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受外国文学思想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一、人物概述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⑴独特的题材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

(《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外来文化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影响研究

外来文化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影响研究
性 , 国 作 家 罗 曼 ・罗 兰评 价 《 O正 传 》 法 阿 中阿 O 的人 物 形 象 时 说 :“ 部 讽刺 写 实 作 品 是 世 界 的 ,法 国大 革 命 时 也 有 过 阿 0, 这 我 永 远 都 不 会 忘 记 阿 Q 那 副 愁 苦 的 脸 孔 。 由此 可 见 无 论 从形 ”
列 强 先 进 文 明 的结 果 。
生 中 思 想 形 成 的 清 晰 脉 络 , 溯 鲁 迅 在 接 受 外 来 文 化 的 同 时在 追
其 小 说 创 作 中 形 成 的哲 学 思想 、 会 思 想 、 理 思 想 、 学 思 想 社 伦 美
尼采 是 l 9世 纪 后 半 叶对 世 界 影 响 巨大 的 德 围 哲 学 家 、 美 学 家 。 他 从 资 产 阶 级 立 场 出 发 , 西 方 基 督 教 传 统 文 化 持 彻 底 对 批 判 的态 度 , 声 疾 呼 “ 帝 死 了 !” 他 主 张 “ 新 估 定 一 切 价 大 上 。 重 值” 。这 一 极 具 惊 心 动 魄 的 批 判 性 闪 光 思 想 深 深 吸 引 和 影 响 了 鲁 迅 先 生 。从 1 1 至 13 9 9年 9 5年 鲁 迅 公 开 发 表 的 文 章 中 曾 2 0 多 次 提 到 尼 采 及 其 思 想 , 影 响之 深 , 续 时 间 之 长 可 见 一 斑 。 其 持
民 智 、 人 奋 进 的 目的 。 催
人 们 面 对 世 界 和 人 生 的挑 战 应 挺 身 而 出 , 一 个 旧 制 度 的破 坏 做 者, 敢于 向任 何权 威和教条挑 战, 力求 成为超人 。 这些 闪光思想 无 疑 对 正 在 苦 苦 求 索 救 国 救 民 真 理 的 青 年 鲁 迅 有 着 巨 大 的 吸 引 力 。 青 年 鲁 迅 的 脑 海 中 渐 渐 浮 现 出 一 位 敢 于 “ 倒 … 切 偶 打 像”“ 估一切 价值” 满无畏战斗精神 的超人形象 。 、重 充 由此 中 国 新 文 学 史上 出现 了 第 一 篇 白 话 小 说 , 便 是 鲁 迅 先 生 的 《 人 这 狂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借鉴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然而,外国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借鉴。

通过与外国文学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文学得以不断发展和提升。

首先,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于艺术风格的迭代。

自开明启蒙运动以来,中国文人开始广泛接触西方文学作品,并引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外来的艺术风格。

这一影响深远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子,他将现实主义的笔触与中国社会的疾苦结合起来,形成了令人难忘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在于题材的丰富。

中国文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但长期以来,题材选择较为局限。

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中国作家开始涉足更广泛的题材,如科幻、推理、奇幻等。

这使得中国文学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叙事方式,激发了作家们的创造力。

例如,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三体》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让人们窥见了中国文学的无限潜力。

此外,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从语言的层面上体现。

中文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在表达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外国文学通过各种翻译和借鉴方式,丰富了中国作家的语言表达方式。

借鉴外国文学的语言风格,中国作家可以更好地传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从语言上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使读者在情感上深受触动。

然而,严格的借鉴往往是不利的,中国文学应该更好地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并加以创新。

毕竟,中国文学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采。

中国作家应当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引入更多中国元素,通过与外国文学的对话,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综上所述,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借鉴。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以《狂人日记》为例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

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

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

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

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论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论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不愧被称为“中国的高尔基”。

他是中国第一个民族现代派,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是他笔下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他是最早使用现代技法的大师。

如果说调和,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

他以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手法改造传统技巧,在适应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和文学的先锋性。

鲁迅在谈到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时,说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并说他搞小说创作:“大约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这说明了鲁迅与外国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借鉴并批判的择取外国思想文化。

1934年,鲁迅在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的结论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充分肯定了“拿来”的重要性。

这是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与提高关系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他从创作开始时就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正是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鲁迅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作家创作营养的同时,写出了有极大影响的前期小说。

从《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实际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作家的创作对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甚至是宜接的。

这种借鉴的最突出表现,首先是故事情节构思的一致性。

如鲁迅《药》中华老栓用馒头醮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为其儿子治病的故事,就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十分相似。

