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世界闻名(故事)
“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国酒茅台的故事

“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国酒茅台的故事1915年的春天,茅台酒的醇醇酱香飘出了国门,飘到了遥远的美利坚,飘醉了全世界的人们。
那枚如今早已成为古董却仍闪耀着傲人光芒的奖牌,无声的宣告着茅台的光荣与梦想,铭刻着90年前的世纪震撼。
“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的传奇应从一个世纪前说起……举国振奋的赛事巴拿马运河地处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运河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要塞通道。
1880年1月1日,法国“全球巴拿马洋际公司”宣布正式开工挖掘巴拿马运河,后因流行病发生,加上财困难,工程于1889年停顿,1901年美国获得开凿、经营、管理巴拿马运河的特权,运河于1914年竣工,1915年通航。
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建成通航,美国国会在1912年初通过决议,1915年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国际博览会。
1912年3月,北洋收到了当时美国总统塔夫托发来的参加博览会的邀请书,接着,美国又特派了专员来到中国“劝导中国商赴赛”,在一系列的宣传和广泛传播下,中国方和间对巴拿马博览会都有了强烈的反响,都纷纷认为这是中国各界进行观摩、学习、与世界交流的好机会。
在全国上下的这种共识和一片呼声中,北洋在1913年5月的时候,作出了参展决定。
于是,为了中华族的形象与荣誉,举国上下奔走忙碌,这即将举行的博览会仿佛在当时混乱的时局里注入了一股凝聚人心的力量。
当时中华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批示,由工商部、农林部、教育部、财部负责筹备博览会的有关事项,并成立了“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编订有关的办事章程和中国赴赛展品的分类方法,以及联络并动员各省筹办参展产品;而各省也先后成立了“赴赛出品协会”,负责征集本地的优质产品。
筹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展开,关心中国实业的各界人士纷纷对此献计献策。
当时的报纸、杂志也把筹赛的事情作为新闻的热点,争相报道。
筛选展品方面,本着凡是能体现中国国格,增添中国荣光的产品,要大力倡导参赛;凡是粗劣、陋俗以及带有国耻的商品,一律不准许参展的原则,来自全国19个省,由各机关团体出品或著名出品家出品的10余万种参赛物品,陆续通过审查。
白酒小故事

白酒小故事白酒是中国特色的酒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酒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
下面为大家分享几个有趣的白酒小故事。
故事一:茅台酒的来历茅台酒被誉为中国白酒中的“国酒”,闻名于世。
关于茅台酒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的茅台镇盛产一种叫做“绍兴花雕”的酒。
之后清朝时期,该酒逐渐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的“茅台酒”,并成为官方酒款。
茅台镇的老酒厂早在1951年就成立了茅台酒厂,而后的茅台酒也自此名扬中外。
茅台镇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地处长江上游,四面环山,土壤肥沃,这一切都为茅台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故事二:黄酒的产生与发展黄酒是中国传统酒类中的一种,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据说当时中国的古色古香的宫殿建筑都是由黄土和黄麦做成的,所以当年酿酒时,黄土和黄麦两个原料被用在一起酿制酒类,被命名为“黄酒”。
黄酒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的食品文化中,它在中国北方尤为盛行,并作为早晚奶茶的必备调料之一。
现如今,随着食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黄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黄酒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故事三:白酒的制作工艺白酒的酿造工艺是非常严谨的,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制作出一瓶瓶质量优异的白酒。
首先,需要用上好的大米和高度糖化的小麦作为酿造原料,通过水洗、捣渣、浸泡、糖化等多个环节进行酿造。
在酿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特制的器具和容器,将各个酿造物料进行装填,加上适量的天然酵母,然后加热蒸汽慢慢浸泡,让酒庄里充满香气。
酒中的香味和醇厚,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目前中国白酒在制作工艺上也不断的进行改进,酿造出了让人舌齿留香、感受深厚的经典名酒。
以上就是中国白酒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白酒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美妙的口感,也是独特的文化体验。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白酒的魅力还会在更多的人群中得到传播和推广。
神仙眷顾中国酒文化中的神话传说

神仙眷顾中国酒文化中的神话传说酒,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酒文化中,隐含着许多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故事。
