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从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
千年瑶浴:亲临瑶寨体验瑶浴后所感

千年瑶浴:亲临瑶寨体验瑶浴后所感刚一入浴,那淡淡的草药味,芬芳扑鼻,沁人心脾。
连日来的劳累,在热乎乎的药汤中渐渐消散。
这就是瑶族祖辈流传的药浴带来的神奇体验。
被誉为“一株传世药,满桶益身汤”的瑶族药浴,可谓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我们终于在一个山垭处歇了脚,从山垭再往下,就到了贵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华村。
一眼望去,脚下满是涛涛林海,却看不见一户村民的屋脊。
隐约传来的阵阵狗吠,说明高华村就隐藏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里。
此时,我们的心情格外舒畅,置身于满是林木植被发散出的清香中,更加激起了对享用神奇瑶浴的渴望。
高华村作为瑶族同胞中“优勉”支的典型村寨,祖祖辈辈有着洗药浴的习俗,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滋味呢?瑶浴初体验到达高华村时已近黄昏,我们住进了村民赵富定的父母家。
灶堂里柴火正旺,硕大的铁锅中一捆草药厚厚实实地高出了锅沿,在热气腾腾的热水中依旧泛着新绿。
客人到来之前,瑶浴已经备下,这是瑶族同胞待客的习惯。
作为礼节,它不亚于为客人准备好脆嫩可口的木炭火锅小香猪肉,还有那自酿的纯米蒸馏酒,以及放在灶堂热灰中烘烤过的干辣椒。
总之,安排客人痛痛快快洗个药浴是最重要的。
瑶家的待客习惯一般是先安排客人洗澡,然后再吃饭,但主人考虑到走了十几里山路,天也黑了,怕饿坏了客人的肚子,所以,先安排吃饭。
晚饭后,我们终于享受到了心仪已久的药浴。
浴桶就在客厅的角落里,挂一块布帘,算是隔出了一个洗浴空间,丝毫不影响内外的对话交流。
当然,浴桶离大灶台和清水水源都很近,体现出山民的生活智慧。
赵富定的侄女彩燕姑娘向大浴桶中舀入煮好的草药汤,兑上些清水,试好水温,再备上一桶滚烫的草药汤,由洗浴者根据需要自行添加调温。
赵富定告诉我们,坐进木桶后,药汤要过肩,并且浸泡20分钟以上,洗浴效果才好。
刚一入浴,那淡淡的草药味,芬芳扑鼻,沁人心脾。
连日来的劳累,在热热的药汤中渐渐消散,身体也微微出了汗。
洗浴中,时不时地会触及到几片混进浴桶的灌木叶,一会儿贴在身上,一会儿冲落桶底,这种感觉真好。
千年瑶浴-- 瑶族40多种药浴配方传内不传外

千年瑶浴-—瑶族40多种药浴配方传内不传外沿着蜿蜒的山道行驶50公里,层峦叠嶂的深山中,高华瑶寨出现在眼前,屋前大红灯笼上的“瑶浴”两字格外醒目。
下午5点,正是在外劳作的瑶族人准备回家的时间。
灶台上,一大锅的汤水散发出蒸汽:瑶浴药材已经准备完毕,将为劳累一天的瑶家人解去疲惫.瑶浴之乡吴如雄摄风景秀美的高华村吴如雄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正在为市民记者展示泡制瑶浴的过程沿着蜿蜒的山道行驶50公里,层峦叠嶂的深山中,高华瑶寨出现在眼前,屋前大红灯笼上的“瑶浴”两字格外醒目。
下午5点,正是在外劳作的瑶族人准备回家的时间.灶台上,一大锅的汤水散发出蒸汽:瑶浴药材已经准备完毕,将为劳累一天的瑶家人解去疲惫。
千年瑶浴40多种瑶浴药材78岁的瑶族老人赵进堂是瑶浴的第五代传承人,与普通村民相比,他所掌握的瑶浴知识更为全面,40多种药材的配方被他一一记在了脑海里。
根据祖辈口口相传的说法,瑶族人从盘古开天时便学会了瑶浴,流传了上千年。
高华村的瑶家人来自沿海一带,在迁徙到贵州从江后,瑶家人发现周边的山林里,依旧生长着瑶浴所需的药材。
“这些药材都没有什么特别,很多地方都有,只是那些人不会用而已。
”赵进堂说.“‘布谋奔’、‘列邦介’、‘根红龙',这是解乏的,要是加上‘列松’就是妇女坐月子的时候用来恢复身体的。
"赵进堂告诉记者,目前他所掌握的瑶浴药材共有40多种,每一种他都只知道瑶语名称,从不知道是否有汉语名字。
老人认为,只有通过瑶语,瑶家人才能记下这些药材名称。
下午5点,赵进堂两个在外劳作的儿子还未归家,老人从厨房里翻出一捆药材,放进灶台上一个直径有60公分的大锅里,准备为两个儿子泡制瑶浴,让他们在40℃的水温中泡澡解乏。
半小时后,锅里冒出蒸汽,浓郁的药草香气弥散开来。
倒出热水后,老人又往锅里加进了一桶冷水,让已经煮过一道的药材再煮一次。
“一锅水只够一个人泡,一种配方只能煮两次。
”赵进堂说,泡瑶浴是每个瑶家人每晚必做的事情,随着儿子各自成家生子,如今他每天都要配三次药材、煮六道水,才够家人泡澡。
千年瑶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浴

千年瑶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浴目前为了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瑶浴),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天专访贵州从江——瑶浴传承最完善的地点。
各地二十四家电视台集体专访从江,千年瑶浴作为从江瑶浴的一个大品牌倍受媒体关注,经千年的瑶族人民验证,因瑶浴养生的安全可靠,效果独特,瑶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国家保护与大力推广,近来,贵州媒体以及全国各大电视台都对瑶浴的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地政府也积极响应,保护以及宣传文化遗产。
中国人一向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的。
古人主张:养生修身,顺应自然。
泡浴则能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养神之道,泡浴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泡浴养生,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唐宋为最盛。
唐明皇、杨贵妃游戏华清池,慈禧每日牛奶浴身是中国泡浴文化典型的写照。
泡浴在古时还代表着吉祥和喜庆,凡遇在大喜之事或盛大活动等,古人必先“香汤泡浴”,以表示神圣、庄重和虔诚。
“香汤”,即古人泡浴用的汤水,多由鲜花、天然香物、中草药、牛奶等调制而成,因此中国古泡浴可分为“中药浴”、“花浴”、“香汤浴”、“奶浴”、“雪浴”、“天浴”等,均有香身、洁身、修身、嫩肤、美肤、美体、治疗疾病的功效。
无怪乎古时的皇族后宫、富家小姐、贵妇人对泡浴如此偏好。
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养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泡浴养生更为众人所青睐。
