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暴露与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名词解释

暴露与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名词解释一、暴露暴露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地球表面原本被覆盖的部分,由于各种地质作用或自然力的作用,暴露在地表上的岩石、矿物或地层。
暴露的地质物质往往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石成因等问题。
暴露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造山作用,这些地质作用会使得原本隐蔽在地下的岩石、矿物暴露在地表上;二是气候和风化作用,包括风蚀、水蚀、冰蚀等自然力的作用,这些作用会将地表的覆盖层逐渐剥蚀,暴露出地下的地质物质。
暴露的地质物质可以帮助地质学家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包括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勘探、古地理地貌的重建等工作。
暴露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二、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文地质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地下水和地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指对地下水和地质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它用来描述地下水的形成、流动、分布和与地质结构的关系。
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中,通常会考虑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包括降水入渗、地表径流和渗漏等过程;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包括地下水的流向、渗流速度、孔隙水位等参数;地下水与地质结构的相互作用,包括地下水对地层的侵蚀作用、地层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地质结构、地下水文条件、水文地质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它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地下水形成和分布规律,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三、名词解释1. 暴露:地表原本被覆盖的部分,由于地质作用或自然力的作用,暴露在地表上的岩石、矿物或地层。
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描述地下水和地质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和概念框架,用来描述地下水的形成、流动、分布和与地质结构的关系。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暴露和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都是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地质特征和水文条件。
地下水环境评价及预测浅析

地下水环境评价及预测浅析摘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要求,以某一具体项目为例,使用GMS模型对该项目的地下水流场进行了模拟。
根据案例预测,在污水站的主要构筑物发生污水渗漏或溢流事故后,污染物的下渗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出现超标的情况。
此外,在10000天时,还会出现一个浓度超标的区域。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评价;预测浓度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颁布,填补了国际上关于地下水环境评价规范的空白,引起了人们对于地下工程建设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但过去主要集中在地表水体的环境评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系统受到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作用的因素。
一、地下水动力场模拟预测(一)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文地质学中的概念性模型是一种对真实水文学概念进行理论和应用价值评估的方法。
该模型的目标是将含水层的实际边界特性、内部结构、渗透性质、水力特性和补给排泄条件简化为方便数学和物理模拟的基本模式。
通过综合分析该地区地下水体系的内部构造、水力学特性、边界条件以及补充产水和排泄情况,可以构建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性模型。
本研究以邻近海洋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水位和河道水位观测结果,选择该地区的河道作为模拟区的边缘,并以多条小型河道为研究对象。
垂直界面:由于地表降水和地表水分的渗透补充,地表形成一个隔水层。
因此,本研究的区域内地下水可以近似为均匀的三维空间结构,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地下流动系统。
(二)数字模型本项目将利用英国布里格汉永大学与美国军事水文试验基地共同研发的地下水预报模式GMS(Groundwater System),该模式以美国地质局McDonald与Harbugh于1988年发展并经过多次修正的MODFLOW模式为基础,采用变量差分和Cell Center方法,实现了对含水层的稳态与不稳态三维渗流问题的高效、高精度研究。
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_冯玉明