鲁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外国文学著作的影响优秀的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创作有着很大很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俄国文学,而且他也是较早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人,他一直提倡青年应多看外国文学,少看或者不看中国文学的。

鲁迅最早的《狂人日记》就是受一位苏联作家影响创作的,也翻译过很多苏联文学,并组织发行外国文学的木刻本,比如《死魂灵》二、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深刻启发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的新文学是在先辈们不断的向外国文艺运动与创作经验的借鉴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理论家及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李大钊所推崇的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新文学的方式,等等等等,这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都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在之后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与人文主义思潮并存的局面。
文学革命者们吸收和借鉴外国文艺理论与创作经验的重要方式就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都在当时大量刊载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如《新青年》曾翻译易卜生的作品,一些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优秀作品得到广泛传播,产生很大影响。
五四后,西方各种文学思潮和与此相关的哲学思潮开始更大批地涌入中国,中国文学革命先驱不断对其进行选择与吸收,将其中国化,以使其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运用这些方法表达苦闷,鞭笞社会,启蒙人们,表现着五四时期的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外国文艺思潮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文学从旧文学中站起来,产知识分子开始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不断摸索,奋斗。
那么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的影响是从何时开始的呢?一般认为,从清末开始,中国文学就已在接受外来思想。但是,外来文艺思潮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却是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
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是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的先驱。胡适在西方“意象派”的影响下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章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陈词滥调、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主张形势上追求具体性、运用口语等,倡导白话新诗。陈独秀则在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提出“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号召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果戈里同名小说与尼采思想的影响,猛烈抨击了中国的吃人礼教。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启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国文学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启发。

这不仅是因为外国文学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更因为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涵盖的文化背景和人生体验的多样性,都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理解方式。

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这也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了解,可以使中国作家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际文化趋势,反过来也能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更多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

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文化之间对话的载体。

虽然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多次文化差异,但正是这样的多样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外国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元素,可以帮助中国作家和读者更好的认识多元文化,从而使中国文学在国际上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丰富的文学传承外国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始终与中国文学紧密相连。

20世纪初期,鲁迅对外国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学习,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小说和散文。

黄永玉、陈忠实等作家也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学成果,通过对外国文学的融合和创新,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度的影响。

总之,外国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迪是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为中国文学注入了多元化的思想和精神,还促进了文学作品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使得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和有实际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注重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和学习,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的互相借鉴,使中国文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论鲁迅对《狂人日记》的阐释兼谈《呐喊》的互文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和托尔斯泰的《狂人日记》并不是简单的同名 作品。两部小说在内容和主题上有着显著的区别。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反 封建的、革命性的作品,通过“狂人”这个人物形象,传达了他对旧社会的愤怒 和不满。而托尔斯泰的《狂人日记》则是一部挖掘人性和探索道德的小说,通过 主角科利亚金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 陋习和弊端。这个狂人,虽然身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他却拥有着敏锐的 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能够看透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鲁迅通过狂人的呐喊,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和封建陋习的不满 和反叛。他以狂人的口吻,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呼吁人们要勇于打 破旧有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此外,《狂人日记》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其思想深度上。小说中的“吃人”不 仅仅是对封建礼教的象征,也是对所有暴力和压迫的象征。鲁迅通过对“吃人” 的描写,呼唤人们对这种暴力和压迫进行反抗,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权。这种深 刻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了鲁迅的思想敏锐性,也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 入洞察。
最后,《狂人日记》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其影响上。这篇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的 出现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狂人日记》也对中国社会 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 的追求。
尽管两部《狂人日记》在内容和主题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理 解和比较鲁迅和托尔斯泰思想的重要视角。这两部作品都是各自文化背景下的产 物,但它们都以“狂人”这个形象为媒介,探讨了自我和社会的问题。通过比较 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和精迅和托尔斯泰的《狂人日记》并非直接 相互影响,但它们之间的相互阐发却使我们有机会从全新的角度理解这两部作品。 通过比较这两部同名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主题的多元理解 和表达方式。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两部作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 理解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受外国文学思想的影响
鲁迅生在腐朽、屈辱的晚清时代,黑暗的社会现实激起了爱国人士变革的要求,鲁迅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寻找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从西方资产阶级武库里找到了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以此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

在《论睁了眼看》里,他对过去那些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旧文艺,作了严肃的批判,并且指出:“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鲁迅自己就是这样的闯将。

