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讲义1全解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作者:张存勇来源:《科教导刊》2023年第31期摘要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是海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文章针对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模式,通过创设情境、知识点讲解、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成果交流和评价总结,从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的典型问题入手,以点带面,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程的创新性与高阶性,实现课堂赋能,启迪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的能力,促进教学改革。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3.31.034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quiry Teaching on Course ofMarine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ZHANG Cunyong(School of Marine Technology and Geomatics,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Jiangsu 222005)Abstract Ocean survey and observation techn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field of ocean technology. In response to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among student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dopt an exploratory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mode. By creating scenarios, explaining knowledge points, inspiring thinking, independent exploration,cooperative discussion, result exchange, and evaluation summary, starting from typical problems of ocean survey and observation technology, point by point, Integ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nd higher-order of the curriculum, achieving classroom empowerment, inspiring innov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independently, collaborate, communicate, and explore, and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Keywords inquiry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1 背景聯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把培养探究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作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六大基本原则之一[1],明确创新是当前发展的鲜明主题。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讲义1全解

生物部分第一节前言1、基本定义1.1 海洋监测marine monitoring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之全过程。
1.2 基线调查baseline investigation对某设定海区的环境质量基本要素状况的初始调查和为掌握其以后间隔较长时间的趋势变化的重复调查。
1.3 常规监测ordinary monitoring在基线调查基础上,经优化选择若干代表性测站和项目,进行以求得空间分布为主要目的,长期逐年相对固定时期的观测。
1.4 定点监测fixed-point monitoring在固定站点进行常年更短周期的观测。
其中包括在岸(岛)边设一固定采样点,或在固定站附近小范围海区布设若干采样点两种形式观测。
