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教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教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教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
教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
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教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教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教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教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教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教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教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教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教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教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他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篇三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在奴隶制崩溃的春秋时代,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法家,道家,儒家先驱人物出现,宣传各自的主张。
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改良,试图利用教育的力量改良社会。
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并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教育的主流,他主张自觉修养德行,树立了优秀教师的典范。
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他提出了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力求走中庸之道,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大浪淘沙以后,孔子的德育精髓已经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儿女们的灵魂之中。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鲁国陬邑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三岁父逝,母亲颜徵迁居曲阜闕里,家教中重视对他的礼仪之教。
当时,鲁都曲阜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西周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
在思想意识上,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
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响。
(一)重视德育的作用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教育中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
加强感化性的礼教。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
所以,对人民进行整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呼唤德育的回归,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正在走向衰退,比如:一些人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候车大厅,候机大厅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些人为了利益,不顾后果,不顾他人及后代,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仍然有人屡屡触碰这根红色道德底线:饭店里面地沟油依然泛滥,粮食中的农药严重超标,从前人们爱吃新米煮的米饭,喝新米熬的粥,如今连农民自己家留下来专门供自己吃的新米也不吃了,他们都知道,米里面有毒,需要放置几个月以后才能吃。
孔子教育智慧简介及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教育智慧简介及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教学法把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归纳总结为两道四法十六种两道:学之道:学和习,重在习。
教之道:教和育,重在育。
四法:学、习、教、育学法:见、闻、问、思习法:温故、讲说、回忆、应用教法:喻、诲、言、范育法:集体教学、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
文科:学而时习之理科:温故而知新为师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家教智慧以及他的四法——学法、习法、教法、育法,聆听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问说见习”是课堂教学的学法四字诀:问:预习自学——提出问题。
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见:反馈展示——巩固知识。
习:反复应用——养成能力。
“喻诲言教”是孔子教育智慧课堂教学教法四字诀。
喻:举例比方——让学生明白。
诲:直接告诉——让学生知道。
言: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流。
教:言传身教——让学生模仿。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不让老师在课堂上讲,而是要将“重复教材知识”的“讲”变成 “喻”、“诲”、“言”、“教”等教法来使学生学习更轻松,接受更容易,知识更明白。
闫老师用四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为师智慧:对学习自己生成,对知识寻根求源,对学生因材施教,对自己严格要求。
知识的获取一般有两种方式:自己生成知识和接受现成知识。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是说自己生成的知识,是最好的,学习现成知识,就次一等。
自己思悟出来的知识,印象深刻。
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接受现成的知识,是灌输式教育,效果自然要差。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说只学习现成的知识而不能思悟,所学就容易忘记;只思悟不学习也无益。
学习与思悟相结合,从习旧知识中推知新知识,就是思悟,就是自己生成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如果某个知识点是学生自己理解出来的,记忆就长久而且不容易出错;而这个知识如果是在课堂上听来的,不仅容易在做题时出错而且记忆也不长久。
孔子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自己生成的知识,让学生从旧知识中推出新知识,即“温故而知新。
由“师项橐”看孔子的为师风范

项橐“ 拥 土 作城 , 在 内而 座 。 夫 子语 小儿 日 : ‘ 何不避车? ’ 小儿 现了为师者的风范 。 当发现了小孩 的机智 敏锐 、 学识杰出时 , 孔子
答日 : ‘ 昔闻圣人有言 : 上知天文 , 下知地理 , 中知人情 , 从昔至今 ,
连声称赞 : “ 善哉 ! 善哉 ! ……方知后生实可畏也 。 ” 这又是欣赏与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之 ,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 是一 门综合艺术。 要培养出 代具有开拓 、 拼搏精神, 拥有高1 4 - - t  ̄ 知识的新型人才 , 每一个教育
探索,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任重而道远。 中, 任课老师反映 , 多次提醒他 , 他反而变本加厉 , 甚 至和老师顶 工作者都应不断追求 、 爱好 , 我利用体育活动时间和他接近 , 和他一起打球 , 一起切磋球 (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学区中心校 )
任 工作 的重 要性 、 复 杂性 和 特殊 性 。
一
三、 评 价 学 生要 公 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 “ 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 , 就是他要 经常评价 自己的学生。”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班主任感情交 流和对学生影 响最宝贵的情感因素。 其中最敏感的是班主任能否
让 学生 信 服 , 从 而激 发 学 生 奋发 向上 的 欲望 。对学 习成 绩好 的学
由“ 师 项橐 ” 看孔子 的为师 风范
吉林 蛟河 ●冯 兆海 ’ , 闫艳梅
孔子 自幼聪慧博学 、 发愤忘食 , 学而不厌 , 更兼具仁义礼智之 倾 听, 却往往忽 略了 自己的示范 , 由此应 能得 到启示 。孔子 的慈
德, 恭宽信敏之品 , 有弟子三千 , 七十二贤徒 , 作《 春秋》 , 微 言大 爱 、 温 和敦 厚 , 表 现 了 长 者之 风 。 义; 留《 论语》 , 教诲至理。吐词为经 , 举 动成法 , 犹能见贤思齐 、 谦 虚好学 、 敬事有礼 , 不愧为“ 千秋仁义之师, 万世人伦之表 ” 。我们
孔子论教学原则及方法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
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
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
向孔子学习心得

