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

合集下载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新女性”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新女性”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新女性”解读作者:徐娟李天璐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5期内容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女性涌现的时代。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通过对黛西、乔丹等女性直接或间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新女性”在教育就业、娱乐运动、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又将自己对待“新女性”的感情和态度隐含在故事情节中,值得细品和深思。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新女性《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和细微剖析的方法,真切地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被誉为是“反映美国20世纪的风情画卷”。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新女性描写”与当时的新女性进行了比照和分析,以期引发更多思考。

一.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新女性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新女性被称为“Flapper”。

“Flapper”一词最早由H.L.门肯在1915年提出,指一战前那些出身于中上层阶层、不受传统约束的年轻女性。

专栏作家多萝茜·狄克斯进一步加以阐述,把那些生气勃勃、富有挑战精神、出身良好的女性称为“Flapper”。

[1]到了20年代,“Flapper”成为“新女性”的代名词,她们既是充满性诱惑力、要求与男性同等权利的年轻中产阶级女性群体,又是一个经济独立、有购买力的群体。

在那个甚嚣尘上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经济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面貌,也为妇女创造了参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使她们逐渐走出狭小的家庭小天地,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群体力量的发展,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2]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新女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在黛西、乔丹、威尔逊夫人等女性人物的描写中,都多多少少带有这个时代新女性的烙印。

首先,“新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尼克的纽约生活破碎后,他回忆起大学时从学校回到西部时,他脑海里最生动的情景:“我记得从各所女校回来的女学生穿着裘皮大衣,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叽叽喳喳地聊天。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解读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解读
一 . 文 本 中的 父 权 压 制 在 乔 丹 向 尼 克 回 忆 婚 前 的 黛 两时 ,盖 茨 比奉命 赴海 外参 战在 即 ,黛 两 准 备 为 他 送 行 时 ,被 她 的 母 亲 发 现 ,并 被 阻 拦 了 下 来 ,结 果
她 跟 家 里 闹 得 几 个 星 期 不 说 话口1。 这 段 追 溯 了少 女 时 代 的黛 西 ,虽 然 丰 衣 足 食 ,但 是 当 她 试 图 为 自 己 的 爱 情 做 出 选 择 时 ,父 权 制 的 枷 锁 仍 无 形 地 牢 牢 地 将 她 置 于 一 种 别 无 选 择 的 境 地 。 在 父 权 制 主 导 的社 会准 则下 ,出身卑微 的盖 茨 比和 黛 西 的 恋 情 在 黛 西 的 家 族 看 来 只 是 一 个 小 插 曲 ,这 种 以财 富 身 份 来 衡 量 人 的 价 值 的 观 念 , 不 仅 将 黛 西 最 初 纯 洁 的 爱 情 幻 灭 了 ,也 将 黛 西 作 为 一 种 代 售 商 品 , 一 直 等 到 腰 缠 万 贯 的 “买 家 ”汤 姆 的出现 ,才以最高 价格 “成交 ”,在 这 场 父 权 制 和 消 费 社 会 共 谋 的 交 易 中 ,忽 略 了女 性 的 个 人 存 在 ,将 她 们 放 低 到 与 物 等 价 的 状 态 下 , 给 她 们 贴 上 各 种 价 值 标 签 【3],抹 杀 了女 性 本应 固有 的 人 格 。
学教 育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解读
圃 张沽琼
内容摘要 :《了不起 的盖茨 比》是美国作 家菲兹杰拉德 的著作。本 文试从 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这部作 品 通 过 “新 女 性 ”黛 西 在 个 人 成 长 和 婚 姻 中受 到 父 权 制 社会 的压 制 ,分 析 当 时女 性 的生 活 境 遇 。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主要女性形象的对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主要女性形象的对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主要女性形象的对比周琳琳【摘要】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刻画了三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黛西·布坎南、乔丹·贝克和梅特尔·威尔逊.出身于上层社会的黛西是父权制社会的传统女性代表,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乔丹是战后逐步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象,而急欲从社会底层脱身的梅特尔则是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牺牲品.菲茨杰拉德从男性立场出发,把她们丑化为金钱和物欲的化身.这一方面源于菲茨杰拉德自身的婚恋经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深受男权文化影响的他在新女性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所感受到的焦虑恐慌和不知所措.【期刊名称】《三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2)003【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形象;消费文化【作者】周琳琳【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F·S·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了出身社会底层的盖茨比追逐“美国梦”并幻灭的过程。

