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和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
霉菌的发育和产毒条件

霉菌的发育和产毒条件
霉菌是一种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微生物。
虽然有些霉菌对我们有益,如产生某些药物和食品,但有些却对我们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这是因为一些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如“赭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这些毒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那么,霉菌的发育和产毒,与
哪些因素有关呢?
第一,温度。
霉菌的生长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霉菌的生长,它们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在20℃-30℃之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霉菌的生长速率较快,容易产生大量毒素。
第二,湿度。
霉菌对湿度也非常敏感。
高湿度环境容易使霉菌生
长迅速,因此,在潮湿的环境中存放的食品容易受到霉菌的污染。
第三,营养。
霉菌需要营养才能生长繁殖。
它们通常以植物和动
物的残渣、粪便、饲料等为食物,还可以使用一些有机物质为能源。
第四,氧气。
霉菌经常是好氧生物,需要氧气进行呼吸。
一些霉
菌也可以在低氧环境中存活,但它们的生长速度会大大减缓。
综上所述,要防止霉菌的产生,就要控制它们的生长发育条件:
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妥善存放食品、保持清洁、尽量减少
有机物质的堆积等。
另外,我们消费食品时要尽可能选择新鲜的、质
量安全的食品,避免食用发霉的食品。
霉菌毒素的危害

霉菌分类及生长条件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微生物学上属于真菌。
其通过孢子的形式繁衍。
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中,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就会迅速发生霉变现象。
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
田间霉菌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孢菌属(梭霉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阴冷潮湿的天气更易于这些霉菌生长。
仓储霉菌主要是指储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80%~90%。
但是,田间霉菌若在适宜条件下、在仓储环境中也会快速繁殖,造成严重污染。
霉菌生长条件四要素:碳水化合物(如玉米等谷物、饲料)、充足的水分(湿度在85%以上)、适宜的温度(12℃~25℃)、氧气。
霉菌毒素产生、分类及危害霉菌毒素是谷物或者饲料中的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农田里、在收获时、在储存或加工过程中生长产生的、有毒的二次代谢产物。
迄今为止已经分离和鉴定出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
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橘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镰孢菌属(主要分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串珠镰孢菌毒素),也是最见的几种霉菌毒素。
不同霉菌毒素的危害能对动物产生危害的、最多见到的霉菌毒素多达20多种,分别亲嗜一种或多种组织与器官,并且多能对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造成免疫复合性损害,这种病理作用一方面与这些霉菌毒素的免疫毒理有关,也与它们泛嗜性的病理损害有关。
霉菌毒素中毒在猪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全世界的谷物有25%以上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我国的污染更为严重,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一项调查检测表明,配合饲料中不同程度霉菌毒素的污染高达80%以上。
霉菌与霉菌毒素

• 2.赭曲霉毒素 A的毒性
• ①急性毒性 赭曲霉毒素 A的急性毒性很强,对实验动物 经口 LD50为3.4~30.3mg /(kg· bw)。动物中毒的靶器官主 要为肾脏和肝脏。 ②三致作用 大鼠和仓鼠试验发现赭曲霉毒素还有胚胎毒 性和致畸性。有报道给猴染毒赭曲霉毒素A后可诱导肾细 胞的异常分裂,提示其有致突变的可能。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
• 火鸡的X病: 1960年6月-8月间,英国英格兰南部 和东部地区 • 主要症状:动物食欲减退、羽翼下垂,发病后一直 昏睡,一周后死亡。死时,头向后背,脚向后伸, 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死相。解剖时发现,肝脏出血、 坏死,肾脏肥大。病理检查时,发现肝实质细胞退 行性变,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 • 1961年,从霉变的花生饼粉中分离到黄曲霉 • 黄曲霉产生的一种在紫外光下产生蓝和绿色荧光的 毒素,造成了火鸡的死亡 • 在污染黄曲霉的食物中分离到4种具有紫外光下发荧 光的物质,并分别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 ) B1、B2、G1和G2
4.靶器官
• 主要为肝脏 • 急性中毒的动物主要表现为肝脏损伤、肝实 质细胞损伤、胆管增生和肝出血
•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肝脏出 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可引起原发性肝细癌
• 也可作用于其他器官,如肾脏、胃、直肠、 乳腺、卵巢等
5.代谢
• 黄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经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 功能氧化酶系代谢。 • 在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黄曲霉毒素 B1发生脱甲基、羟化及环氧化反应。
