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传播学考研之批判学派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周庆山育明教育 内部考研笔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周庆山育明教育 内部考研笔记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中传教授创办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周庆山
【育明教育】考研内部笔记
传播——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第一章传播学总论
第一节导论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
分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
发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逐步成型于40年代,6、70年代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两大学派:传统学派——以美国为中心,自称经验学派,注重经验和实证,欧洲也称其为行政学派,认为其从管理者的利益出发。

批判学派——以欧洲为中心,也有部分美国学者,英国的传播学批判研究自60年代蓬勃兴起,大致分为四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

第二节起源和发展
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修辞”的概念,提出政治传播中宣传的意义并从说服的角度开始了传播效果研究
中世纪:西塞罗与昆提连提出更广泛的传播理论
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9世纪末
欧洲:
塔尔德(1843-1904):法国社会心理学家,1890年出版《模仿的法则》一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模范理论的创始人。

对美国传播学的社会学习论、创新扩散论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奇莫尔(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提出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是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置,也就是与谁有着信息传播的关系。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指一批对传统传播学方法和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学派。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名词解释:
符号批判
符号批判关注传播中的符号系统,强调符号的权力和意义。

它认为符号不仅是中立的传递工具,而是可以被使用和滥用的权力工具。

权力关系
权力关系指的是传播中人们之间的权力和控制关系。

传媒和政治力量等可以通过控制和操纵信息来维护或改变社会中的权力关系。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套关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观念和理论。

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可以被用来塑造和加强特定的权力结构。

反意识形态
反意识形态是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抗。

传播学批判学派强调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以揭示其中的操控和偏见。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

传播学批判学派名词解释1. 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产生、传递、接收和影响等方面,以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技术、机构和文化等因素。

传播学包括多个分支领域,如媒体研究、公共关系、广告和新闻报道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和思考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对权力、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以揭示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和压迫问题,并推动社会变革。

批判学派起源于马克思主义,但也受到了其他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

3. 传播学批判学派传播学批判学派是在传播学领域内,基于批判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取向。

它关注权力、意识形态和文化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影响如何塑造社会和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媒体的所有权结构、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受众的权力和反抗等。

4.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是传播学批判学派中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公共领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由公众参与形成的空间,用于讨论社会问题、形成共识和影响政策决策。

哈贝马斯强调,媒体在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商业化和专业化对媒体的影响可能削弱了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过程。

5. 反意识形态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意识形态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反意识形态的概念。

反意识形态指从批判角度来分析、揭示并抵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偏见、误导和压迫性观点。

通过反意识形态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中的权力关系和隐含的政治目标。

6. 媒介批判媒介批判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关注媒体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并对媒体产业、内容和使用进行批判性分析。

媒介批判研究可以揭示媒体的操控和操纵,以及其在形塑公众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7.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通过商业化运作来获利的一种经济形态。

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文化产业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并关注其中存在的商业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问题。

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的区别,态度改变的条件和技巧也不同。 二战促成了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由霍夫兰主持的美国陆军研究是当代态度改变研究的
开端。这一研究是一种学习理论或强化理论的取向,认为态度由学习得来,态度改变与学习
是同一过程。他的研究初步证明大众传播并不能强烈改变固有态度,与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 查结论相似,对 “有限效果论”的出现起了很大影响。耶鲁大学出版的《传播与说服》一书
说服(劝服)与态度改变研究的相关发展背景、相关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态度的定义较多,基本意义是“对某一事物的心理感受”。说服指通过接受他人的信息 产生态度改变。
斯卡茨的态度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态度是建立在经典条件作用下的对某些字的情
感意义。这一理论为早期的宣传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解释,如光辉泛化法等。 态度改变研究主要有以霍夫兰为代表学习理论取向和海德等人为代表的认知一致理论
中涉及了很多劝服与态度改变研究的课题。劝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中涉及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 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只说一面或两面都说;信源的特征;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防疫论。
理论的新发展:近年有一些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理论出现,如麦奎尔的信息处理理论、 安德森的信息整合理论、精心的可能性模式等,这些理论共同点在于:
取向。卡茨和同事将这两种理论取向联系起来,发展出功能取向。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功能取向认为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以“态度服务于人格需要的功能”为前提,这些功 能包括工具性与功利主义功能;自我心理防卫功能;价值观表达功能和知识功能。由于功能
可信度信源的可信性,如明星代言过多产品。——高信度来源的有效性。 ④传者的相似身份:有时个人特质与受众接近的人反而可信度高,即使可信度并不高。

