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调查

合集下载

调查报告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调查报告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调查报告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调查报告: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分析引言:城市交通拥堵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交通拥堵的原因,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基础设施不足本次调查显示,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础设施不足。

许多受访者反映道路狭窄、交通信号灯少、公交车站点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车辆无法流畅行驶,进而引发拥堵。

因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道路、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数量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私家车使用率过高调查数据表明,私家车使用率的过高也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而私家车的数量迅速增加,道路资源却有限。

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更加重视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以改善交通拥堵的状况。

三、交通管理不善本次调查还发现,交通管理不善也是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受访者反映,交通信号灯的同步不准确,交通管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交通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了交通流畅性。

因此,需要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部门的监管能力,以确保交通规则的有效执行。

四、人口过密与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是人口过密和城市规划不合理。

大量人口的集中居住和工作使得交通需求巨大,但缺乏相应的道路和交通设施。

此外,城市规划中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居民通勤成本高,增加了拥堵的发生频率。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的布局,减少通勤距离,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

五、交通意识不足最后,本次调查显示,交通意识不足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居民过马路不按规定的斑马线通过,或者闯红灯,这种违规行为直接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此外,一些驾驶员行驶过程中不守交通规则,频繁变道、加塞等现象,增加了交通拥堵的概率。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调查报告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交通问题逐渐突出。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次调查报告旨在全面分析现状,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抽样调查了城市居民的交通习惯和意见。

二、调查结果分析1. 交通拥堵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包括道路狭窄、车辆过多、道路设计不合理和缺少交通管理等。

其中,车辆过多是导致交通拥堵最主要的因素。

2. 交通拥堵对生活的影响调查发现,交通拥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出行时间、造成压力和影响身体健康等。

此外,交通拥堵还导致经济效益下降,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个人交通习惯及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经常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并呼吁加大对公共交通工具的投入。

同时,一些人提到了建设更多停车场、优化道路设计和提高交通管理的必要性。

三、对策建议1. 发展公共交通应加大对公共交通工具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率和便利性,并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另外,优化公交线路和班次,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也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

2. 加强道路建设和规划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入,扩大道路规划设计的范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同时,注重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建设环路和快速通道,以减缓交通拥堵。

3. 推行交通管理措施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运行效率,严格执法交通规则,减少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引入交通信号控制和电子收费系统等,提高交通流畅度和效率。

4. 促进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例如步行、骑行和共享单车等。

同时,加强对车辆尾气的净化和排放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四、总结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仅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综合性且复杂的问题。

关于交通的调研报告

关于交通的调研报告

关于交通的调研报告
《交通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市交通状况,分析交通拥堵原因和解决措施,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以城市主要道路、公共交通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同时考虑了交通用户的需求和体验。

三、调研方法
1. 实地调研:调查员分别前往城市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进行实地观察,并采访交通管理部门和公共交通公司相关人员,了解交通管理和运营情况。

2. 问卷调查:针对交通用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他们对城市交通状况的看法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
1. 交通拥堵原因:调研发现,城市交通拥堵主要原因包括道路狭窄、车辆过多、交通信号不畅、交通事故频发等。

2. 公共交通问题:部分调查对象反映公共交通线路不足,班次不固定,导致乘坐体验不佳。

3. 交通管理建议:调查中提出了一些改善交通状况的建议,包括优化道路布局、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交通管理等。

五、解决措施
1. 道路改善:加大对道路的拓宽和改造力度,提升道路通畅度。

2.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加公共交通线路,优化线路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3. 强化交通管理:加强交通信号灯的调整,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

六、结论
本次调研发现,城市交通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调研结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城市交通拥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为深入了解和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及原因,本报告对某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交通数据分析和实地观察。

三、调查结果1. 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出行中遇到了交通拥堵问题。

实地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和商业区周边道路。

2. 调查发现的主要原因。

(1)车辆数量激增。

城市车辆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私家车的涌入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不足。

(2)道路规划不合理。

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与发展滞后于城市扩张的速度,导致交通流动受阻。

(3)公共交通不完善。

调查显示,近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满意公共交通系统,缺乏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使得更多人选择驾车上路。

(4)交通管制不够严格。

交通违法行为的增加以及交通管制的不力也是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3. 交通拥堵带来的影响。

(1)经济影响。

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拥堵时长的增加导致运输成本上升,物流效率降低,妨碍了商品的流通和企业的发展。

(2)环境问题。

交通拥堵带来的车辆排放、噪音等污染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剧了空气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3)个人生活质量下降。

长时间的交通拥堵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增加了通勤时间和精神压力,降低了生活质量。

