育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行政管理的规章制 度, 逐步形成了科学化、 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使学 校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以正常运转。 在学校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强调制度化、 规 范化, 但是这种制度建设和规范建设绝不等于一 成不变、 固步自封; 否则,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会 陷入呆板、 僵化的程式之中。因此, 我们一方面注 重规范化、 制度化建设, 以此来确立和保障教育教 学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使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管理 规范成为促进教育、 学科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制度创新, 来进 一步促进学校科学化、 规范化的管理。这种辨证 的、 发展的、 动态的管理机制, 使得学校始终能紧 跟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学校学科团
收稿日期: 2 0 0 9 1 1 2 0
校的办学发展历史和基础, 也着眼与现实的转型 及层次的跃升; 既坚持学校的比较优势, 又密切关 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其他高校的发展动 态; 既要履行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又要有所侧 重, 第次跟进。据此, 我们从办学方向、 办学类型、 办学目标、 办学层次、 办学形式等层面上进行了深 入思考, 科学定位。 — — —办学方向定位: 由于高等教育系统中高 校存在着类别和层次的差别, 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 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 其着力点必然不尽相同, 履 行职能的范围和层次也必然存在差异。黄冈师范 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 在坚持为行业服务, 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外, 还要立足地方, 面向 基层, 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努力培养相 关行业生产、 工作一线的技术型、 管理型人才。 — — —办学目标定位: 办学目标是高校的奋斗 目标和努力方向。高校确定办学目标既要立足现 实, 又要自我超越, 具有前瞻性。基于学校现阶段 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状况, 我们在办学目标上提出 了“ 攀层次, 上水平, 创特色” 的基本思路, 通过扎 实有效的工作, 逐步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特色鲜 明的应用型大学。 — — —办学类型定位: 黄冈师范学院不同于部 属院校和研究型大学, 要迅速地摆脱传统的 精英 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束缚。为此, 我们明确地
作者简介: 程水源( 1 9 6 5- ) , 湖北天门人,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博士, 博士生导师。
·1 3 6 ·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0卷
将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大 学。 — — —办学层次定位: 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 为主, 本科教育、 专科教育、 继续教育协同发展, 适 时举办研究生教育。 — — —办学形式定位: 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 教育、 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 学校教育与远 程教育等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二、 内涵发展: 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自1 9 9 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 我国 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的大 众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人 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增加, 高等学 校达到了规模扩张和办学实力的提升。但是, 高 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为高等学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 展机遇的同时, 也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更加严峻的 挑战, 其中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便是在这一新的时 代背景下凸显的核心主题。 在2 0 0 6年 5月 1 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上, 温家宝总理指出: 高等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 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增长速度, 相对稳定招生 规模, 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办高质量的 教育, 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培养社会需要的 高质量人才, 将成为今后高校工作的中心。这表 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由重规模扩张到重质量 提升的转型期。如何在这个重大转型期加强自身 的学科、 专业、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建设, 如何建立 起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 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契 合社会需要, 这是所有高校, 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 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我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 牢牢把握 了这一战略机遇, 实现了新校园的建设、 扩大了招 生规模, 增加了新的专业, 实现了规模、 效益的提 升。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 这些发展成就 不过是办学外延的扩张, 在学校整个发展进程中 毕竟是基础和条件, 而并非高校发展的核心内涵; 要实现学校又好又快、 和谐发展, 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 切实将工作重心集中到以人才培育质量 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上来,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坚持内涵发展, 就是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 突 出抓好那些最能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的 基本的教育环节和要素。坚定不移地将人才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