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关于文化的散文

关于文化的散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文化的散文篇1:谈文化文化,我既不能给它一个定义,也不能给它一个同义词,只能就自己的理解来谈点关于文化的东西。
文化,顾名思义,即是以文化人。
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
它肇始于人,形成于人,最后服务于人。
如此说来,我们所有人都处于文化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是文化人。
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文化。
早前我们经常看到、听到人们常把文化等同于知识。
说这个人是个文化人无非说明他学过知识,拥有知识,并以知识来谋生。
然而,知识在这里只是工具,而非目的,这与文化的目的是格格不入的。
拥有道德也非拥有文化。
道德跟伦理相关,而文化是一个更加广泛的范畴。
它包括习俗、信仰、科学等等。
道德可以说只是文化非常小的一部分。
拥有精神也非拥有文化。
精神的具体形式包含宗教、哲学和艺术。
一般来说,文化的典型形态即是如此。
然而,这里只是更多的涉及精神领域,而忽略了文化的物质地位。
这么说,文化放佛是包罗万象,涵盖自然和社会,统摄物质与精神。
我们还是回到文化的语义上来。
文即纹理,化即化育。
也就是说动植物的纹理的显示,可以看出它成长的样态。
“文”、“化”连接起来就是以文化人。
这里的人首先是自然人,即是与动物具有本能食色之人。
那么,人不仅有本能欲望,还必须与动物区分开来。
何以区分?文化即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火的使用让人脱离了动物的本能,而具有了人的意义。
火在此不只是一形态,更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赋予形态。
由此,火的图腾崇拜应运而生。
在这里,火的物质意义逐渐演变为精神意义,火之文化育人。
既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那么文化显然具有生产意义。
即文化不仅具有固定的、传承的意义,同时还有生成的意义。
中国古代人们主要浸润于儒道禅的思想文化之中,那么现代的公民意识即是从西方传入的文化概念。
文化在这里有传统与现代之异,当然也就意味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第1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案部编版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一、本单元的地位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开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大家庭中,文化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外来文化与其在中国的开展?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建设和开展当代中国文化?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繁荣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单元的结构本单元从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入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开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开展。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的方向,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充分吸收人类文化开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为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七课——继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七课继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学情展示·定方向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1.说出文化的内涵与载体,描述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2.结合有关实例,阐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情系祖国

---两个人都是具备有爱国情怀的民族文化传承者
抗战时期蓄须明志
梁思成
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 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
1.祖国命运,儿女的依托 2.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
关心祖国命运 传承民族文化
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 祖国 命运,是儿女的依托。因此,我们 要关心祖国命运,与祖国同呼吸, 共命运。
1、为什么说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丰厚的财富;民族
文化造就了我们的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养育 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造就着当代中国少年。 2、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要①珍惜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特色;② 积极地学习和主动地汲取,培养民族文化素 养,了解和体悟民族文化的精粹;③传承精 华,抛弃糟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
---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 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 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 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 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 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 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 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 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 国思乡之作。
“送文化”与“种文化”

“送文化”与“种文化”作者:于杰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32期[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送文化,种文化,中图分类号:TS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2-0362-01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成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文化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建设新型文化馆,文化馆的根本任务就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普及、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审美素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送文化”是向基层输送文化血液,主动将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基层,广泛利用文化站、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在群众中开展高水平的主题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就近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收教育,愉悦身心。
“种文化”则是为基层制造新鲜的文化血液,即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公共文化设施、配备文艺设备,坚持定期下派文艺人才到基层,开展文艺活动和辅导培训,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及文艺技能。
传统文化横幅标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传统文化横幅标语篇一:文化建设宣传口号文化体系建设宣传标语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3、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5、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7、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8、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9、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0、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1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3、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6、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17、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18、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20、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文化的功能(1).文化就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文化促进民族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3).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框文化的内涵和功能1.从广义上: 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从狭义上: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化的内涵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变化,发展的。
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未经人类改造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4.文化是人类所特有,动物没有文化。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3).反作用①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对社会)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对人)6.文化与文明区别:(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2).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的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7.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形式包括器物,行为,制度)<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所以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8.文化的功能(1).文化就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文化促进民族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3).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求和,求大同。
延续文化血脉范文