•慢性毒性
慢性中毒的表现往往使动物生长障碍,
肝脏出现亚急性和慢性损害。如肝实质细胞 变性和灶性坏死、肝实质细胞增生、以及胆
管的囊性增生等 。
2)诱变性 • 在有无 S9 的情况下都能使人体成纤维细胞发生
霉菌的产毒和繁殖的最适温度

霉菌的产毒和繁殖的最适温度引言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空气、土壤、植物、食品等环境中。
其中一些霉菌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了解霉菌的产毒机制和其最适繁殖温度,对于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产毒机制的研究霉菌产生毒素的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菌种和环境条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霉菌毒素及其产生机制:1.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类强烈毒性的毒素。
–黄曲霉素的产生受到温度、湿度、气氛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20℃至30℃之间。
2.真菌外毒素–真菌外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霉菌表面的细胞外产物。
–温度是影响真菌外毒素产生的重要因素,常见的真菌外毒素产生温度一般在20℃至37℃之间。
3.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类强烈致癌的毒素。
–赭曲霉毒素一般在25℃至30℃的温度下产生较多。
最适繁殖温度的研究霉菌的最适繁殖温度对于其在环境中的生长和传播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霉菌及其最适繁殖温度的研究结果:1.曲霉属真菌–曲霉属真菌是一类常见的霉菌,其最适繁殖温度通常在20℃至30℃之间。
2.黑曲霉–黑曲霉是一种在较高温度下繁殖迅速的霉菌,其最适繁殖温度一般在30℃至37℃之间。
3.蓝绿霉菌–蓝绿霉菌是一种耐高温的霉菌,其最适繁殖温度在30℃至40℃之间。
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霉菌的产毒和繁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最适温度之外,还有以下的因素:湿度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湿度可以促进霉菌的生长和产毒,而较低的湿度则对其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pH值pH值是影响霉菌产毒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霉菌对于酸碱条件的适应性不同,一些霉菌在酸性环境下生长繁殖较好,而另一些则在碱性环境下更为适应。
营养条件营养条件对于霉菌的产毒和繁殖也有影响。
适宜的营养条件可以提供霉菌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繁殖,进而增加产毒的可能性。
霉菌发育和产毒的条件

霉菌发育和产毒的条件
霉菌发育和产毒的条件
霉菌是一类较为普遍的微生物,其生长速度快,数量庞大,尤其是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容易进一步繁殖。
大多数霉菌无害,但有些种类会产生毒素,如青霉素霉素、毒糜根霉素等,会对人、畜和家禽带来健康危害。
那么,有哪些条件有利于霉菌的发育和产毒呢?
1. 温度条件
霉菌对温度的适宜范围不一,但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霉菌的发育。
在15℃~30℃之间,尤其是在25℃~27℃之间,霉菌的繁殖速度最快。
2. 湿度条件
霉菌更喜欢潮湿的环境。
当湿度超过70%时,空气中的霉菌数量会明显升高。
如果环境干燥,霉菌的繁殖速度会明显减缓。
3. 营养条件
霉菌需要营养才能生长,其营养来源主要来自于物质的分解和吸收。
食品、植物性材料等是霉菌生长的重要营养来源,在这些物质上集聚的霉菌数量更高。
霉菌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如果生长物质中含有大量植物脂肪、糖分和蛋白质等高能量营养,会进一步加速霉菌的生长速度。
以上就是有利于霉菌发育和产毒的条件,为保证健康,我们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和通风。
如果发现食品、饲料等被霉菌污染,请不要食用或喂给家禽和家畜,以免引发健康问题。
霉菌毒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霉菌毒素的最新研究进展罗佳捷;张彬;陈宇光【摘要】霉菌毒素(Mycotoxin)是由产毒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饲料作物在田间、收获、贮藏、加工等诸多环节均可受到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所以饲料及其原料受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霉菌毒素能导致动物发生自然性的、有毒害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因此给家畜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从霉菌毒素的毒性机理及其吸附刑等方面对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而增加人们对霉菌毒素及其危害的认识【期刊名称】《湖南饲料》【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霉菌毒素;毒性机理;吸附剂【作者】罗佳捷;张彬;陈宇光【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动物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动物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动物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产毒霉菌(mycotoxigenie moulds)在谷物的田间生长阶段、收获和储藏时或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Palmgem,1986)。