1.5 应急监测emergency monitoring在海上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放或赤潮等灾害紧急事件时,组织反应快速的现场观测,或在其附近固定站临时增加的针对性观测。
1.6 专项调查specific survey为某一专门需要的调查。
如:废弃物倾倒场,资源开发,海岸工程环境评价等进行的调查。
2、监测内容2.1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要素:—海洋水文气象基本参数;—水中重要理化参数、营养盐类,有毒有害物质;—沉积物中有关物理参数和有毒有害物质;—生物体中有关生物学参数生物残毒及生态;—大气理化参数;—放射性核素。
2.2 项目选定原则除水文气象项目必测外,其他项目的选定原则是:—基线调查应是多介质且项目要尽量取全;—常规监测应选基线调查中得出的对监测海域环境质量敏感的项目;—定点监测为海水的pH、浑浊度、溶解氧,化学耗氧量、营养盐类;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生物的体长、重量、年龄、性腺成熟度等;—应急监测和专项调查酌情自定。
3、测站布设原则3.1 测站布设的基本要求3.1.1 依据任务目的确定监测范围,以最少数量测站,所获取的数据能满足监测目的需要。
海洋要素调查与观测技术 绪论

海洋一号(HY-1A)卫星,于2002年5月15日发射,是中国第一 颗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星上装载两台遥感 器,一台是十波段的海洋水色扫描仪,另一台是四波段的CCD 成像仪。 HY-1B卫星于2007年4月11日发射,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 环境要素探测。
嫦娥卫星及搭载的激光高度计
the historic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crossing of an AUV (Apr 27, 2009 –Dec 9, 2009)
英国Sub Atlantic公司 NAVAJO水下机器人系统
水声监测技术
水声环境和水声监测技术是现代海上军 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环境 监测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浮标技术
海洋浮标技术
海洋浮标内传感器产生的信号,由发射机定时发 出,地面接收站直接接收信号(或经由卫星转送) 进行处理,就得到了人们所需的资料。
海洋浮标种类
锚定浮标
向多参数、多功能及立体监测方向发展
漂流浮标
随全球定位和卫星通讯技术进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十分有 效的大尺度海洋环境监测手段
“十五”国家863成果 ---小型多参数海洋环境监测浮标
潜水器
核潜艇活动范围:300~400米的海洋深处 潜水器征服了深海 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活动深潜水装置。 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 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员活动 的水下作业基地。又称深潜器、可潜器。
载人潜水器 无人潜水器
我国首个7000米超 深度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
潜标技术
潜标技术
利用潜标系统作为观测平台的海洋观测技 术,包括系留技术、应答释放技术、定位和 寻找技术、布放回收技术、防护技术等。
海洋调查之海洋生物调查讲稿解析PPT课件

海洋生物调查
• 1 浮游植物 • 2 浮游动物 • 3 底栖生物 • 4 潮间带生物 • 5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 6 游泳动物
第4页/共53页
1、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
• 浮游植物:硅藻、甲藻、绿藻、金藻和蓝藻等。 • 浮游植物调查,一般只需采水样。 • 定性: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自海底至水面作垂
浅水II型浮游 140 生物网 cm
31.6c m
0.08
网衣:孔径0.160
浅水III型浮 游生物网
140 cm
37cm
0.1m2
JF62或 JP80(0.077)
第13页/共53页
第14页/共53页
第15页/共53页
• 2.2 样品处理和分析 • 采用湿重法、使用感量0.01克的电子天平
称量。 • 总生物量测定时,分离出直径或高度大于
第18页/共53页
第19页/共53页
• 3.2 样品处理和分析 • 采泥和拖网样品,按类别使用不同的固
定液。 • 海上暂时性保存使用5%~7%中性甲醛
溶液; • 室内分析后应用75%乙醇保存样品。测
定湿重生物量精密度为0.01g。 • 定性底栖动物拖网的站位根据具体的要
求布设实施。
第20页/共53页
●网口内径:37cm,面积0.10㎡,
网口圈采用ф10mm圆不锈钢条 ●网上部为上口部:长5cm用细帆布 ●网中部为过滤部:长130cm用JF62
或JP80筛绢 ●网下部为网底部:下口直径9cm,长
5cm用细帆布,用于采集浮游植物样品。
第33页/共53页
底栖生物调查:采泥器
第34页/共53页
阿氏拖网 (定性调查)
250、500、1000和大于1000(个/m3)。
