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化资源 , 主要有广府文化、 客家文化 、 潮州文化。广 雕、 广彩、 广绣 驰 名 中外 , 粤 菜 亦 是全 国八 大 菜 系之
一
。
而 广东 的粤 剧 、 潮 剧 则 属 于 中 国 的 十大 地 方 剧
种; 此外 , 广 东 的地方 戏 剧种类 繁 多 , 有 粤北 采茶 戏 、
早对外开放的省级单位之一 ,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 中 积累的大量的经验 , 这对 于广东省更好地整合 国内 外文 化资 源 , 发 展文 化 产业具 有 天然 的优 势 。 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群众文化需求 日 益增 长 。广东是 中 国经 济 总量 最 大 和发 展 最 快 的 , 1 9 7 9
俗 文 化也 是 广东 省 一项 宝 贵 的文化 资源 。广 东省 有
2 0 0 7 年, 按不 变价 格推算 ( 以同期全 国平均物价
水平为基准 ) , G D P年平均增长率 1 3 . 1 %, 增长速度 居全国第 1 位。根据 国家统计局上 已公布的数据 ,
化 大 省 目标 以来 , 广 东 文化产 业 发展成 绩 令人 瞩 目, 文 化 事业 日益 繁 荣 兴 旺 , 文化 市场需求稳 步增加 。 发 展 过程 表 明 , 广东 在 全 国形 成 了突 出优 势 , 但 也 面
文化大省奠定 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基础 。 具 有一定 的先行 优势 。广 东 省文化 产业 发展 与 其他省份相 比起步较早 , 在广东分别诞生 了新 中国 第一家报业集 团和第 一家期 刊集 团, 而广东 出版集 团、 广东 新华 发行 集 团等 都 是 经 新 闻 出版 总 署批 准 成立 的第一批试点集 团。此外 , 广东省文化产业增 加值 已经 连续 8年 位居 全 国首位 。且 目前 广东 省 的 文化 产业 发 展 呈 现 出 “ 综合 实力强劲 , 核 心 产 业 优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
而近年来,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布局和发展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当前,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各大城市纷纷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旨在通过创意设计、文化展示等形式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囊括了文化旅游、设计、影视、演艺、动漫、广告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旅游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通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另外,中国的设计产业也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中国的设计水平逐渐提高,不仅在国际设计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
设计领域涉及到建筑、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各个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各地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二是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首先,各地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各地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应该借助这些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上海的滩头文化、广州的客家文化等,都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
其次,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对于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至关重要。
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完善交通网络、推动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和香港可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格局,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广州文化产业体系的对策

加快发展广州文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
为了加快发展广州文化产业体系,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制定完善的规划政策加快广州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政策。
针对广州市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长期的规划,明确整个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举措,帮助文化企业做好市场预测和竞争战略,提供市场营销和技术支持。
并且要完善市场化机制,引入创业孵化、投融资等多方面的资本,引导和鼓励个人和机构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推进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内容的创新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因此需要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打造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一系列产业,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的产出率。
同时,加强文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广州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三、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为此,应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更好的人才服务,引进高水平人才和团队,优化人才培养生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氛围。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活力源泉,需要加强文化市场建设。