这些神话传说使中国酒文化更加神秘、丰富和有趣。
以下将介绍几个关于神仙眷顾中国酒文化的神话传说。
1. 神农尝百草相传,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医药圣人,他发现了许多草药的功效,并将之应用于治病。
据说,神农尝试了百种草药,并通过品尝这些草药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功效。
在这些草药中,神农氏发现了酿造美酒的原料,进而创造了酿酒的方法。
他将谷物发酵后制成酒,并将其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这就是中国酒文化中酿酒的起源。
2. 王母娘娘赐酒王母娘娘是中国神话中的重要角色,被认为是女儿国的君主,位列仙界高位。
她既是长寿和美丽的象征,又是赐福和寿命的象征。
相传,王母娘娘经常给仙界的神仙们赐予神酒,以表扬他们在人间施行善行。
这种神酒被视为圣洁、无比珍贵的饮品,只有神仙们才有资格享用。
这个传说使中国酒文化中的酒象征着神圣的力量和祝福。
人们在特殊的节庆或仪式上会饮用酒,以庆祝与神仙的联结和得到祝福。
3. 伏羲与女娲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传说人物,也被尊为天地始祖。
他们被认为创造了人类,并传授给人类文明和智慧。
据说,伏羲教会人们耕种、养生、制造工具等方面的知识,并发明了八卦和六十四卦。
而女娲则创造了人类,并教导人们制造、酿造等技术。
这个传说与中国酒文化的联系在于,在伏羲和女娲的教导下,人们学会了种植、收获和加工谷物,从而创造了酿酒的方法,推动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4. 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嫦娥因误食仙丹而飞升月宫的传说。
据说,嫦娥在月宫中生活了许多年,而月宫中富含着令人陶醉的美酒。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供奉美酒和美食,以纪念嫦娥的传说,并向月亮祈愿。
这个传说使得酒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融入了人们对月宫和嫦娥的崇拜,增添了中国酒文化的神秘和浪漫。
总结:中国酒文化中的神话传说赋予了酒更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茅台酒一摔成名的故事

茅台酒一摔成名的故事
茅台酒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酒之一。
茅台酒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是贵州省茅台镇出产的一种高度浓香型白酒,以其独特的口感和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
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在茅台酒成为名酒之前,它曾经有过一段惊险的经历。
说起茅台酒一摔成名的
故事,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意外事件开始讲起。
当时,茅台酒收购站的工人们正在进行装运茅台酒的工作。
一个工人在搬运酒坛时不
慎滑倒,手中的酒坛瞬间掉落在地,酒坛破裂,泥土和酒液混合在一起,弥漫着香气。
工人们看到酒坛破了,赶紧跑去汇报。
此时,工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用竹筒从泥土
中取出混合着酒液的泥沙,将其捏成团,晾干后燃烧,就可以得到纯净的酒。
他们这样做了,结果很出乎意料,这种酒居然比平常的茅台酒更加浓郁,香气更加迷人,口感更加独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经过专家的评鉴,这种酒被确定为“一坨泥出倾国”的茅台酒。
茅台酒这个品牌也因
此一举成名,成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代表。
让茅台酒一摔成名的故事更加传奇的是,这个故事没有局限于中国,它还走向了国外。
当时,一位外交官在集市上看到一瓶崭新的茅台酒瓶,心想这瓶酒一定不如故事中的“一
坨泥出倾国”好喝,于是他购买了一些泥和茅台酒,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尝试着复制这种
神奇的茅台酒。
结果,他成功了,他用这种方法生产出了一款味道非常好的酒,后来成为
了英国王室的御用酒。
茅台酒的一摔成名,不仅证明了中国工人的智慧和勤劳,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
广度。
茅台酒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自豪的重要标志。
白酒品牌故事

白酒品牌故事一、引言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白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象征着团圆、庆祝和友谊的文化象征。
本文将带您了解一些知名白酒品牌的故事,揭示其独特的品牌魅力和文化背景。
二、茅台酒的传奇茅台酒是中国最有名的白酒品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贵的白酒之一。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茅台镇的酿酒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茅台酒才真正成为中国的顶级白酒品牌。
在此期间,茅台酒多次荣获国内外的奖项,成为中国酒业的代表。
茅台酒的品牌故事源于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优质的原材料。
茅台镇地处贵州省,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茅台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茅台酒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使用高质量的糯米、小麦和优质的泉水作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酿造而成。