海洋监测技术ppt课件

8
表2.2 海洋沉积物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序号
项目分Βιβλιοθήκη 方法1总汞 冷原子吸收法
2
铜
原子吸收法
3
铅
原子吸收法
4
镉
原子吸收法
5
六六六 气相色谱法
6
DDT 气相色谱法
7
多氯联苯 气相色谱法
8
油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
光度法
9
有机质 重铬酸钾氧化-还原容量法
10
硫化物 碘量法
11
粒度 粒度计法、沉积法、筛析法
超标倍数= C C0 C0
式中:C:超波监测数值;
超标率=
超标数据个数 总监测数据个数
100 %
18
(4)统计表。 (5)统计图。曲线图、直方图等方式表示时空的变
化。如监测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直方图、环境质量 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垂直分 布图等。 2.4.3 监测资料的分析 (1)资料分析以海洋监测数据为依据,同时引用翔 实可靠的环境管理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资料进行 分析。
6
• 水质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包括pH值、无机物和有机物等。
主要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见表2.1。
• 海洋沉积物监测项目及分析技术方法 海洋沉积物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2.2所示。
7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要参数
序列相关 样本之间存在相关 找出某些规律
17
2.4.2 监测数据的表示方法
(1)平均值包括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 (2)对数量的均值表示法 (3)超标倍数和超标率。超标是指监测值劣与海水水质
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实验课--学生讲义

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讲义海洋与气象学院一、实验室规章制度(1)禁止穿拖鞋和凉鞋进入实验室,以防试剂和玻璃容器等的潜在危险危及个人安全(2)出入实验室注意水电安全,离开实验室要关闭水电,实验过程中用电时插头一定要保证干燥,用电时远离水源,用水时远离电源,实验过程中尤其是加热实验时人员不能离开实验室和实验台。
(3)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和饮水,以防受到或是误食试剂尤其是挥发性气体和有毒试剂污染而发生人身安全事故(4)实验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和嬉戏(5)酸碱以及挥发性和强氧化性的试剂要戴手套并在通风橱内进行(6)拿取试剂时要通过老师的批准,精密仪器不宜随便触摸。
(7)标签遵循详细清晰的原则,务必记录完整相关信息。
Cruise-Station-Cast-Niskin No.-Depth-Date-Sampler例如:973-A01-1-1-20131112-WB(8)维持好个人实验桌面卫生情况,值日生及时清除垃圾并清扫地面二、实验要求1、实验报告(100分制,占总实验成绩的50%):(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图表并茂、书写整洁、简明扼要;(2)实事求是,采用真实的原始数据,不可使用编改数据;(3)实验目的(5分)、实验原理(10分)、实验仪器与试剂(10分)、实验步骤(20分)、实验数据的处理(20分)、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根据自己在实验课中的实际操作来判断实验结果的好坏,并结合实际的操作分析所得结果误差的来源,同时讨论涉及的误差对结果影响的大小)(20分)、实验注意事项(5分)、思考题(5分),卷面完整以及整洁(5分)3、实验操作(100分制,占总实验成绩的50%)(1)操作规范占60分、数据记录占20分(数据记录表主要记录原始数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需要修改时双线划掉在其上方重新记录。
原始数据是整个实验结果的判定以及分析讨论的依据,在一个实验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数据以及现象要记录清晰并且不要涂抹)、实验纪律占10分(迟到早退5分、饮食喧哗嬉戏5分)、实验卫生清洁与维持(包括小组个人和值日生)(10分)(2)必须经任课老师审阅实验数据后方能离开实验室,否则算作操作零分。
海洋调查与监测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海洋挑战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性海洋挑战,如 气候变化、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建立国际合作平台
