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状况

浅谈国际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状况
浅谈国际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状况

浅谈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中的问题

田得雨

(经济1402班,学号:201418030229)

摘要:新世纪以来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在交通方式和通信交流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加迅速进化,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开发相对滞后的新兴消费市场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重点,WTO的成功加入不仅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方向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为跨国公司的进入搭建了有利平台,起源于改革开放的外商间接投资逐渐向更加自由开放的直接投资演变,跨国公司的行动变得更加频繁并且规模也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当改革进如更深层面随之带来的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的转变,收购和并购成为其更为青睐的方式。另一方面,无论是我是我国现有产业还是未来新兴公司都掌握了一定积累,这成为吸引跨国公司以在华收购并购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在新一轮跨国公司收并购大潮到来之时我国公司面临的问题是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自身利益以及我国基础民生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只有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更好的保证经济安全运行,使长期发展积累的国民财富得以沉淀。

关键词:跨国公司 FDI 并购收购方式资产价值评估资源流失与国家安全

正文:

一、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系统性分析

1.1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的动因

对于跨国并购的动因,一直是这些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以往的并购理论,结合我国特定国情后,根据今年来发生在我国的跨国在华收并购的其实案例可以归纳出以下主要动因:

①实现速度的经济性。

②本土化的品牌经营策略。本土化品牌经营使商品和服务更符合目标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情况。

③获得规模效应。

④获得厂商优势。

⑤达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节约时间成本,更早的加入中国旷阔市场。

⑥节约市场进入成本。通过直接控制现有的市场,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新进入市场而需要付出的宣传,公关等市场开拓的前期支出。

⑦标的企业市场价值低估。我国缺少权威,科学的资产评估机构,本土公司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常常被低估价值,损害的我国企业的利益。

⑧跨国公司持有的主要货币拥有较强的国际购买力。如美元汇价的上涨增强了美元资本的国际购买力。

1.2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效应

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会为输入国家产生各方面的带来积极或是相对消极的影响。

①跨国公司在华收购的正面影响:1.盘活国内的存量资金,优化

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3.促进我国国内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4.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5.缓解我国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②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负面影响:1。可能使我国国内市场受到冲击,跨国公司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2.对国内经济体或企业的挤出效应。3。跨国公司收并购可能会削弱本土企业的研发和穿心能力。4.国内各种资源可能流失。5.敏感产业可能威胁国家安全。

1.3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①发展较迅速.规模呈扩大趋势。

无论从总体规模和单笔交易量来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态势逐渐扩大。

②并购对象以实力较好的银行和龙头企业为主。

③并购者以港、美、日、欧的跨国公司为主。

④并购的行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二、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主要方式

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进行并购投资的模式很多,依据被跨国公司并购的企业是否上市,可以将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模式分为两大类,即跨国公司在华通过股票市场的并购模式与不通过股票市场的并购模式。另外,随着开放水平的提升,出现新的新的并购方式。

2.1跨国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在华收并购的主要模式

①跨国公司协议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在我国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分割的情况下,外资协议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

由于目前跨国公司尚不能直接从事A股交易;而在能够交易的B股市场上,上市公司发起人持有多数股份,而这部分又多以国有股、法人股形式存在。

②跨国公司直接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股权,即跨国公司参股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达到间接持股上市公司的目的。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在于规避现有政策限制,因此,它将成为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一种主流模式。

③我国上市公司向跨国公司定向增发股票。借壳上市指上市公司通过向收购方定向增发新股,以获得收购方的优质资产,而收购方在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同时,通过获得上市公司新发行的股票而获得控制权的收购方式。

④我国上市公司向跨国公司定向增发可转换公司债券。

⑤跨国公司先与我国上市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反向收购上市公司的资产,使未上市公司变成了上市公司。

⑥我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或在海外的“窗口”企业收购国内上市公司的股份。

⑦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境外流通股票的形式或者其他金融创新模式进行的并购活动。

2.2跨国公司不通过股票市场在华并购的主要模式

①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直接整体并购。整体并购是指对资产和产权的整体转让。一般来说,整体并购在并购方实力十分雄厚,而被并购方实力差距较大时才有可能发生。。

