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

合集下载

国际肠抑胃素和肠促胰素研究的先驱:北平协和医学院林可胜教授

国际肠抑胃素和肠促胰素研究的先驱:北平协和医学院林可胜教授

国际肠抑胃素和肠促胰素研究的先驱:北平协和医学院林可胜教授陈适;赵维纲;潘慧;朱慧娟【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08)001【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肠抑胃素;肠促胰素;林可胜;北平协和医学院【作者】陈适;赵维纲;潘慧;朱慧娟【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R355+.9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不断丰富,尤其是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临床应用为糖尿病患者找到了新的治疗手段,也使肠促胰素(incretin)成为研究热点。

肠促胰素主要有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GIP)和GLP-1,其历史常追溯至1932年La Barre教授的贡献[1-2]。

GIP又称肠抑胃多肽,1970年由加拿大Brown教授发现。

但早在1929年,北平协和医学院 (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林可胜教授已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十二指肠能通过激素抑制胃酸分泌,1930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该激素并命名为肠抑胃素(enterogastrone),这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胃肠内分泌激素,被公认为经典的生理学实验[3-5]。

林可胜教授对肠抑胃素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在1930年发表在Proc Soc Exp Biol Med杂志上[6]。

生理学发展史

生理学发展史

生理学发展简史人体生理的知识最初是随着生产和医疗实践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公元300-400年的《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古代医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书中阐述了经络、脏腑、七情六淫、营卫气血等生理学理论。

在其他国家,早期对人体生理知识也有不少重要的贡献。

例如,古罗马名医Galen曾从人体解剖的知识来推论生理功能,并曾进行初步的动物活体解剖,对医学的贡献很大。

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 17 世纪。

1628 年,英国医生威廉· 哈维( William Harvey, 1578~1657 )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名著《心与血的运动》一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实验的方法证实了人和高级动物的血液是从左心室射出,通过体循环的动脉血管流向全身组织,然后汇集于静脉血管回到右心房,再经过肺循环进入左心房。

因此,心脏被认为血液循环的中心(见另篇)。

但在哈维时代,由于受研究工具的限制,关于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连接只能依靠臆测,当时他认为动脉血是穿过组织的孔隙通往静脉的。

直至 1661 年,即在哈维逝世后第四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 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 )将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发明的望远镜改制成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毛细血管,这才真正将血液循环的全部路径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生理的基本规律。

以后,随着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应用于生理学实验研究,使生理学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不断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在生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分化,生理学产生了很多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生理学科分离出来,例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营养学、药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

在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RenéDescartes, 1596~1650 )最早将反射的概念应用于生理学,他认为动物的每一活动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必要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有固定的神经联系,他称这一连串的活动为反射。

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知识框架复习重点

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知识框架复习重点

北京协和医学院306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知识框架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

甲亢时TSH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

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

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

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

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

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

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

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

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中国生理学家。

1907年2月20日生于浙江临海县。

192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任该系生物学助教;1927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当研究生;1929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1930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系获硕士学位;193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费城约翰逊基金医学物理学研究所进修一年。

回国后1934~1941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任讲师、副教授;1943~1944年底在重庆任上海医学院生理系教授;1944年12月至1949年间主要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兼代主任。

1946~1947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任访问研究员。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及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部主任等职。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他留英期间,在希尔教授实验室研究肌肉、神经的能力学,发现肌肉被拉长引起的放热现象,被称为“冯氏效应”。

在协和医学院任教期间,开辟了神经肌肉接头的研究,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者。

60年代初与共同工作者一道进行了神经肌肉间营养性关系的研究,发现鸡慢肌纤维去神经后的肥大现象。

后来又首次证明,运动神经元决定肌纤维类型的途径,除通过神经冲动的活动外,还有特殊的营养性因素的作用。

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了大量的学术领导和科学组织工作,促进了中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自1966年起先后被选为英国生理学会、加拿大生理学会、美国神经科学会和美国生理学会的荣誉会员。

1983年被选为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的理事会理事;198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人体生理的知识最初是随着生产和医疗实践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公元300-400年的《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古代医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书中阐述了经络、脏腑、七情六淫、营卫气血等生理学理论。

在其他国家,早期对人体生理知识也有不少重要的贡献。

例如,古罗马名医Galen曾从人体解剖的知识来推论生理功能,并曾进行初步的动物活体解剖,对医学的贡献很大。

生理学真正地成为一门实验性科学是从17世纪开始的。

1628年英国医生Harvey 证明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并指出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

他的结论是在几种动物身上应用活体解剖法通过多次实验而获得的。

在17-18世纪,显微镜的发明和物理学、化学的迅速进步,都给生理学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应用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证实了Harvey对循环系统结构的推论;物质守恒与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的提出,以及燃烧和呼吸原理的阐明,为机体新陈代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了19世纪,随着其他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生理学实验研究也大量开展,累积了大量各器官生理功能的知识。