四、解决方案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加强交通规划与建设。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加强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频次,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以吸引更多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3.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

通过鼓励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4. 强化交通管理。

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交通管理效果,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情况。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城市交通拥堵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

为了了解当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二、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手段。

首先,我们在城市主要干道和交通枢纽设置了观察点,记录了一段时间内车辆数量和通过速度的数据。

其次,我们还对城市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对城市交通状况的评价和建议。

三、交通拥堵状况分析通过我们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根据观察点数据发现,城市主要干道上的交通流量非常大,并且车辆通过速度较慢。

大量的车辆挤在狭窄的道路上,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

2. 交通高峰期拥堵严重:根据观察点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交通拥堵现象在早晚高峰期尤为严重。

大量上下班的市民选择在相同的时间段出行,造成交通流量骤增,道路容量无法满足需求。

3. 公共交通不畅:调查发现,部分居民纷纷抱怨公共交通不畅,导致更多人选择开车出行,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公交车频繁延误和拥挤的现象也使得更多人选择了私家车。

四、交通拥堵原因分析通过访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对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 道路状况不理想:多数被调查者认为道路状况不理想是导致拥堵的主要原因。

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交叉口拥堵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车辆通行效率。

2. 车辆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导致交通压力不断上升。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车辆数量,但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3. 交通管理不善: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交通管理不善是导致拥堵的重要原因。

缺乏交通管制措施、交通信号设置不合理等都加剧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五、对策建议从以上数据分析中,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1. 改善道路状况:加大对道路的维修和改造力度,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交叉口和公交站点的规划和建设,优化交通流线。

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概况本次调查旨在分析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改善交通状况的参考建议。

调查对象为本市市民,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二、调查结果分析1. 交通出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市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多样化。

约30%的人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约40%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约30%的人选择私家车。

2. 拥堵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比较普遍。

约70%的市民在日常出行中经常遇到交通拥堵,而仅有不到5%的市民表示几乎不受到拥堵影响。

3. 拥堵原因多种因素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道路狭窄和车辆数量过多是主要原因。

此外,交通事故、施工路段以及交通信号灯不合理等也被市民认为是导致拥堵的重要因素。

4. 拥堵影响交通拥堵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普遍表示交通拥堵使得出行时间延长,增加了旅途疲劳感,并可能导致工作迟到。

5. 解决措施建议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市民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的建议。

首先,扩大道路建设,增加道路宽度,以减少拥堵现象。

其次,完善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数量和频率,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另外,加强交通管理,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提高交通效率。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大对交通建设的力度,增加道路建设投入,同时加强交通管理,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促进市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多样化。

通过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希望本次调查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交通改善计划提供参考,并希望未来的城市规划能更加注重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调查报告居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的评价调查

调查报告居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的评价调查

调查报告居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的评价调查调查报告:居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的评价调查【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了解居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的评价情况,本文开展了一项调查,并在全市范围内随机选取了5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有500份问卷问答有效回收。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安全、道路交通设施、交通流畅度、交通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1. 城市交通安全评价92%的受访居民表示对城市交通安全感到担忧,认为城市交通事故频发。

原因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规则执法不严、驾驶员素质参差不齐、交通信号灯不规范等。

同时,88%的受访居民认为需要加强城市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如设置红绿灯、人行横道等。

2. 道路交通设施评价超过80%的受访居民认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存在问题。

他们普遍反映道路不平整、交通标识混乱、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情况。

建议加大对道路交通设施的维护力度,提升道路质量,规范交通标识的设置。

3. 交通流畅度评价仅有30%的受访居民对城市交通流畅度表示满意。

主要问题在于交通拥堵严重,交通信号灯配时不合理,交通事故频发等。

建议加强对交通拥堵状况的监测和调控,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提高交通流畅度。

4. 交通宣传教育评价56%的受访居民认为当前的交通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需增加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广度。

同时,还有47%的受访居民对驾驶员素质表示担忧,认为驾驶员应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结论】综上所述,居民对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的评价整体不太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普遍对城市交通安全感到担忧,对道路交通设施和交通流畅度存在诸多问题,并认为交通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因此,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大力度改善道路建设、维护和交通信号灯设置,同时加强交通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素质,以提升城市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水平,创造更加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1. 调查目的•定义调查目的:明确为何进行城市交通调查,例如改善交通状况、制定交通规划等。

2. 调查范围•确定调查范围:区分城市范围、特定街区或主要道路等。

3. 交通流量调查•流量调查方式:使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记录车辆、行人等的数量和速度。