②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直接部分并购或与我国企业新组建合资企业。部分并购是指对资产和产权的部分转让。一般来说,部分并购在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实力差距较小时经常发生,这种类型的并购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③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收购合资企业的中方股份。

④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对我国企业的收购。

⑤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公司或窗口企业在内地对非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

⑥跨国公司重组其在华分支机构。联合利华在华子公司的重组。

⑦跨国公司母公司之间的并购导致它们在华子公司之间的并购。

⑧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向其他跨国公司出售资产。

2.3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创新模式

①跨国公司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获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为跨国公司直接进入我国A股市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跨国公司可以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进入我国A股市场。

②跨国公司通过债权市场间接收购我国企业。跨国公司将有可能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债权而间接获得其股权,即“债权转股权”。跨国公司以低价收购目标公司的债权,然后通过使目标公司重组,将债权转化为股权,从而获得公司的控制权。

③跨国公司在华上市子公司吸收合并我国企业的方式。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资企业开放,预计会有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上市的

现象,因而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并购模式,即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吸收

合并其他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

④我国上市公司委托跨国公司进行股票托管与期权方案相结合的模式。

⑤跨国公司要约收购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达到并购的目的。但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股权结构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障碍。

三、我国面临的跨国公司收购的不利因素和应对策略

3.1我国公司面临跨国公司的不利因素:

①国内保护本土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滞后于其他市场发展成熟的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额发挥。

②国内企业产权不清淅。产权的模糊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低成本高,企业缺乏强大而稳定的吸引力。

③企业股份化程度低,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流通市场流动不畅,各项风险和成本提升。

④缺乏拥有丰富跨国投资经验的中介机构帮助本土企业出谋划策,可能出现我国本土企业估值与世界价值的出现重大偏差,损害本土企业的利益。

⑤对于国家层面而言可能造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以及国家安全的良好保护。

3.2我国国家和企业应对跨国公司收并购的策略

①依照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调整和完善有关利用外资特别是收并购投资的政策法规。把握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行为规律,引导和规范并且审核监督跨国公司收购活动以保护国家资源和国家安全。

②发展和培育有实力的本国跨国公司,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竞争。建设更加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

③加快完成现在股份制企业内部管理与股份资产和所有权的划分。借鉴和学习其他成熟市场国家,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评级机构,科学客观公允的评估方法和高素质的评估团队,从而为我国本土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意见。

④我国相关本土公司要审慎的度量跨国公司对其收购和并购相关挑条款的利弊关系,拒绝不合理的资产评估方式和结果,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

⑤我国本土企业应该关注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因素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如汇率变动而可能带来的实际财富损益。

参考文献:

胡峰《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主要模式的研究》.管理评论

刘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及问题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潘爱玲《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通过分析近十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相关数据,笔者试图归纳其对我国国家经济这个宏观层面、行业经济这个中观层面以及同类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措施。 标签:跨国并购;现状;影响 中国商务部《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的调查统计显示:跨国公司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投资倾向于独 资新建;进而,相对于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和所占比重的同比增长(2010年增长到76.58%),数据显示,中外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占比逐年下降。这种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中独资的形式成为主流。然而,并购是跨国公司扩大企业规模,在中国市场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最便捷的途径。 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行业,诸如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一个亮点。主要体现在: (1)规模呈扩大化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外资并购市场无论是案值还是并购交易的项目数都创新高。2000年以来,多数跨国公司在华,单个并购案值都超过1亿美元,有些更是达到10亿美元之多。例如,美国花旗集团以56.7亿元收购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具体并购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2002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掀起了高速增长的浪潮,并购额从2001年的23.25亿美元一跃蹦到2002年的80亿美元;此后更以年均约45%的速度增长,并于2008年达到460亿美元;而且,其比重占到整个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9.79%。 (2)并购领域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 从并购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2006年,我国工业39个行业中,“三资”企业在19个行业的销售额已超过30%。其中,采矿、皮革羽绒等加工、文体产品、电子、仪表这六个行业的销售额占到50%以上,而服装、家具、橡胶、塑料、电器设备等行业的销售额也占到40%左右。由于我国制造业开放较早以及发展较为成熟的原因,该行业并购比重的不断上升是主流;同时,由于服务型社会的到来及其与制造业的关联性,致使其(尤其是金融业的银行业) 比重大大超过了制造业的,例如香港汇丰银行以199%(案值高达144.61亿元)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和特点