要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监管,防范和打击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促进市场合理竞争,保护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还要激发文化市场创新,探索新的消费模式,提升文化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五、规划建设先进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平台,需要规划建设先进的文化产业园区。
通过引进各类文化企业,集聚文化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广州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还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与当地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提高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
广州市天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子规划之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资料

广州市天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子规划之六天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草案)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快速发展的重要行业,在后工业时代城市改造,产业转移“退二进三”进程中,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创新活力密切相关。
一、规划基础(一)定义与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大内容。
基于发展的观点,由于两者既有交叉融合领域特征,又具相辅相成发展意义,通常并称文化创意产业。
天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域可分为六大类:文体休闲娱乐服务类、软件创意类、专业设计服务类、新闻出版类、广电影音类和与以上各类相关的商业商务服务类。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各大类行业分类标准如下表。
(二)资源与现状1、产业资源丰富天河区具有较为雄厚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辖内共有大中专院校82所,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院所57个,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断输送智力成果和人力资源;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近30处,不久在珠江新城区域还将建成广州歌剧院、广州博物馆,在东部区域还将建成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基础设施。
产业空间资源不断拓展壮大;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已成为国家级网游动漫基地,以羊城创意产业园为龙头的一批产业主题园区正加紧建设,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域工作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确实保障,将进一步拓展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
2、产业规模增长较快2007年底,天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共有2712家,比2004年底增加了264家,年均增幅3.6%。
三年间,各类产业单位规模增长较快,2007年底,产业就业人数共计53232人,比2004年增长近2万人,年均增幅19.5%。
各类产业单位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7.7%,到2007年底总计180.35亿元,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到30%左右。
在企业数增长较少情况下,企业资产和收入总额高速增长反映了近年来我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已进入内涵成长、规模壮大阶段。
3、产业内部构成持续优化2004至2007年,天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六大行业中,主要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文体休闲娱乐服务、专业设计类服务、软件类、相关商业商务服务类增长较好。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策略

牌资产评估等 。
一
、
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貌
广东省政府明确提 出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这给广
东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 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 根据 < 广 东省文化产业发展 “ 十一五 ”规划》 ,在 “ 十一 五”期
间 ,广东省文 化产业增加值 力争实现年均增长 1 %以 5
上 ,到 2 1 0 0年达到 3 0 亿元 ,占本省 G P 00 D 的比重达到 8 左右 ; % 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 2% 0 ,到 2 1 00 年达 到 8 0亿元 ,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2 %。 0 5 20 年 ,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18 亿元 ,占全省 G P 06 60 D 总量 6 5 2 0 年至 2 0 年 ,广东文化产业增 加值年 .‰ 0 4 06
增 长率 1 % 5 ,高于同期 G P增长率 。 D 广东文化产业增加
图1 2 0年 广东文化基础设施 占全国的 比重 06
数 据 来源 : 家统 计 局 和 广 东省 统 计 局2 0 年 统 计 公报 。 国 07
第十 二位 .博物馆排 第一位 ,其他 三项排在第 五至t
位 的水平 。 出版 业方面 ,广 东总体上 比较发达 。2 0 年 ,全 06
公共平 台, 快创 意人 才队伍建设 , 加 重点扶持 、优先 发展本土原创作 品 , 建立创意产业协调机制和知识 产权保护
机 制 以 及 实施 国际 化 战 略 等 。
[ 关键词] 东 文化创意产业 集群 策略 广