推动建立全球性的海洋 调查与监测合作平台, 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 享和技术交流。
促进国际政策协同
推动国际社会在海洋调 查与监测方面的政策协 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 定和执行,促进全球海 洋可持续发展。
目的
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 策支持。
海洋调查与监测的重要性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具有 重要影响。
海洋调查与监测是了解和掌握海洋环境状况的基础,对于预防和应对海洋环境问题、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海洋调查与监测的效率与精度
优化调查方案与技术手段
针对不同调查需求,制定更为科学、高效的调查方案,并 采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和技术手段。
强化数据质量控制
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海洋调查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 融合,提高海洋调查与监测的综合性和精细化程度。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
GOOS是一个国际性的、跨学科的全球观测系统,旨在提供全面、及时的海洋环境信息, 支持全球气候监测、预测和减灾。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CBD)
该公约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 发展。
国际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交流
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的国际研讨会和展览
04 海洋调查与监测的挑战与 解决方案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教案第11讲 海浪与内波观测2

2、在污浊的海水中会导致误差。 3、由于测波杆必须以岸壁或水中固定建筑物为依托,所以在开阔的洋面上无法使用。 4、将测波杆安装在依托物上时,测波杆要与依托物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依托物影响海浪 观测的精度。
8.3.3 测波浮标
板书“8.3.3 测波浮标”
由浮筒、锚链和海底固定物三个部分组成。浮标是用其浮筒的储备浮力漂浮在海面上,
量轻型浮标约 350kg,重型浮标约 500kg,通常采用混凝土制成。
2、铁锚:适用于淤泥和乱石海区。以山字形锚最佳,无条件者亦可使用其他形式铁锚,
但要求锚头不会缠住锚链。其重量轻型浮标约为 40kg,重型浮标为 70kg。
四、测波仪安装
1、测波仪安放在专用的圆弧或梯形观测室中。测波室是进行波浪观测的专用建筑,面积
浮标内部的各种传感器将测得的数据通过发射装置发送给接收终端,终端对信号进行处理后
得出各项海浪参数。
二、水压式测波仪
通过安放在水下或海底的压力传感器测量海水压力的变化,再换算成波高。通常用在浅
海区,主要是记录长周期波。
三、声学测波仪
根据超声波发射的方式不同,分为水下声学式和水上声学式测波仪,水上上声学式测波
仅是将超声波换能器(发射器〉放置于海上平台,换能器从平台上向海面垂直发射超声波脉冲,
并接收从海面反射回来的讯号,经电子线路输送到记录系统加以记录,根据所测得的海面高
低变化,即可求得各种波浪要素。
8.3.5 遥感测波仪
板书“8.3.5 遥感测波仪”
遥感测波仪是指感应器不直接放置在海上或水下的测波装置。可以把它们安置在岸边,
课程名称:《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授课题目(章、节)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摘要
第八章 海浪与内波观测 8.3 测波仪器简介 8.4 内波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部分第一节前言1、基本定义1.1 海洋监测marine monitoring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之全过程。
1.2 基线调查baseline investigation对某设定海区的环境质量基本要素状况的初始调查和为掌握其以后间隔较长时间的趋势变化的重复调查。
1.3 常规监测ordinary monitoring在基线调查基础上,经优化选择若干代表性测站和项目,进行以求得空间分布为主要目的,长期逐年相对固定时期的观测。
1.4 定点监测fixed-point monitoring在固定站点进行常年更短周期的观测。
其中包括在岸(岛)边设一固定采样点,或在固定站附近小范围海区布设若干采样点两种形式观测。
1.5 应急监测emergency monitoring在海上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放或赤潮等灾害紧急事件时,组织反应快速的现场观测,或在其附近固定站临时增加的针对性观测。
1.6 专项调查specific survey为某一专门需要的调查。
如:废弃物倾倒场,资源开发,海岸工程环境评价等进行的调查。
