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 推进各种文明交融互鉴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本框有“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个板块。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培养学生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作用;如何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美德的含义和内涵;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培养学生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识。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作用;如何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美德的含义和内涵;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课前准备: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和活动,制作课件。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探究新知,归纳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政治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补充笔记背诵.

文化
12.文化交流/融合/交融√
文化统一/消融/趋同×
中华文化一枝独秀/优于其他文化/优越感× 全面继承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独特的√
消除文化差异/差距×
消除贫困√
中华文化指明/引领/领导/领航世界发展方向×
文化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 影响 √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4.2凝聚法治共识
7.P59中华文化的内容
8.P6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
9.P61 为什么坚定文化自信?
10.P62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11.P62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
12.如何发扬传统美德
文化
1.中华文化的产生:( ) 2.中华文化特点:( ) 3.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 ) 4.中华文化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 ) 5.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 )、( ) 6.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 )、( )、( ) 7.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 )、( )、( ) 8.美德的特点:( ) 9.美德的力量在于(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X) 11.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 )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进步的灵魂:( )
8.P56补充 评析行为(道德+法律)
5.1延续文化血脉
1.P59 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时代魅力
2.P59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
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P60补充 ★★★如何对待中华文化 4.P60补充充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eg.举办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政治3.5.1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 导学案

3.5.1 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一、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内涵和作用;了解如何肩负传承文化使命?,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明确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2.通过列举事实,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培养学生生活中弘扬传统美德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合作探究1.运用你的经验:结合教材第58页调查活动,你知道这些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吗?讨论: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2.探究活动一:图片反映了我国在哪方面取得的文化成就?你还了解哪些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概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
3.探究活动二:材料:2021年4月1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1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西安启动。
此次活动,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为主题,围绕“坚守中华优秀文化、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渠道和手段,对外宣传展示陕西守护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俗成就,展现陕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作出的贡献。
请你围绕“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21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谈谈开展此类活动的意义。
4.探究活动三:结合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探讨完成以下问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三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联系?2)概括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探究活动四:材料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材料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5.1 延续文化血脉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薪火相传的原因?
(1)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 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华。 (2)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 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4)薪火相传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不认同。文化遗产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
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文学领域等产生重要影响。保护文化遗产,保
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请你列举几例中华特色文化。 (1)物质文化: 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布达拉 宫,等。 (2)非物质文化: 京剧、中华武术、剪纸、刺绣、书法、 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等。 (3)代表人物: 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等。 (4)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注:国庆、元旦节不是!)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5.1 延续文化血脉
核心素养目标
➢ 【走进课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 历史和博大精深,体 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髓。
2.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 文明的贡献,为中华 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 感到自
豪,坚定文化 自信。
3.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交 流互鉴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以包
容的态度看待不 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对话。
➢ 【核心素养】
6.1 国家权力机关
政治认同: 通过案例分析,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
祖 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 族
新教材《延续文化血脉》优秀课件下载部编4

B.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 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C.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D.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 风俗习惯
9.2020 年 3 月起,某中学启动“文明养成教育“活 动,以未成年人文明礼仪为重点,融入“爱、善、诚、 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学生崇德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1.“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中国成为世界遗产第一大
国;长征路上,年轻记者追随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书店客流量持续增长,打造出城市的“精神空间……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
国发展的文化密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多年的历程中释
1.下列关于精神家园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序号
地位
精神家园
①
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
创新
②
中华文化的精髓
传统美德
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代团结 ③
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
民族精神
④
中华文化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中华民族的根,①的表述错误。故选 B。
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 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 的__创__造__力__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__包__容__力__。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 孕育的中华优秀_传__统__文__化_,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_革__命__文__化_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知识点滴梳理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滴梳理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一、延续文化血脉(一)中华文化根1.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1)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2)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什么?(1)特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3.为什么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能够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2)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文化自信的含义、来源和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含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来源:①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延续文化血脉》PPT优质教学课件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
③坚持文化创新就能够实现文化合作
④文化产业发展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从张仲景到李时珍,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人民 英雄张伯礼;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 纲目》,再到今天伟大的抗疫实践……千百年来,中医和 中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弘扬中医药文化
请你认真阅读经典,在好 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 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 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开展“读书漂流瓶”活动,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 华美德的好书,说说你的推荐理由。
万达:“带头向全球推广中国文化”
---跨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中国人自信,二是外国人相信。 文化自信不是关起门自己说有 文化自信,别人要承认你,学 习你的文化,学习你的语言, 文化自信才建立起来。基于这 种认识,我们在努力践行中国 文化、中国传统的同时,还积 极向全球推广中国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
从内涵广度来看:博大精深。
壹
语言文字
贰
文化典籍
叁
科技工艺
文绍 化兴
肆
文学艺术
书法文化
王阳明全集
黄酒酿造
越剧文化
……
文化是丰富和温暖
文化不是单一和冰冷
烟雨中那依旧是绍兴,模糊的,清晰的,梦碎了的;那依旧是江南, 依旧是记忆中浅浅哀伤的江南。
遇
见
一群人
长期以来,绍兴人民在古越大地上劳动和生活,老绍兴人与 新绍兴人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 设古越大地,创造了灿烂的“绍兴”文化。
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传承美德,我们该如何做?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课5.1延续文化血脉练习1