目前养生盛行,瑶浴为什么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与汗蒸又有哪些区别呢:首先是区别,汗蒸主要是出汗,依靠电能使室内温度上升,人在里面出汗,电离子的影响可能会使人产生不适,室内一般是密闭的,不透气不能风,一般汗蒸一个室内的人数比较多,这个不利于空气流动。
而瑶浴呢,是以药物浸泡洗浴进入人体微循环,惨透肌肤,达到一个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在洗浴的过程中是一种身体的放松与享受。
长期泡瑶浴的人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出汗排毒:使汗腺分泌加快,加速毒素代谢,通过出汗达到排毒的作用。
◆护肤止痒:可使毛孔打开、排出皮肤毒素、加速色素还原代谢,使皮肤瞬间变得细腻光滑,白皙红润,娇艳动人。
从江县概况

中文名称:从江县 外文名称:C ong Jiang 所属地区: 贵州省东南部政府驻地: 北上新区 电话区号: 0855 邮政区码: 557400 面积: 3244平方千米 著名景点:小黄村历史沿革1941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
元为福禄永从、西山大洞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五年(1407年)置西山阳洞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408年)增设二长官司吏目;十二年(1414年)以福禄永从、西山阳洞二司隶黎平府;正统六年(1441年)改福禄永从、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为永从县,属黎平府。
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年)废西山阳洞长官司;雍正十年(1732年)添设永从县承一员,分驻丙妹,又移黎平府潭溪司吏司驻下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贵阳府通判驻下江,改为黎平府下江通判,置下江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下江厅为下江县,与永从县均属黔东道;三年(1914年)以丙妹县承地置丙妹分县,属从江县;二十四年(1935年)下江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丙妹分县,并入永从县;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永从、下江两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三十年(1941年)并永从、下江二县为从江县,从江之名始此。
1950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从江县,并入榕江县,1961年恢复从江县。
2000年,从江县辖7个镇、14个乡。
2003年,从江县辖7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380个村委会、3个社区、6个居委会。
年末总人口31.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万人;少数民族30.02万人。
地形地貌从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98%。
属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8.4摄氏度,最高极端气温为41.3℃,最低极端气温为-19℃,年均降雨量1195毫米。
贵州从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高华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距县城60公里,是一个瑶族村寨,村寨四周林海涛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
瑶族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
相传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一直缺医少药,加上瑶族一般居住在高坡上,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
为了生存,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他们独创和保持的一整套洗药浴习俗——瑶族药浴,被视为与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的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
瑶族药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水深入五脏六腑。
洗浴后,可消除疲劳、舒筋活血,祛骨节风寒、杀菌止痒、祛风除湿,消炎镇痛和防治感冒等。
同时可使皮肤得到疏通,富于弹性,达到美容效果。
洗瑶族药浴对治疗妇科病症有特殊疗效,瑶族妇女产后必洗药浴,三天后可下地劳作。
据初步统计,瑶族药浴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
2008年,从江县瑶族药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华瑶寨人居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风民俗纯朴浓厚。
寨中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竹林、茶林等各种树木,使用竹筒将山泉引进家中,都有杉树加工而成的浴桶。
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
除盛行瑶族药浴外,还保存有与药浴并称为“瑶族三大文化宝典”的传统造纸、瑶族长鼓舞等传统技艺、舞蹈。
瑶族传统造纸工艺在高华瑶寨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其纸主要有2种,一种是写经书或绣花,用构皮作原料,一种是祭祀用钱纸,其原料是禾把草。