例如,关于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血液循环、肾的排泄功能、内环境稳定等的研究,均为生理功能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

我国现代生理学也有60余年的历史。

192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发起创建了中国生理学会,随即出版了《中国生理学杂志》。

学会的成立和专业杂志的出版,对于生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时我国比较集中的研究工作是关于胃液分泌、物质代谢、神经肌肉和心血管运动的神经调节等问题,并在学术上作出了贡献,受到国际生理学界的重视。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科学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生理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内部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细胞跨膜信息传递的机制、基因水平的功能调控机制等方面,使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宝贵资料。

在整体水平研究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渗透,不断产生了研究的新领域,如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等;而且由于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使整体生理学研究,尤其是各种特殊条件下(如劳动、运动、高空、高原、潜水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中国近代生理学学术谱系研究初探——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为例

中国近代生理学学术谱系研究初探——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为例
其 他 院 校 生 理 学 系的 影 响 , 阐述 了早 期 生 理 学 家的 火种 作 用 , 解 析 这 一 学 术谱 系背后 的 深 层 学 术 传 统 。
关键词 : 生理 学, 学 术谱 系 , 科 学共 同 体 中 图分 类 号 : R一0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0 7 7 2 ( 2 0 1 3 ) 0 5 —0 0 8 9 —0 5
e nc e o f t hi s pe di gr e e t o t he o t he r c ol l e g e s ha d b e e n s t a t e d. T he ki n dl i n g f u nc t i on of t he e a r l y ph ys i o l o gi s t s i n t h e pe di gr e e
p i e t o e l u c i d a t e t h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e a r l y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p e d i g r e e o f p h y s i o l o g y d e p a r t me n t o f P UM C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l a —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a d v i s e r s a n d t h e i r s t u d e n t s .Th e ma s t e r - d i s c i p l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t h e f i r s t t h r e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o f p h y s i o l o g i s t s i n t h e p e d i g r e e h a d b e e n c l a r i f i e d a n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p e d i g r e e h a d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I n a d d i t i o n,t h e p o s i t i v e i n f l u —

生理学(2015级)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

生理学(2015级)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

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研究中的重要贡献冯德培(T. P. Feng)院士(图1)是国际著名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

他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和突触传递等领域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学术成就。

现简要介绍他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 1 冯德培院士(1907~1995)(引自《肌肉、神经和突触——冯德培选集》)20 世纪30 年代正是突触的化学传递学说开始形成的时期,而这一学说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就是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上进行的。

冯德培在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独立开创了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研究工作,在1936~1941 年间,他和他的学生连续在英文版的《中国生理学杂志》(现《生理学报》的前身)发表了26 篇关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原始研究论文,不仅独立地从自己的原始实验结果出发,在当时突触的化学传递与电传递之争中,为化学传递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后的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重要研究开辟了新的生长点,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在冯德培院士1988年应邀为《神经科学年度评述》(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写的卷头文章“回顾前瞻”(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中,他把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现高频神经电刺激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引起的接头抑制和接头周围局部肌肉收缩。

在最初的实验中,他发现给予蛙缝匠肌标本的含神经端以逐步增高至2kHz 的强直电刺激时,随着刺激频率的升高,记录到的肌肉收缩张力呈现明显的周期性逐渐减小又逐渐增大现象,而且电刺激神经时该现象更为明显,但对标本无神经端的同样电刺激(仅刺激肌肉)并不呈现这一现象,表明神经的高频电刺激对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有抑制作用。

进一步电刺激神经结合电刺激肌肉的无神经端实验显示,一定频率的高频电刺激神经可以抑制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收缩。

中国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

中国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

中国生理学奠基人林可胜中国生理学奠基人之一。

福建厦门人。

1897年10月15日生于新加坡,1969年7月8日卒于牙买加。

幼年在爱丁堡读书。

1919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讲师。

192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爱丁堡分会会员。

1924年赴芝加哥大学进修,在生理学家卡尔森教授实验室与艾维合作,进行胃液分泌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

1925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教授。

1935~1937年为协和医学院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执行院长职务。

1932年在抵抗日寇侵华的喜峰口战役中,他曾带领医疗队去战地救护。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又参加了西南大后方的红十字会工作,并在贵阳建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和规模颇大的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提高了卫生人员的医疗水平。

抗战结束后,他将各军事医学院校及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改组为国防医学院,同时还筹建了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

他于1949年赴美,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任教授,与艾维再度合作,进行消化生理的研究。

