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木兰从军》赏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知识点

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知识点
《木兰从军》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打败敌人的
故事。
该课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课文理解:理解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木兰为了替父从军、男装打扮、训练
艰苦、战胜敌人等情节。
2. 词语解析:课文中会出现一些生字词、成语和词语的解释,如“草地”、“笳箫”、“前哨”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 阅读技巧: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使用一些阅读技巧,如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猜
测词义,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等。
4. 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课文,体验木兰孝顺父亲、勇敢顽强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 领悟课文寓意: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道德、价值观念,如勇敢、孝顺、忠
诚等。
以上是《木兰从军》这篇课文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
课文的文本理解、词语解析和情感体验等方式,全面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木兰从军的分析

木兰的形象首先是孝顺(替父从军、“木兰不做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勇敢(作为女性上战场)、心思缜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不贪图富贵(“木兰不做尚书郎”)、爱国(即使家中没有代替父亲的男子,也不做逃兵,自己代父从军)、不卑不亢(敢拒绝皇帝“木兰不做尚书郎”)性格坚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半途而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
小学二年级语文《木兰从军》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兰从军》这篇课⽂是根据北朝民歌改写⽽成的。
全⽂就像连环画⼀样,笔法简练,画⾯清晰。
在这个故事中,花⽊兰爱亲⼈、爱祖国、勇敢、刚毅、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兰从军》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兰从军》原⽂ 我国古代有⼀位⼥英雄,名叫花⽊兰。
那时候,北⽅经常发⽣战争。
⼀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书。
⽊兰见到上⾯有⽗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她想:⽗亲年⽼多病,难以出征;弟弟⼜⼩,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她说服了家⼈,⼥扮男装,替⽗从军。
⽊兰告别了亲⼈,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来到了前线。
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下了赫赫战功。
⽊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换上了⼼爱的⼥装。
将⼠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静俊美的姑娘。
【篇⼆】⼩学⼆年级语⽂《⽊兰从军》教案 教学要求: 1、⽤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理解课⽂内容,体会⽊兰爱亲⼈、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导⼊ 1、师:在课下⽼师了解到许多同学喜欢听故事,今天我就请⼀位同学把《⽊兰从军》的故事给⼤家讲⼀讲,好不好? 2、学⽣讲故事。
⼆、初读课⽂,整体感知。
1、学⽣⼤声读课⽂。
2、师:花⽊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学⽣思考发⾔。
三、再读课⽂,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1、师:你最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能说⼀说理由吗? 2、学⽣⾃读喜欢的段落。
3、师⽣交流,⽣⽣交流。
学⽣朗读,说理由。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课件并板书。
第⼆段联系《弟⼦规》中的“⾸孝悌”,注意体会⽊兰的“思想⽭盾,⼼情复杂”,读出⽊兰最初的⽭盾和做出决定后的坚定、果敢。
第四段联系唐诗《从军⾏》、《出塞》、《凉州词》引导学⽣构想⽊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
第五段中,教师点拨: 如果你是和⽊兰出⽣⼊死⼗⼆年的将⼠,看到⼀⾝⼥⼉装的花将军,你会是什么表情?为什么惊呆?后来⼜是什么⼼情?为什么佩服? 引导学⽣带着既惊讶⼜佩服的感情读。
木兰从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木兰从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木兰从军》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流传广泛的传说故事,其中包含许多重要的文化元素。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木兰,在父亲年迈体弱、弟子夭折,且无兄弟嗣子的情况下,决定代替父亲从军征战边疆,最终成功完成任务,保家卫国。
下面就来一起看看这段经典文言文的翻译及注释吧。
木兰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翻译:唧唧复唧唧,木兰在家织布。
听不到织机的声音,只能听到女人的叹息声。
问女人心里想些什么?问女人在想些什么?女人也不知道她的想法,也不记得她的回忆。
昨晚接到徵兵的文书,可汗要大兴军队,一共十二卷的徵兵书,每卷都有显赫的名字。
我父亲没有大儿子,而我木兰也没有兄长。
我愿意换取市场上最好的马匹,替代父亲去征战使命。
在东边市场买了最好的骏马,在西边市场买了最好的马鞍和垫子,在南方的市场上买了最好的马缰,北方市场则买来最好的长鞭。
清早告别父母,晚上住在黄河岸边,没有听到爸妈呼唤我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流水发出的哗哗声。
清早离开黄河,晚上到达黑山山头,没有听到爸妈呼唤我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骑发出的呜啾声。
注释:1.唧唧复唧唧:形容女子织布时的声音,唧唧即织绒布时叮叮的声音。
2.机杼:织布工具之一,坐在双腿间由下而上拉动。
3.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流经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4.鞍马:古代兵马中,鞍和马都代表士兵和战马。
5.燕山:中国北部的一座山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战争的重要区域。
6.胡骑:蒙古族骑兵,是中国北方历史上的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木兰从军》这个古老的故事中,木兰的英勇与坚韧精神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木兰从军》赏析