茅台酒的特点是香气独特、口感浓郁,风味纯正。
茅台酒的品牌故事还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茅台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茅台酒通过与茅台镇文化的结合,打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茅台酒的品牌故事不仅仅是酒的故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五粮液的传承五粮液是中国另一家知名的白酒品牌,也是中国最早的白酒之一。
五粮液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五粮液酒已经享有盛誉。
然而,五粮液真正成为中国顶级白酒品牌是在20世纪80年代。
在此期间,五粮液通过技术改进和品牌推广,成功打造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五粮液的品牌故事源于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传统的酿酒技术。
五粮液采用五种不同的粮食作为原料,包括高粱、大米、小麦、玉米和糯米。
这种独特的配方使得五粮液的口感更加醇厚,风味更加独特。
五粮液注重酿造过程中的细节,经过多次发酵和蒸馏,以确保酒的质量和口感。
五粮液的品牌故事还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五粮液所在的宜宾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酒中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经典故事

酒中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经典故事酒中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中国拥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至今,中国酒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经典故事,这些传奇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领略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神农饮酒——酿酒术的起源追溯至远古时代,中国的酿酒术便已有了萌芽,而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了酿酒的技艺。
相传,神农氏在饮酒过程中发现了酒的甘醇之味,被其所折服,从而将酿酒术传授给人间。
神农饮酒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开端,也为后来酿酒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仙鹤传言——酒的荣耀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常以仙鹤作为自己的象征,因为仙鹤被视为神仙之物。
而在酒文化中,仙鹤也有着与之相承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文人雅士酷爱酒,他的饮酒之道是饮至“半酣”之后,便将余酒斟入瓶中,留待次日饮用。
某日,他的瓶内突然出现了一只仙鹤,仙鹤举止优雅自若,仿佛在品味着瓶中的酒。
这一故事传遍后世,使得仙鹤成为了酒文化中的荣耀象征。
三、《离骚》——酒的豪情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离骚》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这首诗里,屈原畅怀吟咏,借酒发泄自己的心情。
他深情地描绘了自己的流亡之苦、对祖国的思念、以及对事业的追求。
这首诗表达了屈原独特的心境和充满豪情的气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通过饮酒舒发情感的传统。
四、杯盏交错——酒的交际古人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即在知己的陪伴下,千杯酒也显得不够饮。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以饮酒为契机,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封建社会中,酒宴往往成为政治和商业交往的重要场合。
人们举杯邀饮,表达友谊,加深感情,这种酒的交际方式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延续。
五、白酒之乡——酒的艺术中国有着悠久的白酒历史,而贵州省的茅台古镇便是白酒之乡的代表。
茅台酒被誉为“国酒”,其酿造工艺已有数百年之久。
据说酒坊内的泥土需从特定的地方取得,使用特制的“酿泥”,保证酿造出独特的风味。
《国酒》解说文案_《国酒》茅台英雄史诗 酒魂流传千年

《国酒》解说文案_《国酒》茅台英雄史诗酒魂流传千年中国剧情电影《国酒》,于2016年上映,由宋江波导演,王青伟编剧,影片讲述了讲述的是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之后,酒业代表曹、程两家烧坊在乱世之中上演的纷杂争斗故事。
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后,贵州小镇茅台成为不少历史大事件的舞台,经过以大酒师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两代茅台人的努力,茅台酒终于有幸在1949年成为新中国开国宴会的国酒。
ZH-CN X-NONE 一曲甘凛悠扬的黔北风土民谣,一首壮烈激昂的茅台儿女英雄史诗,一个流传千年的茅台烧春古镇,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又细腻淳朴的千年酒魂。
