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浅谈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浅谈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作者:汤琰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是世界历史不断走向融合的产物,也是各个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冲突中逐渐形成的特有形式,还是各局部地区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融合整体过程当中产生的碰撞与火花。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形成,一方面它是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延续和进步。
关键词: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理论基础;特征1.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1.1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维护和促进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派最核心的理论基础,也是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保守”的根本因素。
目前,学界内对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依旧分歧很大,但有一点认识相同的是,大部分学界人士将清末的“精华派”、民国初期的康有为及其“儒学”、五四运动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以及民国十年的“标准文化学派”统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晚清时,“国粹派”以“学习中华文化,保存民族精华”为其职业抱负。
康有为和张之洞在早期的请求使儒家思想作为国教,所谓儒家运动。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学派和学衡学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持有相反的态度,尤其是对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崇尚东方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好东西方和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学派”提出,吸收西方文化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但我们也应看到:首先,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文化的维护并不是盲目的,但有一定的选择性,维护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只是部分或主要部分之一。
例如,“精华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文化”与“帝王研究”是有区别的,他们所坚持的只是“中国文化”,但对“帝王研究”却持批判态度。
他们要坚持和发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态”。
现代新儒家正统儒学的后裔自居,但并没有把整个维护儒家思想的态度。
第二,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文化保守主义者对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解释。
用冯友兰的话来说,他们说的是“当时”,而不是“按照”传统文化。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3):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西方语境下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人的异化问题,所引发的回归传统道德的保守回应。
而作为世界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张发生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普遍精神现象。
资本主义的扩张是以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姿态展开的,它一旦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冲突,必然引发这些地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守回应。
可以说,发生在世界几乎所有现代化后发地区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近百年来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传统儒学文化左右不逢源的困境,也恰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植根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西学东渐和传统社会结构急遽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提供的意义世界骤然坍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按照牟宗三的说法,“正可视为针对‘现代化底危机’的反应”。
在古汉语中,“保守”一词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保守聊城”,其意为保卫和坚守,《辞海》中除列出《史记》所给含义,还有“维持旧状,不求改进”之意。
故“保守”时常与落后、守旧等词一同出现,与“进步”相对,偏于贬义。
然而,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则另当别论了,它更侧重于稳重守成,强调稳定性、秩序性、渐进性和连续性的价值判断,与激进主义相对。
广义而言,文化保守的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我们们可以说孔子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不仅主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且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其流风所被,使后代的儒者对于文物制度的演变大多偏向于一种保守持重的态度,以至于近代以来,那些拒绝变革、坚持封建制度和文化的保守观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势力。
但由于这类观念与一般封建社会的文化保守观念无本质的差别,故尽管它是近代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仍非我们所说的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 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 吴宓(1894—1978) 陕西泾阳人。字雨 僧。东南大学文学 院教授。学贯中西, 融通古今,被誉为 “中国比较文学之 父”。与陈寅恪、 汤用彤并称“哈佛 三杰”
• 毛彦文(1898—1999) 浙江江山人。
• 梅光迪(1890— 1945)字迪生。安 徽宣城人。国立东 南大学洋文系主任。 服膺哈佛大学白璧 德教授的“新人文 主义”,认为中国 儒家文化能够救济 病入膏肓的西方文 化。
国粹主义的基本内容:1、古学复兴思想。 2、批判西方文化 3、中西文化思想。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
一、 代表人物: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 漱溟、章士钊、杜亚泉。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 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二、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主要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刺激 2、东方文化救世论的盛行 三、东方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论战: 第一、东西文化的性质问题。 第二、古今文化的关系问题。 第三、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 展 阶段与流派 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
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English Name •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二、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 发展阶段与流派
• 第一阶段:20世纪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代表人 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 粹派。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 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解读

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摘要]在中国近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換。
这是因为他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
在洋务运动时期,保守主义者几乎排斥一切西方文化,要保守住整个的中国传统不变。
到了维新变法时期,“师夷长技”已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要求师夷当止于工艺,中国传统政教制度不可变。
到了排满革命高潮时期,否定传统政教制度又几乎不成问题,保守主义者乃呼吁要珍惜和保存“国粹”,而“国粹”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已经难以说得很清楚了。
只能约略理解它们是一民族精神之类的东西。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民族精神生活密切关联的诸多领域也都将要受一番西方文化的洗礼,这时,保守主义者乃提出,真正值得保守和发扬的人类文化精神,在中国与西方,都深藏在古代先哲们的遗产中。
这时的保守主义者,和他们的先辈们否定中西文化具有同一性不同,开始承认中西文化有同一性,只是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申西古代先哲们那里。
[关键词]保守主义;角色演变;文化同一性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换。
这是因为他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
十几年前,我在《传统与未来》一篇短文里说:“传统是一个民族或一社会群体累代传承下来的,凝结在其文化中,长久地制约着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操的那些东西。
”传统既然是累代生命历程中形成起来的东西,它就是与民族或社会群体的生命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不可随意抹杀,不可骤然取缔的。
但另一方面,它既然是历史上形成的,它也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
就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而言,既不乏利用传统以开拓进步事业的先进分子,也有不少固守传统,抵抗进步潮流的人物。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情绪化地反传统、倡西化是主流,而90年代的“国学热”中,此一主流悄然退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文化保守主义。
弘扬传统,复兴儒学,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寻求解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途径等等,成为近年学界的热门话题。
这并非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表明中国当代学人文化气质的变移。