《木兰从军》赏析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
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
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打开课文便可发现,作者落笔交代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这就为下面的具体描写定下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我国古代的北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处身于如此年代的木兰,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
战事发生,朝廷征兵,紧急二字表明了情势需要,刻不容缓。
然而父亲年老多病,惟以出征;弟弟年纪幼小,还不够当兵年龄。
这是一个尖锐矛盾,难怪木兰看到列有父亲名字的征兵文书,内心焦急万分了。
二是理应为国分忧和身为女子的矛盾。
应征入伍,当兵打仗,在当时是男儿的义务,女孩子家一般留守家园,不在征召之列。
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孩子在国家忧患之际,又岂能袖手旁观呢?这无疑是尖锐矛盾。
烈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作者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刻画木兰形象,突出了木兰挺身而出,代父从军,表现了她顾惜老父的孝心、体恤小弟的爱心、为国分忧的忠心,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奇女子的动人形象了。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塑造英雄形象木兰克服了种种矛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了,她是怎样走向战场,挥戈上阵的呢?作者详写了她奔赴前线的过程。
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表明了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木兰告别了亲人之后,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这里,精心提炼了一系列动词,披跨渡过,揭示了木兰奔赴前线的全过程,表现了木兰随同大军跋山涉水,行动迅捷,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毫不逊色于男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木兰身披战袍,横跨战马,置身于浩浩军列中的英雄形象不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吗?作者略写了作战情况,只以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但是木兰不仅没有半途被拖垮,也没有丧于敌手,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见她多么坚强不屈,英勇善战,为国二字揭示了她的爱国热忱,字里行间不是映现了她驰骋疆场、跃马杀敌的飒爽英姿了吗?[在平静的和平生活中塑造英雄形象战争结束了,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又会怎样呢?据古代诗文记载,朝廷要给她尚书郎的高官,要给她百千强的赏赐,但是木兰一一辞谢,回到故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

焦急万分:非常着急。 英勇:勇敢出众。 赫赫战功:形容在战场上有显 著盛大的功劳。
将士 将军
将士 将领 将帅
燕
燕山
燕子
著名 征兵 士兵 父亲 生病 名字 出征 出兵 祖父 多病 姓名 长征 征兵 父母 病痛
弟弟 男装 胜利 专利 兄弟 男子 好胜 便利 姐弟 男性 决胜 利息
《木兰从军》共有 4 自然段, 第一段写了: 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第二段写了: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 第三段写了: 花木兰告别亲人,女扮男装踏 上征程,奋勇杀敌,战功赫赫。 第四段写了: 花木兰胜利还乡,恢复女儿装, 将士们惊叹不已。
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 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思考: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家人又怎么会同意呢? 演一演: 木兰如何说服父亲、弟弟、 母亲?
父亲说:“你是女孩子怎能出征打 仗呢,还是我去好。”木兰拉着父亲的 手说:“ 。” 弟弟说:“姐姐,我是男子汉,应 该我去!”木兰摸着弟弟的头说: “ 。” 母亲说:“孩子,你不能去,打仗 多危险。”木兰说: “ 。”
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花木兰是 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我国有
一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
爱家,爱国 孝敬父母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 考花木兰为
什么要去从军?边读边用 横线画出
有关句子。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 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 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 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 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 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拓展:
将士们知道了会怎么想? 怎么说?
二下教案:分析木兰从军的情感表达

二下教案:分析木兰从军的情感表达。
一、剖析文本情感表达1.1 木兰的决心和坚毅“翻身向天仰,不堪再恸哭”这句话表达了木兰舍弃家庭、投身军旅的决心,以及她在决心之后展现出来的坚毅。
在她决定代替父亲从军之后,没有迟疑,没有踌躇,而是毫不犹豫地前往战场。
即便身为女子,她依然在严苛的训练之中坚持不懈,不断克服自己的身体上的难关,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她披红戴绿,凭借自己的决心和坚持,克服了诸多困难,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1.2 木兰的爱国情怀“不闻父母唤女名,但闻行人说阵前”这句话表达了木兰的爱国情怀。
她在代替父亲从军之后,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顾及家人,没有更多的余裕去陷入自我情绪之中。
她的心只为国家而打动,关切的也只是国家的未来和安危。
她渴望为祖国建立功勋,对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1.3 木兰的忧虑和心理挣扎“明月别枝强于折,行人弓箭各在腰”这句话则表现了木兰的忧虑和心理挣扎。
尽管她为国出征,心中却也有一份对未来的不安。
她意识到接下来面对的将是血雨腥风,生命惨烈的战争。
她不止一次地试图控制自己的感情,强迫自己不让情绪鲜明地流露出来。
但在最终送别家人的时候,泪水还是止不住地滑落下来。
二、对读者情感的影响通过对木兰从军的情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真实感人的形象。
木兰的坚韧和决心、爱国情怀以及心理挣扎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不仅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也让人产生对她的敬佩和尊重。
此外,这篇文章还对读者的情感产生了启示作用。
它提醒了人们,当兵虽然是为国家服务,但更应该以守护和平、维护民族团结为己任。
同时也告诉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自信和勇气才能克服,而这正是木兰从军成功的原因所在。
木兰从军作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形象丰富、情感深邃的故事。
在旨在启迪读者情感、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木兰从军》

