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知识

合集下载

景德镇陶瓷基本知识

景德镇陶瓷基本知识

景德镇瓷器基本知识一、瓷器的发展1、制瓷工艺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

瓷器与陶器的烧制过程非常相似。

但瓷器与陶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瓮、罐、瓶、尊、碗、豆等等。

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

从此以后,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代青瓷发展到顶峰。

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

唐宋时期,白瓷也发展到高峰。

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

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

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都饮誉中外。

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2、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到了清明期的彩瓷的种类有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与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

釉上彩是先烧在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

釉下彩是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青花、釉里红)。

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

二、瓷器的类别1、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器(或者烧成单色釉瓷),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600度—900度)二次烧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2、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彩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景德镇瓷 冷知识

景德镇瓷 冷知识

景德镇瓷冷知识
以下是关于景德镇瓷的六个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1. 手工拉胚的技艺:在景德镇,仍然有一些熟练的手工拉胚师傅,他们可以凭借高超的技艺,将黏土拉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这种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

2. 青花瓷的起源:许多人认为青花瓷起源于波斯或中东地区,但实际上,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到了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釉下彩绘的独特之处:景德镇的釉下彩绘技术是中国独有的,这种技术是在釉下进行彩绘,使得颜色更加鲜艳、亮丽,且不易磨损。

4. 瓷器的“胎质”奥秘:景德镇瓷器的胎质是由高岭土、黏土、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而成,不同的配方和比例,会形成不同的胎质效果。

例如,高岭土的含量越高,胎质就越细腻。

5. 瓷器上的“落款”之谜:许多古董瓷器上都有落款或印章,这些标识不仅代表了作者的姓名或标志,还可能隐藏着一些特殊的含义或故事。

6. 景德镇瓷器的“仿古”之谜:由于景德镇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瓷器。

鉴别仿古瓷器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胎质、釉色、造型等方面,但最关键的是要了解真品的特征和鉴别要点。

希望这些冷知识能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景德镇瓷。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瓷器分类名字
景德镇的制瓷业,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而它制作出来的瓷器因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1.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

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

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2.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

3.颜色釉瓷
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那是非常恰当的。

不仅红紫,不论什颜色都可烧制,红为火焰,绿为春水,蓝似青天,黑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4.玲珑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

5.雕塑瓷
景德镇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

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6.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

7.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蕴含纹,然后自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后,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资料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资料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资料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下将从历史、工艺、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介绍。

历史
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景德镇已经成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

宋代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制作技术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一笔。

工艺
景德镇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其主要分为釉下彩、青花、粉彩、刻花等几种。

其中,釉下彩是景德镇陶瓷的代表工艺之一,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烧制,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花则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种代表工艺,其制作过程需要在瓷器表面绘制图案,然后进行釉烧,色彩清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文化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景德镇陶瓷的制作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其中的“烧”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炼石成金”之意,寓意着景德镇陶瓷的制作需要经过多次磨砺
才能成为精品。

此外,景德镇陶瓷的图案和造型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莲花等图案,以及瓷器的形制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结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工艺、文化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景德镇的瓷器》第一课时

《景德镇的瓷器》第一课时

《景德镇的瓷器》第一课时【摘要】本文从景德镇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色、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景德镇作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其瓷器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具有独特的烧制技术和艺术风格,被誉为“瓷都”。

景德镇瓷器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其文化价值也备受推崇。

随着时代的变迁,保护传承景德镇瓷器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传统工艺,并将其传承下去。

《景德镇的瓷器》第一课时结合了理论与实践,通过学习,学生将更加全面地了解景德镇瓷器的精髓与魅力。

【关键词】景德镇,瓷器,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总结1. 引言1.1 《景德镇的瓷器》第一课时简介《景德镇的瓷器》第一课时简介:景德镇,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和代表性城市,有着悠久的瓷器制作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课时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景德镇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色、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与传承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景德镇瓷器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够增强大家对中国传统瓷器艺术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激发大家对这一传统工艺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让我们一起走进《景德镇的瓷器》第一课时,探寻瓷器世界的奥秘和魅力!2. 正文2.1 景德镇瓷器的历史背景景德镇瓷器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起源于唐代的白瓷,随着宋代的青瓷、元代的青花瓷的发展,景德镇瓷器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瓷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被誉为“瓷都”。

景德镇瓷器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更是得益于高超的瓷器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景德镇瓷器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时代的文化元素,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瓷器文化增添了璀璨的一笔,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景德镇陶瓷的相关介绍