延续文化血脉范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历史和精神世界的结晶。
文化血脉的延续,是指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焕发活力。
延续文化血脉,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瞻望,是对自己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下,各种强大文化正在相互碰撞、融合,而保持文化独特性和延续文化血脉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是每一个人要自觉承担的责任,更是国家、社会、家庭都应当共同努力的目标。
只有延续文化血脉,我们民族才能有更加鲜明的特质,更好地发挥出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
延续文化血脉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了自己的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其次,我们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人留下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传承下去,不断丰富和创新。
再次,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能为国家经济提供支撑,也能为文化血脉的延续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
最后,我们要注重教育的角色。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我们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使他们成为延续文化血脉的中坚力量。
延续文化血脉的意义深远。
首先,它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民族只有坚守和弘扬自己的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延续文化血脉能够带给人们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感。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往往来自于传统文化,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再次,延续文化血脉能够为社会带来稳定和和谐。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当代社会急需的价值观念。
最后,延续文化血脉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作为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传统文化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旅游业、手工艺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面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延续文化血脉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这是由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
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们的文化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着力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要塑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
我们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要深入生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使其创作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要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增进不同学术和艺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对文化的独特功能做出的形象概括。
的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文化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确立了以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目标,循序渐进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奠定基础。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世界文化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影响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非道德化的倾向。
从芭蕾舞剧《金瓶梅》的“大尺度”上演,到假冒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天价拍卖,再到各种文学经典的“重口味”影视改编,诸如此类文化事件的一再发生表明,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忽视了文化的道德内涵追求,远离了文化的真善美的精神实质。
因此,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道德坐标已经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应当注重道德内涵
文化是因人而产生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而不断更新,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渐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所以,鲁迅在谈到文艺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时这样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文化的道德力量是文化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表现为文化能够促人向善,对人的精神品格具有内在的提升功能。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中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同样,人也是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各种文化关系的规范中人才能成为文化的人。
一个没有接受文化熏陶的人只是自然的人,文化对人的熏染过程其实就是人的道德提升过程。
文化产业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它又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呈现。
发展文化产业其实是在市场规律的规范下,通过文化事业的转企改制、文化管理机构的转变职能等方式转换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是文化产品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文化的道德力量必然会浸润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文化产业注重自身的道德规范建设,无形之中也引导当前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遵循道德规范,牢固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然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多样文化的难度增加。
在当前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
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变得更为紧迫。
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文化产业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基础的任务。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建设,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道德坐标基点,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道德引领者。
在进行文化教育、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把握文化的道德内涵,遵循道德规范,牢固道德基础,自觉将道德建设融入到文化建设中来。
文化产业的道德坐标的确立应当从精神规范、管理监督、消费选择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文化的本质属性出发,强化文化产业对民族精神和道德规范的认同。
虽然文化的内涵外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产物的本质属性不容置疑。
尤其重要的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精神导向的作用,是一种隐性的道德规范力量。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要站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高度,自觉地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不能因为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而放弃道德规范。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在道德规范上的自觉程度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决定着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所能发挥的水平。
其次,要从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出发,加强管理机构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监管。
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方式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内涵的丰富,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下,文化不再只是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的单一精神现象,而是包容了各种经济要素和社会规范在内的综合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的存在方式也将变得多样化,既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也有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文化产业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规范下自由发展。
正是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会自发地追求现实的功利性,在市场经济的法则下寻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文化管理机构应当创新管理观念,在坚持文化的精神本质属性的前提下,从文化产品的经济属性出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商业行为监管,让文化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健康发展。
第三,要从文化的功能特征出发,积极引导消费群体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全球化潮流的影响下,文化生产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精神活动,而是变成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文化的属性由此变得复杂多样,文化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功能的多元性。
虽然文化的核心功能应当是净化国民心灵、提升国民道德和培养审美情感,但是,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却更多地发挥着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娱乐消遣的外在功能,培养消费者日益物化的娱乐消费观念,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时经常忽视了对文化内在精神的关注,从而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降到了与一般商品同等的属性和地位上。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突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内在精神价值,使消费群体做出的选择能够有利于国民精神和品格的提升。
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中国文化也可以由此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要想获得世界各民族的认可,除了培养必要的文化个性以外,也要展示普遍的文化共性。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层面来说,就是要注重文化
的民族精神,养成国民普遍的道德关怀。
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确立基本的道德坐标,这既符合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只有如此,中国文化才能走向自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