它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性污染物,通过污染饲料、垫料对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动物食用感染霉菌毒素的谷物后,将会有临床症状或潜伏性的非临床状况发生,由此给畜牧业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1 Mycotoxins的种类及产生条件目前已发现了300多种霉菌生长产生的霉菌毒素,最常见及危害最严重的有:黄曲霉毒素(AF)、赭曲霉毒素(OT)、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烟曲霉毒素(FUM)、T-2毒素等。
霉菌毒素按生活环境可以分为田间毒素和仓储毒素两类,田间毒素是田间产生的霉菌分泌而来,包括萎蔫酸、F-2毒素、FUM、念珠菌毒素、单端孢霉烯毒素、DON、蛇形菌素(DAS)等;仓储毒素主要由仓储霉菌分泌产生,主要包括AF、青霉菌毒素等。
目前,仓储毒素的发生由于仓储条件的改善而逐渐减少,而田间毒素却由于全球环境的恶化而呈现发生加剧的趋势。
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及解决办法李胜杰(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福乡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2000)作者简介:李胜杰(1979 -),男,黑龙江绥化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由于运输以及储存过程中的管理不当常会使霉菌大量滋生和繁殖,导致饲料发生霉变。
另外有些饲料原料在田间以及收获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霉菌的污染。
霉菌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会生成对人以及动物有毒害作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谢产物即为霉菌毒素。
受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对于养猪生产来说危害极大,轻者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严重时会引起猪群发生急性或者慢中毒,使生产力下降,繁殖机能发生障碍,甚至会引发死亡。
另外,霉菌毒素还会在猪肉产品中残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目前,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已成为饲料工业以及畜牧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以,要做好饲料的管理工作,以防霉变饲料给养猪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1 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影响霉菌毒素产生的主要因素有饲料的种类、水分以及贮存饲料的条件。
不同的饲料产生霉菌的种类不同,如玉米中常出现黄曲霉、大米中常出现青霉。
一种霉菌可以产生多种霉菌毒素,而不同的霉菌也可以产生相同的霉菌毒素。
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
其中饲料的水分和贮存的环境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饲料的水分超过安全水分含量时,加上贮存环境的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大,这极易滋生霉菌。
如当玉米的水分含量超过16%时,环境温度大于25℃,相对湿度大于86%时,就会使黄曲霉素快速的生长。
霉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霉菌毒素。
2 霉菌毒素对饲料品质的影响降低饲料适口性。
霉菌在饲料中大量繁殖会使饲料升温、变色、结块,同时霉菌可以分解饲料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而产生刺激性、酸臭等难闻的异味,降低了饲料的适口性。
猪的嗅觉灵敏,通过嗅觉和味觉来感知饲料,因此,发生霉变的饲料因其适口性较差,而使猪不愿意采食,导致了采食量严重下降,从而使猪营养水平的摄人量不足,出现营养不良,逐渐消瘦的情况。
霉菌生存的条件

霉菌生存的条件霉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它们生活在几乎所有环境中,包括空气、土壤和水等。
霉菌具有多样化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也可以从人和动物身上汲取养分,引起疾病。
1. 湿度和温度高湿度和适宜的温度是霉菌繁殖的关键因素。
霉菌需要水分和温度才能生存和繁殖。
在高湿度的环境中,霉菌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通过其体壁进行生长和繁殖。
温度也是霉菌生存的关键因素。
霉菌可以在10℃至35℃之间生长繁殖,但最适宜的温度为25℃至30℃左右。
2. 有机物质霉菌需要有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
为了获得营养,霉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消耗营养物。
霉菌可以分解多种有机物质,如木材、纸张、植物残渣、食物、皮毛等。
3. pH值霉菌在不同的pH值下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也不同。
在pH值为7至8之间,霉菌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是最强的。
当pH值偏离这个范围时,霉菌的存活率将会下降。
4. 氧气和二氧化碳霉菌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代谢。
在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氧气和水的反应中,霉菌将有机物质与氧气反应,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一些霉菌可以在低氧气的环境中存活,他们通过对有机物质的发酵来获得能量。
霉菌生存的条件非常复杂。
湿度和温度、有机物质、pH值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平都是它们必须考虑的生存因素。
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分解有机物质和提高土壤肥力,但同时也可能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人们需要了解霉菌的生存条件以及如何防止霉菌的污染,以保持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霉菌的生存条件和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行为密切相关,并且对于许多行业,如食品生产、医疗卫生和建筑工程等,都可能存在霉菌生长的潜在危险。