B.独具特色 兼容并蓄
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D.绵延不绝 固守正统
7.近年来,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个人、先进集体。他们用行动
①传递社会正能量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为个人谋取了名和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C.发展先进文化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D.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二、非选择题
11.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营造整洁有序、文明祥和、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市文明办向全市人民发出“文明过春节倡议书”,引导大家文明过春节。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2)文明过春节,你打算怎样做?(三方面即可)
8.中国人民在长期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对此,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中化才能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12.2018年春晚的舞台上,相声《我爱诗词》体现了延续文化血脉的春晚匠心。
♦《我爱诗词》作品也是春晚改革的用心之作,但文化的创新,并不是断线的风筝。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一个人,都需要文化的土壤。审视《我爱诗词》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演员的精彩演绎,但从根上看,还是源于深藏其中的文化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推进各种文明交融互鉴江苏徐卫东【热点聚焦】材料一:2014年9月6日,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东西方文化交流展开对话。
材料二:2014年9月 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参观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三:2014年9月17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传统文化中国行新闻发布会暨首届全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展评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材料四: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材料五: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
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知识链接】八年级(上)教材1.世界因文化的差异而丰富多彩。
人们必须学会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和平共处,通过吸取融合共同谱写和谐的世界文化乐章。
2.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3.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但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而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
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九年级教材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气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巨贪,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考命题预测】本专题涉及多个时事热点,也是教材的知识重点之一,是2015年中考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中考时,可能联系我国开展的汉字书写大赛、经典诗文诵读、京剧入校园等活动,考查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可能联系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等时事,考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可能会联系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潮韩流现象、外来节日的兴盛等内容,考查对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可能会联系保护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等时事,考查我们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
【设问角度提示】1.为什么我们不能“去中国化”,而应当努力延续中华文化血脉?(至少从三个角度说明)答: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去中国化”会使我们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
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③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而不中断,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特色加以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推动各种文明交融互鉴有何重要意义?(至少列出三点)答:①有利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促进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②有利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局面,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④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⑤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⑥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友谊,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3.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至少列出三点)答:①平等尊重。
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有了这种胸怀,“地球村”的文化会更加绚丽多彩。
②相互学习。
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我们应善于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③交融互鉴。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求同异存,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
④批判吸收。
外来文化,既有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有糟粕和落后的成份。
因此,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抄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4.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如何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至少列出三点)答:①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尽量消除误解,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
②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
③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
④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⑤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
⑥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热点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右图是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
图案中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勾勒出英文“NANJING”字样,以及阿拉伯数字“2014”与英文书写“YOGDNA”。
这样的设计体现的是()A.夸大本民族文化的价值B.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和谐融合C.漠视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D.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趋向统一应友好学校日本冈山市中山学校的邀请,2014年11月25日,由洛阳市西工区凯旋路校师生组成的21人教育文化交流团,应邀起程前往日本冈山市学校,进行教育文化交流。
据此完成第2—4题。
2.举办上述活动()A.能够消除中日两国所有的分歧B.能够使中日两国从此不再有矛盾C.有利于促进双方经济快速发展D.有利于相互学习,增进两国少年的情谊3.交流中,有同学产生这样的感受:新奇的日本文化让人既兴奋,又觉得它们远比我国文化更有魅力。
这种想法()A.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B.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C.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D.会使自己迷失精神家园4.迥然不同的风俗习惯让某些同学有点茫然不知所措。
为此,我们应有的做法是()①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②热爱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③入乡随俗,抛弃原有的生活习惯④交往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5.2014年12月6日至8日,“湖南文化走进泰国”文化交流活动在泰国曼谷掀起了“湖南文化热”。
在此期间,光湖南文化产品展区就有1万多人次参观。
这体现的我国积极实施的基本国策是()A.对外开放B.文化强国C.科教兴国D.文化振兴6.2014年12月9日,固镇县第五届中华经典诵读决赛,在固镇县第三中学报告厅隆重举行。
举办上述活动()①有利于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和热爱之情③有利于使同学们厌弃外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修养④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7.材料一:见右图。
材料二:据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旅居加拿大91岁的诗人叶嘉莹女士说,中国以外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古诗词的学习的人,比中国本土的学生要主动。
中国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古诗,没有真正的感情和感动。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明确表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材料三中习总书记强调的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3)请联系材料三谈谈,如何才能让中华经典嵌在脑子里?8.材料一:“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们就消失不见了。
” 2014年12月12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久吉苗寨发生火灾,大火让已有200年历史的久吉苗寨严重焚毁,大部分特色民居化为废墟。
材料二:2014年11月26日,“2014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开幕式在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举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表示:“传统古村落孕育出了中国几千年的乡土文化,这种道德传承、文化传承,极其朴素,质朴无华。
”材料三:近年来,安义古村完善了基础设施,开发了世大夫第等诸多景点,吸引了一批剧组、作家和导演前来创作和拍摄,电影《睡城》、电视剧《古村女人》《十五贯》《可爱的中国》先后在该村拍摄并获奖。
安义古村还成功举办了多届古村民俗旅游文化节、安义金秋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使该村的知名度日益攀升,游客络绎不绝。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探究:(1)读了材料一后,你最大的心声是什么?(2)材料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3)材料三中安义古村的做法对我国古村落保护有何重要启示?【热点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1.B 2.D 3.D 4.B 5.A 6.B二、7.(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将中华文化经典诗词从教材中去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