两种纸张制作工艺流程一致。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一种祭祀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祭祀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
瑶族药浴配方教你自制瑶族药浴(这样泡澡不美都不行)

瑶族药浴配方教你自制瑶族药浴(这样泡澡不美都不行)多彩妹摆贵州NewsWatch贵州瑶族姑娘为什么美?这样泡澡不美都不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居住着一个瑶族的分支族群,被人们称之为板瑶。
因为这个民族长寿者较多,曾被世界誉为“最长寿民族”。
而之所以被世界公认为长寿,健康,主要原因之一是从江瑶族有传承了千百年的“泡药浴”习俗。
在这里,泡药浴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
这主要是瑶族人生活的地区,高温潮湿,蚊虫较多,容易生病。
过去,作为一个偏僻的村寨,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或者治疗各种疾病,瑶族很好的利用了当地草药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采集药物,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把草药经煎煮后用药液浸泡防治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
这一套方法在历经世世代代的摸索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极具价值的民族医药。
而这种民族医药最神奇的就是瑶族的药浴,其中药浴中最神奇的要数“三天出工”,也被称为“三泡瑶药”,即瑶族妇女生完孩子以后,只要泡上三天药浴,即可下地劳作,上山砍柴,不怕风吹日晒,并保持形体苗条,肤色红润,不像别的地方,人们还要通过“坐月子”来恢复身体。
所以,这个“三天出工”便成了瑶族千年传世古方。
从江瑶族所用的煎煮草药,均是自采自用。
一般是把采摘的新鲜草药,分别捆成小捆放入大锅,经旺火煮沸,二十到三十分钟即可,将沸腾的药水倒入木桶中,再调入冷水,使水温达到适合泡浴的温度为止。
然后更衣入桶,用帕子轻拭身子,瞬间便会感受到一种如释重负的畅快。
从江瑶族药浴所用到的草药有上百种之多。
因时节不同,病情各异,瑶族药浴也就无固定配方,只有当地瑶族人才能恰当掌握草药种类及数量多少,而且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记录,需要多少数量,需要哪些草药,外人不得而知,所以导致了药浴成了千年秘方。
通过泡药浴,能够治疗很多症状,其疗效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症状: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妇科病、小儿高烧麻疹等。
从江瑶族药浴在2008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被世人所瞩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浴”非遗传承人,67岁瑶族老人赵有辉从江瑶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省黔东南从江民俗瑶族洗浴,从江县瑶族瑶浴独享荣誉。
2008年在各地都申报瑶浴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鉴于从江瑶浴良好的保健效果,以及保存和发展最完善的瑶浴传统和保健理论,从江瑶浴成为唯一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瑶浴养生文化。
瑶族是最擅长瑶浴治疗和保健的民族。
据民国《从江志概况》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工作回家必药浴一次。
因处深菁,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多。
"瑶族人民千百年以来,就喜欢选择居于深山老林之中,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生病求医困难,于是他们在于疾病做长期斗争中,发展了一套自己的医学理论--瑶族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和用药方式。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瑶族医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善于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如何让身体不生病,成为瑶族医学的重中之重。
他们在长期探索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让身体不生病的不二法门,这就是瑶族药浴。
他们通过采撷十万大山中的天然草药,煎熬成药水,配以热水洗浴,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天出工",亦称三泡瑶药,它是瑶族千年传世古方。
瑶族妇女产后洗泡"三天出工"的药浴后,三天后就可以下地劳作,上山砍柴,不怕风吹日晒,而且形体保持苗条,肤色红润。
第一天,泡第一泡神奇瑶浴:除异味,去秽气;第二天,泡第二泡神奇瑶浴:缩阴、收腹,修复受损阴道;第三天,泡第三泡神奇瑶浴: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
瑶寨妇女生孩子时,在不到一个小时之内,会立刻进入浴桶,在热气腾腾的瑶浴中度过。
坐月子的瑶家妇女和婴儿,每天都如此。
瑶族坐月妇女第三天就可以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了。
婚后的瑶家妇女,没有一个有妇科病,这是一个健康奇迹,引来无数养生保健专家的关注和研究。
高华村是一个传统的瑶寨,距从江县城40余公里,寨子四面竹林环绕,森林覆盖率达86%,犹如仙境一般。
【瑶族药浴知识】

【瑶族药浴知识】瑶族药浴是居住在贵州省从江县瑶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沐浴文化和古老的保健方式。
他们采用九万大山月亮山区野生的半边枫、血藤、追风伞、生首乌等多味四气五味中草药,按祖方配制成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杀菌消炎等功效的沐浴汤。
药浴保健的药理主要是:人体浸泡于药汤中,药汁通过人体毛细血管和经络传遍全身。