增刊(总第114期)山西水利科技(To tal No.114) 1996年12月SHANXI HYDROT EC HNICS Dec.1996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冯玉明 常发强(太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山西省水利职工大学)文摘 本文在系统全面分析了太原地区的地质条件、构造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地下水类型及其赋存分布规律、地下水流系统及水动力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太原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了概化,尤其对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兰村泉域、晋词泉域以及东山娘子关泉域及其边界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划分和充分的论述。
主题词 地下水 泉 水文地质 概念模型 水补给 水文分析自由词 兰村泉域 晋祠泉域 娘子关泉域。
1 前 言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在全面系统地分析该区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水循环条件、水化学场、水动力学特征及水同位素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同时,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合理概化,对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污染的防治和水源保护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进行分区目标管理,总量控制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75570306《太原市水资源系统规划和调度优化》中,对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了概化,依此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图见图1。
图1 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62 系统分区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岩性、富水特征、水流型式、水循环条件、水化学及水同位素特征将太原地区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五个系统,即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北山岩溶水系统、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及盆地区孔隙水系统。
3 系统边界太原地区地下水系统边界:北部以石岭关、康家会至柳科府断裂构造带为界,与北部变质岩地区接壤,为二类隔水边界;北东部边界受系山断裂带的控制,北部为变质岩地区,为二类隔水边界;东部边界位于杨兴乡善都至盂县西烟一带,为一地下水分水岭,边界水位约1020m,东侧的温川水位980m,西侧阳曲盆地水位小于820m,东南边界由北东向的寺家坪张家河断裂带组成,断裂带伴有岩脉侵入,东段边界上寒武系高于1600m以上,远高于两侧地下水位,为一隔水边界,其西段龙王堂至张家河为一开放段。
地下水资源评估中的模型研究

地下水资源评估中的模型研究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而地下水资源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平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变得越来越紧迫。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评估其储量、可开采量以及变化趋势,需要借助各种模型进行研究。
二、地下水资源评估模型的类型(一)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对地下水资源系统的简化和抽象描述,它基于对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确定含水层的类型、边界条件、补给与排泄方式等。
通过建立概念模型,可以为后续的数学模型提供基础框架。
(二)数值模型数值模型是目前地下水资源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型。
它通过将地下水流的偏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从而得到地下水位、流量等参数的时空分布。
常见的数值模型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等。
(三)随机模型由于地下水资源系统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随机模型应运而生。
随机模型通过对含水层参数的随机分布进行模拟,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物理模拟模型物理模拟模型是根据相似原理,通过建立实体模型来模拟地下水流的运动规律。
物理模拟模型能够直观地展示地下水流的过程,但由于其成本较高、实验条件要求苛刻,应用相对较少。
三、地下水资源评估模型的建立过程(一)资料收集与分析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收集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结构、含水层特性、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等。
(二)确定模型的范围和边界条件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确定模型的研究范围和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可以分为定水头边界、定流量边界和混合边界等。
(三)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含水层参数是模型的关键参数,包括渗透系数、储水系数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地质类比等方法确定。
(四)模型的求解与验证选择合适的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k矿矿山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3 含水层结构概化及分区 为建立模拟区地下水流模型,需要将复杂的天然地质体进