[ 中图分类号]0 [ F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4 62 20 ) 607- 3 10-63(08 0-0 60 [ 基金项目] 本文是广东 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 目 “ 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和战
文化产业发展要紧抓新兴业态

要 充 分 利 用 广 州 经 济 转 型 的契 机 , 推动 创新产业 、设计 丁业 、包装工业 的发
要 在 重 点 建设 一 批 有影 响 力 的 创 意
展 ,可 以考 虑建 设 创 新 文 化 外 包 实 验 园 文化 集 团的基础 上 ,加 大力度扶 持 中小 型 区 、创新工业 实验 同区 1程 等 ,有意 识地 创 意文化公 司 ,推进创 意产业 团队 的组 建 : 引进世 界著名 文化创 意公司 ,一方面 开 阔 和人 才培养 T程 ,为文 化企业提 供大量 人 视野 ,借鉴 国外 创意公 司的运作 和管理 模 才 ;要加快 文化创 意公 司上 市 的审批 ,提 式 ,二是 通过这些 外 围公 司 的示 范 ,帮助 供融 资渠道 。 文化企业 按照世 界通行 的文 化产 品生产模
以 网络 信 息 服 务 业 为代 表 的新 兴 业 代 化 的文化 产 品生 产 和组织 方式 ,通过 技
态 将成 为 国际竞 争 的重 要领 域 ,是各 国今 术 创新,以现代信 息技 术文化 改造 和提 升
后 发 展 的焦 点 。要对 文化 新兴业 态 给予更 文 化产业 ,提高文 化产 品 的科 技 和信息 含
源 的下游 产 品放 到我 囝和其 他发展 中国家 视听 传媒娱 乐业 ,打 造数 字文化 产业 ,要 来生 产 。事实上 ,广州文 化产 业 中 ,不 乏 紧抓新 兴业 态 ,打造 融 电讯 、手 机 、内容 生产低 端 、贴牌 产 品的企 业 。加强 自主创 为一 体 的 信 息 服 务 业 ,实 现 紧 抓 新 兴 业 新 ,密切关 注信 息服 务业 和创 意设 计业 的 态 ,打造文 化产业 的新 亮点 ,实 现文 化强 新 动 向 ,致 力于 发展 上游 产 品 ,认 真保 护 市 等 目标 。
试谈新形势下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

21 0 0年
求 。胡锦 涛 的讲话 和 温家 宝 的报告 ,着 力强 调发 展文 化产 业 ,促 成 中 国经济 增长 方式 的转 变 的重 要意 义 。4月 ,李 长 春在 全 国宣 传部 长 座谈 会 上
核 心 。文 化强 省不 仅要 文化 产 品在量 上 大 ,而且 要 在质上 优 ,要 具 有原 创性 具有 知识 产权 的核心
总第 3 9期 第 2期
21 0 0年 4月
广 东 省社 会 主 义 学 院 学 报
Ju a fGu n d n n t ue o o il m o r lo a g o g Isi t fS cai n t s
NO 2. 2 0 . 01
S ra . 9 e i lNo 3
总理 在 《 府工 作 报告 》 中提 出重点 抓好 八个 方 政
面 的第 五 个 方 面 就是 “ 力 加 强 文 化 建设 ” 大 。大
力发 展文 化产 业 ,满 足 人 民群 众 多元 化 的文化 需
发 展成 为 国家文 化创 意 产业 中心之 一 。 以广 州文
项 目来 源 : 南理 工 大 学 S 华 RP项 目《 州 市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策 研 究 }2 0 ) 广 (09 。
一
、
广 州 发 展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面
临的 新 形 势
( )中 国经济 增长 方式 转变 的 迫切压 力 一 中 国的经 济 发展 到今 天 ,正 面临着 结 构调 整
与升 级 的 内在 要 求 。尤 其是 受 到美 国的金 融危 机
作 用 。2 0 0 6年 《 国家 “ 一 五 ”时 期 文 化 发 展 十 规划 纲要》 正式 明确提 出发展 文 化创 意产业 , “ 以建 设文 化 创 意 产业 中心 城 市 为 核 心 。加 快 产
从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从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近年来,从化市深入贯彻中央、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突出本土优势,深挖特色资源,以“文化旅游业”和“动漫产业”为着力点,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一资源优势(一)地缘优势从化位于广州市东北部,地处珠三角特大城市群与粤北山区广袤腹地过渡带;西邻“空港”,20分钟通达白云国际机场;南靠“信息港”,与中新知识城相邻。
同时,随着从化连接增城的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地铁14号线和大广高速开工建设、广从快速路立项升级改造,从化将进一步融入大广州“半小时”和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二)生态优势从化生态资源丰富,“百里流溪似锦,珍稀泉水常温,春天奇花竞放,夏日百果争甜,秋季红叶漫山,冬来梅花胜雪”,素有“广州市的后花园”“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之称。
从化生态资源有三种:一是温泉资源。
从化温泉历史悠久(明、清朝时已闻名遐迩)、水量丰富(日出水量达1万立方米)、水质优良(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养生价值高(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等)、人文价值高(多位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和中外名家曾到此休养小住),被评为国内首个“世界珍稀温泉”。
二是森林资源。
从化森林面积180多万亩,原始次森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8.6%。
全市有国家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14个,占广州市森林公园的“半壁江山”。
其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为首批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为林业部批准建立的第一家国际森林浴场。
三是农业资源。
从化农产品丰富、特色鲜明,获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生态荔枝蜜基地”称号。
钱岗糯米糍荔枝和从化荔枝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课题组一、广州文化产业的现状据统计,到1999年底,广州市拥有文化产业单位2579个(指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未包括旅游);从业人员149076人,营业总收入154.95亿元(未包括旅游);全市旅游2000年营业收入400亿元,实现增加值111.96亿元,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
广州文化产业单位按隶属关系分,省属有166个;地方属有2542个;按地域分,海珠区文化产业单位最多,达623个;其次是越秀区,382个;东山区332个,位居第三。
按文化产业行业分,单位数最多的是印刷业,672个,其次是娱乐服务业386个,广告业325个,位居第三。
