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上海满分作文——为了自由的束缚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所束缚中寻找自由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的道路与方式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
(63字)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113)【是什么】物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
然而,精神的多少却与物质有着微妙的关系。
精神的多少与物质的富足或是贫乏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精神物质,却如并蒂莲花,并生共存。
(79)”艾斯特拉夫斯基如是说。
发光,纵身一扑的丑态如同“老虎扑上婴儿”,(217字)(2)“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
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
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
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
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185)然而,如若没有物质的基础,精神的大厦恐怕也只能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管子告诉我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深刻地提醒我们,物质和精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李白、杜甫写就的篇章见证一个锦绣精彩的王朝,让后世得以窥见大唐的盛世繁华,;同样,卜伽丘的《十日谈》记录的是文艺复兴欧洲的物质基础上建立的文化大厦;但丁的《神曲》(3)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
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
无形的“桂(135)(4)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上海2014高考满分作文汇总【1】上海2014高考满分作文——《自由与束缚,一株并蒂莲》一株并蒂莲,结着两个莲子,它们连在一起。
在你剥莲子时,你不可能将它们一一分开,所以你只能同时剥,自由与束缚就像这样,彼此无法分离。
可是,当今的人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只追求自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于是,李天一陨落了,周正龙被抓了,宁财神凋零了。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与自由并蒂而立的束缚。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如是说。
自由是束缚的保障,束缚是自由的前提。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但你必须穿越它;在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你自由的,但倘若没有这片沙漠,没有必须穿越沙漠的要求,又何谈选择的自由呢?同样的,如果一点自由也没有,却有一堆的束缚,那么人和奴隶有何区别?正因为如此,自由才保护了束缚,否则史书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画面又怎会出现?自由与束缚是两种调味剂,必须调和均匀才有香甜的味道——自由与束缚是一株并蒂莲,只有携手而立才有锦簇的花朵。
“所有的伟大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爱默生如是说。
要善待你周围的束缚,感谢你周围的束缚,因为正是你的束缚才让你不断成长。
当林书豪精湛的球技被肤色束缚时,当他的强大的灵魂被瘦弱的身躯束缚时,当他的雄心被谦逊的外表束缚时,当他的球风被大家误解时;他也有选择的自由,他可以退出NBA,也可以在NBA继续跑他的龙套,当然还有在NBA打出真实的自己。
是的,束缚给予他自由,他就用这样书写传奇。
别人的束缚是一种变相的激励,只是看你是否伟大,是否能从束缚中脱颖而出。
在这株并蒂莲中,只有越多的爱,才有越多的束缚;只有越深的束缚,才有越美妙的自由。
选择是自由的,因此要慎重地选择。
同样身陷囚牢,王尔德选择郁郁终生,因此他的才华消逝在黑暗的牢房;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重生,因此有了旷世神作《罪与罚》。
二战前夕,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选择新政,而德日选择燃起战争之火,于是,德日至今面临罪恶的审判。
精选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

精选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自由,是每个人内心最渴望追求的东西。
然而,真正的自由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自我约束和追求才能得到。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深入思考了这一问题,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观点展示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约束带来的真正自由。
作文以冰山的一角为开端,通过描写冰山上只有冰山表面一小部分露出水面,而大部分体积都深藏在水下,给读者一种隐喻的感觉,也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接着,作者明确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还是放纵自已的人才能获得自由?”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值得深思的,它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促使读者继续往下阅读。
作文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来支持观点。
比如,作者提到了音乐家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才能创作出美妙的音乐;运动员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才能有好的体能和竞技状态。
这些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自我约束的真正作用。
作者的观点是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放纵自己。
作者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无拘无束,而是通过自我约束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自小学习弹钢琴的过程。
他清楚地意识到,只有通过严格的练习和自我要求,他才能够掌握琴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一观点给予读者一种信心,即只有通过自我约束,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获得自由。
文章末尾作者再次强调了自我约束对于实现真自由的重要性。
他提到,一个自律的人能够拥有高度责任感和自律能力,能够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功和成就。