从没想过,以茅台酒文化为线索的影片《国酒》,竟有着如此厚重的民族史诗感,流传千年的酒魂文化通过黔北茅台镇的曹、程两家的恩怨和情谊娓娓道来,融合着革命长征年代的大时代背景,让茅台酒魂更加深邃、厚重,如同醇厚的老酒源远流长。
一曲酒魂,两大家族,三个热血青年,串联起了大时代起落沉浮。
《国酒》用类似纪录片的温暖镜头,展开了茅台镇的晨钟暮鼓。
故事的开头,有一种类似沈从文《边城》的安逸和美好。
民初清末的1915年,茅台烧春酒获得了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
从那时候起,茅台烧春酒的荣耀就是整个镇子的尊严所在。
或许,尊严和荣耀重要,但酿酒人的坚守更重要,所以才有了那句“我酿的是酒,要一张证书做什么?”的感慨。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两大家族虽曾为金奖给谁的事儿起过龃龉,但国难当头的时刻,却始终相互扶持,与家国的命运同舟共济,相守一心。
当个人的命运被时代所戏弄,茅台儿女们却用自己的人生哲学诠释了生命的韧性。
曹家的老大因为醉酒无法传承祖业,一心想着追随红军而去,却被心性更野的老二怀远灌醉了酒,穿着他的军装顶替而去。
父亲被迫传业于怀仁,命运的捉弄也让怀仁这位大哥娶了原本给怀远定下的妻子。
他们也曾想过挣扎,逃脱,可是茅台女儿,嫁的不是谁,是酒。
这就是宿命。
这样的错过和美好,也曾在很多人熟悉的《珍珠港》中浪漫上演。
白酒品牌故事

白酒品牌故事白酒是中国传统的烈酒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每个白酒品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品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也是品牌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为你介绍几个知名白酒品牌的故事,让你更加了解这些品牌的背后。
一、茅台:传承千年的国酒茅台酒是中国最有名的白酒品牌之一,也是国酒的代表。
茅台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这里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
茅台酒的故事始于明朝,当时的茅台镇已经有了酿酒的传统。
清朝时期,茅台酒开始走向繁荣,成为了皇家贡品。
20世纪50年代,茅台酒被列为国家专供酒,成为了中国的国酒。
茅台酒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传统的酿酒技术。
茅台酒采用高粱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酿造而成,其酒体醇厚,香气独特。
茅台酒还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塑造,秉承“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二、五粮液:百年品牌的传奇五粮液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也是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白酒之一。
五粮液的故事始于公元1428年,明朝时期,当时的官府为了庆祝皇帝的生辰,特别酿制了一种以五种粮食为原料的酒,这就是五粮液的起源。
五粮液的酿造工艺独特,采用了传统的坛泡工艺,经过多年的发酵和陈酿,酒质纯正,口感细腻。
五粮液的品牌发展历程中充满了传奇色彩。
五粮液曾多次参加国际酒展,并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成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代表。
五粮液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投入巨资支持教育、环保等领域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洋河: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洋河是江苏省的一家白酒品牌,也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洋河酒的故事始于公元1949年,当时的洋河镇已经有了酿酒的传统。
洋河酒的酿造工艺独特,采用了传统的窖藏工艺和现代的酿酒技术相结合,使得洋河酒的口感独特,香气浓郁。
洋河酒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包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洋河酒还积极开展文化推广活动,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酒世界闻名茅台酒与中美友谊1971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访华,访问期间,周恩来总理请美国客人品尝茅台酒,基辛格不禁为茅台的醇香所倾倒,连饮数杯,且谈笑风生。
席间,基辛格博士与周总理商定,在巴黎建立中美秘密联络渠道。
我国派驻法大使黄镇担任中方联络代表,美方联络员则是驻法武官沃尔斯将军。
1971年7月19日上午8时半,沃尔斯如约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双方互致问候后,黄镇大使请沃尔斯喝茶。
沃尔斯从未喝过地道的中国茶,那淡淡的、微妙的茶香使他连声赞叹。
黄镇大使介绍说:“这是茉莉花茶,既有茶的清香,又有茉莉花的浓香。
”沃尔斯接过话头说:“听说基辛格博士在北京喝了一种50多度的烈性酒,很香,两种香味有什么不一样吗?”黄镇笑道:“完全不一样,你尝到的是茶香,基辛格博士尝到的是酒香。
酒的名字叫茅台,是中国最享盛名的白酒,产在我国西南贵州,那里的水质特别好,酿造工艺又很独特,虽然度数高,但喝了不会上头。
”沃尔斯说:“怪不得基辛格先生会那么喜欢,他回去逢人就夸,为贵国的国酒做免费广告。
”黄镇说:“有机会请你喝酒,到时你自然就会比较出两种香味的区别。
”沃尔斯说:“我虽然不喜欢喝烈性酒,但很乐意尝尝茅台酒。
”数日之后,基辛格博士访问法国,借机拜访了中国驻法使馆。
为避人耳目,美方从车行租赁了一辆不带外交牌照的轿车,由沃尔斯亲自驾驶。
