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森林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森林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浅论森林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植物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2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森林植物的保护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森林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把进行森林保护和经营组织起来,建立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

《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E201005

北京林业大学试卷 考试科目: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姓名班号成绩 1、试述我国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及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20分) 分布规律: 我国森林地带性分布规律:从南到北,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有: (1)热带季雨林:分布于海南岛、台湾南部、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地;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秦岭以南大部分地区; (3)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 (4)寒温带针叶林: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 每两种森林类型之间往往还存在过渡类型。 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 1.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人均有林地面积0.113公顷,人均有林地蓄积量7.9立方米,不及世 界人均83立方米的1/10。 2.林业用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有林地的利用率仅为50.05%,而德国、日本等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利用率都在90%以上。 3.林地分布不均匀,影响了多种效益的发挥。林地集中分布在中国的东南部,西北地区很少。土地面积占全国32.2%的西北地区,有林地面积仅占全国的6.7%,活立木蓄积量为全国的7.7%;在东南部又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则分布较少。由于西南地区的森林大多位于崇山峻岭或高深峡谷之中,交通运输困难,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而且90%是成、过熟林,虽然活立木蓄积量较高,但可采资源量少。中国森林的这种分布格局,造成“北材南运”与“东材西运”,即增加了木材的生产成本,又削弱了森林的总体防护功能。 4.森林管理粗放,生产力低下。中国有林地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76.5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15.5立方米的66.2%;人工林生产力则更低,平均每公顷蓄积量33立方米。 中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熟林资源日趋减少,可采资源少,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的任务仍很繁重;对森林资源利用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继续实行限额采伐。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摘要】文章介绍了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基本内容的认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经营好森林资源的措施等。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发展;现状;生态林;对策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大国,面临环境与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这个背景下,全国林业生产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森林产品和服务的尖锐供需矛盾,森林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如林产品供需逐年拉大,生态环境建设任务日趋繁重,因此,如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就成为21世纪中国林业的重要任务。 1.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基本内涵的认识 森林可持续经营定义。森林可持续经营有大量定义,如赫尔辛基进程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和速度管理,利用森林和林地,在这种方式和速度下能够维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并且在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地方,国家和全球水平上实现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潜力,同时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显然,森林可持续经营概念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尤其是不能作业一个传统的具体经营活动来解释。森林,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可以是私有财产,也可以是公共财产,可以是个人财产,也可以是国家财产,但在全球的高度,森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目前,虽然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不管各种定义的形式如何,都应包含四层意思:即发展原则,协调原则,质量原则,公平原则。 2.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后五年,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和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

植保概论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课程名称:植保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含义,简述各种防治措施的基本内容熟悉当地常用农药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以及制定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关键字:病虫;农药;防治方案; 前言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剂等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完善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 的防治策略。 1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念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剂等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完善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 的防治策略。 1.1综合治理的含义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提出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1986年11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都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论森林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5157170.html, 论森林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永花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森林可持续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关系到全球的空气质量是否好坏,同时森林如何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的林业事业诸多方面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期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 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境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2]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植物保护研究进展论文