同时,自律的人会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他们能够遵守规则和约束,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机会。
这样的观点不仅深刻地阐述了自我约束的意义,还给予读者启示,让人们明白了自我约束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通过这篇精选的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观点展示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约束带来的真正自由。
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自由的囚徒

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自由的囚徒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满分作文展示:自由的囚徒少时,父母常让我尊敬爷爷,因为他是一位退伍军人。
仅此原因自然难以说服我。
所以为更多地将敬意流于表面,未曾刻入心头。
懂事会,见爷爷的时间少了。
我也放下担子,因不必佯装尊敬而舒心许多。
深刻的沟通随着我的长大,越来越少。
高中后,我时常感到心灵的困顿。
学业负担重,初中好友疏远,与新学校格格不入……长大看似更加自由,实则成长中的我似在沙漠中穿行,时刻被流沙、狂风、酷热与严寒侵扰,无处可逃。
但很可惜,我没有别的选择。
现实的生活与余华《活着》中的故事无二,我只有穿越这片沙漠才能活着,青春期的迷茫与不自由感让我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
一天晚饭后,例常下楼取来报纸,却惊喜地在信箱中发现了一封信。
上面安装用苍劲字体写着“孙儿亲启”。
信中文字我仍记得一些。
“……你父母谈及你的不自由,我深有体会,我们皆是不自由的囚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爷爷曾是哈军工的优秀毕业生,即将踏上无限光明的道路。
可孙儿,海军士兵要在船舷上屹立不倒,而我却有先天平足的缺陷。
所以为无法成为战场上的士兵。
这对一个从出生开始便梦想上战场的兵来说,无疑是耻辱。
”读到此,似有凹凸不平的地方,大概是泪干后的印迹。
“……但又怎样呢?我无法逃离这困境,若是逃避,倒真是士兵之耻辱!我的确不自由地必须突破这个困境,穿过这困境,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自由的囚徒。
人生的枷锁无法困住你。
摆脱困境,孙儿,我相信你不会做弱者!”爷爷后来成了地图海图测绘员,也算以别样的方法突破了困境。
读罢信件,我颇有感触,也心生敬意。
但我不认为那是如同我穿越的无边的沙漠。
我甚至自大地认为,我的无奈与不自由,胜过爷爷的故事。
我试图穿越沙漠,却没有方法,于是我不想再尝试。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说自由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说自由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70分)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满分作文展示:说自由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
的确,自由和不自由是相对的。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没有绝对的自由。
有人说,真正的自由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古往今来,无数人在追寻自由的脚步。
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宏大的场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是因为鹏还要借助六月的大风,所以它是不自由的,经过层层铺垫庄子提出自己的观点,“乘承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所待,是真正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只有智人、神人、圣人才可以达到这种自由的境界。
不过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庄子所说的自由根本无法生存。
人存天地间,必然有所待,有所凭借,这样也就无法达到自由。
自由中必然存在不自由。
没有约束的自由其实是不自由。
设想,如果人人都想要自己的自由,我们必然会生活在无政府、无法律、无规范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心情去工作,想去哪里工作就去哪里,不在意自己是否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心情好就工作,心情不好就休息,我们还可以为所欲为地偷窃、抢劫、相互攻击、大打出手……处在这样的社会中随时受到威胁,安全没有保障,自由从何而来?只有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充分展示自我,发挥个性,做出成绩。
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在大海中随意流动,可一旦你离开大海,水滴便不复存在。
不自由中必然存在自由。
无限制的约束,必然走向极端,甚至是灭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为了加强统治,秦朝横征暴敛,制定了苛刻刑罚,结果建国仅仅15年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强大的秦王朝灭亡。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穿越沙漠和自由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穿越沙漠和自由【篇一: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简析】201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简析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哲理)材料内容(关键词):选择,穿越沙漠,道路,方式,自由;必须穿越,不自由。
材料特点:今年上海题的作文材料仍然延续了它的一贯作风,比较简洁,内容具体,主题鲜明,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审题立意: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是自由的,但你必须要穿越这片沙漠,这是你的不自由之处。
人生的很多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这是一种不自由;但做事的路径和方式,我们却可以自由地选择。
作文主题在“自由与不自由”这个大的话题下,但具体选择哪个方面作为立意的方向,这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但无论选取哪一个角度,自由与不自由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定要阐发明了的。
纵观现实,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放纵自己,肆意挥霍青春,但总还觉得不够自由,向往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以为到了西方,似乎可以任意而为。
而对自己的人生作为,总想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
这一作文命题可以让我们好好地审视一下我们的人生作为。
作文开头示例搭配的人生人生或命运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它的“搭配规律”。