文本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男性形象盖茨比,还刻画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以往很多研究者受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的男性主义立场影响,认为文本中的三位主要女性——黛西·布坎南、乔丹·贝克和梅特尔·威尔逊沉醉于爵士时代纸醉金迷的生活,是金钱和物欲的化身。

但如果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研读作品,会发现这三位女性具有不同的形象和文化意义:黛西是父权制社会的传统女性代表,乔丹是战后逐步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象,梅特尔则是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牺牲品。

黛西是出身于上层社会的名门闺秀。

少女时期的黛西家,拥有漂亮豪华的住宅,令盖茨比惊奇不已,她“在路易斯维尔的姑娘中风头最足,尽人皆知......”[1](P65)也令乔丹暗自倾慕。

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作者:付洁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10期[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步美国的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该小说是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品,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下女性的悲剧生活,在小说中蕴含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

文中通过女性悲剧的人物形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真实的解读。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命运进行解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命运;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经典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轻浮放荡的人物形象,真实的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映,展示出美国自一战到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分析,并对出现这种社会现实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升文章的阅读空间。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处理方式上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是当时写作的创新。

一、爵士时代背景下女性观、现代女性的出现爵士时代是经济大萧条以前约十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经济危机也没有全面的爆发,但是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清教徒道德已经瓦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这个时代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性得到更加宽松的释放,从战争的高压中出现,并不断的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使得社会整体的风气中腐败享乐的思想滋生,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逐渐地迷失了自我的本性,终日沉浸在享乐的氛围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逐步的丧失了自我,人的本性也逐渐的改变,自私、贪婪的行为开始滋生,并对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出现腐化,散发出一种腐朽的气息,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道德底线松动。

爵士时代社会主要的思想是男权思想,当时的战争刚刚结束,男权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趋势,这种思想从美国建立之初就盛行的,《圣经》中就有记载,上帝在创造人类的过程中首先创造的是亚当,然后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可见在西方传统的思想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女性必须附属于男性,命运也依靠男性来掌控,自己对命运存在深深的无力感,《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描述的时期这样的思想依然充斥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极其低下,这在其小说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来,文中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了对男性极强的依赖,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男人的注意力,以此获得名利、地位和金钱,男权社会的标准内化到女性的意识形态之中,使得女性在社会上长期受到压迫,因此女性出现堕落和腐化的思想与当时的男权社会存在较大的关系。

深度剖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观

深度剖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观

深度剖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爱情观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一个富有但名声不显的商人盖茨比与女神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深度剖析该小说中的爱情观,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1. 梦幻般的开始:盖茨比与黛西的相遇充满了浪漫与梦幻,他们的爱情始于一场偶然的舞会。

这种梦幻般的开始象征着理想化的爱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

梦幻般的开始:盖茨比与黛西的相遇充满了浪漫与梦幻,他们的爱情始于一场偶然的舞会。

这种梦幻般的开始象征着理想化的爱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

2. 社会阶层的冲突: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故事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

盖茨比虽然富有,但因为出身低微,无法得到黛西家族的认可。

这种社会阶层的冲突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社会阶层的冲突:盖茨比与黛西的爱情故事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

盖茨比虽然富有,但因为出身低微,无法得到黛西家族的认可。

这种社会阶层的冲突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3. 爱情的牺牲与付出:盖茨比为了赢得黛西的心,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富,举办豪华的派对,甚至购买豪宅。

