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效益初探
阐述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阐述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摘要:基于玉米、大豆均是相同季节作物的特点,开发出了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技术,该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作物产量,值得进行广泛的应用、推广、研究。
关键词: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引言:面对近年来国内对粮食作物的大量需求,提高单位耕地利用效率及产量刻不容缓,而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恰恰可以满足该需求,本文将对该技术进行分析。
(一)大豆玉米间作的优势分析采用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同时,间作生产可保证复合物充分吸收光照,杜绝了浪费光能的现象,而且大豆-玉米间作具有互补效应,采用间作模式可构成镶嵌结构,能让农作物充分、有效的利用阳光。
间作形成的复合群体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有一定的间作优势,再加上大豆和玉米之间的配置较为合理,进而使复合群体之间的矛盾减少,体现出了良好的间作体系,进而使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快速提高。
[1]该模式能保证土壤中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水分,可实现养分互补,而且土壤内游离的态氮可以被大豆根部充分吸收,这不仅能为大豆提供所需的态氮,还可以向玉米供给一定的营养成分。
同时,玉米根部还能分泌酸性物质,而土壤内难溶性矿物质元素会在酸性物质作用下被分解,变成高效养料,并将被大豆吸收、利用,从而使大豆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有助于改善大豆单作物种植效果。
另外,玉米长势高,可以遮盖大豆,降低了害虫侵蚀大豆的几率,有助于实现增产目标。
(二)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1、科学选择、处理品种1.1选种采用该技术时,应首选无病虫害、果实颗粒饱满、结籽率高、抗性好、适合本地气候、生产轮作模式的优良大豆、玉米品种。
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期间,应优选、科学搭配大豆、玉米品种;如选择玉米品种时,要选择紧凑或半紧凑型、穗大、适合密植、抗倒伏等一类的适宜高产品种;大豆则要优选耐荫性好、分枝多、颗粒饱满、杆硬的优质高产品种。
1.2处理种子播种前精选大豆、玉米种子,将病虫粒、瘪粒、受损粒等有缺陷的种子剔除,同时,通过种衣剂烯效唑干拌处理玉米种子,通过具备杀虫杀菌功能的多·福·克种衣剂对大豆进行拌种,待阴干后播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背景及意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背景及意义1. 背景介绍大豆和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日常饮食的重要来源。
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被誉为“植物肉”,在素食主义者和健身人士中广受欢迎。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其淀粉含量高,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然而,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大豆和玉米的连续种植容易导致土壤养分的不平衡和病虫害的滋生,降低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应运而生。
2. 带状复合种植的原理带状复合种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交错种植大豆和玉米,形成大豆和玉米交替生长的带状结构。
具体来说,每隔一定的宽度,种植一行大豆,然后种植一行玉米,如此往复。
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合理利用和病虫害的控制。
3. 带状复合种植的意义3.1 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大豆和玉米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对土壤养分的需求。
大豆能够固氮,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而玉米对氮素的需求较高,可以更好地利用大豆固氮的结果。
因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氮素资源,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3.2 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大豆和玉米具有不同的病虫害易感性。
通过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打破同种植物的连续生长,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滋生。
同时,大豆和玉米之间的交错种植可以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吸引更多的天敌和益生菌,帮助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3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大豆和玉米的交替种植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壤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大豆的固氮作用有助于提供充足的氮素供应,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大豆和玉米之间的交错种植可以减少作物之间的竞争,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产量。
3.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减少农田的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高效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间作模式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大豆和玉米是我国农业生产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同时也是人们食用和用来进出口的主要粮食,我国对这类农产品的需求量极大。
