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合集下载

林语堂有感

林语堂有感

林写做人,主要还是推孔孟,也兼老庄,这个其实正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说,尤其得到林大师的推崇。孔子讲怎么说君子,讲礼仪;孟子讲怎么做大丈夫,讲仁,智,勇,这些,都是后世所欠缺的,当下风气败坏,恐怕终究是要重拾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1、 林语堂"闲适体"散文的特色。
冬日暖阳里,看林语堂先生一篇《秋天的况味》,呵呵,秋天,文人骚客描写得不要太多太滥了哦,就边我也忍不住在秋天金灿灿的梧桐树下下酸溜溜地来上两句。他是怎么写的呢?与他的挚爱“烟”联系在一起,“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呵呵,我在想,他喜欢的这种感觉是否与我在秋冬的时候泡杯香浓的咖啡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当我一小口地抿一点咖啡,让那种香在口舌间萦绕的时候,在我浑身都无比畅意的时候,我也会有过如此之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我欣赏这种健康的心态,这比那种望着一片肃杀的萧瑟而心生悲伤要健康得多,也美丽得多,当然那种感觉也可有,可以抒发,但不宜常常陷在这种悲观失落的情绪里,与已不利。
最后,林语堂顺笔提及了秋与女人的美。我从来都不认为年轻就是最美丽的,我从不这么认为。所以我对自己的容貌向来都不是那么十足地关心,起码没有一般女人的热心。美容是不想去做的,一来觉得浪费时间,二来自己的脸蛋儿被别人搓捏着这个人又不是一个自己爱的男人感觉不甚妙。女人,每个年龄都会有每个年龄的妙处。年轻的二八时节那种青春,那种阳光,那种吹弹可破的白里透红自然是美不胜收的,套句庸俗的比喻,似那朝阳,热情扑面。可谁说三四十岁的女人就应老得嘁嘘青春不在呢?三四十岁的女人那种成熟的稳定、安然的笑容是无论如何小丫头们是学不来的。关键是女人自己不要自怜自哀,自己如果可怜自己,还怎么叫别人不同情你呢?谁又能说白发老妪脸上笑开的菊花般的皱纹不是一种美呢?我认为那就是美,美得无人能及!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 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之《论读书》静水微啊今年寒假的冬天异常的寒冷,于是每每于阳台晒晒太阳,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的冲动。

大师果然就是大师呀!读后有点滴心得,赘述如下。

一、自由地读书,持怀疑态度地读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

”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大师说的读书是自由读书。

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人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会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

二、读书须求气质相合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

这就是所谓的“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

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

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三、读书要顺其自然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

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

【最新推荐】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篇-精选word文档 (6页)

【最新推荐】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篇-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3篇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

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

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欢迎阅读!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一)无独有偶。

二十一世纪初叶,人心的浮杂,与百年前的五四时期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一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很多东西被暂时遗忘或遗弃,有人遂惊呼:“文学死了!”孤独的现代人无所适从。

小孩们将目光投向论坛投向网络游戏,投向超女超男。

女人们将目光投向韩剧,投向争端不休的宫庭戏。

读书人则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投向众多大家名师的不朽经典,以求内心的平和、人性的滋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林语堂经典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就是滋养性灵的一册好书。

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线条式地刻录出其不平常的人生轨迹与思想历程,读来令人眼前一亮。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既有东方的机智又有西方的思辩,时代赋予他们古朴的性灵与现代的奔放。

他们的作品,以经典的姿态被一再地翻英流传,长盛不衰。

尤其是那年代的一些优秀散文作品,更是跨越了语言和时代的界限,迸发出瑰丽无限的生命力。

少年时,我们曾沉浸于徐志摩的华艳、朱自清的清幽、郁达夫的沉郁、鲁迅的锋利;中老年时,却更喜欢林语堂的闲适、周作人的冲淡,当你对官场商场职场情场人场冲突厌倦了,读到林语堂们的文章,恰如喧嚣急驰的列车上偶遇久违的儿时故旧,不能不心生感怀与亲切。

林语堂主张:“文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亦无官样道德,多推心置腹,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集》之读后感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黄琳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他会从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并透出哲理。

并且在读他的散文后,可以看出他是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

而正是他使用的文字幽默、轻松和自然流畅,使得他的散文独具一格,让人喜爱。

其中一篇《论解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轻松下来。

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

古代名人,常有这样的度量,所以成其伟大。

古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妇,他有解嘲方法,说娶老婆有如御马,御马没有什么科学,娶个悍妇,于修身养性的工夫大有帮助。