1、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和特点 1.1投资努力加强 根据对外经贸合作部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1月到12月,中国外资总额为692亿美元,比同时期增长10.43%;实际利用外国资本469亿美元,比同时期增加14.90%。2002年1月到12月,外资总额为439.9亿美元,比同时期增加31.47%;实际利用外资245.79亿美元,比同时期增长18.69%。到2002年6月末,外资总额为789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98.02亿美元。 1.2投资项目系统化 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增强自身竞争力,“服务”趋势加强。同时,跨国公司也加强在制造产业链中的营销,物流,研发,售后服务,把一般制造业,制造业装配线转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变成了跨国公司制造业发展的首选地。 1.2.1继续投资制造业 在中国加入WTO后,给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跨国公司已经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他们已经作出调整,和投资计划一致。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投资并建立了几个甚至几十个制造公司。中国制造公司已经在许多消费型生产领域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关于这些领域,跨国公司没有再投资和建立新的工厂,而只是向某些制造产业项目进行采购。 1.2.2投资产品服务产业 随着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逐渐进入中国服务业领域。包括银行金融产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包括批发、零售、外贸、分销的物流产业还包括法律咨询产业、会计、管理、公共关系等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跨国公司正在促进它在中国的公司投资到当地的总部。一些公司把中国的总部作为亚太总部。同时,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操作中心。在当地总部之下,也经常有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媒介中心等等。 1.3投资区域集中化 自从2005年,跨国公司已经增加投资到渤海经济圈,把北京和天津作为中心;增加投资到扬子江经济圈,把上海作为中心;增加投资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把香港作为中心。到2005年,85.96%外资分布在东部地区,8.78%分布在中部地区,5.26%分布在西部地区。以上数据表明: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增加中西地区的投资,而是依然把东部地区作为投资的关键地点,并且有扩大在东部投资的趋势。 1.4投资方式多元化 1.4.1根据UNCTAD’S的统计数据,跨国并购在中国可能10亿到20亿美元。中国每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大约300到400亿美元,将近5%是跨国并购,其他大部分是新建项目投资。同时,在中国出现一些非典型并购。当建立合资,许多持有现金和技术的外国商人被估计为股本,获得中国企业的已经存在的股本。对于中国方面,这也是合并和收购的一种形式。例如:美国福特电机公司用4千万美元采购中国江陵汽车公司80%B股,因此导致江陵汽车20%的资本股变为江陵汽车重要股份。 1.4.2从合资到独资 独资趋势不是跨国公司最近的新趋势。自从1997年以来,中国的外资企业数多于合资企业数量,从2000年开始,外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合资企业。,从发展趋势可见,独资企业越来越超过合资企业。例如,中国外资额为1 5643,合同金额430亿美元;新的外商合资8894,合同外资176亿美元。独资企业项目数是合资企业项目数的2倍。 1.4.3从单个投资单个项目到投资产业链 大型跨国投资不是单独在中国,而是完整的产业链投资。跨国公司能驾驭完整的产业链投资到一起,或者在中国建立必要完整的系统,它能获得在中国竞争的主动权。Nokia是一个在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及其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及其对策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多的跨国公司采用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战略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当时外商对中国的国内政策、法律、市场环境、消费习惯等都很不熟悉,缺乏在中国市场运作的经验,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法制环境、政策的稳定性、政府行政干预等存在顾虑,因而对投资持观望、试探、谨慎的态度,主要形成了以合资和合作方式为主的格局,以便充分地利用中方的人才等资源熟悉、了解当地市场信息。 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对独资限制的减少,跨国公司也积累了在中国市场的经验,跨国公司已经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战略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战略调整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