导致世纪之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就存在着一个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且这传统始终或强或弱、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影响,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使我们在感受当代新文化保守主义精神气息的同时,尚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作番客观论析。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在理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既受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组成部分之一,又有相对独立性,展露出自身的演进轨迹,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inner logic)。
据美国学者艾恺的研究,“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文化守成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ve),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而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其代表者主要有德国的哈曼(1773——1878年)、谢林(1775——1854年)、赫德(1744——1803年)、斐希特(1767——1814年)、希洛克(1876——1924年),英国的柏克(1729——1797年)、科柏特(1763——1835年)、柯尔雪基(1772——1843年),法国的格斯特(1753——1827年)、托克维尔(1803——1859年)等。
他们的出身、经历及其所具有的学术知识、承受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均有所不同,对于很多问题的具体见解亦有歧异,但“都以各种传统形式(或理想化)的社会当作社会完善的试验”,并都对个人的物质私利“有深刻的厌恶,唯恐它会毁坏所有建基于道德原则的人群关系。
他们对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心存疑惧,而是彻底仇恨,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及其病态与非人性化。
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分野和聚合

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分野和聚合作者:王哲来源:《牡丹》2018年第29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较另外两个思潮,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更长,因为传统文化在封建社会具有无可争议的正统地位,而步入民治的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由于具有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分,渐被抛弃,但是坚守传统文化者高举传统文化的大旗掀起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论战。
传统文化于是不至于消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下来。
存在即为合理,传统文化即便在积贫积弱的近现代中国也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同时文化保守主义发展的轨迹和其内部分野也提供出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多种可能。
一、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虽然战败而后割地赔款,但是朝野上下还是谨守着夷夏之辨,拒绝西方文化对内部的侵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在朝的大员亲眼看见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于是清政府不得不低头开始向西方学习,这就催生了后来影响巨大的洋务运动。
但是,这种学习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主要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国防方面的技术,对于深层的文化问题毫不触及。
中国文化真正成为一个问题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当时中国历经甲午、辛丑两次大败,元气大伤,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剧,国内革命党不断起义,这些因素使得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
清政府为了自救,决心发动一场更大的改革,这就是后来的清末新政,并于1906年废除了存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号召全国学子改学西学。
一个统治已久的正统文化失去政治权力的庇护之后,其弊病自然受到口诛笔伐,中国的落后现状即是它的原罪,传统文化无力反抗。
再者,由于选官途径已然改变,同时当时的上层人士基本都是经营洋务者或者与洋人有往来者,中国人自然会实用地用自己的双脚做出选择。
在传统文化有倾颓危险之际,以大儒章太炎为首的“国粹派”出现了,他们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其观点基本没有脱离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旧知识分子的范畴,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有弊端,不可妄自菲薄中国文化,必须从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救国的灵丹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思潮。
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保守主义,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首要职志和根本特征。
因此,越是在历史悠久、遗产丰厚的民族、国度,其表现就越强烈。
从时间序列及思想流变上分析,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可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流派。
清末民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
代表人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粹派。
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故此,他们致力于经传的章句训诂,历史典籍的考订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并将此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欲从复兴中国的古学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国粹派虽然提倡国粹,维护传统,但并未因此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意识。
他们区分中国文化为国学和君学,认为国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主义、民主自由的内容;君学是统治者用来宣传封建迷信、功名利禄和纲常名教,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和国粹派一样,康有为也主要是把他所珍视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孔教,作为文明的象征和立国之本加以认同的,他力图通过设儒学为国教,立孔子为教主,来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借此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这一时期以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为代表。
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杜亚泉。
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和国粹派和孔教派用中国传统的方式来阐述其保守主义的思想不同,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注重借用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和文化学层次上去建构自己保守主义的文化理论,因此,他们的思想比起国粹派和孔教派更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文化保守主义走向成熟的时代。
首先是1935年1月,在国民党官方的支持和授意下,王新命、何炳松、陶希圣、黄文山等十教授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认为近代以来的几次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轻视了中国空间时间的特殊性,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失落,中国在文化领域中是消失了;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特征。
由这没有特征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所化育的人民,也渐渐地不能算得中国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提出中国的文化建设原则应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
它的发表立即引发了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西化派和社会舆论的批判,因此没有成为主流。
成为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主潮的,是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儒学。
它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
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张君劢《人生观》、熊十力《新唯识论》、钱穆《国史大纲》、冯友兰《新理学》等。
自80年代起,由于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及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四小龙现代化的成功,为现代新儒学受到世界特别是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创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机缘,现代新儒学开始走出中国的范围,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保守主义对现代化过程的传统基础的强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历史传统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不会因为现代化的兴起而失去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只能是水中捞月、山上建塔。
历史传统也绝非一成不变,随着近代化的演
进,它的某些成分将被摒弃,某些将被改造大放异彩。
在对传统的认同与褒贬方面,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方面,文化保守主义具有相当理论意义。
但是,从体用派到新儒学,都始终没有意识到科技与人伦的共同进化、现代与传统的相容,只有在全社会系统的转换中得以实现。
这种转换,意味着传统的因素尽管仍顽强作用于现代化的社会,但它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形态上的传统了。
因此他们所标榜的“儒家精神+民主+科学”没有可操作性。
所以尽管文化保守主义者真诚地期待着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但却一代又一代地陷入失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