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课件ppt

合集下载

2024版《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课件

2024版《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课件

社会制度
春秋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思想
春秋时期的文化思想非常繁荣,出 现了很多著名的学派和思想家,他 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左传》及其文学价值
01
《左传》简介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
本文事件背景
本文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齐桓公和晋文公时期,当时两国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和纷争。齐桓公为了维护自己的霸 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压制晋国的发展。而晋文公则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来应对齐国的压力。
本文事件对当时政治影响
对齐国政治的影响
本文事件使得齐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 一定的挑战,齐桓公不得不采取更加 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同时, 这也使得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 系变得更加复杂。
值的著作。它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事件。
02
文学特点
《左传》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叙事方式、人物刻画、语言风格等方
面。它采用了生动的叙事方式,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03
文学地位
《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经典。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教师将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 问题,学生需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 中的难点和疑点,并分享各自 的理解和看法。
小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 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 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01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齐桓晋文之事》 后的心得体会,包括对人物、情节、 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思想主张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 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 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 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 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 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换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
也。”
吝啬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思路,领会其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 切情怀
新课讲授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 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 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 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 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 明时被称为“亚圣”。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所领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形容词作名 词,视力
禀告
30斤为一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2024年《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2024年《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一、引言《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讲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与晋文公两位霸主的传奇事迹。

本文将以课件形式,深入剖析这一历史事件,探讨其背后的政治、军事、文化内涵,以及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齐桓公与晋文公的生平简介1.齐桓公:名小白,齐国第十五任君主,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

齐桓公以宽厚待人、知人善任著称,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相,推行内政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

齐桓公还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晋文公:名重耳,晋国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28年在位。

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终回国即位。

在位期间,任用赵衰、狐偃等贤臣,实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晋文公晚年,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三、《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1.齐桓公称霸:齐桓公在位期间,内政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强盛。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会盟,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霸主。

齐桓公称霸,标志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开始。

2.晋文公崛起:晋文公在外流亡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结识了一批贤臣。

回国即位后,晋文公任用赵衰、狐偃等人,进行内政改革,使晋国迅速崛起。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3.齐桓晋文之交:齐桓公与晋文公在位期间,两国关系密切。

齐桓公曾帮助晋文公回国即位,晋文公则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共同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齐桓晋文之交,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合作的典范。

四、《齐桓晋文之事》的政治、军事、文化内涵1.政治内涵:齐桓公与晋文公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任用贤臣、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

这些改革使齐国、晋国迅速崛起,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奠定了基础。

2.军事内涵:齐桓公与晋文公在位期间,注重军事建设,强化军队训练。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多次组织诸侯联军,共同抵御外敌。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大败楚军,确立中原霸主地位。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ppt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ppt

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
石的。
孟子故里
检查预习情况:
1、龁( ) 2、衅( ) 3、觳觫( )( ) 4、褊( ) 5、庖( ) 6、忖度( )( ) 7、挟( ) 8、莅( )9、便嬖( )( ) 10、愬( ) 11、惛( ) 12、放辟( ) 13、罔( ) 14、庠序( ) 15、孝悌( )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
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
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
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

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
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

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 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

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
4、刑于寡妻
“刑”通“型”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
2、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
3、牛何之
宾语前置
4、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主语后置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保 民 而 王
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曰:“无伤也,是 乃仁术也,
见牛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王)看到
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 , 不忍
了牛没有看见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见 其 死;闻 其
声, 不忍 食其
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哀鸣惨叫,就不忍心吃它们
肉。 是以 君子 远 庖厨也。” 是:这。指以羊易牛。 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仁术:仁道,行仁政的
焉。 故 王之不王

不为也,非 不能也。”
恩惠。所以王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曰:“不 为者 与不能 者 之 形何以 (齐宣王)说:“不肯做的人和不能做的人的表现怎样
异?” 形:表现。何以异:怎么区 区分?”分?何以,怎么、用什么。
王笑 曰:“
是诚何
齐宣王笑着说:“(用小的替换大的)这到底是什么想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心哉?我非爱其 财 而 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法呢?我不是吝惜那牛值钱才用羊替换它啊,百姓(不明白