景德镇陶瓷的相关介绍

景德镇陶瓷的相关介绍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重要的瓷器发源地之一。

那么,对于景德镇陶瓷,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景德镇陶瓷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景德镇陶瓷的基本介绍景德镇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

到2007年,景德镇已经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正是这样的城市,造就了中国引以为自豪的陶瓷帝国。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

“陶”“瓷”并称反映了这两类器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广义上说,陶瓷包括陶器、瓷器、炻器(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如水缸等;)。

陶瓷广泛成用于口常生活、工艺美术。

景德镇陶瓷发展,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建于1954年,三层结构一、二楼为展厅。

共有展品2400余件,分别按年代顺序布展。

第一展厅由五代、宋代和元代三部分组成。

其中以宋代的影青瓷、印花瓷和元代的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最为夺目。

第二展厅主要以明代官窑器为主,在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和装饰手法主要有青花、青花斗彩、五彩、红绿彩和颜色釉等。

第三展厅展出的是景德镇陶瓷史上最为璀璨的清代陶瓷。

此时景德镇陶瓷工艺已经是集天下之大成了,集中了如汝窑、龙泉窑、哥窑等各大名窑的陶瓷技术。

景德镇瓷器基础知识ppt课件

景德镇瓷器基础知识ppt课件

9、雕塑瓷-瓷雕: 是陶瓷器的一种装饰。一般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要模
印、镶嵌以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艺操作并经高温烧成。由于操 作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圆雕、浮雕、堆雕、镂雕、雕镶、雕刻等种类,其制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 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 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 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 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 "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 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 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 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 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鼓,足外撇。颈、腹、胫的四周 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 尊,是名贵的珍品。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
肩广腹,平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 以豇豆红最著名,晚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
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 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清代康熙景 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 五彩等。
6、斗彩: 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化
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 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 烘炉中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 已。由于釉上釉下,给人以丰富的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青花 在釉下勾勒纹样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釉上填五彩,高、低温二次烧成,青花在 彩绘中有决定其他色彩的作用。也有从“斗彩”字义来解释的。用釉下青花勾绘花 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 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

景德镇瓷器类型

景德镇瓷器类型

景德镇瓷器类型
景德镇瓷器品种繁多,制作精美,装饰多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景德镇瓷器按其用途可分为日用瓷、陈设瓷和艺术瓷三大类。

日用瓷中有碗、盘、杯、碟、钵、洗、盒等;陈设瓷中有瓶、壶、尊等;艺术瓷中有瓶、炉、罐等。

景德镇陶瓷品种多达4000余种,其中有许多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如碗、盘、杯、碟等日用瓷器;瓶、壶、尊等陈设瓷器;瓶架;香炉等宗教用品;还有各种色釉瓷器。

白釉瓷器的代表产品是著名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以氧化铅为助溶剂,以氧化锌为胎料烧成,颜色呈乳白或黄白色,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

其特点是胎体轻薄,造型丰满,色彩鲜艳,釉层肥厚光润。

但由于胎质较粗,所以产品常有小气泡,呈色不纯,具有较大的颗粒状。

青花是在高温烧成的白釉上用铁锈斑装饰出花纹的一种釉下彩装饰方法。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瓷器知识
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景德镇瓷器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景德镇瓷器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景德镇瓷器历史发展
景德镇瓷器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

“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

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

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

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

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
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

产品驰名世界。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

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

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

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

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景德镇瓷器纹饰
在中国古代,经过近千年的陶瓷文化及工艺的发展,陶瓷器物发展了很多不约而成的纹理与纹饰,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下陶瓷常用的纹理与纹饰。

【和合如意图】清代瓷器纹样。

如意,僧具之一,讲经时多用之。

《释家要览》载:“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执之,状如云叶”。

民间则作为玩赏的吉祥物。

《琅环记》载:“昔有贫土,多阴德,遇道士赠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随即如意,因即名之也。