跨国公司通过不断变化自身的经营战略来积极面对和适应日益强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总体上看,这种调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华投资结构的调整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工业化的重心也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稳定的政局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度不断加大,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更加活跃。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把加工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还有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提供资金、设计标准、技术和管理,在中国投资零部件制造业,同时加大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将中国融入其全球经营网络。 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结构在过去20年里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渐由传统的资源导向、资本导向,转变为知识创新导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投资重点,投资呈现高端化趋势。 2.把中国纳入其全球化经营网络和价值增链条之中 跨国公司新增的投资主要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石油化工和发电设备等。跨国公司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战略投资,对产业链中的各个阶段进行纵向投资并强化销售、售后服务网络以及培训中心的建设。同时把分散在中国的单个投资项目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并优化组合,产生整体效益。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新趋势及对策研究现状资料

3.1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规模分析 从1980 年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至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走过了接近30个年头。据我国商务部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投资设立的企业累计超过57万家,投入资金累计超过6650亿美元,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9%,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8.5%,缴纳税收达6349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1%,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的人员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总数近11%。截至2006 年9 月底,中国的外商投资来源地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800家,在中国有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480多家。2007 年我国吸收FDI全口径数据(含银行、证券业)为: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88 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71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尽管中国利用外资金额不断增长,但是据商务部介绍,自2003 年颁布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以来,外资并购得到规范发展,但中国吸引外资仍以“绿地投资”为主,2006年外资并购仅占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2%。本文对比了1994年至2005 年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金额占直接投资的比例与全球并购金额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例,如图3.1、图3.2、图3.3、图3.4 所示。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西安工业大学北信学院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及影响 院系:经管系 专业:国际贸易 班级:1班 学号:B09040124 提交日期:2012 年 5 月23 日 姓名茹雪学年论文成绩

跨国公司对华营销策略分析 1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低位日益突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已经占到了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额的23%,税收的18%和出口额的48%,外资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9.6%上升至2000年的32.3%。《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995年仅为20亿美元,2000年增至410亿美元,同期的我国整体的出口规模也从260亿美元迅速增至2490亿美元;初级产品和资源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从1985年的49%降至2000年的12%,二同期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则从3%增至22%。在华设立的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9年的不足9%增值2001年的48%,其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增长更为迅速,从1996年的59%增至2000年的81%。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部分高科技行业出口增长的支柱。这些高技术行业包括电子元器件行业、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和移动电话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资料显示,在2001年中国吸引了470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比起2000年上升了15%。较低的劳动成本,加入WTO以及迅速发展的本地消费者市场是中国成为了亚洲最有吸引力的地方。A.T.Kearney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能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地方。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网络纷纷登陆中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这些新增加的投资,许多是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石油化工和发电设备的制造厂商已将它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战略投资,跨国公司对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的各阶段进行纵向投资并强化了销售、售后服务网络及培训中心的建设。同时把分散在中国的单个投资项目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资金、人员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并优化组合,产生整体效益。 4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影响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 一.引言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伴随着入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也迅速提升[3]。跨国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并购,可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弥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4],另外,它对于加强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效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也有一定作用[5]。但同时,在积极的作用外,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更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对此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跨国公司已在彩管、微电机、小汽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纤电缆、橡胶、轮胎、啤酒、造纸、洗涤用品、医药等行业实际上取得垄断或控制地位。在计算机行业中,长城、四通、中环等外商投资或协议投资的项目中,外方均占有控股权。在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 家,且全部是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 位的大企业[6]。一些我们熟知的名族品牌,也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物。众多的并购案例,更让我们认识到它对我国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近年来众多的并购案例,我们对并购的特点也可略探一二。周晓武[7]、李慧、张绍焱[8]、陈佳慧、黄群慧[9]都认为,从产业上来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

从法国SEB并购苏泊尔探讨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趋势

摘要 随着中国入世后各项政策的实施,我国将为跨国公司的并购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跨国公司并购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跨国并购增多,跨国公司给我国企业既带来了许多的发展机遇,当然也有威胁。 我国企业将面临一场并购风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从2006年引起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法国SEB并购苏泊尔的案例分析中,探讨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趋势。首先,本文对此案作了简单的描述以及从在不同立场人的角度对此做了对比分析,而后侧重的是探讨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趋势、并购动因、以及给我国企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终提出应对跨国公司并购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并购战略部署 Abstract