它在赐予你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从你这拿走一些东西。
它赐予你能力,也许会拿走你的美貌;它赐予你智慧,也许会拿走你的健康;它赐予德行,也许会拿走你的金钱。
同样,当它赐予你某些方面自由的时候,也一定会哪拿走你某些方面的不自由。
纵使你自由了眼前,一定自由不了将来;纵使你自由了行为,也一定自由不了心灵。
看透这样的规律,我们就该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弃,有所挥霍必有所失去,有所自由必有所约束。
【篇二: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名师点评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下水作文、微作文赏析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4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全解全析)

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标杆作文。
文章之所以能得高分,阅卷组认为主要有三大优点:1.审题精准。
作者在细读材料文本的基础上抽绎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材料的实质。
2.标题夺目。
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也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的意味。
3.富有思辨。
在行文中,作者充分施展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没有过多的例子,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有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或许就体现在一两词语的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与“适当”两个词语,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与“平衡”两个词语,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富思辨的张力。
【阅卷解读】这是上海阅卷场中的一篇一类卷下的标杆作文。
阅卷组判定的理由如下:1.契合材料,立意准确。
沙漠即困境,使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心中的道德、肩负的责任和社会的良知;要在不自由中舞出自己的魂。
这样的立意和表达是准确的。
2.起承转合,颇得文法。
这是一篇行文颇得起承转合结构之妙的议论文。
作者开篇点题,用笔经济。
第二段联系自我和现实,进一步阐发和引申题意,是为紧承。
从第三段开始,作者转入原因分析,指出“惟其不自由,有当担,敢作为,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观点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末段,运用博喻,形象地再次扣合题意,并提出希望。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全文不仅晓之以理,而且还动之以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开篇设喻引出中心,形象生动。
文化犹如“鹰”,现实犹如“末世荒城”,古直悲凉之感激荡在读者心中。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指出第一段的设喻本体,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毫不拖沓。
在设喻过程中巧妙扣合文题中“末世”,也暗含了下文重点要对“新生”做论述。
2.善用“然而”,行文在转折中推进。
细细品味,本文的语言颇有鲁迅的风味,在论述的过程中,随着转折不断推进论述的深度。
第三段中指出民族应该敬重“传统文化”,紧接着用“然而”,指出现实却是举步维艰,进而论述应该怎么办;第四段中指出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之后,用“然而”一词,转向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即“我们的轻视”;在第六段,同样运用了“但”,将论述进一步深化,指出要“有意识地去自觉穿越”。
2014上海高考作文

2014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上海卷)【作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
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
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优秀作文】为了自由的束缚“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上海市优秀作文——为了自由的束缚
“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
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
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
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
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但他们同是一只手,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无非就是炼金和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
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用来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
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人们终于认识到,要扩大自有,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
约束和自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而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约束与自由辩证关系。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的束缚下多彩的精彩生活。
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的越是自己。
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
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必要的束缚本身就是为了自由。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
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不屈服于体制,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
【专家点评】
作者充分施展了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证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极富思辨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