•调查时间段选择:确定调查的时段,如高峰期、非高峰期等。

•数据采集和整理:收集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

4. 交通运输工具使用调查•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居民、通勤者等的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选择情况。

•调查对象:选取特定群体或全体市民作为调查对象。

5. 交通设施调查•设施巡检:调查交通信号灯、路牌、交通标志等设施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设施规划:评估现有设施的适用性和提出改进方案。

6. 道路状况调查•道路质量检查:检查道路表面平整度、路面破损等情况,并制定修复计划。

•路口调查:评估路口的拥堵情况、安全性等,并提出改善建议。

7. 公共交通调查•线路规划:评估公共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班次和运力等,提出调整建议。

•车辆调查:调查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的准点率、车内舒适度等情况。

•票价调查:了解市民对公共交通票价的满意度,提出调整建议。

8. 交通安全调查•事故调查: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提出预防措施。

•交通管理调查:评估交通警察执法水平和交通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9. 数据分析与报告•数据处理:整合和分析收集的数据,提取有效信息。

•结果呈现:制作报告、可视化图表等形式,展示调查结果和建议。

10. 调查结果应用•决策支持:提供给政府、城市规划部门等相关决策者,辅助决策制定。

•改进交通策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改善交通状况的策略和计划。

以上是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主要内容,确保对城市交通进行综合、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城市交通。

11. 合作与协调•调查团队:确定调查团队的组成,包括交通专家、数据分析师、调查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4-7 在此感谢作者陈慧岚的热情和辛勤工作!1 背景1.1 城市交通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迅速膨胀,城市交通、空间、人口、能源和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尤其是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市民出行次数增加,私人小汽车增加,出行范围扩大等原因,城市交通问题变得十分尖锐。

l 居民出行量的增加以北京市为例,1990年,北京市区居民交通出行总量仅53.64亿人次,到2000年,上升到69.28亿人次,增加了29%,超过了总体规划预期值(2000年63亿人次,2010年68亿人次).l 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的激增形成交通问题最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的增加。

从表可以看出,1993年到2003年10年间,北京汽车的数量增加了将近四倍,私人汽车在1997-2003年6年间增加了将近一倍,大大超出了总体规划预期值(2000年70万辆).在2003年8月末,车辆数量达到了200万。

现在,增长率保持在17%。

[1]相比之下,自行车的增长则十分缓慢。

1993-2002年间总共只增加了50%。

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2003163.1107.12002133.981.11101.92001114.562.41020.42000103.187485.5321988.6875199994.850676.2361967.85199889.014169.7707940.43199777.5954.056907.11199661.4021807.84199557.7214831.48199448.128788.52199341.605736.31表1:北京市1993-2003各类车辆数量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1993-2003》l 道路设施的供给不足,公交服务的不完善比起高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道路和公交设施的供给却显得缓慢。

对比1990年,2000年北京市区道路面积只增长31%.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只增加了14公里。

因此,导致超过90%的道路在每天的早上和晚上高峰时刻,超过了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公交系统发展尚未成熟,2000年北京市区公共交通划分率(不含步行)仅为27%,不仅大大低于规划预期值(45%),而且低于1986年的32%.与此同时,小汽车承担的客运比例却由1986年的5%上升到2000年的23%,出租汽车由1986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0年的9%。

[2]因此,道路设施,公共交通工具的供给不足和机动车快速增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

北京交通管理局每天接到400 到500个交通阻塞报告.[3]1.2 交通问题与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在恶化的同时,增加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2.1 城市交通污染自然环境。

交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l 汽车尾气污染机动车尾气是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有害排放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 )、臭气、微粒及光化学烟雾等6大类,物质成份达140多种。

据欧美发达国家大中城市的检测数据,城市中各类主要污染物的40%~90%来自机动车尾气。

在我国,据统计,大城市60%的一氧化碳(CO)、50%的氮氧化物(NO )、30%的碳氢化合物(HC)污染,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的,铅污染的主要原因亦是汽车排放造成的。

以下是各类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清单主要尾气污染物生成机理危害一氧化碳(CO)燃料在空气供给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色素丧失输氧能力,使人体出现如头痛、头晕等中毒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碳氢化合物(HC)缸壁激冷,燃料不完全燃烧或者由于扫气作用,部分混合气通过气缸直接进入排气分析出9种致癌物质及其它200多种有害物质,导致骨髓功能逐渐减弱,刺激眼鼻,影响眼鼻功能。