他的小说,不但在思想上冲破了“瞒和骗的大泽,”“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聊救”,表现了启蒙主义者的特色,而且在手法上,也冲破了“大团圆”的公式,而具有悲剧结构与戏剧气氛。

鲁迅的小说,吸收了外国文学的先进经验,采用了许多外来的表现手法,在外表上完全没有章回小说的痕迹。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就接触到很多新知识,特别是《天演论》一书,对他影响甚大。

到日本之后,广泛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他的思路更加开阔了。

不过,鲁迅不是将新思潮用来丽辞饰句,追逐时髦,而是想寻找新的思想武器来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

所以,鲁迅的文章,决不是泛泛之谈,总是具有针对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务求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他的文艺工作就是从介绍外国文艺开始的,翻译域外小说,目的都在引进外国文艺新思潮,来促进中国文艺的新生,推动中国文艺的发展。

为了使我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迅速地发展我国的新文艺,鲁迅还提出了著名的拿来主义。

鲁迅最早介绍摩罗诗人,因为中国的传统文艺深受儒家思想的束缚,缺乏放抗挑战的声音,而中国现实又很需要这种声音,所以鲁迅特别介绍了拜伦、雪莱、易卜生、莱蒙托夫等鼓吹反抗精神界战士,目的在于使中国出现放抗的文艺,唤起人们的觉悟。

首先,鲁迅注意研究新的世界观,因为这决定了人们的人生态度。

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向国人介绍进化论。

但他没有停留在眼福的译述上,而是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人之历史》中,他追述了进化论形成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海克尔的种系发生学,这说明,进化论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达尔文编造出来的,它既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也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基础。

达尔文只不过是集大成者,而海克尔也是达尔文学说的讴歌者与发展者。

在《摩罗诗力说》里,鲁迅进一步将西方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比较,找出了中国人退步的原因。

比如,同时对社会斗争厌倦,想要逃避而又逃避不了时,在西方哲士,就运其神思,创为理想之邦,从柏拉图之《理想国《》开始,作这种追求者不知有多少人,他们是寄希望于将来,“神驰所慕之仪的,日逐而不舍,要亦人间进化之一因子欤?”而中国爱智之士,却与西方不同,他们心神所注。

鲁迅指出这种学说与人类进化的史实是背道而驰的,与西方思想,犹水火之不能相容。

所以抱这种念头者,“为无希望,为
无上征,为无努力“,不是自杀以从古人,就是终身无可希冀经营,束手浩叹。

鲁迅在介绍拜伦等人的生平事迹时,就着重介绍他们对封建社会习俗的反抗,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其次,鲁迅热情地介绍西方的科学思想。

鉴于中国科学落后,守旧迷信思想严重,鲁迅在《科学史教篇》里系统的介绍了欧洲科学发展史,用具体的事实说明科学的发达与否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关系。

鲁迅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历史上科学兴衰的原因。

他赞扬古代希腊古罗马的学者们“毅然起叩古人所未知,研索天然,不肯止于肤廓“的探求精神,认为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中世纪阿拉伯人在基督教中兜圈子,翻译诠释之业大盛,则大为不满。

鲁迅在评价科学史时,很注意方法论对科学事业发展的影响。

他在评述中世纪阿拉伯人科学不及前代发达的原因时,除了政治社会因素外,还指出了方法论的缺陷。

而对于十五六世纪以后科学事业的复兴,鲁迅除了介绍哥白尼的太阳系说和伽利略的天文学、力学之外,还着重介绍了培根的《格致新机》和笛卡尔的《哲学原理》。

培根的著作,“序古来科学之进步,与何以达其主的之法”,讲的就是方法论问题。

鲁迅评价了培根的归纳法,也指出了他的缺点是没有经验,而且《新工具》第二部没有问世,只讲归纳法而不讲演绎法,也有片面性。

而笛卡尔的方法则全由演绎法组成,又偏至另一面去了。

鲁迅从不讳言他的小说创作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

他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白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一把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分是虫。

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哪一个猴子’的。

而且药的收束也分明留着安特莱夫是的阴冷。

鲁迅小说创作中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严格的说,并不局限于文学的范围,而涉及整个文化思想领域。

但在创作思想上,则俄国及东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他的影响更大些,其中特别明显的是果戈理、安特莱夫等人。

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但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接受了他们反压迫反侵略的思想影响,而深刻的提示出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而且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上,也深受他们的影响。

这不仅表现在个别的篇幅,如《狂人日记》收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药》的构思很接近于俺特来福的《齿痛》;而且在整个艺术特色上,也多少收到果戈理、契科夫等人的影响,更不用说小说的某些外部的结构方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