As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policies after China’s access to WTO, China would provide more comfortable and ascendant environment as well as more opportunities to multinational M&A. So multinational M&A becomes focus among everybody in China. With the number of cross-border M&A increase, these foreig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br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our local companies. Chinese companies are going to face a storm of M&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erging of local companies will become a necessary tre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local companies should consider how to deal with this kind of challenges. This assay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trend of multinational M&A based on acquisition of Supor Company of China by French SEB Company, which caused widely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n 2006. First of all, the assay is to outline and analyze it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Then the trend, cau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multinational M&A will be emphasized on. At last, some advices on how to deal with this kind of international M&A is going to be put forwards. 【Key Word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Cross-border M&A; Strategies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2009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摘要 本文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研究FDI外部性对东道国产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FDI以其强大的资本存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外部效应,这种资本存在由于其规模巨大,对东道国的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外在的影响,因此,研究FDI外部性对东道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就有其必要性。 FDI外部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同时又加剧了国民收入的差距;另一方面,FDI带来了总就业量的增加,但同时也带来的就业的挤出。FDI对其他方面,如环境、对外经济关系的负面影响,更是日益严重。因此,目前我国已为利用FDI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并且FDI已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考虑到我国目前利用外资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新形势,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跨国公司及其FDI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把促进中国本土企业、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实现中国的自立发展作为引进外资的战略目标。为此,从对外的引资政策和国内的配套政策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国外直接投资,产业安全,外部效应,引资政策

The Status Atation, Impact of Factors and Trend Analysis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FDI-induced externalities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host countries and takes China as a case study.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studying the impact of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xternalities on a host country’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mere capital existence of magnitude can also cause immense externalities on a host country’s macro economy, which make it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mpact of FDI externalities on domestic macro economy. Consider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DI trends, the article conclude that the role and status of FDI in China’s economy should be reexamined and China should set up new FDI strategy focusing on fostering local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the associated polici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article. Key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Industry safe, Externalities, FDI strategy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特点

三、外资在华并购的特点 1.中国在全球企业并购格局的重要影响地位 在世界上主要国家外资规模都在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热土”。到2002年11月,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到486亿美元。尽管中国的外资流入仍以新建投资为主,但并购所占比重提高的趋势则是明显的。外资愈加倾向于采取收购的方式,从与中方合资转向独资经营,外资在华并购在今后几年将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外资在华并购以及受此影响的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部将对全球投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全面国际化推动着本土企业的外向联合,这恰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中的理想投资方式相契台。从而,中国的外资并购以及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在全球企业并购格局中的地位都将显著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活动,将改变它们自身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对它们如何掀起下一轮的全球企业并购浪潮,以及在新的浪潮中充当重要角色,都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在华并购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的重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对于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在其全球资源配置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的频频发起的并购活动,就是针对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的一种反应。据调查,有近八成的外商企业认为,目前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国外竞争对手,而非来自中国国内的企业。对中国企业实施战略并购,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与其他外国公司竞争的必然选择。例如,世界汽车巨头经过一年来在中国的加速扩张,与它们对世界市场的控制相同,9家外国汽车企业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已高达95%。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成西方汽车列强的竞争。 3.中国企业在外资并购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就中国企业而言,在外资并购活动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纳入跨国公司经营系统之中。不少跨国公司的高层主管人员都认为,在进行行业分析或者外部基准化时,根本不必考虑中国的国内企业,而是重点分析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外资企业。事实证明,对于中国企业,外商企业从整体上在早巳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在跨国公司在中国正在掀起并购浪潮形势下,众多国内企业面临着是否能与跨国公司合作的严峻选择。尽管受到种种因素的制衡,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和可能带来的利益诱惑,本土企业不能不纷纷期待着与外资的合作,甚至被收购。在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国内企业大多将处于合作中的从属地位。从近年来国内的外资并购形势中,可以看到,许多并购事件我方部是处于被动地位,跨国公司很轻易地将合资企业纳入其经营系统,并通过收购剩余股权,从台资走向独资。4.本土企业享有更多的选择外资空间 首先,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I临着全球性竞争,也亟需不断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这会加大中国企业向外方讨价还价的余地,提高我方在并购中的谈判地位。有利于保证自身的短期和长期利益。其次,我方依托本土文化优势,通过采取跟进和学习策略,可与跨国公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格局。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中国企业不仅将决定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空间,而且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并最终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到国内外的企业并购活动中。 5.母公司主导的对华并购现象突出 入世后中国外资流入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跨国公司母公司为主的系统化投资显著增加。母公司在中国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主导性的全国范围的市场地位和开展世界级的业务为落实总体竞争战略。在这种雄伟目标的指导下,母公司直接出面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重组它们在华投资集团体系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华不断增加的状况中,外企母公司对中国投资重视程度也略见一斑。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说明母公司开始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重新优化组台.以新的重组