随着农业科技迅猛发展,投入到农业种植中的技术不断提升粮食产量,与此同时造成了资源消耗加重,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土壤中养分和水土流失严重,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们身体健康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加之大豆和玉米一直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应该及时加以防治。
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此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宝贵建议。
大豆和玉米产量无法得到提升,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造成国内粮食溢价。
粮食的高产出和可持续性以及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
间套轮作具有“生态可持续、集约利用资源”等利于粮食生产的因素,通过改革技术与创新发展生产模式,从而实现大豆和玉米间套轮作一体化和现代化是解决现阶段所面临挑战的重要策略。
传统的大豆玉米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无法达到完美适应,也难以实现在生产中运用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农业相融合。
因此,需要对种植方式和种植手段上不断进行创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做到科学、合理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达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得以增加,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农作物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基于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变发展而来的新技术,该技术在种植当中主要会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的种植方式。
这种种植方式能够与机械化种植相匹配,从而实现两种农作物共同种植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两种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相符合。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包括了两种种植形式,分别为带状套作和带状间作。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种植方式主要是指,大豆和玉米这两种农作物的共同种植时间要小于总体的种植时间,最好是总体种植时间的一半,通常情况下都会先对玉米进行播种,在玉米抽雄吐丝的时间段内开展大豆的种植工作。
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是一项充分利用玉米与大豆属同季作物,且生长特性互补的特点,实现单位面积玉米与大豆双增收,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农业技术,也可称为立体农业。
传统间作套种虽能够提高土地产出,但无法实现机械化,经济效益不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不仅有效突破了这一瓶颈,使带状间作套种适应机械化作业、达到作物间和谐共生,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本增效明显。
客观上解决了玉米连年种植导致土壤钙化、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循环农业模式。
一、技术优势玉米和大豆属于喜温作物,适合种植玉米的地方就适合种植大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采取统一的栽插规格,适于发展机械化作业的大比例间作,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确保了玉米、大豆协同增产,显著增加大豆产量,亩产大豆127.4kg;宽窄行比设计,增加玉米栽插密度,玉米边行通风透光良好,玉米、大豆高矮搭配,增加了田间通透度,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而通风透光率增加, 使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比清种增加15%~20%,创造了增产的先决条件,玉米亩增产10%,充分发挥了玉米、大豆的增产潜力;玉米是耗地作物,大豆能培肥地力,大豆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 每667㎡能固氮约3㎏,可减施化肥4~6㎏,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可为大豆根瘤菌提供基质,玉米与大豆搭配实现了种养结合。
二、技术模式要点1、品种选择与处理①品种选择对玉米和大豆的选择首先要是适合当地气候、成熟期适宜、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用于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在品种组合上应进行精选、搭配,玉米选用紧凑或半紧凑型、耐密、矮秆(250cm)、穗大、抗倒和适宜密植的高产品种,以免叶片遮挡宽行间大豆;大豆选用耐荫性强、杆硬、抗倒伏、分枝较多、丰产性好的中晚熟大豆高产品种。
②种子处理播种前将玉米、大豆种子精选,去除虫食粒、病虫粒、破损粒、瘪粒,玉米种子用种衣剂烯效唑干拌种,大豆种子用含有杀虫、杀菌的多•福•克种衣剂拌种,阴干待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与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将大豆和玉米排列成带状复合种植,是植物栽培技术的一
种新型模式。
此技术结合了大豆和玉米的优势,并能良好发挥两种作物的作用。
一是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
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期和播种期有一定的差异,玉米的发育
速度较快,把其种植在大豆的前面,大豆就可以利用玉米天然的阴凉,减轻大豆的光照照射,从而减少大豆的蒸腾水分损失,达到对大豆生长良好的保护效果。
二是选择适宜的田间作业和施肥方式。
大豆和玉米具有不同的土壤依赖性、品种等特点,所以因地制宜,要选择适合两种作物的田间操作方式,使大豆和玉米均能得到充分的
滋养和保护,同时也要选择合理的施肥方式,以促进两种作物的生长。
三是调节种植间距。
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株高及植株密度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特