有一天家里吵闹不休,苏氏忍无可忍,只好出门。

正到门口,他太太由屋顶倒一盆水下来,正正淋在他的头上。

苏氏说,“雷霆之后必有甘霖。

”真亏得这位哲学家雍容自若的态度。

豁达是幽默中蕴含着的一种重要品质。

自我解嘲就是用言语或行动不失幽默地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

,说白了就是当我们在生活中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不良的情绪,为了消除或减轻内心的苦闷和烦恼,有意丑化得不到的东西,我们就会自己编造一些“理由”,进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

其实我认为自我解嘲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生活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也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与其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如放松一下绷得过紧的神经,来点自我解嘲。

就如同那只拿不到葡萄的小狐狸,他已经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想要得到高墙上那串葡萄,可是并没有如愿以偿。

于是它便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况下,只得吃酸柠檬却硬说柠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东西。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有点可笑“可笑”,但奇趣搞笑要告诉大家实际上却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

可帮助我们松动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使自己失望、不满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让我们能够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山中问答》读后感

《山中问答》读后感

《山中问答》读后感《山中问答》是一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涵盖了他旅居山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深刻感悟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智慧。

整个散文集以山为背景,作者以自然景观和山水之间的对话形式来展现他的思考和领悟。

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山水诗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生的问题,并给予读者启示。

作者通常以一个疑问句为开头,然后通过对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引发读者产生共鸣和深入思考。

《山中问答》中的文字简洁而优美,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出山峦的壮丽和山水的变幻。

同时,他善于将自然的景观和人生的哲理相结合,通过对话形式将思考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我深深被吸引。

《山中问答》中的问题和答案往往触及到我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困惑。

例如,作者通过与大海的对话,回答了“我们是谁?”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他说大海是拥有广阔胸怀的母亲,我们是她的孩子。

这个简单而深刻的答案让我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另外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山灵与主人》。

作者通过与一棵古树的对话,向读者传达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树木作为大自然的生灵,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感知。

通过与树木的交流,作者表达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这启示了我要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除了探讨人生哲理,作者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谈及了友谊、爱情、家庭等话题。

这些问题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与山水的对话,作者深入探讨了这些话题的本质和意义。

这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并尝试去改进和提升。

总之,通过阅读《山中问答》,我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它提醒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三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三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

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

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

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分页标题#e#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

“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范本(二)很难想像一位健康的人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他的内心会遭受怎样的打击煎熬?一蹶不振亦或是从此更坚强?健全的人任凭所有的想像,也依然无法描述那些突遭不幸人的痛楚,翻开《我与地坛》,让我们与作者一同来感受那段曲折的心理历程。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1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

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

书里许多文章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一文。

《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认为人类的快乐是享受。

人的一生就是给自己制造最大的快乐。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的一生,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我认为快乐分为两种:一是享受,二是工作。

享受中的快乐是很普遍的,它能给人轻松,使人避开烦恼,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觉等等。

工作中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他们一般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成功地把生活与快乐结合在一起。

比如画家,他们不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累赘。

他们的作品既可以为他们创造画画的乐趣,又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这种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但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报。

光阴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人生的基础,将来你才会收获更大的快乐!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2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学识渊博,见识深奥而广泛,以前在学中国现代文学时也读过他的几篇作品,泛泛而读,印象不是太深。

这次仔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秋天的况味》,才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幽默诙谐,让人能始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去看完每一篇文章。

他的观点我不全部赞同,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非常欣赏。

他作品显著的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不断渗入自己的观点。

比如对中庸的定义就是积极和平和两个观点的折中,既有儒教的积极观点也有道教的平和无为观点,事实上中庸也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对哲学的定义就是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再者,说陶渊明,自辞官后整天就是喝酒,游山,因此今天多数人认为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

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林语堂散文精选读后感最近有些忙,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翻阅中长篇小说,生怕读到精彩之处而不得不放下,待再得空捧起书时,却又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但没想到,这却让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林语堂散文精选》。

其实这本书已被我束之高阁许久了,之前不读它是因为初翻时觉得它半文言半白话,还夹杂着英文,太深奥,大概比较枯燥;现在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文章都很简短,每日抽取零星的时间就能看上几篇。

没想到重拾此书细心一读,竟让我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

读林语堂的散文,就如同在和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话语半俗半雅,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语调诙谐幽默,杂谈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潇洒自如;言谈之中让人愉悦却又耐人寻味,细细体味之后更让人收益颇多。

读散文集,我喜欢凭着感觉随手翻阅,《论读书》是我翻看的第一篇文章,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位文学泰斗是如何看待读书的。

读过此文,顿时令我“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

“读书须先知味。

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

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

”,一个人找到那本“对味”的书,将会使他“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全部的主旨,是读出自己的性灵来。

”……这些文字以一个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心得、方法、经验和意义,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知道了该怎么读书,如何选书。

以前只知道读有名气的书,读上榜的书,读畅销的书,殊不知很多书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常常硬着头皮强读苦读,其结果也只是落得个“消化不良”。