2、监测内容2.1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要素:—海洋水文气象基本参数;—水中重要理化参数、营养盐类,有毒有害物质;—沉积物中有关物理参数和有毒有害物质;—生物体中有关生物学参数生物残毒及生态;—大气理化参数;—放射性核素。
2.2 项目选定原则除水文气象项目必测外,其他项目的选定原则是:—基线调查应是多介质且项目要尽量取全;—常规监测应选基线调查中得出的对监测海域环境质量敏感的项目;—定点监测为海水的pH、浑浊度、溶解氧,化学耗氧量、营养盐类;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氧化还原电位;生物的体长、重量、年龄、性腺成熟度等;—应急监测和专项调查酌情自定。
3、测站布设原则3.1 测站布设的基本要求3.1.1 依据任务目的确定监测范围,以最少数量测站,所获取的数据能满足监测目的需要。
3.1.2 基线调查站位密,常规监测站位疏;近岸密,远岸疏;工业人口多密,原始海岸疏。
3.1.3 尽可能沿用历史测站,适当利用海洋断面调查测站,照顾测站分布的均匀性和与岸边固定站衔接。
3.2 调查断面和站位布设原则:全面覆盖、随机均匀、控制重点、照顾一般•应均匀分布和覆盖整个调查评价海域和区域。
•调查断面方向大体上应与海岸垂直,在主要影响区或生态环境敏感区应加大站位密度(设主断面)。
3.3 各类水域测站布设原则3.3.1 海域:在海洋水团、水系锋面,重要渔场、养殖场,主要航线,重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废弃物倾倒区以及环境敏感区设立测站或增加测站密度。
3.3.2 海湾:在河流入汇处,湾中部及湾海交汇处,同时参照湾内环境特征及受地形影响的局部环流状况在辐合区设立测站。
3.3.3 河口:在河流左右侧地理端点联线以上,河口城镇主要排污口以下,并尽量减少潮流影响处。
如建有闸坝,应设在闸上游;河口处有支流入汇应设在入汇处下游。
3.3.4 岸滨及岛屿定点站:采样点应避开局地性沟渠和排污影响。
海洋生物与生态调查应满足需要的原则设置断面和站位数,不一定拘泥于上述的表格要求。
但一般是不少于3条断面,每条断面不少于3个站位。
这些站位包括浅海底栖生物调查。
潮间带底栖生物调查一般要求在一个调查区域设置不少于3条断面,这些断面必须能全面反映评价海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状况。
每条断面皆应垂直于海岸,一直延伸到潮下带,分别在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设立站位,考虑到底质结构有泥滩、沙滩和岩石等不同,一般设5-7个站。
4、监测频率及周期4.1 基线调查初始一次,趋势调查每五年一次。
4.2 常规监测频率4. 2.1 水质每年二至四次。
按季度(四次);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次);或按丰水期、枯水期(二次)。
4.2.2 沉积物每年或每两年一次。
4.2.3 生物每年一次(成熟期)或二次(初长期和成熟期)。
4.2.4 气象除到站观测外,航渡时每日02,08,14,20时进行定时观测。
4.3 定点监测4.3.1 按单点观测方式,每月大潮、常潮、小潮各二次,共六次,其中五次为单次8时采样;一次为每小时采样一次,连续采样25 h。
4.3.2 按大面观测方式,每月不少于一次。
4.3.3 海上发生海损、赤潮等事件时,有关联的定点站应酌情或按上级指令要求增加观测次数。
4.4 应急监测和专项调查根据监测和调查目的,由项目负责人按上级指定或自行设计。
5、海洋监测的组织实施5.1 组织准备5.1.1 按年度计划任务书、上级指令或合同确定总体任务。
5.1.2 选定项目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
5.1.3 收集分析监测海区与监测任务有关的文献资料。
5.1.4 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监测实施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批。
5.2 出海准备5.2.1 组织监测队伍,设立专业组,明确人员分工和岗位职责,列出值班顺序。
5.2.2 选定监测用船,与航海部门商定并申报航行计划,做好航行与监测业务的协调。
5.2.3 配制海上作业用的试剂,对样品盛器和玻璃器皿按规定要求进行洗涤。
5.2.4 按计划监测项目列出装备、仪器,用具,查算和记录用表等数量和规格清单,逐项进行筹集和检查。
特别要注意检查消耗品和易损物品的备份是否充足。
5.2.5 对装船仪器进行安装、固定、调试和校准。
5.3 海上作业5.3.1项目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负责同船长协调海上作业与船舶航行的关系。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航行应满足监测作业的需要。
5. 3.2 按计划和《海洋监测规范》要求,获取样品和资料。
5.3. 3 船到站前20min,停止排污和冲洗甲板,关闭厕所通海管路,直至监测作业结束。
值班专业组长应负责检查,发现排污或可疑排污,纠正后重新采取样品。
5.3.4 严格禁止用手沾污采样品,防止样品瓶塞(盖)沾污。
5.3.5 观测和样品登记标签一律用黑色铅笔填写。
必须经第二人校核。