行概化,获得原问题的概念模型。矿区含水系统主要包括第四系 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根据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性的 差异主要分为 6 个含(透)水层。本次模拟将各含水层进行合并 概化处理,划分为不同的水文地质分区。
(2)南侧模拟边界至 S、K 矿坑区域,上覆为第四系残坡积、 坡洪积松散孔隙弱—强含(透)水层(Ⅰ A),位于地下水位之上, 厚度较薄 ;下伏为第四系更新统坎岗组砂岩裂隙中等含水层 (Ⅱ),两者之间无相对隔水层,渗透性差异不大,具有统一水力 联系面,因此在含水层分区概化处理时将 IA 含水层、Ⅱ含水层 概化处理为一层含水层组。
收稿日期 :2019-11 作者简介 :赵艳林,男,生于 1986 年,汉族,云南永胜人,本科,工程师,研究 方向 :水工环。
2 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北部边界 :雅玛河河岸线构成了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北部边
界。北侧为雅玛河,下伏基岩为安山斑岩,透水性弱。上覆第四 系冲洪积层,岩性主要为砾砂、含砾粗砂、粉砂质粘土,厚度约 3 ~ 80m,富水性强,透水性中等,接受雅疏干影响 半径范围以外,距离东部采坑终了境界线约 1.5km。下伏基岩为 坎岗组砂岩,富水性中等,透水性弱 - 中等。上覆第四系残坡积、 坡洪积层,透水性强,富水性弱,为区域地下水排泄方向。
区内西侧分布一地表溪流,与附近地下水之间联系密切 ; 现状 S 坑,开采地下水 ;尾矿池和暴雨池对局部地下水有补给, K 坑开采地下水。
M 管理及其他 anagement and other K 矿矿山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赵艳林,杨彦武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建立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所需资料

四、源汇项(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和边界条件
区内潜水的主要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灌溉入渗补给、渠系渗漏补给、河流侧渗补给和地下水径流补给,主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蒸散发、侧向径流、向河流排泄和越流补给承压水。承压水的补给来源有自北部区外的侧向径流流入和上部潜水的越流补给,排泄方式为径流、人工开采和顶托补给潜水。各项均换算成相应分区的开采强度,然后分配到相应的单元格。
三、模型参数
1. 潜水、承压水含水层和弱透水层水平、垂向渗透系数(K)分区图和值(根据岩性和抽水试验分区);
2. 潜水含水层给水度(μ)分区图和;
3. 承压水含水层储水率(S s)分区图和值;
4. 弱透水层(隔水层)储水率(S s)分区图和值;
5. 各层有效孔隙度(此项在MODPA TH 中应用,MODFLOW 模拟不使用)、总孔隙度(在MODFLOW 模拟中不使用);
1.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模拟期逐月降水量、降水入渗系数及其分区);
2. 灌溉水入渗补给(回归)量(农业灌溉分布图,灌溉总用水量(包括地表水)、灌溉入渗系数及其分区);
3. 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系引水量和渗漏补给系数);
4. 河水侧渗补给量(河流的基本参数,如河流起点和终点的河水位、河床底板标高、河床厚度、河床渗透系数、河流宽度等);
性,反映区域和水源地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反复调整数值模型的渗透系数、贮水系数,以及边界条件数值大小,使计算
流场图与实测流场图最为逼近,形态、趋势基本一致。
六、规划资料
1.区域水资源供需方面的调研报告和成果;
2.区域中长期供水规划。
1. 尽可能多的水文地质剖面图(要有剖面线的位置);
2. 尽可能多的地质、水文地质钻孔资料,深孔资料尤为重要,要有钻孔的名称、地理位置(坐标)、孔口标高、终孔深度、分层信息和岩性描述;
第六章(2)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的应用实例xiugai

20505000
20510000
20485000
半铺店
20490000
20495000
20500000
20505000 丁 寨 20510000
图4-16 2006 年浅层含水层水位拟合曲线 (实线为实测值,虚线为计算值 ) 图4-17 2006 年深层含水层水位拟合曲线 (实线为实测值,虚线为计算值 )
误差
-1474.17 -18.46 -8.56 -1501.19 -1390.95 -115.74 117.01 -1389.68
%
-3.1 -4.66 -6.48 -3.12 -4.38 -3.12 0.92 -2.88
模型可靠性分析
? 1、识别模型模拟结果的宏观效果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动态观测结 果基本一致,反映出数值模型对于实际模型有良好的相似性,保证了 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 2、模型调参期间,将流场与水均衡分析结果结合起来,对水力梯度 场进行了对比,减少了调参的自由度,保证了调参结果准确性。
? 3、模型求参结果与钻孔抽水所确定的参数基本接近。 ? 综上所述,从观测孔水位动态、流场和均衡量对比等三个方面看,观
测孔拟合精度相对较高,水力梯度场宏观效果较好,模型计算的均衡 量与均衡法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模型识别得到的水文地质参数值及 参数分区与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符,能够反映区内地下水流动系统特 征,具有较高的仿真性。因此,可以用上述模型对区内地下水开采方 案进行模拟预测。
预测方案设计
(一)新水源地位置选择 含水层的富水性地段,充 足良好的补给来源。 远离原有的取水点减少相 互干扰。选在远离城市, 远离已污染地表水体地段; 上部有稳定隔水层分布的 在含水层地段综合以上条 件,宿州市新水源地选取 城区偏西北部新水源地选 在富水性强的西二铺附近。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文地质学是河流、湖泊、地下水流及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其他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科学研究。