对战争的反思
对战争的痛斥
木兰的故事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斥。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牺牲,给人们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
和平与统一的愿望
木兰的故事传达了和平与统一的愿望。只有国家和平统一,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 康的生活。
06
总结评价
文学价值
叙事结构
该作品采用传统叙事手法,情节紧凑且跌宕起伏,使得整个故事 极具吸引力。
《木兰从军》
2023-11-04
目 录
• 背景介绍 • 故事情节 • 人物分析 • 艺术特色 • 文化内涵 • 总结评价
01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公元四世纪的中国 ,处于北魏时期, 战争频繁,民不聊 生。
南北朝时期,战争 规模和频率都较为 频繁,为木兰从军 埋下了伏笔。
北魏朝廷腐败,导 致民间税收繁重, 百姓生活困苦。
木兰的性格特点
1 2 3
勇敢坚定
木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勇敢和坚 定的态度,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独立自主
木兰不愿意被传统束缚,而是追求自由和独立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 想。
机智敏锐
木兰在处理问题时非常机智敏锐,她能够迅速 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使自己在困境中脱 颖而出。
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对于战争、和平、孝道等问题的思考与追求。
02
故事情节
征兵令下
01
02
03
征兵令颁布
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政府 发布征兵令,要求每家每 户抽男丁参军。
家庭困境
木兰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 和年幼的弟弟,而她的姐 姐和哥哥都已经成家,无 法参军。
木兰的抉择
为了保护家人和家乡,木 兰决定代替父亲从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语文下《木兰从军》赏析
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打开课文便可发现,作者落笔交代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这就为下面的具体描写定下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
我国古代的北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处身于如此年代的木兰,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
战事发生,朝廷征兵,紧急二字表明了情势需要,刻不容缓。
然而父亲年老多病,惟以出征;弟弟年纪幼小,还不够当兵年龄。
这是一个尖锐矛盾,难怪木兰看到列有父亲名字的征兵文书,内心焦急万分了。
二是理应为国分忧和身为女子的矛盾。
应征入伍,当兵打仗,在当时是男儿的义务,女孩子家一般留守家园,不在征召之列。
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孩子在国家忧患之际,又岂能袖手旁观呢?这无疑是尖锐矛盾。
烈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作者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刻画木兰形象,突出了木兰挺身而出,代父从军,表现了她顾惜老父的孝心、体恤小弟的爱心、为国分忧的忠心,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奇女子的动人形象了。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塑造英雄形象
木兰克服了种种矛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了,她是怎样走向战场,挥戈上阵的呢?
作者详写了她奔赴前线的过程。
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表明了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木兰告别了亲人之后,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这里,精心提炼了一系列动词,披跨渡过,揭示了木兰奔赴前线的全过程,表现了木兰随同大军跋山涉水,行动迅捷,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毫不逊色于男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木兰身披战袍,横跨战马,置身于浩浩军列中的英雄形象不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吗?
作者略写了作战情况,只以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但是木兰不仅没有半途被拖垮,也没有丧于敌手,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见她多么坚强不屈,英勇善战,为国二字揭示了她的爱国热忱,字里行间不是映现了她驰骋疆场、跃马杀敌的飒爽英姿了吗?[
在平静的和平生活中塑造英雄形象
战争结束了,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又会怎样呢?据古代诗文记载,朝廷要给她尚书郎的高官,要给她百千强的赏赐,但是木兰一一辞谢,回到故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先写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战袍,穿上心爱的女装。
木兰在父老弟幼、国难当头的情势下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她所渴求的还是恢复女装,过上和平生活,与家人聚首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次写将士探望,终于发现了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这固然表现了将士们的惊讶之情,更重要的是隐现了木兰女扮男装,不让须眉,尽管多年征战,并肩作战,可是谁也没有发觉她是姑娘家,木兰的勇敢、机智,岂非不言而喻了吗?
战事发生了,木兰披挂上阵,为国分忧;战事结束了,木兰并不居功自傲,回到家乡恢复女装,过上宁静生活这才是英雄本色!有了这结尾的描写,实际上是为木兰挥戈上阵、克敌制胜的英雄形象添彩增色,给读者以更加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