基辛格先生坐在后座,带着一顶法式帽子和墨镜,帽檐压得低低的,神秘地微笑着。
中国大使馆为基辛格的此次拜访作了精心的准备,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国务卿的至爱——茅台。
宾主双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基辛格笑着对黄镇说:“美国总统决定将中美关系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上。
”黄镇大使表示:“非常高兴,中国政府同样有着在新的基础上发展中美关系的愿望。
”话毕,双方举杯共饮,祝愿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和改善。
基辛格呷了一口酒说:“很高兴又喝到茅台酒了。
”他告诉黄镇大使,他特别酷爱中国菜和茅台酒,又提及上次秘密访华期间,与周总理共饮茅台的情景,他幽默地说道:“我们俩都喝了好几杯,只是不知道周总理的杯子里装的是茅台还是白水。
”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黄镇接着问沃尔斯对茅台酒的感受。
沃尔斯红光满面地笑道:“噢,确实不一样,这种香味可以摄人心魄。
这不是人间的,而是天使的香。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从此巴黎秘密渠道改为公开联络渠道,直到我国驻美联络处建立为止。
沃尔斯调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临行前来向黄镇大使辞行,黄大使特意送他一瓶茅台酒留作纪念,他指着酒瓶上的飞天图案上说:“我送你飞天,并祝你步步高升。
”沃尔斯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幽默地说:“我感到为难,我回去以后是把它珍藏,还是把它喝掉?”黄镇大使耸耸肩说:“或许,你可以和朋友们一块分享,它是中美两国建交的见证,也是友谊的见证。
”沃尔斯摇摇头笑道:“噢,不,也许在跟朋友们分享之前,我已经忍不住偷偷把它喝了。
我现在爱喝烈性酒了,但只限于茅台。
”外事活动中茅台酒的故事在外交宴请活动中,喝茅台酒是司空见惯的事,因而外交往往会与茅台酒结下不解之缘。
我到外交部后,一直做礼宾工作。
礼宾工作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操办国宴和其他重要宴会。
40年来,我经历的这类宴请不计其数,因而亲眼看到外交名人喝茅台酒的场面很多。
关于他们与茅台的故事,我就从见得比较多的周恩来、乔冠华、韩叙说起。
周总理的君子风度1965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入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到1976年1月周总理去世,在十来年的时间内,有幸多次亲历周总理主持国宴的场面。
他老人家在宴席上畅饮而又不失礼仪的翩翩君子风度,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周总理酒量大,这我早就听说过。
1954年4月,他出席日内瓦会议经过莫斯科,赫鲁晓夫为他举行隆重的欢迎宴会。
在当时中苏友好的气氛中,总理面对苏联领导人一杯一杯的敬酒,来者不拒,诚实干杯。
苏联名酒伏特加劲很大,总理支持不住,最后喝醉了,呕吐一地,说话也有些失控。
酒醒后,他很后悔,认真地做了自我批评,为此还专门向中央汇报了当时的情况并作了深刻检讨。
毛主席安慰总理说,多喝几杯是常有的事,幸好没有发生什么政治错误,以后喝酒注意节制些就行了。
据说,自那次以后总理再没有喝醉过。
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周总理喝茅台是1967年,那是在欢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国宴上。
总理在“文革”中日理万机,忙得寝食俱废,但办事从不马虎。
他在国宴上陪同外宾喝酒也很认真,很有风度。
听总理说,既然喝,就不能只是应付人。
当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不能勉强,尤其不能喝多失态。
那时国宴在大会堂二楼大宴会厅举行,规模比现在大。
作为国宴,那时的重要标志是上茅台酒。
一瓶茅台大约可斟25—26杯。
盛茅台酒的酒杯是各种酒杯中最小的那种,斟满大约有4钱。
按照当时的礼宾习惯,外国驻华使节夫妇也应邀出席国宴。
因此,在国宴上总理除同国宾及其陪同人员干杯外,还常常走到使节席,同各国使节干杯。
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总理接近外国使节,同他们谈话、做工作的好机会。
每当总理离开座位同客人干杯时,礼宾司同志、译员、宴会服务人员,都紧跟在总理身旁,各司其职。
礼宾人员引导并给总理介绍客人,译员负责翻译总理同客人的谈话,服务员不时斟酒。
我看到,每当总理与客人互相敬酒时,总要规规矩矩喝上一小口,而不像别人那样,只是做做样子,并不真喝。
我听服务员说,几十桌的宴会一圈走下来,总理总要喝干10多杯茅台,算起来差不多有半斤左右。
有一次,大家担心总理喝酒多,伤身体,想用水代替酒,受到总理批评。
总理说,这是在我们的国宴上,怎能拿水骗人!而到1974年以后,总理身体越来越差,酒绝对不能喝了,碰杯时,只举杯,不喝,但他会如实向客人说明情况。
很多来访贵宾对茅台赞不绝口,总理常指示礼宾司,在贵宾房间放上几瓶茅台,或者送一些茅台让贵宾带回国。
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喜欢我国茅台,每当他生日时,周总理都会让人送去茅台祝贺。
非洲友人的“茅台情”茅台酒系酒中极品,国之瑰宝,享誉中外。
它是餐桌上的美酒,又是馈赠的佳品。
亲朋相聚,举杯畅饮,使人神清气爽,平添许多欢乐。
将其收藏摆设,让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我们这些终身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饮茅台,送茅台,开展"茅台外交",使我们结识和深交了许多国外朋友,同他建立了真诚而深厚的友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前几年我在非洲津巴布韦工作,在众多的朋友中就有两位与茅台酒有着特殊的情缘。
一个是津国民议会议长穆南加格瓦先生,另一位是津国防军司令奇温加中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都曾在中国南京某高级军事学院学习军事。