点和田间条件,合理调节种植间距,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有:一是提高作物的收获量。
大豆和玉米的复合
种植能有效减少土壤的流失,改善水土条件,提高作物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
改善生态环境。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很好地调节土壤、水环境,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降低农药的用量。
大豆和玉米的复合种植能充分利用其自
身的抗虫草、抗病草等特点,减少对农药的用量,降低对农作物的危害。
总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植物栽培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作
物的优势,有效改善种植条件,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药用量,节能减排,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总结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总结在我们的农村,种地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尤其是当我们提到大豆和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
说到这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种地也像做饭,配料搭配得当,味道才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门“种地艺术”,看看它是如何给农民朋友们带来甜头的。
1. 什么是带状复合种植?1.1 简单介绍一下带状复合种植,其实说白了就是把大豆和玉米这两个“小伙伴”放在一起种。
就像我们平时喝酒时,必须配点小菜,不然光喝酒可不行。
这样种植的好处,简单来说,就是资源的合理利用。
玉米喜欢阳光,大豆喜欢湿润,两者结合,不仅提高了地块的利用率,还能相互促进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啊!1.2 优势大揭秘想象一下,阳光洒在田野上,绿油油的玉米和大豆并肩而立,显得多么和谐美好。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玉米的根系可以为大豆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大豆则能通过固氮作用,给土壤带来养分,真的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2. 如何实施带状复合种植?2.1 种植准备实施这个技术,首先得做足功课,选好地块。
我们得挑选那些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
然后,合理安排种植的时间,通常玉米早一点播种,大豆稍晚一些,这样可以避免“抢食”的情况。
你想啊,两个孩子一起吃饭,得让小的先来吧,不然大哥吃完了,弟弟就没得吃了!2.2 管理要到位种植后,管理也很关键。
要定期浇水,施肥,还得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尤其是玉米,一旦有虫子上门,那可真是“杯弓蛇影”,让人心慌。
而大豆则要防止豆荚虫等小妖精的入侵。
这时候,农民朋友们就得像个“侦探”,随时盯着地里的动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保证丰收。
3. 收获与反思3.1 丰收的喜悦等到秋天来临,金黄的玉米和丰腴的大豆一起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那一片片稻田,简直就是“满载而归”的盛宴!每当看着丰收的果实,农民朋友们脸上的笑容,真是让人感受到那种“辛苦付出终有回报”的满足感。
3.2 总结与展望不过,种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带状复合种植也有其挑战。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背景及意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背景及意义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和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运而生。
这种种植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带,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采用宽带间作的方式,将大豆和玉米交替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
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同时,由于使用了间作技术,可以在单位面积内种植更多的农作物,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提高产量和效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通过优化作物布局和利用光能、水分、养分等资源,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关研究表明,采用这种种植方式,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由于复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增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一作物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
四、生态保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通过间作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复合种植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防止土壤侵蚀,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此外,复合种植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进一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五、保障粮食安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可以增加粮食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其次,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稳定的基础。