《传播学》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

《传播学》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

人类社会似乎总是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两种冲动代表两种人生观。
第一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
思想家曾以“幸福”与“尊严”来概括这两种人生观。
“幸福”:人生在世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幸福; “尊严”:人生在世的意义则并非如此,尊严高于一切,把人的精神
看得高于一切,包括生命。
经验学派追求事功,批判学派体现超越。批判学派归根结 底是一种超越性价值与诗意化的追求。
三、文化帝国主义
此路数是从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视野上探究西方(特别是 美国)传媒运作及其产品对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影响。
美国 H·席勒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
三、文化帝国主义
主要内容:对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政策及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的重 要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论述,堪称第一份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并以“依 附理论”为据,着重探讨了他所说的“军界——企业界联合体”,分析 了由政府、军界和民间企业一同构成的这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如 何促成美国大众传播势力的凌驾全球,又如何导致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
广义的批判学派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思想界和学术界的重视,以西方 哲学、当代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等学科表现突出。
第三节 批判学派在中国
20世纪90年代的“妖魔化”理论可视为我国批判学派研究的一家
创新之言。但若以经验学派“学术规范”进行衡量或有缺陷。 在我国开展批判学派研究,1.既要对广义的批判学派及其思想作出由此
第一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
批判学派同经验学派,构成整个传播学研究的一对基本的对立 统一关系。
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
第一节 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
一、两种人生哲学
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考试重点分享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考试重点分享

传播与意识形态1)马克思: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②意识形态的概念;③阶级斗争的观点。

古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方法认为,必须将各种文化作品与其产生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其中心论断:一个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将最终决定这个社会政治、社会和文化样式及其未来的发展。

文化永远不可能是历史中的主导力量,但它可以促进历史变革或保持社会稳定。

2)阿尔都塞:①意识形态是人对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想象,人是意识形态的人。

②意识形态通过“召唤”使人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

③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是国家暴力机器,而教会、学校、政党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

③暴力机器的镇压和意识形态的诱导共同构成了国家权力。

3)葛兰西:霸权(hegemony,或译为领导权)不是意识形态,它不是阶级意念的简单再现,也不能由统治阶级强加,而是由大众传媒等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的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目的是制造“社会同意”。

4)伊格尔顿: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若不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反映并使人确信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把握这些阶级的经验中某些至关重要的主题并加以改造,是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5)法兰克福学派: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批判学派兴起的背景:学术和社会背景传统学派的缺陷: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维护现行体制。

批判学派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欧洲:①欧洲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传统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的思辨研究和质化分析,不同于美国的实用主义。

②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不同,欧洲大众传播业多是公营或国有,强调公共利益。

美国则是商业性的私营传播体制占主流。

从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看,欧洲批判学派的兴起是一个学科繁荣兴旺的标志。

社会背景:批判学派的兴起还与西方文明整体发展出现的危机有关。

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反思。

传播学知识框架 (北大传播学考研复习提纲)

传播学知识框架 (北大传播学考研复习提纲)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籍应用社会学家。主张将传播媒介置于
完整的社会环境中考察,并将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 治生活中,主持了著名的“伊里县研究”,研究成果即其代表作《人民 的选择》。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 作用是间接而有限的,开创了人际传播途径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 进入了“有限效果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传播环节中众多因素,推动 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通过收 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通过建立“广播研究中心”、“应用 社会学研究中心”等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使传播理 论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
卡尔.霍夫兰
1.把劝服与态度改变服引入传播学—— 美国陆军态度与劝服研究项目,耶鲁项目
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 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依据。 3.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在“二战”中曾 主持美国陆军的有关研究,主要成就是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 说服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 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 源,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最主要的贡献是将说服研究和实验 方法引入传播学。他的研究没有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媒介和大众传播 ,使用实验法研究,研究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存在局限性。
4.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社会行为主义 社会心理学家,开创了符号互动论。认为心灵是社会性的,是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传播而得到发展的(社会化),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 认识他们自己,他人告诉这些个体他们是谁。
米德对于当代传播学学者的意义在于— 他的符号互动论将传播置于社会学的解释中心。
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 宾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角色扮演:自我个体像对其他人行事那样社会性地对他自己行事的能力 。 自我:没有人天生就有一个自我,也不是本能的发展起来的。相反,自 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过程发展的,个体使对他人的解释和意 义内在化,以创造一个“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即由许多其他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立起来的。自我 是主客我的统一,主我客我互动形成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 会化过程。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少干计划考研单科线要求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硕士少干计划考研单科线要求
思考:上述其中宣传技巧能否找到对应的传播学理论解释? ①辱骂法
②光辉泛化法:晕轮效姓法:
⑥洗牌作弊法:单方面消息,把关人。
⑦乐队花车法: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批判学派
一、批判学派概述 二、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尔,哈贝马
法进行研究的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特点:①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
度;②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的关系;③方法论上注 重定性分析与思辨,但并不一般的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主要流派有:①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②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有默多克、戈尔丁、斯麦兹、莫 斯可等;③文化研究学派:代表有威廉斯、霍尔、莫利等;④意识形态“霸权”理论:代表
理论基础
研究核心
研究方法
研究视角
经验-功能学派 保守
实证主义
传播效果
经验主义
微观
技术控制论学派 激进
传播技术与社 技术主义