在研究水文地质学时,需要用到地质学、水文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水文地质学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1. 概念模型的定义及作用概念模型是对一个系统或过程的描述,能够清晰、简明地表达该系统或过程的各个要素、变量、关系等,它是研究和模拟系统的基础。
在水文地质学中,概念模型是描述一定地区的水文地质状况的工具,它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被用于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也可以用于对地下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概念模型要素及建立方法(1)系统边界:概念模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了模型应考虑的地理范围或“系统”。
(2)信息源及数据类型:构建概念模型需要准确的水文地质信息,包括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维度、流量、水质等信息,数据来源可以是现场测试、文献研究、卫星遥感等。
(3)变量及关系:概念模型的核心是确定系统中涉及到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地质、水文变量。
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等式、比例、变异系数等形式表示。
(4)数学模型:用来概括相互作用的方程、参数、变量和初始条件的描述性方程是建立概念模型的必要条件。
(5)系统评价:构建概念模型后,需要对模型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实用性作出评价,以便于进一步进行修订和完善。
3. 概念模型的应用(1)水资源管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方便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动态规律和特征,发现水资源存在问题。
(2)水资源保护:概念模型可以发现和确定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止水源被破坏。
(3)水文地质灾害研究:概念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地下水流动的规律,及时发现有可能引起水灾的因素,可以避免或减轻水灾带来的影响。
(4)地下水开发与利用:概念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规划和经营地下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内部结构、渗透性能、水力特征和补给排泄等条件概化为便于进行数学与物理模拟的基本模式。
(1)透水边界Permeable boundary
渗透性良好的含水层边界。
(2)隔水边界Confing boundary
渗透性极差的含水层边界,即法向方向水力梯度(或流量)等于零的边界。
(3)弱透水边界Weakly-permeable boundary
能通过一定流量的渗透性较弱的含水层边界。
(4)已知水位边界(一类边界)Boundary of known water level 已知外节点水位值的边界。
(5)已知流量边界(二类边界)Boundary of known flow
已知地下水流入或流出量的边界。
(6)混合边界(三类边界)Mixed boundary
由已知水位和已知流量边界共同组成的计算渗流场的边界。
(7)定水头边界Boundary of fixed water level
水位数值不变的已知水位边界。
(8)定流量边界Boundary of fixed flow
流量数值不变的已知流量边界。
1目的与任务
(1)充分收集研究区以往各类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钻孔、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明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2)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的概化,使概化模型达到即反映水文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又能用先进的工具进行计算的目的,并最终提交概化的框图、平面图、剖面图及其文字说明。
2.模型概化原则
(1)实用性
地下水流模拟是一实用性很强的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是它的根本目的。
因此,建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须与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研究区的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相适应,能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地下水模拟与管理问题。
(2)完整性
概念模型必须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体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专业人员既要到现场进行调查,又要广泛收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必要时还要补充部分现场调查(包括观测、试验等)工作,详细分析系统的输入、输出、状态演变、功能作用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等,以达到对于真实系统全面深入的掌握,保证模型在理论上的完整性,提高地下水流系统模拟的精度。
(3)处理好简单与精度的矛盾
一味追求简单,要以牺牲精度为代价;一味追求精度,将导致模型复杂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费;要根据需要将二者协调好。
3.模型概化步骤
(1)确定研究范围
模型研究区应尽可能地选择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选择天然地下水系统,尽量避免人为
边界。
(3)边界概化
根据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地质构造和边界上地下水流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将计算区边界概化为给定地下水水位(水头)的一类边界、给定侧向径流量的二类边界和给定地下水侧向流量与水位关系的三类边界。