《植物保护研究进展》 结课论文 学院:农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害危害性大,流行年份可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一种病。棉花黄萎病是由土壤含大量菌, 病原菌产生分化,缺乏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温湿度适宜条件不好,缺乏对棉花黄萎病严格的检疫制度和有效快速的检疫手段等等多种原因而大发生的。本文章从棉黄萎病的发生概况、发生原因、防治技术、等方面简要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就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棉花;黄萎病;抗病性;防治技术;研究趋势 Abstract: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is worldwide brutish, year of popular a kind of disease can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by soil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bacteria, pathogenic bacteria produce differentiation, the lack of good varieties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ditions is bad, the lack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strict quarantine system and effective means of quarantine and so on a variety of reasons quickly and big. This article from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were reviewed, mechanism, and the mechanism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was discussed. Key words: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Disease resista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trends 棉花黄萎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产棉区,对棉花生产造成极大危害。近年在我国南北棉区多次大面积流行,造成重大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一大障碍。自20世纪60年代Carpenter首次报道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现黄萎病以来,这一病害目前已遍布世界各棉花主产区。我国棉花黄萎病自1935年由引进美国棉花品种而传入。随着我国棉区不断扩大,棉籽调运、串换频繁,加之耕作改制、种子处理和防治不力等原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黄萎病逐渐发展和蔓延。目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并被称为“棉花癌症”。 1 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棉花病害据统计有60余种,在我国发生为害达23种,以枯、黄萎病最为严重,平常年份的产量损失为10%~20%,严重时高达60%以上。1892年枯萎病首次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被发现后,914年棉黄萎病是继枯萎病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棉花重要病害。世界上棉黄萎病已遍布美国、秘鲁、巴西、阿根廷、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印度、保加利亚、希腊、西班牙,前苏联。 我国棉黄萎病于1935年从美国引种传入,先后在陕西泾阳,山西运城、山东高密和河南安阳等地发生危害。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已有12个省市(区)发生棉黄萎病,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棉区。1993年棉黄萎病在全国大暴发,发病面积达267万hm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扩展速度较快,据不完全统计,该棉区的70% ~80%棉田已有黄萎病出现。1997年全国因黄萎病减产10.7%,损失皮棉43万t,价值人民币60. 5亿元。至2002年全国统计棉黄萎病发病面积已达300万hm2。在病原种群上,种子交流导致病原菌在地方上的种类越来越多,形成了复合种群(基因型) 。研究表明各地的棉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和提高,而且强致病力菌系的出现是造成棉黄萎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 2 棉花黄萎病大发生原因 2.1土壤含菌量大, 病原菌可能产生分化 棉花黄萎病菌是土壤习居性病菌, 产生微菌核来抵抗不良环境, 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我国北方大部分棉区习惯连年种值, 轮作制度难以实施。如山东棉区, 纯作与麦套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植物保护论文:浅析中国濒危植物保护现状与进展

浅析中国濒危植物保护现状与进展 摘要:自现代化发展以来,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濒危植物,是指在较短时间内,由于植物种群内外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达到生存数量极限的植物。本文论述了利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管理对于中国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现状,同时通过科学立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濒危植物植物保护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相应破坏了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植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得不少植物走向濒临灭绝的状态。据不完全估计,全世界有不少于5-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威胁。现存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再重现,人类将永远看不到这些物种,更谈不上加以利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植物的灭绝,能引发10-30种其他生物的丢失,将给

人类带来非常大的损失。植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稳定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而植物濒临灭绝的危机对于维持和保护植物多样性而言则是极大的挑战。濒危植物物种的消失不仅仅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将受到影响,同时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格外紧迫、刻不容缓。随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的陆续开展,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本文将主要从濒危植物保护的策略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展开介绍。 一、濒危植物 (一)濒危植物的定义 濒危植物指的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处在灭绝边缘的植物。这些植物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通常情况下生长较为稀疏;地理分布有较大的局限性;仅存在于稀少的局部地区;或者是出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随时有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濒危植物的分布有限,加之赖以生存的生态相对脆弱,使得这些植物在面临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压力直线,竞争力大大削弱。濒危植物在地区之间的分布差异较小,主要特异性地分布在地区内某个特殊的生态环境中。濒危植物的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概述了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并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以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它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1-2]。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的观念开始由以前的破坏森林资源向保护森林资源转变。但是,过去长久的掠夺,已经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覆盖率偏低,且长期处于劣势状态,要想尽快恢复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森林资源是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的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森林资源也是多种多样,具有巨大的造林潜力[3]。 1.1 动植物资源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其中,约有476种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占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数19.42%,其中约有2/3的两栖类为特有种。此外,我国还具有许许多多特有的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高等植物32 800种,其中50%~60%为我国所特有,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 266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左右,此外,我国已经定名的昆虫3 000多种。 1.2 景观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景观资源丰富,至2011年,我国森林公园总数已增至2 58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近800处,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南。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景观资源主要以未开发状态、初步开发状态、适度开发状态和过度开发状态4种形式存在,其中,未开发和初步开发状态的占大多数。 1.3 林木资源