这种无私的付出和牺牲展现了盖茨比深沉的爱情。

爱情的牺牲与付出:盖茨比为了赢得黛西的心,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富,举办豪华的派对,甚至购买豪宅。

这种无私的付出和牺牲展现了盖茨比深沉的爱情。

4. 理想的破灭:在小说的结尾,黛西选择了回到丈夫的身边,而盖茨比则因为一场悲剧而死亡。

这象征着理想化的爱情在现实面前的破灭,反映了社会和道德的困境。

理想的破灭:在小说的结尾,黛西选择了回到丈夫的身边,而盖茨比则因为一场悲剧而死亡。

这象征着理想化的爱情在现实面前的破灭,反映了社会和道德的困境。

盖茨比的爱情观1. 梦幻与现实的冲突:盖茨比的爱情充满了梦幻色彩,他将爱情看作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分析■韩晓倩/安徽理工大学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在书中成功塑造了三个形象丰满的女性形象,来自上流社会的黛西,出生于中产阶级的乔丹和社会底层的梅特尔。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这三位女性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美国社会 女性形象 上流社会 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说的背景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作者塑造了生活在“迷惘一代”的男女众生相,本文将从小说中女性的形象和语言等方面出发,分析作者笔下代表三个不同阶级的女性角色的形象特征。

一、黛西的形象分析黛西作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富庶家庭,从小养尊处优,而后遇到的丈夫汤姆也同样来自于富人家庭,作者在一开始给读者展现的黛西形象是穿着白色裙子躺在巨大的沙发上,而后在乔丹对黛西的回忆中“她一身白色的衣服,有一辆白色的双座敞篷小跑车”。

而黛西除了吸引人的外表外,她还拥有着迷人的嗓音和优雅的举止。

小说中有多处对黛西嗓音的描写,如“但是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的特殊的激情,使一切爱慕过她的男人难以忘怀”。

黛西声音有种不自觉让人继续聆听的魔力,即使是微小平凡的事,从黛西口中说出来,便让人无法抗拒。

但黛西真的如她外表所展示的那样纯洁善良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她天使般外表下藏着的是自私冷酷,虚伪拜金的灵魂。

她可以在盖茨比离开后迅速嫁给了汤姆,因为汤姆能满足她的虚荣心。

重逢盖茨比后,吸引黛西的不再是盖茨比的爱,而是盖茨比的财富与地位。

如果说黛西的拜金贪婪让人察觉到她的不完美,那么黛西的虚伪便让人觉得天使面庞下的黛西拥有着魔鬼的心肠。

她可以在撞死人后,冷静的与汤姆商量嫁祸给盖茨比,甚至在盖茨比被杀后,与汤姆一声不吭的离开,连盖茨比的葬礼都没参加。

摆脱女性的枷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

摆脱女性的枷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

摆脱女性的枷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一、本文概述《摆脱女性的枷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篇旨在探讨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文章。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塑造的女性角色,探讨她们如何在社会和文化枷锁中挣扎,以及她们如何努力追求自我身份和独立。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女性形象,本文将揭示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她们在追求自由和平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以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重新审视和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形象在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并非仅作为情节的附属品存在,而是扮演着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角色。

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摆脱传统社会枷锁、追求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黛西·费是小说中的核心女性形象,她的美丽、魅力和神秘气质吸引了盖茨比的全部注意。

然而,黛西并非一个单纯的角色,她象征着盖茨比心中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上层社会生活的渴望。

黛西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供男性欣赏和追求的对象。

然而,黛西并没有完全屈从于这种刻板印象,她在与盖茨比的关系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使得她的形象更加复杂和立体。

除了黛西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其他几位重要的女性形象,如盖茨比的表妹尼克尔和盖茨比的母亲。

这些女性形象虽然不像黛西那样引人注目,但她们在小说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尼克尔作为盖茨比的表妹和故事的叙述者,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盖茨比和黛西关系的独特视角。

而盖茨比的母亲则通过她对儿子的期望和关爱,揭示了母性在男性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些女性形象虽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观念和性别角色的限制,但她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追求。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分析