但现在我知道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寻找和自己“对味”的作品和作家。

《秋天的况味》是一篇虽不长,却很美的文章。

人们提到秋,往往会想到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先生却品味到秋的另一番况味,他由一些细小的事物入手,进而谈到秋天的意味,谈到秋的独到,谈到秋的成熟,谈到秋林的古气磅礴之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篇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1
林语堂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写的散文包含着许多哲理。

就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语堂散文集》。

书里许多中的精辟话语使我受益匪浅。

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一文。

《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这篇主要写了作者认为人类的快乐是享受。

人的一生就是给自己制造最大的快乐。

读完这篇后,我感慨万千:林语堂不愧是语言大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的一生,无论是干什么,都是为了追求快乐。

我认为快乐分为两种:一是享受,二是工作。

享受中的快乐是很普遍的,它能给人轻松,使人避开烦恼,比如坐在草坪上野餐、睡觉等等。

工作中的快乐只有少数人才拥有,他们一般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成功地把生活与快乐结合在一起。

比如画家,他们不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累赘。

他们的作品既可以为他们创造画画的乐趣,又可以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这种职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们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但只有“苦尽”才能“甘来”,只有付出了才能有所回报。

光阴似箭,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只有好好把握住时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朋友,“一寸光阴一寸金”,请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人生
的基础,将来你才会收获更大的快乐!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家,学识渊博,见识深奥而广泛,以前在学中国现代文学时也读过他的几篇作品,泛泛而读,印象不是太深。

这次仔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秋天的况味》,才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幽默诙谐,让人能始终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去看完每一篇。

他的观点我不全部赞同,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非常欣赏。

他作品显著的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不断渗入自己的观点。

比如对中庸的定义就是积极和平和两个观点的折中,既有儒教的积极观点也有道教的平和无为观点,事实上中庸也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对哲学的定义就是一种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再者,说陶渊明,自辞官后整天就是喝酒,游山,因此今天多数人认为陶有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林大师则认为陶有诗人与最和谐的伟大性格,这是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史书记载宋代苏东坡也是这个观点并因此佩服得五体投地。

林大师的散文从哲学到房间布局,从食品到精神文化,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他的作品间显现的不全是观点,我认为应该是他的思想,网,他还应该是个思想家。

据我所知,林大师不但是精通西学,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上的造诣也是独树一帜的,所以他的作品中不但有白话文,有古文,还有英语,常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时出现,孔子与老子,
孟子与庄子同在一篇里。

还他什么都写,都敢写,这是其他作家所不能的,在这一点上台湾当代作家李敖和他有点相同。

再有一点他的作品很现实,没有什么更多的华丽词藻,都是一些很直白的言语,比如写人生、写读书、写交友、写精神、写家庭与婚姻、写艺术、写社会,都是一些很朴实的语言,但哲理性强,语言很幽默,耐看。

哲学是是个精深的东西,生活本身也是哲学,中国人的生活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太久了,谁都知道老庄学说才是生活的真谛,道儒二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国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都生活在它们的阴影之下,林大师也不例外。

林语堂散文集读后感3
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是拥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他一生论哲学,写小说,作散文,都能自成一家,林语堂散文所涉领域极广,可谓宇宙诸事,无所不谈。

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于文中海阔天空地谈开去,所摘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饶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

林语堂主张:“者,个人性灵之体现”。

他的散文皆讲究冲淡,讲究自然,无华章丽句,多娓娓闲谈,有静气养心之效,怡情拾趣之功。

他为文反对道学气,认为天下好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感情,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
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洗尽铅华见本心,红尘深处不染尘。

个人认为,林语堂的颇类庄子,都是时而举重若轻,时而又举轻若重:面对悲苦的世界人生他们能够超脱与逍遥,而在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又能够发现重大的人生命题。

林语堂在《人生之研究》中说:“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

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

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

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从他的散文里,我读到了单纯作为一个人的悠闲生活,读书做学问是享乐,亲近自然是享乐,顺应自然不与人争是与自己和谐。

由老子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到了周国平的一句话,“我的野心是想要证明,没有野心一样可以成功。

”所谓的成功,不是外在的认可,而是内在的认同,即人与己心的和谐。

从林语堂的散文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属于儒道兼有的人生哲学:既依规矩礼法约束外形,也顺应天分自然求无为。

读林语堂的书,宜灯下,宜窗前,宜旅途,宜冬寒,宜秋思,宜斜倚,宜侧卧。

愈是在轻松自然的阅读状态中愈能发现林语堂的生活处事哲学其实更适用于当今,是给如今物
欲横流、人心浮躁、文化低俗的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带来的一剂清新剂,让世人知道原来人生还可以过得这样有意思,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去体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