达到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特别对妇科炎症、风湿疾病、皮肤病、伤风感冒、消除疲劳有明显效果,无病者药浴亦能神清气爽、去垢润肤。
强身健体。
当地瑶族人民一年四季在阴历一.六(即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的消灾日里洗药浴。
瑶族妇女生孩子时婴儿落地即用药浴清洗,几小时后产妇即洗药浴,以防病毒侵入体内,三天后即可下地劳动。
瑶族人民世代延续这种中草药沐浴方式,强身健体,防止疾病。
因此患关节炎,皮肤病极少,妇科炎症也难觅踪迹,长寿者甚多。
从江造就了瑶浴,瑶药离不开从江。
具有独特地理气候的月亮山区,给各种生物的生长、各种植物的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历史上,由于瑶族多居于深山密林之中,缺少医药,为了生存,采用月亮山中野生中草药用于防病治病和保健身体,由此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医药,卫生保健文化。
瑶族药浴就是其最主要的医疗保健方式。
从江——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县,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云雾缭绕的群山深谷,这里生活着瑶族分支——板瑶。
《从江县志》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工作回家必药浴一次。
因处深菁,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多。
”千百年来,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为了生存,抵御病毒的入侵,形成了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习俗,瑶族药浴就是——板瑶千万年来与山草滕木朝夕相处,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应用而形成的千年古方。
常药浴可以防治百病,特别是风湿、妇科和皮肤,伤风感冒;无病者药浴亦可消除疲劳,延年益寿,滋润皮肤,促进睡眠,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疲力,增强人体肌能;瑶药浴对妇女等和儿童的作用则更为神奇,在瑶寨,婴儿落地就洗瑶浴,帮助婴儿提高免疫力,在瑶药的沐浴中,孩子极少有伤风感冒、皮肤骚痒、惊厥等儿童常见病,而产妇则在分娩几小时后即洗药浴,以防各种病毒的入侵,迅速恢复妇女的生理肌能,三天后即可下地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
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之乡——高华瑶寨
高华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乡,距县城60公里,是一个瑶族村寨,村寨四周林海涛涛,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6%。
瑶族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
相传瑶族祖先在迁徙的过程中,一直缺医少药,加上瑶族一般居住在高坡上,常年云雾缭绕、湿度大,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
为了生存,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瑶族人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植物,进行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抵御病毒侵害,形成了重防病、保健、养生、长寿的生活理念,他们独创和保持的一整套洗药浴习俗——瑶族药浴,被视为与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的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
瑶族药浴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水深入五脏六腑。
洗浴后,可消除疲劳、舒筋活血,祛骨节风寒、杀菌止痒、祛风除湿,消炎镇痛和防治感冒等。
同时可使皮肤得到疏通,富于弹性,达到美容效果。
洗瑶族药浴对治疗妇科病症有特殊疗效,瑶族妇女产后必洗药浴,三天后可下地劳作。
据初步统计,瑶族药浴药方有188种,主要由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30多种中草药组成,主治47类疾病。
2008年,从江县瑶族药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华瑶寨人居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风民俗纯朴浓厚。
寨中每家每户门前屋后都栽种着竹林、茶林等各种树木,使用竹筒将山泉引进家中,都有杉树加工而成的浴桶。
每当有客人进寨,乡亲们都会用油茶和药浴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
除盛行瑶族药浴外,还保存有与药浴并称为“瑶族三大文化宝典”的传统造纸、瑶族长鼓舞等传统技艺、舞蹈。
瑶族传统造纸工艺在高华瑶寨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其纸主要有2种,一种是写经书或绣花,用构皮作原料,一种是祭祀用钱纸,其原料是禾把草。
两种纸张制作工艺流程一致。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一种祭祀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形成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
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的一种独特的祭祀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祭祀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瑶族民间舞蹈艺术宝库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倍受游客的青睐。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