”瓷器上绘荷花(和)、盒子(合)、灵芝(如意)、,象征“和合如意”。

【金玉满堂图】瓷器纹饰。

流行于清代。

金玉满堂是形容财富极多。

《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后又将金玉满堂称富有才学之人。

《世说新语·赏誉》载:“王长史(王濛)谓林公(支遁),真长(刘惔)可为金玉满堂”。

因鱼与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绘金鱼来比喻金玉满堂。

【独占鳌头图】瓷器纹饰。

鳌鱼,传说中的海大龟(鳖)。

一说形似龙,好吞火,故立屋脊。

亦名蛮蛤,好风雨,背负蓬莱之山于海中。

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

《玉壶清话》载:“座
主登庸归凤阁,门生批诏立鳌头。

”后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明清瓷器上绘有此图,以康熙制品为精。

【祝寿图】瓷器装饰题材。

清康熙时颇为流行。

内容有“西王母祝寿”、“福禄寿三星”、“八仙庆寿”、“万寿无疆”、“寿桃”、“双螭捧寿”、“莲花八宝托寿”等。

有的碗、盘饰有用一百个不同字形的寿字组成的“百寿纹”。

此外,有的壶全器作寿字形,寓祝寿之意。

【莲花纹】南北朝以后流行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

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

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

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

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海水纹】瓷器纹饰之一。

流行于宋代。

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至十圈,中心为海螺纹或饰一朵花。

各窑均有,而风格不同。

【海龙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

流行于明清时期。

画面为游龙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

斗彩海龙纹龙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黄彩,行云与海水均以青花和绿彩组成,浪涛则不施彩,显出浪涛天的气势。

【梧桐图】清代瓷器纹样之一据说系瓷制艺人根据唐人王勃《滕王阁序》的诗意,将“江西八景”中章江门和滕王阁组合为景逐渐演变而来,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的佳句,称此图为“梧桐”。

画面景、物、人皆备,宛如一幅江南渔、樵、耕、读山水风俗画,边缘饰织锦图案,辅以串珠装饰,中间饰象征吉祥的“八宝”纹样。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繁而不乱。

【婴戏纹】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

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绘一肩负莲杖、手挽飘带的胖娃,外罩青釉。

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均有婴戏纹产品。

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

图案有童子戏花、双婴划船、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练流畅,构图生动活泼。

明清时很流行。

婴戏纹
【婴戏三果】婴戏纹之一。

所见为宋代定窑印花器。

三个儿童一骑于树枝上,一坐于树枝上,一立于树枝上,分别攀拽树上的桃子、石榴、枇杷,天真可爱。

【眼前见喜图】瓷器装饰题材。

盛行于清代。

画面以动、植物为主要内容,以谐音或表意突出“喜”字。

如:绘梧桐、喜鹊,称“同喜”。

绘喜笑颜开的四个童子,称“四喜人”。

绘一豹、一喜鹊,称“报喜”。

绘二喜鹊、一铜钱,称“喜在眼前”。

绘二童子笑脸相对,称“喜相逢”。

绘梅花梢上落一喜鹊,称“喜上眉梢”。

绘一灌獾、一喜鹊,称“欢喜天地”。

绘一喜蛛下垂,称“喜从天降”。

绘两只喜鹊,称“双喜”。

【福禄寿图】清代瓷器装饰题材。

画面绘蝙蝠、鹿桃或松、鹤、寿星老人等内容。

蝠、鹿音同“富”、“禄”,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松、鹤、寿桃、寿星均寓有长寿之意。

此图又称“三星”。

瓷器上装饰此图,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表达了世人的美好愿望。

【缠枝纹】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

盛行于元代以后。

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婉转流动,变化无穷。

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

【饕饕纹】又名兽面纹。

饕饕是一种神话动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动物的特征,狰狞恐怖。

以《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饕,有首无身”的记载而名。

明清瓷鼎、瓷炉上见有仿商周铜器的饕饕纹,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绘等多种。

【羲之爱鹅图】明清瓷器的常见纹饰之一。

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

为了掌握书法技巧,养成了“爱鹅”的癖好。

他从鹅行水的动作中悟出了用笔的方法。

曾以书写一部《道德经》的代价换取了山阴道士所养的鹅。

后世因有羲之爱鹅之说。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上的羲之爱鹅图,王羲之头、手及下身衣着均为青花,上身衣服轮廓内填以矾红。

僮儿手捧图书,除衣服填成水绿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鹅为赭色,轮廓用青花勾出。

水、垂柳、苔点、坡石、草竹均以青花
为主,或填加相应的色彩。

构图十分精美。

【麒麟送子图】瓷器纹饰。

古时将麒麟视作祥瑞、稀有之物,用“凤毛麟角”形容罕见而珍贵的事物。

清人祝贺亲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画麒麟送子图或寓“早生贵子”、“福增贵子”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