该学院领导在举行欢迎宴会时,请他们品尝了茅台酒。
香醇味美的酒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两人就有了喜欢茅台的爱好。
他们说不好"茅台"两个字的中文,就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火水',意思是像火一样的水,喝了让人精神振奋。
在中国的学习结束后,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在津民盟和穆贝的领导下,为争取津巴布韦的解放和自由英勇战斗。
1980年津获得独立后,两人分别在政府和军队中出任要职,但始终同我驻津历大使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来往。
大使们都知道他们对中国的茅台酒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每逢邀请他们来使馆和官邸做客时,总要同他们共饮几杯。
每逢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们在中国度过的美好岁月,还不时风趣地对主人说:喝了"火水",会给人以活力,让人更勇敢,更有激情。
赶上圣诞新年或登门拜访时,大使和武官也不忘带上一两瓶茅台酒送给他们作为礼物,祝贺节日,致以问候。
他们常常会用中文连声说道:"谢谢!谢谢!"发音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友好的感激之情却是真诚的。
我在任的3年中,奇温加将军夫妇经常邀请我和武官夫妇去他的郊外别墅做客,每次他和夫人除了请我们品尝他们自制的中式美味佳肴外,总会带我们参观家中的工艺品和各种美酒。
在琳琅满目的摆设中,中国的工艺品和酒的数量最多,而摆在最显要位置的就是他特别喜欢的"火水"。
将军还会娓娓给你道来它们的来历,是何时何地哪们中国朋友赠送的,其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和茅台酒的偏爱溢于言表,使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茅台庆贺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16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要开始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
建国以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联还是第一次来访华,这一重要的来访,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人们见证着这一时刻的到来。
首都机场的航站楼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与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先生第一次握手。
邓小平同志说:“三年前我就期待着与你见面,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希望你这次访华能使中苏两国的友谊更有深度,并希望你来到中国就像来到自己的故土一样。
中国是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如果阁下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待上几天,我倒是非常有兴致陪你去看一看巧夺天工的美景,品一品中国地道的美酒。
”“能够来到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能够和中国的伟人您会晤,是我一直都在期待的事情,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戈尔巴乔夫不无感慨地说,“我也非常希望您能到我们苏联去,我们苏联人民会用我们最热情的待客之道欢迎您的,用我们苏联人民最喜爱的美酒伏特加招待您。
”数万盏摄像灯一起对准邓小平同志和戈尔巴乔夫同志,对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会晤,新闻媒体的记者怎么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呢。
在中南海的钓鱼台国宾馆的宴会大厅里,这里洋溢着欢乐、融洽的气氛。
中苏两位领导人正在畅谈两国现在及将来的发展合作趋向,祝贺中国即将收回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及领土,并支持台湾是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邓小平同志将这次会晤总结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从此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会晤结束后,邓小平特设宴款待了戈尔巴乔夫。
对于这次宴会上的用酒,邓小平同志还是颇费了一番心血的。
在选用什么酒上邓小平也是最关心的,也是亲自来抓的。
苏联人喜好烈酒,那种伏特加的烈也让苏联人民引以为自豪。
这次的中国之行,这次的设宴上,要给苏联访华领导人一个全新的口味,那就是国酒茅台。
“为了庆贺两国关系正常化,今天我们特别准备了国酒茅台。
”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使两国领导人举起了酒杯同庆。
席间,小平同志还热情洋溢地向苏联友人介绍其茅台酒来了。
茅台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县茅台镇,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为了保证质量,茅台酒厂严格把握制作、包装、保存等多个环节,茅台酒用的是赤水河水,当地政府对该河流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
茅台酒香而不艳,在酿造过程中从不加半点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