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战略方案

跨国公司在华的本土化战略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上升,跨国公司作为直接投资的载体也开始活跃起来。投资者谋取利润,运作地国家获得技术和管理经验,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均衡,带来了新一轮的投资方向——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跨国经营也就成为了各国企业常用的投资经营方式。如何面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人才本土化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受聘管理生产经营业务,他们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很好的与下属沟通和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这些中方人员往往受过较多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的行为方式、管理方法等有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理解和贯彻外方上司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当然,本土化经营也有明显的弱点。在管理沟通方面,怎样理解总部的策略并能在本地实施,刚开始时从国外派来的经理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更能理解总部的意图。这也是最初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起用外国经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确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无论什么事先问事情对不对,然后才论及人。事情不对,无论你是什么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则相反,面对问题时潜意识上会先看这件事是谁干的,如果是某些特定的人干的,即使事情有问题,也会因情面在前,而影响了对事情的处理。中国人就人论事的方法无法适应跨国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视文件化、数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摘要】 (3)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4)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 (4) 三、跨国公司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 四、面对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7) 参考文献 (9)

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有力地带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进入全方位阶段,投资力度强化,投资项目系统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对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投资中国市场

一、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重点投资的主要是服装、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90年代初期以后,跨国公司多投资于微电子业、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制药业、化工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科技产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又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新的投资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其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那些集中度和规模效应较高的行业里,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根据技术水平划分行业的标准,截止2004年底,在统计的1204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属于低技术行业的有217家,属于中等技术行业的有684家,高技术行业的有303家。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对中国市场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对中国市场潜力和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呈现出大规模系统化现象。这种大规模系统化,既表现为跨国公司不仅对单个企业进行投资,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同时又表现为既投资于生产性项目,又大规模投资于融资、采购、保险、咨询、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运营环节。更加重视其对外投资的全球市场整体性和系统性。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力度加大,研发机构数量增多。包括微软、通用汽车、英特尔、诺基亚、的世界著名跨国巨头在中国都建立有研发机构。在数量增多、额度加大的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形式也出现多样化趋势。目前主要有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与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或合资进行研发、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等形式。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解析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解析 摘要: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在华并购呈现出战略化的态势。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得以成功实施既有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也有我国和政府的主观错误导致的偶然性。为防范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风险,我国应提高对跨国公司并购的认识,慎重选择合资/合作伙伴,在合资/合作时构建完善的学习机制,增强学习能力,并增强并购战略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战略;合资;学习机制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就日渐增多,从种种迹象来看,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有着深远的国际背景,这一场并购活动是一种战略性行为。把握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战略本质,是理解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行为的重要基础。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战略本质 不同于以往的财务并购或买壳并购,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动机不是为了实现投机性的收益,而是旨在通过并购垄断世界商品与投资市场,抢占物质技术及人力资源,促使全球经营战略的成功实施。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呈现出战略化的态势。以跨国公司新近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进行的多例并购为例,虽然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仅是分别对一些骨干的并购,在国内各种力量的影响下,尚未能够实现整体的战略性、系统化的并购(即对国内不同地区、同一行业若干骨干的并购),尚未构成对中国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行业、主要领域的威胁。但并购有向系统化、高规格的战略并购方向发展的趋势,如美国卡特彼勒并购山工机械后,谋求并购厦工、潍柴动力、上柴等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骨干,就反映出这样的趋势。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战略的全面解析 (一)并购行业的特征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主要集中以下三大领域:一是电力等能源生产和供应领域;二是钢铁、化工原料等基础材料工业领域;三是啤酒、软饮料、护肤品等消费品生产领域。这些行业都具有以下共性。(1)这些行业都是外商投资相对成熟的行业,并且外资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如跨国并购热点行业之一的轮胎业,在最大的59家定点轮胎厂销售额中,合资已占1/3左右。多年的在华投资经历使跨国公司熟悉和掌握了这些行业的运作方式和国内外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跨国公司并购典型案例分析 在全球化并购浪潮中,已不仅仅限于大企业吞并小企业,更多地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大企业的并购常常对一国或几国的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对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企业并购典型案例的分析,能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下我们来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一)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并购世界第三大航空制造公司美国麦道公司。并购总价值133亿美元。并购后,每份麦道股份变为0.65波音股份。麦道品牌只保留100座的MD一95型客机,其余民用客机一律改为波音品牌。从此,有76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麦道公司不复存在。波音公司总经理于1997年2月出任新波音的主席和总经理,三分之二以上管理干部由波音派出。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净负债仅仅10亿美元。当时预计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可望有