文献与思辨
宏观
结构主义符号- 批判哲学
激进 权力学派
传播与社会
哲学思辨
宏观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批判学派总体评价: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长处:①是一种精神-价值-意义的人本主义思潮,追求价值理性。②历史的、总体的、 联系的方法,致力于传播现象之宏观、深层背景的考察,透视内在本质与外在联系。
不足:过于注重宏观,过于轻视定量研究,忽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远离传播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学派一、批判学派概述二、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尔,哈贝马斯三、文化研究学派: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霍尔,莫利,费斯克,洪美恩,拉德韦,女性主义四、政治经济学派:斯麦兹,席勒,莫斯可,乔姆斯基,加汉姆,默多克与戈尔丁,马特拉,哈洛伦五、意识形态霸权理论:阿尔都塞,葛兰西一、批判学派概述西方传播学的流派:传统上分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但从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实际看,这种简单的二分法不符合实际。

目前一种观点认为,可分为三种取向:结构-功能主义取向(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社会文化批判取向(欧洲传播研究的主流)、社会技术生态取向(多伦多学派及其继承者)。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异:社会观:(多元社会,管理手段——阶级社会,控制工具)经验学派是肯定现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多元社会,多元利益协调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是社会管理的手段。

批判学派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认为大众传媒在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并以它们作为变革的对象。

研究目的:实用主义,维护现行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

批判学派立足现行体制外,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传统学派关注如何传播(how),注重传播效果与受众的微观研究,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批判学派关注为谁传播、为何传播(who,why),注重控制分析,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与传播的关系。

研究方法: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方法,强调实证研究,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广泛联系,但并不一概的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特别是经过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两大学派的大辩论,双方在方法论上更有所接近理论基础: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两种人生哲学两种现代思潮:科学-进步-发展的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精神-价值-意义的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两种学术判断:事实判断,即“是什么”——价值判断,即“为什么”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北京大学2002)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洲,以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哲学、符号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等层面入手,是不同于美国经验学派研究立场、坚持以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

特点:①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②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的关系;③方法论上注重定性分析与思辨,但并不一般的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主要流派有:①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②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有默多克、戈尔丁、斯麦兹、莫斯可等;③文化研究学派:代表有威廉斯、霍尔、莫利等;④意识形态“霸权”理论:代表有葛兰西、阿尔都塞等。

他们分别从文化工业、政治经济结构、意识形态霸权入手,分析大众传播中存在的异化现象,指出大众媒介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维护其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霸权的工具。

与经验学派在社会观、研究目的、研究焦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

1941年拉扎斯菲尔德在《论传播中的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中首次提出传播学经验与批判学派的对立。

批判学派总体评价:长处:①是一种精神-价值-意义的人本主义思潮,追求价值理性。

②历史的、总体的、联系的方法,致力于传播现象之宏观、深层背景的考察,透视内在本质与外在联系。

不足:过于注重宏观,过于轻视定量研究,忽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远离传播实践,其研究结果大多无助于指导人们从事传播活动。

批判学派基本特征:1)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研究课题是大众传媒是如何表现和强化“消费文化”。

2)研究焦点是传媒以何种方式和手段剥夺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

3)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来使人们被剥夺的基本价值得以恢复。

4)研究视角是媒介在社会中的角色。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1、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是一种哲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张解释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尊崇列宁、斯大林的苏联解释模式,其早期代表可追溯至卢卡奇、葛兰西,到法兰克福学派已成蔚然大观,主要代表阿尔都塞、葛兰西、伊格尔顿、阿多诺。