此外,复合种植还可以通过降低单一作物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从传统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可持续型农业转变。
其次,复合种植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模式,通过同时种植大豆和玉米,以获得更好的农业生产效益。
这种种植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
大豆具有一定的氮固定能力,能够将空气中的氮固定在根瘤中,并使其转变为可被植物吸收的形式。
这样一来,大豆能够为后续种植的作物提供足够的氮肥。
而与此同时,玉米的根系则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因此,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氮肥,还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大豆能够释放一种特殊物质,称为大豆异叶螨抗生物质,具有抗虫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如玉米螟等;而玉米的根系则能够分泌一种特殊物质,称为毒菌素,具有抑制病菌生长的作用。
因此,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天然的抗虫抗病防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
再次,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大豆和玉米是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带状复合种植,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大豆可以作为补助作物,种植在玉米间隙地带,用地效益更高。
这样一来,农民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还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
另外,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大豆能够通过氮固定作用,减少农田中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化肥对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
而玉米的根系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
此外,由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季节不同,可以形成合理的农田轮作系统,减少连作障碍和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环境污染。
因此,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7期(总第459期)-64-农艺·园艺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效益初探李诚永1,汪成法2,王俊杰3,傅松福4,骆 英1,程渭树1,徐南昌1(1.衢州市种子管理站,浙江 衢州 324000;2.开化县种子技术推广站,浙江 开化 324300; 3.龙游县种子管理站,浙江 龙游 324400;4.衢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 衢州 324000)[摘要]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结果表明,虽然间作玉米、大豆产量有所降低,但玉米与大豆间作总体上比玉米单作或大豆单作收益高,玉米与大豆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提高经济收入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大豆;玉米;间作;效益[中图分类号]S513;S565.1 [文献标识码]A 衢州市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山区,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发源地,全县地域面积22.37万hm 2,其中山地占71.6%,森林覆盖率80.4%,无污染源,是天然的优质玉米大豆生产区。
开化县玉米大豆生产历史悠久,常年种植玉米面积2000多hm 2,大豆面积2800多hm 2,平均产量约1650kg/ hm 2左右,大豆种植分春、夏、秋三季,又以春季大豆为主,是重要的旱粮作物之一。
近年来,开化县鲜食菜用大豆和鲜食玉米面积发展较快,其中鲜食玉米约1200 hm 2,鲜食春大豆面积约800 hm 2,但存在市场品种混杂、品种老化、部分品种未审先推、主导品种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促进开化县玉米大豆生产水平提升,打破农民传统守旧的种植模式,在有限的土地上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2018年衢州市种子管理站特在开化县杨林镇建立了6.67 hm 2大豆玉米新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积极引进示范了浙甜系列鲜食玉米品种和浙鲜系列大豆新品种,并就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1 示范概况1.1 示范点概况示范点设立在开化县杨林镇晓贤家庭农场,该农场距开化县城约30km ,地处17省道旁,王山水库下游,沙壤土,为河滩改造地,肥力中等。
杭新景高速杨林出口向西2km ,交通方便,水源清澈,无污染源,前作为甘薯。
大豆玉米新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面积6.67 hm 2,鲜食玉米品种为:浙甜16,鲜食大豆品种为:浙鲜9号和浙鲜12。
1.2 田间管理概况一是结合耕翻整地施足基肥,采用秸杆还田和施用商品有机肥等方法进行培肥改土,主要是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问题。
二是采用大垄栽培技术,垄距(带1条沟)为110cm ,垄高30cm ,垄上种植2行。
大豆:行距为55.0cm ,株距为26.0cm ,每穴3~4粒种子,种植密度为19.5万株/ hm 2;玉米:行距为55.0cm ,株距为27.0cm ,种植密度为6.75万株/ hm 2。
三是适时播种,在大豆播后3~5天进行封闭除草,用大豆专用除草剂,出苗7天后做好查漏补缺。
四是施肥策略。
重施基肥、施好花荚肥(重施攻蒲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注意后期看苗施肥。
五是注意防治蚜虫、玉米螟。
1.3 生长期间气象对2018年大豆、玉米生产的影响2018年大豆、玉米出苗期间:晴雨相间,气温适宜,有利于苗期生长。
大豆结荚和玉米吐丝期间:以阴雨天气为主,气温适宜。
5月19日开化县遭遇大风暴雨,玉米倒伏严重,通过揭膜、施肥、培土、打桩拉绳定苗等措施进行及时组织抢救。