530亿美元的进账,可牢牢稳住世界民用和军事飞机制造企业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波音公司成立于1916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波音经过多次的研究开发,发展成为一家设计并制造民用及军事飞机、导弹、直升飞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多种经营公司。在今后的20年中,波音将以每年5%的速度发展空中交通事业,并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机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提高。 麦道公司成立于1920年,一直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拥有霸主地位。但是在1996年以后,市场占有份额急剧下降,竞争能力迅速削弱,从而面临着被其他企业并购的危险。 波音并购麦道计划已经讨论了三年。麦道曾经两次拒绝波音,然而,在过去的几年,在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激烈竞争中,麦道一路败北,世界市场份额从22%下降到不到10%。1996年,麦道只卖出40架民用客机。1996年10月,麦道承认自己的300座MD一11无力与波音的400座747竞争。12月,麦道放弃了自己440座MD 一11的计划,开始作为波音的"下承包商",帮

浅谈国际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状况

浅谈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中的问题 田得雨 (经济1402班,学号:201418030229) 摘要:新世纪以来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在交通方式和通信交流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加迅速进化,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开发相对滞后的新兴消费市场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重点,WTO的成功加入不仅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制度方向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为跨国公司的进入搭建了有利平台,起源于改革开放的外商间接投资逐渐向更加自由开放的直接投资演变,跨国公司的行动变得更加频繁并且规模也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当改革进如更深层面随之带来的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的转变,收购和并购成为其更为青睐的方式。另一方面,无论是我是我国现有产业还是未来新兴公司都掌握了一定积累,这成为吸引跨国公司以在华收购并购的方式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在新一轮跨国公司收并购大潮到来之时我国公司面临的问题是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自身利益以及我国基础民生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只有采取恰当的策略才能更好的保证经济安全运行,使长期发展积累的国民财富得以沉淀。 关键词:跨国公司 FDI 并购收购方式资产价值评估资源流失与国家安全 正文: 一、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系统性分析

