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制
中国古代兵制13-唐朝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3-唐朝兵制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1)唐朝初期的兵制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时,兵力仅三万余人。
李渊建立大将军府,亲任大将军。
长子建成任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三子元吉为中军大都督。
在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兵力增加很快。
李渊称帝后,沿用隋朝一整套制度,所谓“唐承隋制”,恢复隋末破坏了的府兵制即是一个例子(详见后述)。
李渊在关中地区12道设置军府,三个儿子也各开府领兵。
中央以尚书省的兵部处理军务。
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儿子。
特别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屡担重任,重要战争多由他指挥。
地方行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同时沿袭隋制,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为结束军事统治,废总管,改行都督制,统十州以上的设大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其时设大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
到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都督府增至41个。
全国358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41个都督府。
都督府设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及录事、参军等员属。
都督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隶属关系。
(2)府兵制的恢复和发展唐朝建立之初,李渊父子就着手恢复府兵制。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设置军府,把关中分为12道,每道置一军,每军下辖若干骠骑府、车骑府。
军设将、副各一人,督领府兵耕战。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12军各立军号,于是,府兵制度逐渐从隋末的破败中恢复过来。
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新唐书》卷五《兵志》)的格局。
并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隶属于十二卫府及东宫六率②。
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

唐朝军队体制编制军队体制编制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
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
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
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
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
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
诸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
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 5府。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
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
每军府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
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
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
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
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
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oo里内五番,1000 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
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
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兵。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唐朝的军事制度与武将名将

唐朝的军事制度与武将名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繁荣与壮丽与其强大的军事制度与出色的武将名将密不可分。
唐朝的军事制度奠定了国家的安定与统一,而武将名将则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文将从军事制度与武将名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唐朝军事之强大与统治之稳固。
一、唐朝的军事制度1. 御史台与三司制度唐朝军事制度的核心是御史台与三司制度。
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军权与将领的行为,确保军队的忠诚与作战纪律。
三司制度则使财政、兵马与刑狱三大权力分立,以实现军队与帝国的稳定运行。
2. 节度使制度唐朝以地方为基础划分为多个节度使,实行分封与封建制度,使将领兼有军事与地方管理的职责。
唐朝将军队被分散部署于各个节度使的领地,有效地防止了将军私兵的产生,并且实现了军民连防的目的。
3. 兵籍与免役制度唐朝实行兵籍制度,将军队编成户籍,并且每户必须供养一名士兵。
这种制度保证了军队的规模与实力,并且防止了兵员不足的问题。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免役制度,通过缴纳一定的钱财可以解除兵役,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二、唐朝的武将名将1. 李世民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位卓越的将领。
他秉持着"明德惟馨"的治国理念,以开创治世的开明之策著称。
在军事方面,李世民亲自参与多次军事行动,带领着唐朝的军队征战四方,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奠定了唐朝的统一基础。
2. 郭子仪作为唐朝的武将,郭子仪是个人勇猛善战,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他以其出色的指挥才能,率领唐军南征北讨,成就非凡。
尤其是在灭亡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率领十万大军战胜安禄山,保住了唐朝的江山,被誉为"平叛名将"。
3. 李靖李靖是唐朝中期著名的将领,其军事才能卓越,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靖带领唐军征战边疆,降服吐蕃、突厥,巩固了唐朝边疆的稳定。
他对唐朝的边疆治理与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唐朝的统治与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4. 王仙芝王仙芝是唐朝时期的女将,她勇敢无畏,战功卓越。
大唐军制

大唐军制盛唐之所以强盛,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分不开,连年对外战争的需要与沿袭了北朝游牧民族的传统,民间尚武,游侠成风不无干系,连士子都有要求通晓弓马骑射的基本功的传统。
主要是为了守边防要的需要。
特别自从武则天开创武科举以来,国家号称天朝上国坐拥百万雄师不是夸口的,(就算到了晚唐宪宗元和二年为例,光在籍军丁有八十三万,而且还不包括各地藩镇违制私募的兵员和地方豪强的家兵团练。
)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
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
实行出为兵,入为民的耕战一体藏兵于民的制度,士兵是来自建立在班田制上自耕农、富裕农户,以定期的服役代替赋税,平时于家藏兵器铠甲,国家有需要则马上可以大量批挂上阵。
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为折冲都尉(正五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
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
以营为基本单位。
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
其部属官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
主管各地戊军及军户,军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800-15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
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等名目。
每卫维持卫军25000-40000人,所领为常备军。
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习惯统称为鹰扬卫,营官上多一级旅帅,长官为鹰扬郎将,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
其中本部都驻于长安,约常备兵马二三十万左右。
唐代的军事制度与国防思想