(4)内部结构概化
对研究区含水层组、含水介质、地下水运动状态以及水文地质参数的时空分布进行概化。
(5)完成模型概化图
根据模型概化结果,绘制模型概化平面图与模型概化剖面图。
4.资料准备
水文地质基础条件是概念模型的基础。
在建立概念模型之前,必须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确定模拟的目的层,进而勾画出地下水实体系统的内部结构与边界条件,然后才开始对实体系统进行概化。
5.边界条件的概化
(1)计算区边界
计算区应尽可能以自然边界为计算边界,最好是以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作为计算区。
在计算区仅为水文地质单元一部分的情况下,应注意处理好水文地质单元内水资源的分配以及计算区边界上的水量交换问题,能全面反映地下水系统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与环境的对应关系。
(2)地表水体
a.已知水头边界
地表水与含水层有密切的水力联系,经动态观测证明有统一水位,地表水对含水层有无限的补给能力,降落漏斗不可能超越此边界线时,地表水体就可以确定为定水头补给边界;如果只是季节性的河流,只能在有水期间定为定水头边界;如果只有某段河水与地下水有密切水力联系,则只将这一段确定为定水头边界。
b.已知流量边界
地表水与地下水没有密切水力联系或河床渗透阻力较大时,仅仅是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则应作为二类定流量补给边界。
c.断层接触边界
c1隔水边界
如果断层本身不透水,或断层的另一盘是隔水层,则构成隔水边界。
c2流量边界
如果断裂带本身是导水的,计算区内为富含水层,区外为弱含水层时,则形成流量边界。
c3已知水头边界
如果断裂带本身是导水的,计算区内为导水性较弱的含水层,而区外为强导水的含水层时(这种情况,供水中少有,多出现在矿床疏干时),则可以定为定水头补给边界。
d岩体或岩层接触边界
岩体或岩层接触边界,一般多属于隔水边界或流量边界。
凡是流量边界,应测得边界处岩石的导水系数及边界内外的水头差,算出水力坡度,计算出补给量或流出量。
e 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岭
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岭,可以作为隔水边界,但应考虑开采后是否会导致位置的
a.含水层组
根据含水层组类型、结构、岩性等,确定层组的均质或非均质、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确定层组水流为稳定流或非稳定流、潜水或承压水。
既存在越流又存在弱层释水的地区,要建立考虑弱透水层水运动的弱透水层模型。
一个区域含水层组可以概化成为一个单层模型,也可概化为一个含水层—弱透水层组越流模型,或概化为多个含水层—弱透水层组构成的多层模型。
b.含水介质
b1含水介质条件
(1)确定含水层类型,查明含水层在空间的分布形状。
对承压水,可用顶底板等值线图或含水层等厚度图来表示;对潜水,则可用底板标高等值线图来表示;
(2)查明含水层的导水性、储水性及主渗透方向的变化规律,用导水系数T 储水系数μ*
(或给水度μ)进行概化的均质分区,只要渗透性不大的地段,就可相对视为均质区;
(3)查明计算含水层与相邻含水层、隔水层的接触关系,是否有“天窗”、断层等沟通。
如果为了取得某些详细准确的参数,需布置大量勘探、试验工作而要花费昂贵的代价时,可考虑先有一个控制数值,再在识别模型时反求该参数。
b2含水介质概化
b2-1孔隙含水介质
(1)均质、非均质
如果在渗流场中,所有点都具有相同的渗透系数,则概化为均质含水层,否则概化为非
均质的;自然界中绝对均质的岩层是没有的,均质与非均质是相对的,视具体的研究目标而定。
(2)各向同性、各向异性
根据含水层透水性能和渗流方向的关系,可以概化为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二类。
如果渗流场中某一点的渗透系数不取决于方向,即不管渗流方向如何都具有相同的渗透系数,则介质是各向同性的,否则是各向异性的。
b2-2裂隙、岩溶含水介质
裂隙、岩溶含水介质的概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局部溶洞发育处,岩溶水运动一般为非达西流(即非线性流和紊流),但在大区域上,北方岩溶水运动近似地满足达西定律,含水介质可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异性的连续介质。
b3地下水运动状态
b3-1层流、紊流
一般情况下,在松散含水层及发育较均匀的裂隙、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运动,大都是层流,符合达西定律只有在极少数大溶洞和宽裂隙中的地下水流,才不符合达西定律,呈紊流。
b3-2平面流和三维流
在开采状态下,地下水运动存在着三维流,特别是在区域降落漏斗附近及大降深的井附近,三维流更明显,故应用地下水三维流模型。
若三维流场的水位资料难以取得,可将三维
流问题按二维流处理,但应考虑所引起的计算误差是否能满足水文地质计算的要求。
b4水文地质参数b4-2空间概化
对于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常采用离散化的参数概化方法(即参数分区或参数化)来确定。
参数分区的依据如下:
(1)计算区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的计算结果,包括渗透系数、储水系数、给水度及单位涌水量;
(2)含水层分布规律,即埋深、厚度和岩性组合特征;
(3)地下水天然流场、人工干扰流场、水化学场和温度场;
(4)构造条件及岩溶发育规律(限于岩溶含水层)。
7.源汇项
7.1含水层垂向量作为模型的源或汇,一般可直接量化,也可处理成(垂向量与水位的关系)子模型连接的方式。
要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决定具体量化和处理方式。
7.2潜水蒸发强度随潜水位埋深而产生变化时,可建立受潜水极限蒸发埋深约束的潜水蒸发子模型。
存在间歇性的河流、以及由于开采促使地表水体与含水层间的水量交换发生明
显改变时,应考虑建立地表水入渗子模型。
8.表达方式
8.1平面图
(1)研究区基本情况:
包括模型研究范围、主要居民点以及标志性的地形、地貌等;
(2)水文地质控制点:
包括地表河流、湖泊、开采井以及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等;
(3)地下水含水层控制点:
主要包括控制含水层的各类钻孔。
8.2剖面图
(1)地表地理要素:
包括剖面所切割过的对应地表主要地理地貌,如城市、城镇、河流、湖泊等;
(2)含水层结构:
包括含水层及顶、底板的垂向位置及延伸情况;
(3)地质构造:
包括各类地质构造(如断层)的地理位置及其水理性质;
(4)地下水水位:
研究区初始地下水位,用虚线描绘;
(5)各类源汇项及其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