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瑶族的风俗习惯范文.doc

合集下载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瑶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瑶族人民过去信仰多神,因此节日也多。

但他们大多数节日的内容和汉族基本相同。

中元节又叫鬼节、七月半,是瑶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

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把饭菜备好,整整齐齐地放在灶头前,等待全家聚餐。

而城里却很冷清,只有几个人坐在家里。

当然,不管在哪里,都少不了祭祖活动。

到了傍晚,全家老少都得穿上新衣服,携带香烛纸钱和酒肉,一起到坟山给祖先上坟,并在坟头烧香点烛,敬酒祭奠,意思是:“请祖先回来过节”。

在封建社会,普通人死后都被火化了,只有官府贵族才用棺材装尸体埋葬,所以现在的坟墓都是空的。

没有什么陪葬品。

据说这样的坟叫“空冢”。

所以,瑶族过去认为先祖如果葬在荒野或者乱石堆里,是没有福气的,是要败家的。

为了纪念祖先,他们还用铁做一块三角形的坟包,用红布盖上,放在离家不远的公共场所。

每逢清明节,村里的青壮年男子都得参加打扫坟墓的活动。

那时,一到清明节,瑶族姑娘们都得停止做针线活儿,赶紧到屋外参加打扫坟墓的活动。

她们身上不能穿任何鲜艳的衣服,也不准戴首饰,甚至也不准梳头发。

她们认为这些行为是不吉利的,更不允许与男青年对歌。

因此,姑娘们这天都要素面朝天。

在中元节这一天,全村人都必须吃一餐团圆饭。

有的家庭从中午开始吃,一直吃到晚上。

吃团圆饭时,只许在堂屋进行,不许在大门口附近,怕出门见死人。

吃完团圆饭后,大家互相往嘴巴里塞糖,以示有甜蜜幸福。

在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荞饼,一是庆祝丰收;二是感谢祖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饭后,每个人都要用手抓一大把黑芝麻撒向屋顶、墙壁、桌子和门窗,边撒边念叨:“山顶的树木,水边的鱼虾,无论是家禽或野兽,都得成双成对。

”接着,小孩子们在路口摆起一条板凳,将两个碗扣在一起,面对着人家唱歌跳舞。

妇女则围着火塘跳舞。

这种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便关灯睡觉。

【2018-2019】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推荐word版 (4页)

【2018-2019】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瑶族的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语言。

虽然瑶族分支众多,但是他们都存在这大同小异的风俗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瑶族的风俗习惯1、瑶族的饮食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

[总结范文]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一):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我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一样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

“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节日习俗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尽管瑶族长期依山而居,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保持款式多样、纹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点。

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这些点缀品是用各色丝线经过挑、绣、织、染等工艺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鲜艳精美,各种图案也十分生动逼真。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特别是妇女的头饰,其样式千姿百态,有塔式、钢盔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西茶山摇。

【参考文档】瑶族的民风民俗-范文word版 (6页)

【参考文档】瑶族的民风民俗-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瑶族的民风民俗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关于瑶族风俗的作文

关于瑶族风俗的作文

关于瑶族风俗的作文
走进瑶族的村庄,哇,那里的风景简直美如画!青山绿水环绕,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