表1 2018年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模式技术示范点验收表品种播种期(月/日)收获期(月/日)生育期(天)株数(万株/hm 2)株高(cm)每株荚数(个)每荚粒数(个)百荚鲜重(g)测产(kg/hm 2)浙鲜9号4月 2日6月21日808.2533.620.3 2.112665421浙鲜124月 2日6月14日739.6027.320.52.03269.24831.5品种播种期(月/日)收获期(月/日)生育期(天)株数(万株/hm 2)株高(cm)每株穗数(个)每穗粒数(个)单穗鲜重(g)测产(kg/hm 2)浙甜163月 9日6月20日1036.75223.3 1.01321.6183.370292 示范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开化县农业局组织农作站、种子站、土肥站、农业信息中心及杨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进行实地验收。
玉米大豆套种模式技术高产示范方:浙甜16玉[收稿日期]2019-02-04[作者简介]李诚永(1982—),男,山东泰安人,农艺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种子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徐南昌(1966—),男,浙江衢州人,高级农艺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种子管理和农作物技术推广工作。
农艺·园艺米鲜穗平均产量为7029kg/hm2;大豆浙鲜9号验收平均鲜荚产量为5421kg/hm2;大豆浙鲜12验收平均鲜荚产量为4831.5kg/ hm2。
3 示范成效开化县是山区县,旱地面积大,旱粮生产以玉米、大豆、甘薯等为主,大豆年播种面积1333多hm2,常年以单作为主,一年一茬,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多年来的产量调查表明,大田鲜食大豆一般鲜荚产量在9000kg/hm2,产值32400元/ hm2,生产成本30000元/hm2,净产值2400元/hm2。
大田鲜食玉米一般鲜穗产量在12000kg/hm2,产值30000元/hm2,成本21000元/hm2,净产值9000元/hm2。
大豆玉米新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通过优质高产品种及各项配套技术措施综合运用,节本增产明显。
其中鲜食大豆平均鲜荚产量为5127kg/ hm2,鲜食玉米产量为7029kg/hm2,两项产值可达到38475元/ hm2,净产值达12975元/hm2,较单作玉米增收3975元/hm2,较单作大豆增收10575元/hm2,综上所述,大豆玉米新品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增产增效显著。
4 前景展望大豆玉米套种均比单种的玉米、大豆高产,大豆喜阴,超过25℃易落花落荚,玉米给大豆遮阴使大豆高产,玉米喜阳光通过立体栽培,每垄都是边行,每棵都成地头,通风透光,玉米果穗同样大,玉米、大豆套种间作、阴阳互补,米豆双收。
按生产玉米鲜蒲7029kg/hm2,鲜豆荚5130kg/hm2,产值为38475元/hm2,净产值为12975元/hm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从社会效益看,一亩土地,两种作物,双倍收入。
农民每年每人等于多承包两份土地。
却没多花承包费用,粮食增产,也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
从经济效益看,旱田的投入,水田的收入。
大豆套种玉米模式栽培法是生产技术领域里的一项重大创新,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等技术优势,集“种养结合、合理轮作和绿色增效”为一体,特别是品种选择、种管收全程实现了良种良法机械化配套,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提供了绿色、高效种植方案。
这项技术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1] 包斐,韩海亮,谭禾平,等.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2):189-190.[2] 肖运成.鲜食大豆-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11(4):41-42.[3]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亩增400元[J].种业导刊,2018(11):37.昆明西山区草莓新品种引种的试验结果分析李 睿(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1) [摘要]草莓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水果,味道甜美,营养丰富,不仅可以保护视力,同时也有一定的美容作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有效提高草莓的市场竞争力,为人们培育出更加鲜美可口的草莓进行食用,了解不同草莓品种在昆明西山区的栽培情况,以章姬为对照,对新品草莓的品种、生长特性等进行观察,并对草莓新品种引种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昆明西山;草莓新品;生长特性;营养价值[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A草莓属于蔷薇科植物,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味道甘甜,同时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全世界范围内,草莓的产量和栽培面积都比其他水果高,因此草莓还有水果之王的美誉。
发展草莓栽培,不仅投资资金少,同时收益也非常快速,而且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人们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方式。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情况昆明西山草莓栽培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经102°39′18"、北纬24°52′47"区域,充分满足草莓的生长环境。
为草莓生长提供丰富的水分供给,使草莓在温和的气候中获取充足的养分。
在对西山草莓栽培区各方面因素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后发现,该地是草莓栽培的最佳地点,可以进行草莓栽培。
供试草莓于2016年8月5日定植,采用高垄栽培,垄高35cm,双行一垄南北行向栽培,株行距为15cm×20cm,配以滴灌设备。
栽培前每667m2施有机肥3000kg、复合肥40kg、过磷酸钙100kg。
10月下旬覆盖黑色地膜,采取大棚草莓栽培管理方法,各品种肥水管理一致。
为不同季节的草莓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1.2 实验材料试验草莓品种为“京藏香”、“圣诞红”、“隋珠”、“白雪公主”、[收稿日期]2019-02-20[作者简介]李睿(1975—),女,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栽培技术。
李 睿:昆明西山区草莓新品种引种的试验结果分析-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