各文化产业单位分布情况见下表:表一广州市文化产业单位情况单位:个(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局社会处)1[1]广州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发育较早,发展较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一大批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构成广州市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如广州电视台、广州购书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广州雕塑公园、正在投建的广州歌剧院、广州报业文化广场等。
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报业结构,和以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形式的发行体制已初步形成。
这一切,为进一步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可以扼要地再分别给出部分数据:1、新闻出版方面:从1992年至1998年,我市的图书发行量从7182万册增至8910万册;全年出版报纸从140076万份猛增至190571万份;全年出版图书从2436种增至3681种,达32343册;全年出版杂志刊物从241种增至254种,从16775万册猛增至21127万册。
作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确立了“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扬长避短,多元发展”的经营方针,在认真办好和搞好党报的前提下,发展了10种系列报刊。
其中《足球报》期刊发行数达200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性体育类报纸。
广州日报广告收入达16亿元,总资产40亿元;总收入23亿元,自费订阅和零售达81.4%;覆盖1[1] 有关说明:本表以法人单位为计量单位,并根据其主要从事的业务划入某一行业;本表按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为行业划分标准;本表不包括个体经济;本报告统计口径和方式按广州市统计年鉴标准;本报告文化产业单位范畴按北京市所作的文化产业单位统计口径。
广州市区52%,省内43%;发行量达160万份。
他们投资14亿元建设气势恢宏的广州报业文化广场。
投资1.2亿美元建成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暨印刷博物馆,每小时印报300万对开张;可在2.5小时印刷报纸100万份,每份20版,双面彩色。
为21世纪广州报业集团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文化局系统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广州市区从1992年至1998年图书馆从12间增加至15间,公共图书藏书从560万册增至770万册,博物馆从19座增至23座;目前已有档案馆25个(藏档案218万卷);卡拉OK厅816间、歌舞厅46间、舞厅37间;电影放映单位226个;艺术表演团体18个(省属10个、市属9个),营业性演出队伍88个;演出经纪公司10家(省属6家、市属4家),艺术表演场所44间。
3、广播电视、广告方面:电视台5座,提供7套节目,电视覆盖人口率已达99.21%(市区内达100%);平均周播放719小时56分。
有线电视发展入网用户100万户,在广州地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拥有广播电台8座,节目16套,平均日播音为251小时23分,广播覆盖人口率99.63%;1998年,广州电台总收入达3485万元(财政拨款796万元),缴纳税费223万元,总资产达1.03亿元。
到1999年末,广州市有广告公司2369户,注册资金50.01亿元,广告公司全年广告经营额12.46亿元,全市有广告经营单位(包括个体、私营和国有户)3161户,从业人员3.99万人,比上年增长23.72%和41.55%,全年广告经营额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7.55%。
4、旅游方面:1990年至1998年,广州地区旅行社营业总额,从4.96亿增长为21.36亿,年均增长20.02%。
至1998年底,广州市共有旅行社116家,宾馆(酒店)1960座,客房11.93间,其中星级酒店95座,旅游景区景点65个,旅游业从业人员30多万人。
200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实现旅游业增加值111.9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1.19%。
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已成为广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广州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市场、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和文物字画、工艺美术品市场等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市场。
与此同时,广州市较早地开始了文化系统的体制改革探索。
二、广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广州市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不少条件与优势,如地理区位优势,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南沿海和珠江下游,毗邻港、澳,西临东南亚,外可接国际文化市场,内可辐射全国;二如文化市场优势,广州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经济实力和人均收入已居全国十大城市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千多美元,年均经济增长率居全国十大城市之首,全市600万人口,170万流动人口,应具有充足的文化消费、购买力;再如我市拥有较先进的印刷设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彩印设备和印刷能力,具有一定文化生产技术优势;此外,体制优势十分明显,广州是目前我国大城市中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框架正逐步确定和成熟。
这也会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广州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深厚的岭南文化意蕴,浓郁的人文环境使广州具有特殊的文化魅力,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但与此同时,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委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