向孔子学习心得通过长时间学习,使自己真正地明白了孔子是一位终身学习、终身奋斗学有大成的伟大人物,孔老夫子通过学习最后成为了一位杰出地教育家、成为了一位伟大地哲学家、成为了一位了不起地儒学泰斗,夫子他是我们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学习地楷摸和榜样,孔老夫子永远活在我们人民教师心中!其一,孔子天生就有“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拼搏精神;干好一切工作和做好一切事情的能力,这些地方非常值得我们人民教师永远学习!孔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靠母子俩相依为命,家庭生活非常贫寒。
受母亲教育的影响,使他懂得了“人穷志不穷”的道理,懂得了“穷则思变”的观念,孔老夫子本身就不愿意接受这样“天生注定命运。
”他具有强烈地使命感和责感任感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怕任何困难,战斗到底有一股顽强地意志品质和决心,夫子15岁就“立志成才,报效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的远大志向,从小就有发奋读书努力进取的拼搏精神,真正把学习这项任务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为了取得学习上突破,他深深地懂得“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创立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观念,拜了许多名人为师,如:拜瞎子师襄学音乐;拜老子学礼仪;还拜过7岁神童项橐等等。
夫子从小就有“立志成才”那颗金子般善良之心,做一个在家对得起父母的好儿子和好孝子,夫子经常在“弟子规”中教导学生(圣人训-首孝悌),通过学习使自己懂得了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就是“孝悌文化”,真正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这些闪光点非常值得我们永远向夫子学习,落实在行动中,用行动去感化父母,做一个在家对得起父母的好儿子和好孝子。
再者,夫子从小就有“立志成才”那颗金子般善良之心,在学校里他非常珍惜时间,为了使自己将来成就学业、成就事业和成就大学问家,孔子发奋读书拼命努力的战斗意志是出了名,无论条件多麽艰苦他都不怕,因为他从小母亲受教育很深,使他真正懂得了“知之为知之,不之为不之;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练而知之,最后才能过渡到战而知之和胜而知之”的道理,为了在学校里做一名老师最得意弟子,夫子不耻下问,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拜师学艺到后来通过几十年地勤学苦练终于成就了世界上举世闻名的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孔子拜师读后感1当你功成名就时,你会拜师求学么?当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困难险阻时,你会坚持下去么?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不耻下问么?我想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那个人就是大思想家孔子。
今日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孔子拜师》,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多岁时已经是远近著名的教师了,但他还要拜老子为师。
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老子,跟他勤奋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孔子的品质深深感动了,他是那么的虚心好学,不像如今的许多人,一旦成名,就傲慢自满,不求上进,贪图安逸的生活。
他不但虚心,还有很强的毅力,在求学途中,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遇到困难迎难而上。
孔子是多么好学呀!每天不离教师左右,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他所做的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
与孔子相比,我简直太没毅力了,以前,我观察别人跳舞,就让妈妈给我报了名,可是练到四级时,有一个动作怎么练都练不好,于是我就让妈妈给我退了,如今见到我伴侣们在舞台上跳舞,我是既艳羡又懊悔,以前没坚持下去。
从今以后,我要改掉缺乏毅力的毛病,向孔子学习,也做一个有坚韧毅力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2人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宏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很多人都读过孔子的作品。
人们佩服孔子的学问,也敬重他的品德。
我也读过关于孔子的故事,就是《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说的是孔子去曲阜拜老子为师的故事。
虽然讨论学问孔子不比老子差,可他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渊博,所以就去拜老子为师。
老子也把学问毫无保存地传授给他。
我读了这篇文章,很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品德,也知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我想: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会有很好的品德和学问。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要虚心的多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绝不能傲慢。
以前我上课有时有一点开小差,写字马虎,阅读不仔细,读了《孔子拜师》以后,我确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有人帮我指出时,我要虚心承受,不能再动不动就不耐烦。
教师教育我们很辛苦,她的心思全部花在我们身上,像老子一样把学问毫无保存地传授给我们。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

读《论语》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作者:王楠楠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3期摘要:孔子者,为师之祖。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
再读《论语》,探究其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而言依然极具时代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理论智慧的结晶,更是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作为现代的教育者对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更应该读之、思之、行之、得之。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论语》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12-02《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是语录体的书籍,文中虽有口语化特点,但表意却有高度的概括性,善于从人物思想冲突中体现人物的鲜明性格。
就此层面而言,也可以说《论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说理散文。
《论语》无论是文字还是说理都耐人寻味。
于今人而言,《论语》依然极具时代价值。
孔子虽然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相隔两千六百余年,在中华大地上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炎黄子孙,依然沿袭着华夏文明的主体精神:以德服人、中庸之道、“礼”制的道德观念等。
孔子作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更是经历了千古确论而流传至今,影响之深远,让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并积极探究其精华之所在,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特征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孔子者,为师之祖。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者至今依然秉承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学与思,学与知,教与学,博与精,言与行等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做出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虽经千年之久依然光芒闪耀。
作为现代的教育者,对这些精华更应该读之、思之、行之、得之。
一、为师之道1.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留下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话语,这句话虽质朴却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孔子为师之道
对孔子的了解,仅只源于我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几段《论语》,从其他小说中读过几篇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并没有过深入的了解。
直到今天通过岳鹏山老师的讲解,我才对孔子思想的了解深了一点,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艺术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
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
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他对学生说过:“予欲无言”,学生说:“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原宪家贫,他常接济。
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
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
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
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3、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
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
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并认真学习和实践。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