唐代的军事制度与国防思想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其强盛的军事实力是唐朝能够长时间安定和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朝的军事制度和国防思想也成为后世军事制度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通过唐代的军事制度和国防思想来探究唐朝强盛的原因。
唐代的兵制唐代的兵制相对于前代的变化较大。
唐代的士兵分为三类:步兵、骑兵、水师。
其中步兵主要是土兵,骑兵主要是马军和蕃军,水师主要是海上防御力量。
唐朝每千户人家供养兵卒一人,这个制度被称为“千户侯制度”,这一制度既能保证军队的数量也能保证兵源的质量。
唐代的兵种搭配灵活多样,根据战争需要对不同的兵种进行组合,这也提高了唐代军队的战斗力。
唐朝的征兵制度主要有两种:中央招募和地方征兵。
中央招募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进行的,招募士兵主要是通过选拔和考试来进行,所选拔的人员可以当成将领、士兵等需要的岗位。
地方征兵是由各地方政府来进行的,一般是通过地主、富商等家庭出贡士兵,并且富有财力的人家还必须配备马匹、器械、粮食等。
唐朝在战争中的指挥体系也有一定的规定。
唐代“军司”是负责全军的指挥和调度,唐朝建立了“西北四镇”、“东南义军”等多个军械院和统帅头衔。
同时唐朝还建立了“十二卫”制度和“将门旗”,前者是在京城设置了十二个卫兵团,相互配合构成京城的安全保障网;后者是在军中设置旗帜,使将领和士兵在交战中能够明确掌握指挥。
唐代的国防思想唐朝的国防思想是基于汉代的先进思想体系发展而来的。
唐朝强调整齐反扩的战争制度,而非扩张战争制度。
唐朝在形势危急时会采取积极抗击外敌的战略,但是在形势稳定时则引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平和与武力并用的战略思想也被现代先进国家所采用。
唐代还注重加强边防防御,唐朝在边境地区的关口和要道上依照防御和屯垦需求而修建了众多的边境城堡,同时还加强了海防力量。
唐朝的边境防御体系牢固有力,能够抵御敌人的进攻。
唐代的兵器装备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唐朝的弓弩、戟、刀、剑等兵器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同时唐朝的兵器操作技巧也非常高超。
七军制:唐代步兵编制详解

七军制:唐代步兵编制详解七军制:唐代步兵编制详解唐代的军制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前期是承袭隋朝的府兵制,随着其军事策略从进攻转向防守,招募士兵并长期驻守边关的募兵制逐渐发展起来,唐代前期间实行府兵制,士兵平时统属于各个折冲府。
《新唐书》中记载共有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分为三等,府兵除战时征发和轮次上番之外都在各自的折冲府生活训练。
高宗、武后之后,募兵制渐渐起兴,所募之兵除战时调动外皆分。
隶十二卫。
唐代对外征战不休,边疆屯防的士兵大者曰军,小者曰守捉、曰城、曰镇,总之者曰道,天宝以前共有十二道、八十军、六十九守捉、三十八城、三十九镇、一都督,这么多军队如果轮次征发十分不便,因此也渐渐征募士兵在边疆长期驻守,成为之后方镇的起源。
非战争状态下的唐代士兵都驻扎在各自的折冲府或者镇戍驻所。
府兵制时的唐代士兵以三百人为一团,团下设六队,一队五十人,队下设五火,一火十人,火就是最低一层的士兵编制了。
骠骑则十人为火,五火为团,边疆军镇的士兵编制《新唐书》没有记载,但是考察近代出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可见,边军最低一层的士兵编制也是火,一火十人,五火成队,八队成营,一营计四百人。
么作战时唐军的基本单位是对了。
杜佑《通典》中提到,士卒每五十人结成一队,五十人中。
每三人齐心协力者结成一小队,三个小队结成一个中队,五个中队结成一个大队,即其中 45 人为战兵,其余五人分别担任押官、队头、副队头和左右傔旗,合计 50 人。
队是唐军最基本的战术单位,无论是训练、行军、结营、布阵、作战,都是以队作为基本单位,是军队编制中最稳定的一级。
《通典》记载的《李靖兵法》中有下营之法,假设以两万人为一军,则中军四千人单独为一营,在正中心;左右虞候、左右厢四军每一千人作一营,共作六营,从六个方向拱卫中军;六位总管之下还各领两个子总管营。
以两万人为一军的标准行军道中有三种不同级别的营:人数为四千人的中军营、人数为一千人的总管营以及人数或为九百人或为八百人的子总管营。
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