1.1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的动因 对于跨国并购的动因,一直是这些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以往的并购理论,结合我国特定国情后,根据今年来发生在我国的跨国在华收并购的其实案例可以归纳出以下主要动因: ①实现速度的经济性。 ②本土化的品牌经营策略。本土化品牌经营使商品和服务更符合目标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情况。 ③获得规模效应。 ④获得厂商优势。 ⑤达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节约时间成本,更早的加入中国旷阔市场。 ⑥节约市场进入成本。通过直接控制现有的市场,可以避免或者减少新进入市场而需要付出的宣传,公关等市场开拓的前期支出。 ⑦标的企业市场价值低估。我国缺少权威,科学的资产评估机构,本土公司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常常被低估价值,损害的我国企业的利益。 ⑧跨国公司持有的主要货币拥有较强的国际购买力。如美元汇价的上涨增强了美元资本的国际购买力。 1.2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的效应 跨国公司在华收并购会为输入国家产生各方面的带来积极或是相对消极的影响。 ①跨国公司在华收购的正面影响:1.盘活国内的存量资金,优化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以并购为例(一)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以并购为例(一)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并购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具有广阔发展潜力和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己经并将继续成为跨国公司竞争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在投资政策、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方面迈出更开放的步伐,由此也为跨国公司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外资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活动的一个新动向。但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转轨期,所以外资并购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跨国公司在华扩张中并购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并购给我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并购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经济全球化 Abstract:Sincelate1980's,transnationalmergerandacquisitionhasbecomeaworldtrendandmajorForeignDirec tInvestmentmeans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Withthecompetitionamongtransnationalcorporati onsarebeingintensifiedcontinuously,themarketofChina,whichhasgreatpotentialitiesandupgraded marketlevelshasbeenandwillcontinuetobethefocus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WiththejoiningWT O,Chinahasbecomemoreopeninitspoliciesrelatedtoinvestment,marketaccessandnationaltreatmen t,whichleadstomanymor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enteringintotheChinesemarketbythewayofme rgerandacquisition.Thoughweareinaturntime,therearemanyproblemsinthemerge.Thispaperaimsat thecurrentsituationofthemergeandacquisition,analyzingtheadvantageanddisadvantageofthemerg eandacquisition,puttingforwardsomeadviceonhowtofacingthemergeandacquisitiontrend. Keywords: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mergerandacquisition;economicglobalization 引言 跨国公司,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西方报刊。1960年,美国学者戴维?利连撒尔在其《多国公司的管理》一文中正式使用了跨国公司提法。此后,在西方国家的报刊上经常出现,跨国公司、多国公司、国际公司之类的名称。跨国公司从经营的战略定位上,企业必须具有全球一体化战略,而不单纯追求某一企业或局部区域利益的得失;从经营的跨越国度上,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经营性实体;从经营的控制权上,跨国公司需在一个国家设立母公司总部,总部对海外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从经营的决策体制上,通过一个决策中心贯彻母公司的战略意图。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技术更新不断加快,知识经济改变了各国和跨国公司的竞争基础;面对日益变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不断加剧的竞争环境,跨国公司需要及时做出其战略调整,以保持并扩大其竞争优势。90年代末,全球掀起了第五次并购的浪潮,这次并购浪潮持续五年多,几乎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国家都被卷入这次浪潮中,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它已经成为世界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是跨国公司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战略重组活动。本文试图在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给我国带来的利弊基础上,就我国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概念解析 (一)并购概念 第一,兼并(MERGER)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兼并的方法包括:(1)用现金或证券购买其它公司资产;(2)购买其它公司的股份或股票;(3)对其它公司的股东发行新股票以换取其所持有的原股权,从而取得其它公司的资产和负债。 第二,收购(ACQUISITION)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现状分析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从2009年至2010年,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前十大投资国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巴西、越南、德国、印尼、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长远来看,稳定的经济增长、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将使中国继续成为最具吸引力的FDI东道国,中国依然位居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榜首。 中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选择在华投资,投资存量与流量金额越来越多,投资形式越来越丰富,投资区域越来越广泛。国外直接投资(FDI)的这种快速增长与我国有关FDI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密切相关。我国有关FDI的政策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2年)为政策探索期;第二阶段(1983—1991年)为政策成型期;实践证明,这些政策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我国近年来连续多年来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图1分析,从1982年到2010年,外商在华投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91年,外商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刚刚开放市场,各项制度尚不完善,著名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并不多。当时,我国大力开展“三来一补”的外贸政策,许多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重在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仅仅将我国看作其获取价格竞争优势的重要区位。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外商在华掀起了第一轮投资热。这一时期,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正把我国从加工组装基地向重要的制造基地转变,《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许多都是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在华R&D机构的建立,到2000年8月底,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有100家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跨国公司价值增值链和经营网络中角色和地位的提升。 第三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外商投资明显增加,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这一时期以2008年为界,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07年,外商投资快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