1950年任内布拉斯加州的克莱顿大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系主任教授。

1952~1967年任印第安纳州迈尔斯实验室医学科学研究室主任和高级研究员,致力于痛觉生理和镇痛药物的研究。

1920~1936年间,他在消化生理方面,共发表论文近50篇。

他发现进食脂肪可抑制狗移植小胃的胃液分泌,认为这是由于通过血液传递的某种物质实现的,命名这种物质为肠胃素。

1956~1969年间,他结合镇痛药物的作用,进行了关于阿斯匹林镇痛作用的研究,共发表论文约20篇。

他证明阿斯匹林能阻断传递痛觉的感觉神经末梢的冲动发生。

由此认为阿斯匹林的镇痛作用是在外周,而吗啡的作用则在中枢。

他于1926年发起成立中国生理学会,并担任新创办的《中国生理学杂志》主编,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时才中断出版。

他除在协和医学院培养了大批学生外,还培养了不少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生,促进了中国许多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及研究机构教学、科研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维还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 这一概念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 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 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血液从心脏排入 主动脉。但是540磅远远超过了一个正常的整个体重,甚 至更加远远地超过了血液本身的重量。因此哈维似乎明 显地认识到了等量的血液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提出这 一假说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掌 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
➢ human physiology), 许多动物的生 理过程与人相似。
➢ 主要内容:不同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功能及其相互协 调;功能调节机制;机体如何适应环境
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整体水平:整合生理学(integrative physiology)
in vivo (在体) (二)器官和系统水平: in vivo, in vitro(离体) (三)细胞和分子水平: 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
第一章 绪论(Introduction to Physiology)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生理学的任务
➢ phys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 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Physiology is the science of studying 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and its mechanisms in biological body. For example: why can heart automatically beat?
半个世纪之后,哈维医生决心弄清人体血液的奥秘。他系 统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情况: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医生、解 剖学的创始人赫罗非拉斯,最早把静脉与动脉区分开来;公元 前2世纪,盖仑提出了血液流动的理论;15世纪,著名画家、 医生达·芬奇,通过解剖,发现并提出了心脏有四个腔的理论, 以及维萨里与塞尔维特研究的成果。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开 拓了哈维的视野。然而,他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并不迷信权 威的理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怀疑权威的理论,他喜欢 “会消失的呢?”等等。
William Harvey(站立者)正在给查理一世国王显示羊的心脏
哈维在不同的动物解剖中发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他 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 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 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他 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 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②心脏给血液加热;③动脉里充满了空气;④心脏产生 “元气”;⑤静脉和动脉血都有涨有落,有时向心脏流入, 有时从心脏流出。这种错误观点延续了几百年。 1800年前,古罗马神医盖仑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 人血管里流的是血。这一观点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 体四周。 盖伦曾亲自做过大量的解剖,也对心脏和血管做过细心的研 究,但是却从未想到血液会循环流动;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 于是人们1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不许怀疑。
哈维他一生中写过大量的科学论著,但是只发表了《心血 运动论》和《论动物的生殖》两书以及几封为《心血运动论》 辩护的公开信。其中1628年,发表的划时代著作《Heart and movement of blood》(中译名《心血运动论》),这 是第一本基于实验的生理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 同时也奠定了哈维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哈维在书中明确指出,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出而同时静脉 把血液输入心脏。由于没有显微镜,哈维无法看到毛细血 管——血液从最小的动脉输入静脉的微小血管,但是他却正 确地推断出了它们的存在(哈维去世几年以后意大利生物学家 发现了毛细血管)。
为了证明人的血液循环也与动物一样,他还在人身上 反复地实验。他请了一些比较瘦的人(容易在身上找到 血管)。他把那些人手臂上的大静脉血管用绷带扎紧, 结果发现靠近心脏的一段血管瘪下去,而另一端鼓了起 来。他又扎住了动脉血管,发现远离心脏的那一端动脉 不再跳动,而另一端,很快鼓了起来。证明完全与动物 的血液循环是一样的。他在书上告诫人们:“无论是教 解剖学或学解剖学的,都应当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当 以书籍为依据;都应当以自然为老师,而不应当以哲学 为老师。”
16世纪,比利时医生维萨里认为盖仑的理论是错误的。不 久,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便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 的看法,这两位巴黎大学里的同学,相继向权威盖仑进行挑战。 但是他们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 被判处死刑。塞尔维特由于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触犯了西 班牙教会,与1553年10月,在日内瓦被当作“异教徒”,活活 烧死。这两位医生为了研究人的血液循环,向权威挑战,献出 了宝贵的生命。
分子生理学(molecular physiology)
分子水平向整体水平的回归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理学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 过实验获得的。英国人哈维是近代生理学的奠基人。
William Harvey (1578-1657)
哈维创立血液循环理论的故事
血液循环理论来之不易。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①食物在心脏内转变成血液;
他决心像伽利略一样,通过实验,去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
纱。他首先拿动物开刀。他认为动物的血液与人有着相似之处,据 他的笔记记载,他一生共解剖过动物的种类多达40多种。他解剖过 许多大动物,通过解剖,终于发现心脏像一个水泵,把血液压出来, 血液便流向全身。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开 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 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 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 里的血压在升高。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 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 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 流向心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