瑶族的房屋都是木制的,屋顶上挂着五
颜六色的彩旗,随风飘动,看着就让人心情愉快。

瑶族人的服饰也是一大亮点。

男人们穿着传统的短衣长裤,头
上绑着蓝色的头巾;女人们则穿着色彩鲜艳的裙子,上面绣着各种
图案,像是把整个世界都穿在了身上。

瑶族的风俗更是别具一格。

他们喜欢唱歌跳舞,那歌声啊,清
亮悦耳,像山间的泉水叮咚作响。

舞蹈更是充满了力量与美感,看
得人热血沸腾。

说到吃,瑶族的美食也是不能错过的。

他们的糯米饭,软糯香甜,吃了还想吃。

还有那些瑶族的特色小吃,比如竹筒饭、瑶家酸
汤鱼,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2019年特别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2019年特别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现在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宣恩。鹤峰两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两县的大部分区域有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文化圈。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我感到深深的骄傲,为土家人的祖先的智慧而骄傲!
特别的民族风俗(三)
假如,你想问一瑶族小姑娘几岁了,应该问:“你家酸鱼淹多久了”她就会告诉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龄。如你说“你几岁了?”她理也不理你。原来,她们从刚生下来的那天,她阿爸阿妈就一定到街上买条大鱼淹下,直到她结婚那天,这鱼才能拿出来做给她舅舅吃,别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个小伙子,哪天你到瑶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脚,你千万别生气的也揣她一脚。因为,她揣你一脚是表示她喜欢你,揣得越重说明她越是喜欢你。如你也踩她的话,说明你也喜欢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马上就会请全寨的长老来订亲,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谁家姑娘呢?他就会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楼下唱歌,如姑娘喜欢他,就会和他对唱,如姑娘没看上她,就会洒一盆冷水下来,那他就会知趣的走了。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同学们,你们说瑶族的风俗有趣吗?

瑶族习俗作文

瑶族习俗作文

《瑶族习俗》瑶族,那可是有着丰富独特习俗的民族。

就说他们的长鼓舞吧,那跳起来真是带劲。

有一次我去瑶族村寨游玩,正好赶上他们庆祝节日,一群人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长鼓,欢快地跳着。

“嘿哟,嘿哟!”他们边跳边喊,那节奏,听得我都忍不住想跟着蹦跶几下。

其中有个大叔跳得特别起劲儿,脸上的笑容灿烂得像朵花。

“大叔,您跳得真好!”我在旁边喊。

大叔看了我一眼,跳得更欢了。

瑶族的婚礼也很有意思。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事儿,村里有一对新人结婚,那场面可热闹了。

新娘穿着漂亮的瑶族服饰,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银饰。

新郎则骑着马,带着迎亲的队伍去新娘家。

到了新娘家,迎亲的队伍可没那么容易接到新娘,女方的亲友们会设置各种“关卡”。

“要想接走新娘,先答对我们的问题!”女方亲友喊道。

新郎和伴郎们抓耳挠腮,努力想着答案。

“哈哈,答不出来吧!”女方亲友们笑着。

最后,新郎好不容易通过了考验,才把新娘接走。

还有他们的刺绣,那手艺真是绝了。

我看到一位阿婆坐在门口,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绣着。

“阿婆,您这绣的真好看!”我凑过去说。

阿婆抬起头,笑着说:“小姑娘,这是我们瑶族的传统手艺。

”瑶族的节日也特别多,比如盘王节。

到了这一天,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祭祀祖先。

“大家一起跳起来!”有人在中间喊着。

人们围着篝火,手拉手,欢快地跳着。

那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充满了欢乐和祥和。

瑶族的美食也不少,竹筒饭、瑶家腊肉,光是想想都让人流口水。

我尝过一次竹筒饭,那米饭带着竹子的清香,好吃得不得了。

“再来一碗!”我忍不住说道。

瑶族的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民族的特色。

这些习俗不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瑶族文化的瑰宝。

我想,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去深入了解,感受更多瑶族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瑶族的风俗习惯范文篇一:民族风情:瑶族习俗;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

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

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

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

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

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

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

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

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

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

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

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

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

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

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

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

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

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

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

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

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

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

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

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

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

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

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

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

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丧葬习俗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

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

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

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

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

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篇二:瑶族民俗风情瑶族民俗风情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

这种酒用糯米制成。

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

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

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

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同姓通婚不忌讳。

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近日,首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隆重开幕。

本次艺术节借连南自治县成立55周年之机,由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清远市人民政府主办,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通过文化搭台,进一步挖掘、弘扬、发展民族历史文化,向世界全面展示瑶族风情魅力,打造瑶族文化品牌,把瑶族文化与开放的连南推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