食品生产是一个可能会受到霉菌污染的领域。
霉菌可以滋生在各种类型的食品上,如烤面包、咖啡豆、奶酪和肉类等。
这些生长在食品中的霉菌可以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在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许多病症,如肠胃不适、食物中毒等。
一些霉菌也促进了某些发酵食品的生产,如葡萄酒和酸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霉菌和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
1 饲料及原料中霉菌的生长条件
产毒霉菌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条件,霉菌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上繁殖是产毒的先决条件,而霉菌能否在食品上繁殖与食品的种类和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有关。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基质(食品)、水分、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
大多数霉菌生长在操作不当的收获、运输、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储藏过程中。
饲料水分含量12%或以上,相对湿度80~90%和温度在10~42℃都足以使霉菌大量生长。
为此,控制这些条件,可以对食品中霉菌分布及产毒造成很大的影响。
1.1 水分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
食品的水分活度Aw表示可供微生物利用的水分含量,Aw越低,食品能提供给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越少,越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当Aw在0.7以下时,霉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可以阻止霉菌的产毒。
1.2 温度
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一部分在10℃甚至0℃以下。
1.3 基质
霉菌在天然食品上比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繁殖。
此外,不同的霉菌菌种易在不同的食品中繁殖,即各种食品中出现的霉菌以一定的菌种为主。
如玉米、花生以黄曲霉为主,小麦以镰刀菌为主,大米中以青霉为主。
1.4 湿度
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中,易于繁殖的霉菌也不同。
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时,主要是干生性霉菌(灰绿曲霉、白曲霉等)繁殖;相对湿度在80~90%时,主要是中生性霉菌(多数曲霉、青霉等)繁殖;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主要为湿生性霉菌(毛霉)繁殖。
1.5 空气流通
大部分霉菌生长繁殖和产毒均需要氧气,少数霉菌(毛霉、庆绿曲霉)厌氧并可耐受高浓度的CO2。
1.6 几种重要霉菌的生长条件
黄曲霉生长、产毒最适温度为24 ℃~30 ℃, 相对湿度80%以上。
菌赭曲霉、圆弧青霉和鲜绿青霉产生赭曲霉毒素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2 ℃~37℃、4 ℃~31 ℃和 4 ℃~31 ℃。
因此, 这些产毒菌在湿热的南方一般以赭曲霉为主, 侵害水分大于16%的粮食和饲
料。
三线镰刀菌产毒要求基质含水量为80%~100%相对湿度,且低温条件产生T-2毒素。
禾谷镰刀菌要求基质含水量大和80%~100%相对湿度,在28 ℃左右的较高温度下可以形成呕吐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或玉米赤霉烯酮( F- 2 毒素), 有时两种毒素同时存在。
串珠镰刀菌繁殖要求天然基质含水量大,适宜生长温度为20 ℃左右,环境中相对湿度在80%~90%,或更高( 96%以上),其产毒温度视毒素性质而异。
2 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
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取决于多方面,经常需要关注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因素:
2.1 原料生物性因素:
即大部分植物原料的生物学属性改变,或品系改良天然抗病力的下降,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污染。
例如玉米、小麦、燕麦、大麦、花生等最易滋生9-10种霉菌毒素;大米、高粱易滋生4-5种霉菌毒素;大豆、棉花等易滋生1-2种霉菌毒素。
目前我国主要种植的各种玉米尚无抗霉菌毒素品系。
2.2 原料种植过程中的因素:
多大数谷物在田间种植期间如果遇到干旱、洪涝的恶劣气候均会产生霉菌毒素。
例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播种、分叶、拔节、抽雄、灌浆、乳熟、结实等不同阶段,尤其在后三个阶段期间非常容易因天气变化导致在田间发生霉变。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根据毒素污染的阶段将霉菌毒素分为田间毒素和仓储毒素两类。
2.3 原料收获过程中的因素:
谷物未完全成熟、机械磨损,昆虫鼠害损伤等均易造成霉菌毒素污染。
2.4 饲料及原料生产储存过程中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霉菌的孢子总是常规存在于饲料及原料之中,等待适宜温度和湿度,进而萌发并代谢出霉菌毒素。
因此在饲料及原料的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的控制尤其关键。
通常玉米的水分含量超过14%,饼粕类水分超过12%即非常容易产生霉菌毒素。
大部分霉菌繁殖最佳温度是25 –35摄氏度,但是人们忽略的是低温0--10 摄氏度同样会有霉菌的繁殖。
因此产自于北方的谷物原料中一样经常含有霉菌毒素的污染。
2.5 饲料销售及使用过程中的因素:
饲料厂产品库内堆积、运输到养殖场的装载环、养殖场的场内存放、畜舍饲喂系统的再污染等因素造成了霉菌毒素的二次污染问题,这也需要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