氮氧化物(Nox )汽车发动机燃烧室内的高温、富氧与高温反应时间NO有剧毒,高浓度时能引起神经中枢的障碍.NO2对人体的眼睛、口腔、呼吸道及肺容易造成伤害,使人咳嗽、流鼻涕,甚至引起肺气肿光化学烟雾NO和HC在太阳光的紫外线作用下生成,主要成份是臭氧、过氧化酰基硝酸盐(PAN)和醛类等多种化合物使人产生眼、鼻、喉的刺激症状,扰乱中枢神经,引起红眼病、支气管炎和头痛微粒汽油车排放的微粒主要是铅化物,硫酸盐和低分子物质,柴油车排放的微粒主要是碳烟及其所吸附的高分子有机物碳烟进人人体肺部会导致慢性病,肺气肿,皮肤病及变态性疾病臭气主要成分是O3、NO、甲醛和丙烯醛等燃料不完全燃烧或中间裂解产物刺激人的眼睛并对呼吸系统的血管造成伤害l 城市噪声和振动污染城市交通除了带来大气污染外,噪声和振动也是不可忽视的污染问题。

交通噪声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干扰居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1992年对40个城市统计,有39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超过70 dB,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噪声均高于纽约、东京和巴黎。

此外,交通噪声还会影响到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

例如,受噪声影响严重的房地产、工厂、商厦等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噪声还直接影响到公路周围的土地价值。

有资料表明,交通噪声每升高1 dB,那么土地的价格就会下降0.08%-1.26%,平均0.9%左右。

1.2.2 城市交通破坏城市生态环境。

这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绿化和水质的破坏。

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需要土地,相应的对其范围内土地的物理与生态特性构成影响,包括交通建设破坏的绿地与树木等。

当道路设施经过水体时,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水的质量水体动植物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2.3 城市交通对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对人的影响,例如道路使用者对道路沿线居民的生理上的损害和心理上的干扰,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而引起的社区分割,使得社区传统的生活氛围与质量的变化等。

1.2.4 城市交通破坏人文景观。

各个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定位,特别是对于如北京这样的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应更好地结合交通运输与历史遗迹风景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既促进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又不妨碍历史遗迹风景景观的特色与总体风貌。

[4]1.3 城市交通的新发展:绿色交通纵观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史,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小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

然而,城市无法提供小汽车交通所需的道路和停车场,交通拥挤状况越演越烈。

进行反思之后,欧洲城市交通进入到追求交通空间使用效率的新阶段。

大容量、高运输效率的公共交通得以复苏和迅速发展。

近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环境意识的觉醒,建设环保型“绿色交通系统”成为了交通发展的新方向。

1.3.1 概念所谓绿色交通,简言之,就是协和的交通,即交通与(生态的、心理的)环境的协和,与未来的协和(适应未来的发展),与社会的协和(安全、以人为本)和与资源的协和(以最少的资源或最小的代价维持交通需求)。

这种理念是三个方面,即通达与有序、安全与舒适、低能耗与低污染的完整统一结合。

绿色交通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

在实践操作中,绿色交通主要表现为减轻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具体的举措包括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尤其是减少高污染车辆的使用;提倡步行,提倡使用白行车与公共交通;提倡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和车辆,等等。

1.3.2 绿色交通系统的组成从车辆分类上看,绿色交通工具包括低污染的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以及电气化交通工具(包括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轻轨、独轨、地铁等)、兹悬浮等。

其中,无轨电车是使用清洁能源的无污染交通工具.是国际上公认的绿色交通方式。

从交通方式来看,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

从交通系统来划分,绿色交通系统包括慢速(如步行、自行车)、普速(如常规交通)、准快速交通系统(如专用道路)、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地铁)。

其中,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实现绿色交通的可行和高效的方式。

1.3.3绿色交通方式Chris Bradshaw于1994年将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最末为单人驾驶的自用车。

在我国,城市交通可分级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电车、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共乘车、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摩托车。

表1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两种分级系统。

相比之下,在耗能和废气排放方面,自行车最少,公共汽车居次,私人小汽车居末。

在占用面积方面,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比起私人小汽车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自行车是十分典型的绿色交通方式。

表1 各类交通工具部分环保指标比较表指标公共汽车私人小汽车自行车占用道路交通面积(平方米/人)1-1.540-608-12耗油比16-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克/(100人*千米))12130-一氧化碳排放量(克/(100人*千米))189189-氢氧化物排放量(克/(100人*千米))95934-数据来源:《交通方式与城市绿色交通》[5]1.3.4小结我国目前的交通发展,大概处在第一阶段的初期。

但是,我国应该尽量避免走上“先污染、再治理”的旧路。

由于自行车具有节能、环保、便捷的优点,能够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和污染等问题,因此,保持和发展自行车交通,是发展绿色交通不可划缺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