各项原始记录不准涂擦,有误时可在错误记录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填写纠正的数字5.3.6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在海上现场检测的样品,同时做好非现场检测样品的预处理。
5.3.7 观测和现场检测项目的记录,须当班完成查标、订正、统计等全部整理程序,并由下一班校核完毕。
5.3.8 观测和采样结束后,必须及时仔细检查有无遗漏,然后通知船方启航。
5.3. 9 将海上观测、采样、检测等作业有关事项以及监测中遇到的特殊海洋现象及处理情况,填入值班日志。
监测结束后还应编写航次报告。
5.3.10 遇有赤潮、排污、倾废和溢油等情况,应立即停车,按应急监测规定进行观测和采样。
5.4 监测结束5.4.1 验收观测原始记录,采样记录和海上测定记录表。
5.4.2 将各待测样品移入实验室,需在样品保存期限内完成检测。
5.4.3 整理计算测定数据,编制报表,绘制成果图件,编写成果报告。
5.4.4 监测资料和成果报告归档。
5.4.5 监测成果报告鉴定或验收。
6、海洋监测质量保证6.1 监测质量保证是指:从采样、预处理、前处理、测定到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但不包括站位设置、频率选择等合理性代表性等宏观质量保证。
6.2 采样质量保证6.2.1 采样人员应专门培训,经考核取得合格证书持证上岗。
6.2.2 制定采样操作程序,防止采样沽污。
防止样品沾污,必须做到:1.严格防止般加自身以及采样设备的沾污影响;2.按照不同项目,选用合适材料的采样器样品瓶,同时绞车、缆索,导向轮亦需采取相应的防沾污措施;3.尽量减少界面富集影响,深层采样建议用闭一开一闭方式采样器;4.沉积物采样,被采样品尽量不受扰动。
待测样品应冷冻贮存;5.予处理的样品(过滤、萃取等)应在采样后在现场即时完成。
然后再加入稳定剂,并低温保存。
受生物活动影响,随时间变化剧烈的项目(p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营养盐类)应在现场测定。
6.3 实验室质量保证6.3.1 对实验室应定期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书方能承担检测任务。
6.3.2 固定级实验室应具有loo级超净实验室;海区级应有10万级简易洁净实验室;一般实验室应具备重金属水样前处理用超净工作台。
6.3.3 选定检测方法,主要依据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适当考虑分析成本,设备条件和检测时间长短及人员水平等因素。
6.4 监测网络质量保证6.4.1 凡有两个及以上实验室参加的统一监测任务或网络,由任务管理单位或牵头单位组织并负责质量监督和管理。
6.4.2 监测前必须进行实验室间互校。
经质量管理单位评判合格后,才得参加监测任务。
6.4.3 采用统一的标准参比物质,中途若有更换应对先后使用的标准参比物质进行对比检验。
求得相互关系,必要时对数据进行订正。
6.4.4 实验室间应尽量使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6.5 文件资料和成果归档,必须符合质量标准。
7、海洋监测实施计划的编制7.1 目的按计划任务,上级指定或合同设计监测范围,站位、项目、频率、层次。
在上述基础上,各专业组进行采样及检测方法的技术设计。
编制监测实施计划。
7.2 计划编制应遵循下述原则—由任务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制;—必须符合任务书,上级指定(或合同)和GB/T 17378.1~ 17378.7的技术要求;—充分利用前人文献和资料;—立足现有人员的技术状况和物质保证条件。
7.3 计划编制应包括下述内容—任务及其依据;—站位图、表及参考水深;—时间安排,航线顺序和补给地点;—观测和采样项目、层次、数量;—人员组织及分工;—安全措施;—经费预算,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列入;—出海携带物品明细表。
7.4 计划的报批7.4.1 监测计划须由任务执行单位呈文报任务下达单位批准。
7.4.2 航行计划应经主管部门批准下达。
7.5 计划的执行7.5.1 计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
若需变动时,要经主管部门批准。
7.5.2 作业中有关航行安全,在制定计划时应予充分考虑。
一般在执行任务中,不得以航行安全为由而任意弃站。
遇恶劣天气未能作业的测站应尽可能补齐。
7.5 .3 应急监测计划不宜过细,项目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在现场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
7. 5.4 常规监测中,发现重要海洋现象或海损事件,技术负责人有权决定跟踪探索,但必须同时上报主管部门。
8、海上监测一般规定8.1 规章制度为保证海上监测工作的质量与安全。
应建立相应的值班、交接班、岗位责任、安全保密、仪器设备检查保养、资料校核保管等各项制度。
8.2 时间标准–近海调查一律用北京标准时间,全年不变。
每天校对时间一次,记时误差不得超过设计允许范围。
–远洋监测或国际联合监测,必要时也可采用世界标准时,但需在资料载体上注明。
记时误差不得超过设计允许范围。
8.3 定位要求8.3.1门在河口及有陆标的近岸海域,水、沉积物及生物监测的站点的定位误差不得超过500 m;其他海域站点定位误差不得超过1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