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中,人员编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唐朝的军队主要是由士兵和军官组成的。
在唐朝,士兵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征兵、赋役和户口兵等途径。
征兵是指政府通过选派文官或武官到各地进行挑选士兵,征集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士兵。
赋役是指在户口调查时,将适龄男子中的一部分征发到军队中服役。
户口兵是指将户口较多的家庭中的男子征发入伍。
在实际征兵操作中,唐朝会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军队的人员编制完整。
军官是唐朝军队中的领导者,主要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
文官军官主要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而武官军官则主要负责作战指挥和战斗任务。
唐朝的将领多为武将出身,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统帅才能。
唐朝政府还设立了军事考试制度,对武将士官进行选拔和晋升,确保军队中的人才选拔合理。
二、军事组织唐朝的军事管理制度主要分为京师禁军和地方驻军两大体系。
京师禁军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主要由禁军、神策军和马步军组成。
禁军是唐朝皇帝亲自统领的精锐部队,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帝的人身安全。
神策军是由天兵、水军和步兵三军组成,主要负责京城的警卫和军事巡逻任务。
马步军则是以马步军为主的一支快速机动军队,负责战时的迅速响应和战场机动。
地方驻军是由地方官员统领的地方军队,主要负责地方的治安维稳和边防巡逻任务。
地方驻军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
地方驻军的编制和管理也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地方驻军的编制合理,任务明确。
三、兵役制度唐朝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律令制兵和户口兵两种形式。
律令制兵是指按照法令和制度征发士兵入伍,确保军队的编制完整和战斗力强大。
唐朝制定了一系列律令,规定了征兵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等具体内容,对征兵入伍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律令制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户口兵则是指依据户籍登记,从户口较多的家庭中征发适龄男子入伍。
唐朝的户口兵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兵役制度,通过户口调查和征发,确保了军队的人员编制充实和战斗力强大。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政治和军事制度最为健全完善的一个时期。
唐朝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唐朝的政治制度具有一系列的特点,最有名的莫过于科举制度。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即在全国范围内招贤纳士,选取有才学和品德的人才参加官员的选拔考试,通过科举考试而晋升官员。
唐朝科举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唐朝时期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唐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通过选拔考试和官职晋升制度的有效运作,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向稳定和合理。
此外,唐朝还建立了地方官制,设置巡视使、观察使、知州等官职,形成了一个清晰明确、层次分明的官僚体系,这种官僚体系有利于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定和统治。
二、军事制度的特点唐朝军事制度对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代军制以“三衛”为核心。
其中“三衛”即宿卫、京卫和边卫。
宿卫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和内地安全,京卫则负责皇帝的护卫和守卫,边卫则负责边疆的防御。
这种分工合理,有利于维护唐朝的国家安全和边防稳定。
唐朝边卫对于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也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配合边防战争的需要,唐朝设立了“节度使”制度,即在边境线上设立多个节度使辖区,来加强边防的防御和对外扩张,同时也为唐朝的封建君主体制提供了支持。
唐朝还实行“募兵制度”,即朝廷不固定设卫尉,而是直接招募富农、工匠、甚至乞丐,通过激发其为国家缴纳赋税而志愿加入军队服务国家。
这种募兵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农民从事专业化军事服务和产业化工商业服务,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
三、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关系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唐朝的科举制度、地方官制为军事体制提供了优秀的军事领导和管理人才。
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治稳定;而地方官制和官僚体系,为军队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唐朝军事制度的建立和稳定,也为封建政权的深入扩张和巩固了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制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时又远征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与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征战。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武将官衔
官品等级
将领名称
一品
正一品
天策上将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二品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三品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四品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五品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九品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六品
正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七品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八品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