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高一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三节二课目标:分析三大决战;体现灵活战术及人民主力作用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难点:三大战役过程及示意图三、战略决战的胜利1、决战时机成熟:(1)时间:1948年秋(解放战争第三年)(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术:“临机处置一切”(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

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

“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

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黄花”);杜聿明(陈官庄,“装木土”)。

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

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

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

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

大决战三大战役观后感1000字(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火炬之光战役2.渡江战役3.北伐战役4.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5.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正文(篇1)一、火炬之光战役火炬之光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5 月 14 日,是中共中央发起的一场重要战役。

其目的是为了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推进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这场战役使得全国上下的各种改革迅速开展,如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民教育、实施文化改革等。

火炬之光战役不仅在政治上把中国走向了新的社会,而且在经济上带来了中国迅速发展的开端,使中国脱离了落后思想和生活条件落后的封建时代,进入了当代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

二、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4 月 21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万五千抗日革命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远征进击。

经过 21 天的艰苦战斗,他们从湖北武汉中渡江,击败了国民党军,占领了上海、江苏等地,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抵制日本侵略的强烈斗争,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即将取得全面政治复员、统一国家地区,最终走向战争最后的胜利。

三、北伐战役北伐战役发生在 1948 年 7 月 2 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率先发动的一场战役。

在重重困难和激烈的斗争中,抗日军队击破了敌人的防线,开创了取得胜利的先河。

1949 年 5 月 15 日,三十八集团军完成了北伐任务,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北伐战役决定了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大走向,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从这次伟大的战役中开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改革开放的先锋。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火炬之光战役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北伐战役则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这三大战役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的关键。

三大战役 PPT课件

三大战役 PPT课件
而国民党军队能用于第一线的只有170万人,虽然在 数量上、装备上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士气极为低落,战斗 力已大为下降。与此同时,国统区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人 民民主运动不断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呈现摇摇欲 坠之势。
研读教材P123 《三大战役》
试设计一 份表格,概括 三大战役的简 况。
《三大战役简况表》
客观方面如蒋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 心,军事上军队士气不高,经济上横征暴敛、 导致崩溃,还有统治的腐败等。
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场景
“ “
中 中国 国人 人民 民从 站此 起站 来起 了来 ”了

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 参与者: 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 内容: (1)制定《共同纲领》
思考:这个材料从一个侧面告诉们, 三大战役取得 胜利的依靠力 量是谁?为什 么这么说?
《三大战役中群众支援前线概况表》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人天不宜天虎百钟 间若可将翻踞万山 正有沽剩地龙雄风 道情名勇覆盘师雨 是天学追慨今过起 沧亦霸穷而胜大苍 桑老王寇慷昔江黄
国内意义: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中国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屈辱历 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C、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 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 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新生活。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公元纪年
(4)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光明

【军事政治】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共6页)

【军事政治】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共6页)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汇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

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

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

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

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

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ppt课件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ppt课件

• 时间: 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
• 地点:今辽宁省、吉林省
• 参战方:东北野战军,国民党军
• 参战方兵力:东北野战军 70万人

国民党军 55万人
• 伤亡情况:东北野战军 伤亡6.9万人
国民党军 伤亡、被俘47万

• 主要指挥官(共):林彪、罗荣桓、
刘亚楼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 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 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1948年 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 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 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 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948年10月17日率所部2.6万 余人起义。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第一阶段:锦州会战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 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 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 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 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 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 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 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 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 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 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 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 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 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 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 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 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 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 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第二阶段
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
歼灭黄维兵团于浍河、淝河之间的战斗
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总攻阶段。解放军暂缓了对包围内 的杜聿明部的攻击,向他劝降,虽 然没有成功,但也使其弹尽粮绝、 士气全无。期间国军也计划突围, 但以失败告终。20天后,华野发动 了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 团,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总司令 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2兵团司 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 李弥逃脱。李延年第6、刘汝明第8 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 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结束。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盘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142天歼灭154万蒋军

盘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142天歼灭154万蒋军

●核心提示:“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5月25日第12版,作者:新华社,原题:《三大战役定乾坤》“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经过43天复杂而艰难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并公开发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国民党当局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此后,中国一度露出和平曙光,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协议。

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

战争亲历者、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说,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国民党军兵力达430万人,装备的是飞机、坦克;解放军兵力120万人,装备的多数还是“小米加步枪”。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指出: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

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信心。

全面内战爆发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及意义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
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
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
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
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
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辽沈战役的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
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淮海战役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

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

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

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

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

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

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