文化产业在我市还没有被当作一个产业来看待,认识上依然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把文化当作福利或纯意识形态对待的思想。
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在90年代初已组织人力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制订21世纪初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而我市至今还没有一个宣传文化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
我市应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尽早制定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若其他地区一旦形成明显的文化产业优势,由于洼地效应,资源就会流向他处。
二是文化产业组织形式滞后。
由于观念上不把文化当产业看待,势必忽视这个领域里的市场化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方面的优势无法适用于这个领域,于是,我市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缺乏活力。
我市至今没有比较系统的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
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集团,缺乏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大型的文化项目,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三是人才机制滞后。
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艺术经营、经纪人才,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领导人才只能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产生和得到确认的。
目前我市大部分文化生产单位的人事制度依旧,导致各层次庸才在位。
又由于一些单位、行业垄断经营可获取超额利润,在企业缺乏自我约束与积累机制的情况下,就为供养大批冗员提供了条件,也制约了文化生产的发展。
四是文化投资体制滞后。
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大规模扩张的资本条件难以具备。
五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严重不足。
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都在不断通过其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广州文化产业单位的科技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大大降低了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使大众的高层次文化消费热情受到抑制。
如我市广播电视科技投入强度相当低,数字化水平不到10%。
凡此种种都说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其发展还是自发的、散漫的,缺少产业政策指引和支持。
这种局面应迅速扭转。
三、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预测和对策建议(一)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预测1、广州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将迅速扩大。
这不仅是因为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因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开始起飞,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迅猛增加。
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383.07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了3.45万元人民币,折合4000美元。
我市1999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19元,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44%。
这说明广州已经从经济总量规模与人民生活水平两个领域跨入了文化消费的门槛,达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阈值。
2、中国加入WTO,广州的文化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美WTO双边协议的第二条“旅游及相关服务”中规定,中国一经加入WTO,符合条件的外商可在中国政府指定的渡假区内和在京、沪、穗、西安设立合资旅行社和旅游经营企业,提供服务。
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外资可控股,不迟于2005年1月1日,可设外商独资企业,协议中的第十二条“其他服务业”的第一条“广告服务”中规定,外商可“设立合资企业,不迟于2002年1月1日,外资可控股;不迟于2004年1月1日,可设外商独资企业。
协议还规定,不迟于2003年1月1日,外国服务供应商可批发书、杂志等;外国服务供应商可在5个经济特区和京、沪、津、穗、大连、青岛以合资企业形式提供服务。
从以上的一些条款上看,中国加入WTO无疑使广州的文化产业面临重大挑战。
但我市的文化产业从总体而言,无论在规模、运作方式、开发和制作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入世”后,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将出现各种类型的新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与文化产业政策及体制上的改革紧密相关。
3、发展文化产业将广州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会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向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精神文明建设答卷,是我省我市跨世纪的新的重大课题。
我市已确定了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战略目标,而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城市服务业的完善,有利于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广州文化产业将是广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要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