谓我爱
也。” 宜乎百姓之谓
我的用心)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我爱也:百姓
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当、应该。乎,表感叹。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齐宣王问 曰:“齐 桓、晋 文
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
可 得 闻 乎?”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氏,名 (我)可以听到吗?” 辟疆。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
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晋文: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通过特洛伊战争等故事,展现了 古希腊时期的权力争夺和英雄主 义。
02
中世纪欧洲的王位 争夺战
如英法百年战争等,反映了欧洲 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 盾。
03
日本战国时代的权 力斗争
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物为 代表,展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政 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跨文化交流中的启示和思考
0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 力斗争具有普遍性
详细介绍两位君主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如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和戎政策 ”等,并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反馈收集
1 2 3
学生课堂参与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小组 活动等,以及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 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 指导和补充。
作品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 借鉴和启示,对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作为一部反映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齐桓公与晋文公简介 • 文章内容分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评析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02
03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社会动荡不安。
作者介绍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主张仁政、民本思 想。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桓晋文之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 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 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 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 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 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 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桓晋文之事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 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 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 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 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齐桓晋文之事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 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 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以:认为 爱:吝啬 固:本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忍:忍心 然:是 诚:的确 褊:狭小 即:就是 故:所以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 知道您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 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 换它。”
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
1.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
下之通义也
创作背景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 (zhǎng)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 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 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 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 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 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 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 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 居下了。
孟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居
孟子家墓
走进作者
孟子
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 (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 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 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 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⑤道理,道义、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道: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 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第二层(1)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 2、莫之能御也
❖ 宾语前置句
❖ 3、何由知吾可也
❖ 宾语前置
❖ 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觳觫:恐惧而战栗 ❖ 就:走向
第二层(2)
❖ 5、然则废衅钟与 与:同“欤”,吗 ❖ 6、不识有诸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本来 ❖ 9、然,诚有百姓者 然:是;诚:的确。 ❖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通“薆”,隐蔽,躲 藏
重点实词:与
❖ 1、然则废衅钟与 同“欤”,吗 ❖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 ❖ 3、孰与君少长 和 ❖ 4、蹇叔之子与师 参与 ❖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交好
第三层(1)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夫子之谓也
宾语前置
❖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这样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 “尊敬”,后两个是“老刑人:”“型”及,,做推榜

所样以:表原因
❖ 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重点实词:乃
❖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这样
❖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是
❖ 3、家祭勿忘告乃翁
你的
❖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
❖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
❖ 6、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第二层(3)
❖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小、大:形作名 恶:何,怎么
❖ 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恻隐,哀怜
❖ 13、是诚何心哉 诚:真的
❖ 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当
主谓倒装句
❖ 1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伤:伤害
❖ 1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作动,远离
重点实词:若
①动词,像,好像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动词,及,比得上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
译为“你的”“你们的”。 ❖ 若入前为寿 ❖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代词,他,他的 ❖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
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第一层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谈论 ❖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 ❖ 3、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王: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道: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重点实词:舍
❖ 1、舍南舍北皆春水
房屋
❖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建房
❖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放下
❖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停止
重点实词:爱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护 、疼爱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吝啬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
❖ 莅:临,统治 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
第二部分(2)
❖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若:如此 ❖ 6、犹缘木而求鱼也 ❖ 缘:攀爬 ❖ 7、若是其甚与?殆有甚焉 ❖ 其:难道 殆:恐怕,可能 ❖ 8、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 小、大(寡少弱强):形作名
敌:抵抗
第二部分(3)
❖ 9、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 4、不与,归而形诸梦 显示
第二部分(1)
❖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
❖ 抑:还是/难道 危:使动用法
❖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
❖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已:同“矣”,了。
❖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辟:开拓 朝:使……朝见。
第一部分
❖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 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 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
《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课件 ppt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 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 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 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 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表原因
合:符合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作名,视力 末:尖端
❖ 5、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第三层(2)
❖ 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独:却 ❖ 7、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 宾语前置(之,提宾 ) 第二个“见”:

宾语前置
❖ 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重点实词:明
❖ 1、举头望明月
明亮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贤明
❖ 5、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公开
重点实词:形
❖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情形
❖ 2、视之,形若土狗 形状
❖ 3、无案牍之劳形
形体,身形
❖ 集:会集
服:征服
❖ 10、盖亦反其本矣
❖ 盖:通“盍”,何不
❖ 1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疾:憎恨
愬:控诉
❖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 其:假如 御:抵挡
重点实词:于
❖ 1、构怨于诸侯 和
❖ 2、然后快于心与 在
❖ 3、吾何快于是 对
❖ 4、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
“向”
❖ 5、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