他们主张回归青年、人道的马克思,但仍遵循经济因素决定论和社会阶级分析法等基本社会历史概念。

尽管他们都高度赞扬马克思,但也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修正,形成各种学术流派。

60年代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及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

传播与意识形态1)马克思: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②意识形态的概念;③阶级斗争的观点。

古典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方法认为,必须将各种文化作品与其产生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其中心论断:一个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将最终决定这个社会政治、社会和文化样式及其未来的发展。

文化永远不可能是历史中的主导力量,但它可以促进历史变革或保持社会稳定。

2)阿尔都塞:①意识形态是人对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想象,人是意识形态的人。

②意识形态通过“召唤”使人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

③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是国家暴力机器,而教会、学校、政党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

③暴力机器的镇压和意识形态的诱导共同构成了国家权力。

3)葛兰西:霸权(hegemony,或译为领导权)不是意识形态,它不是阶级意念的简单再现,也不能由统治阶级强加,而是由大众传媒等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宣传、广告活动,把支配阶级的利益描述为社会的普遍利益,目的是制造“社会同意”。

4)伊格尔顿: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若不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反映并使人确信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把握这些阶级的经验中某些至关重要的主题并加以改造,是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5)法兰克福学派: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阿多诺。

批判学派兴起的背景:学术和社会背景传统学派的缺陷: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维护现行体制。

批判学派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欧洲:①欧洲社会人文学科研究传统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的思辨研究和质化分析,不同于美国的实用主义。

②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不同,欧洲大众传播业多是公营或国有,强调公共利益。

美国则是商业性的私营传播体制占主流。

从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看,欧洲批判学派的兴起是一个学科繁荣兴旺的标志。

社会背景:批判学派的兴起还与西方文明整体发展出现的危机有关。

在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了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平危机、能源危机、人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反思。

批判学派立足于欧洲的批判传统,把矛头对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过度商业化和垄断化的传播体制,对其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西方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行分析与揭露。

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批判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

总体方法认为,总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总和,商品化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目光审视传播,才能洞见其内在的历史关联,正像马克思强调的只有总体才具体的、现实的。

批判学派的发展历程:1、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2、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两股学术势力(政治经济学派,社会文化学派)——蔓延欧洲大陆——20世纪80年代后,扩大至东欧、美国(希勒)、加拿大(司麦兹)、澳大利亚及拉美(马特拉)等第三世界。

批判学派的主要取向:1、法兰克福学派: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的文化批判,剖析西方传播媒介“垄断化”。

2、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着力研究意识形态本身,研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3、政治经济学派:着重分析西方垄断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

4、“文化研究”学派: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在社会及文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欧洲批判研究的三个取向:1、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研究。

2、法国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

3、英国的伯明翰学派现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和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心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英国大众传播批判研究的两个中心:1)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心,以G.默多克和P.戈尔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用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探讨传播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媒介的控制问题,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派”。

2)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以S.霍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

将传播活动置于文化的背景中,把传播问题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立足点在“文化”方面,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学派”。

二、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洛文塔尔,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指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1923年成立)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哲学与弗洛伊德理论的结合。

早期代表:霍克海默、阿多诺(二人合著《启蒙辩证法》),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弗洛姆(提出“社会过滤器”)、文艺批评家洛文塔尔、经济学家格罗斯曼等。

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交往行为理论》)。

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宏观的批判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体制下工具理性主宰和文化工业的批判,批判了西方媒介的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并分析了大众传播中的“异化”现象。

其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研究范围涵盖哲学、社会学、文学批评、心理学等领域。

1)阿多诺:文化工业千篇一律的产品容纳了包装后的意识形态,造成文艺作品的标准化、模式化和简单化,也带来了文化消费的物化。

张艺谋电影变迁:《秋菊打官司》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反抗,后来则脱离了批判立场,《十面埋伏》颂扬政府。

《蜗居》禁播。

2)马尔库塞:文化工业抹杀了文化的鲜明个性,抹杀了“否定的理性”,造成人们的虚假需要,把人们禁锢成“单向度的人”。

3)本雅明:艺术的“机械复制”。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艺术的可复制性和贴近性,造成神秘感和韵味的消失。

4)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和“公共领域”两个概念,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公共领域遭到政治领域和商品经济领域的双重侵蚀。

(联想阿特休尔:真正独立的媒介是不存在的,任何媒介都是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言人。

)批判的三个方面:①批判实证主义;②批判马克思主义;③批判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