2016.06菲茨杰拉德因其创作反应社会时代并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被称作“编年史家”。

在其小说《了不起的盖兹比》中,他采取独特的视角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如将故事中女主人公黛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实现了盖兹比从追梦到“美国梦”的历程刻画,反映了当时美国青年人的人生观与目标。

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分析了黛西这一人物形象,其目的并不是为黛西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辩护,而是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小说中,黛西是一个自私冷漠、放荡的女性,这一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不幸的婚姻所致,她对感情及社会现实非常的失望。

在作者笔下,女主人公黛西是一个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丈夫出轨的怨妇,其有情有爱而又虚情假意,既天真烂漫又冷酷无情。

黛西作为美国当时时代的女人,由于物质方面的匮乏造成品格方面不可能像男人那样健全,最终成为美国梦的牺牲品。

一、黛西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受的打击(一)小说中黛西的人生经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出生在美国南部肯塔基州的一位有钱人家庭,家庭的富裕让其从小追求浪漫、养尊处优。

年轻时期的黛西是肯塔基州最爱出风头的一位,她身着白色短裙,开着白色的跑车,很多年轻的军官整日围着她转。

盖茨比便是这些军官中的一位,他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却因为贫穷被黛西所抛弃。

在盖茨比离开黛西后,黛西的生活变得非常无聊与空虚,她经常出现在社交舞会,整夜和五六个男人玩耍,到了黎明才开始上床睡觉,生活变得非常的颓废。

就在此时,年轻而又富裕的汤姆出现在黛西的生活中,黛西被他的财富与地位深深的吸引,她很快将盖茨比忘记并与汤姆结婚,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

但是,汤姆天生凶狠、野蛮,并与另一位有夫之妇公开同居。

黛西为此而痛恨不已,但因为不能放弃得来的荣华富贵及上流社会的地位,而只能默默忍受丈夫的行为。

黛西生了女儿并定居芝加哥后,每天和一群人过着放荡的生活。

黛西的家庭背景及出身为其以后“魔鬼灵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周围的环境,共同塑造了其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2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3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4 非言语交际文化5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6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7 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8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9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1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12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13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4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1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6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17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家庭理想18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9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20 对《推销员之死》的价值探讨21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22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23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24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25 浅析中美商务沟通中的恭维语26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27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28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29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30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3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32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33 论英语词类转换中的动词化现象34 《推销员之死》中丛林法则的牺牲品35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36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37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38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3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40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41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42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43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44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45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46 论颜色词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47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48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49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50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51 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52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53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54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55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56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57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58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59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60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61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62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63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64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65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66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67 论《红字》中的象征68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69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70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71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72 本我,自我,超我--《名利场》中利蓓加的形象分析73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74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75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76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77 英文歌词翻译探究78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79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学习的影响80 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81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82 商务英语信函文体分析83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84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85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86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87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88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悲剧的必然性89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90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91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92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9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95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96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97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9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00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101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02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103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104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05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06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107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10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109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110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111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12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113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114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115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hinese Multinationals Overseas116 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17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118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119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120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121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122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123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24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125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126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127 英语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写作教学风格对比研究128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29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130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131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132 The Postmodern Story In the Victorian Age--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33 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134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135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136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137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138 论《爱玛》中的反讽139 Whose Portrait Is This—Expl oring Oscar Wilde’s Complex Personality140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141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142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4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14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146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14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148 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149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150 论“绿山墙的安妮”中女主角的成长经历151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152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15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154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 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55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156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157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158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159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160 浅谈商业广告的翻译161 动物•荒原•牧场——生态视野下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疆三部曲》162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63 分析简爱的美164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165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166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167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168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169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170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171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72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73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74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175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176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177 A Study of English Classroom Scene Sett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78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179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180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18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182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183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184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185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86 从动物习语分析、比较中美文化187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188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189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190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91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192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93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194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菲茨杰拉德的女性观195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196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197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19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19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200 On Sentence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in C-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