(完整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专业:地理教育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含了五部分内容:地球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环境伦理观,保护环境的行政、法规、经济和技术手段,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行为方式的重大影响,在提出问题和介绍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特别重点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当今国内外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所有热点问题,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并进行实践,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贡献。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要求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3.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要求了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4.要求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5.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重点了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

植物保护学科前沿论文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学科前沿 任课教师:彭友良 班级:植物保护11班 学号:SY13010062 姓名:卫玉锋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昆虫分类学研究中。本文概述了核酸序列分析、 RAPD、RFLP、分子杂交、SSCP及DSCP等生物技术在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前景。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昆虫分类 目前,已经定名的昆虫有100多万种,占已知动物的2 /3,但是全世界仍约有90%的昆虫是未知种[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昆虫分类学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现 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更加速了昆虫分类学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昆虫分类主要是以外部形态特征为依据。因为外部形态特征较为直观,且容易掌握,而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在目等分类单元中可以很好的反映物种的分类地位。但是,在小的分类单元,如属、族、种内则不容易确定物种的分类地位,再到种群、生态型则更难确定分类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核酸序列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分子杂交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及双链构象多态性(DSCP)技术 等多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昆虫分类学的发展。 1 研究及应用现状 1.1核酸序列(线粒体DNA和核糖体DNA)分析技术 线粒体DNA为双链闭环分子。昆虫的线粒体DNA大小为1514~1613 kb,其中含有编码2个核糖体RNA (12S rRNA, 16S rRNA) 、22个t RNA、1个细胞色素b、3个细胞色素氧化酶(CO I、CO II、COIII) 、6个NADH 降解酶(ND 1~6)和2个ATP酶(6和8)的基因[ 2 ]。目前,通常用于昆虫分类研究的基因有以下几种: 16S rRNA、细胞色素b、ND2、COI、CO II等。 潘兴丽等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首次对缘蝽科4亚科14种昆虫进行序列测定, 获得Cyt b基因412bp的序列片段。以筛豆龟蝽为外群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在亚科级关系上,姬缘蝽亚科最原始,蛛缘蝽亚科次之,巨缘蝽亚科和缘蝽亚科亲缘关系较近[3]。姚银花等通过对我国大螟S esam ia inferens 9 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 CO II基因的测序,并分析了大螟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CO II序列的遗传分歧及相似性,同时建立其系统发育关系[4] 。 核糖体DNA是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是一类中度重复的DNA序列,以串联多拷贝形式存在于染色体DNA 中。每个重复单位由非转录间隔区 (NTS) 、转录间隔区( ITS)和3 种RNA( 18S、518S、28S RNA)基因编码区组成[ 5 ]。由于rDNA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结构,具有多拷贝性、编码区保守、转录间隔区中度保守等优点,因而在个体及群体内有较好的均一性,少量样品能有效代表其来源群体的rDNA的变异情况。因此, rDNA已成为生物系统进化研究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分子标记[6]。 Flook和Rowell测定了29种多新翅类( Polyneop tera)昆虫的18S rDNA 的全序列,并结合Gen2Bank数据库中的8 种其它昆虫的18S rDNA 全序列,重建了传统的古翅亚部( Palaeop tera)和新翅亚部(Neop tera)昆虫的系统发育,其结果支持直翅目的单系性[ 7 ] 。刘殿锋等人测定了斑腿蝗科(Catantop idae) 10亚科20种蝗虫和其它蝗科3种蝗虫的线粒体16S rDNA 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蝗亚目(Locustodea) 15个种的16S rDNA相应序列片段,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和基于形态特征的斑腿蝗科传统分类结果 有很大的不同[8]。 1.2 RAPD和RFLP技术 RAPD技术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科学家Williams和加利福尼亚生物研究所Welsh两个研究小组在1990发 展起来的以PCR为基础的一项DNA分子水平上的大分子多态检测技术[ 9 ]。其原理是用随机序列的9 - 10个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 2.1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2.3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2.4 地表森林面积锐减

浅谈我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点认识

浅谈我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点认识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就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我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 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植保论文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综述 前言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中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关键字 条锈病防治方法危害部位 危害部位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 阶段特征 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 病害鉴别 小麦条锈病[2]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1] 编辑本段 病原特征 病原中文名: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 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 (u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u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中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一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 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