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
翁森四时读书乐全诗解析

翁森四时读书乐全诗解析翁森四时读书乐,这个题目听着就让人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你想想,书籍就像那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各种奇妙的世界。
春天,阳光和煦,微风拂面,坐在院子里,翻开一本书,周围的花儿都像在和你打招呼,特别是那种万物复苏的气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那时的你,像是进入了一个梦幻的花园,书页翻动间,仿佛能听到春天的歌声,鸟儿在欢快地唱着,树叶也在轻轻摇晃。
到了夏天,嘿,这可就不一样了。
烈日当空,汗水淋漓,正是考验耐心的时候。
可你想想,找个阴凉的地方,窝在树荫下,或者在空调房里,拿起一本厚厚的小说,简直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像是一场场激烈的战斗,虽然外面热得要命,但你心里却是凉飕飕的,像是在海边度假,哪怕被热浪包围,也能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忘却了夏日的炙烤。
秋天来了,落叶纷飞,整个世界都染上了金黄。
这个时候,最适合捧起一本诗集,静静品味。
每一首诗都像是秋风中的一片叶子,轻轻飘落,带着岁月的痕迹。
读着读着,你可能会想起自己的往事,那些年少轻狂的日子,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秋天的书香混合着空气中干枯的叶子味,似乎连心情都变得沉淀了,慢慢回味,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冬天,冷风呼啸,外面白茫茫一片,心里却暖暖的。
此时最适合泡一壶热茶,裹着毛毯,心无旁骛地读一本经典。
你可以把自己完全沉浸在那些悠久的故事中,仿佛在和伟大的灵魂对话。
书本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颗温暖的火种,点燃了寒冷的冬日,变得无比珍贵。
此时的阅读,就像是在窗边看着雪花飞舞,心里满满都是温暖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说到底,读书的乐趣无关季节,无论春夏秋冬,总能找到那份适合的乐趣。
书中的世界多姿多彩,甚至能让人忘却生活中的烦恼。
像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一本书都是一块美丽的风景,值得我们驻足欣赏。
无论你是喜欢悬疑的惊悚,还是偏爱温暖的爱情,总有一本书能与你产生共鸣,像老友一样,陪伴你走过风雨。
读书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你会遇到一本特别难懂的书,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峰,真的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四时读书乐春夏秋冬原文

四时读书乐春夏秋冬原文
摘要:
一、四季读书的乐趣
1.春天的读书乐趣
2.夏天的读书乐趣
3.秋天的读书乐趣
4.冬天的读书乐趣
正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四时读书乐”的说法,意指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读书都能给人带来无尽的乐趣。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四季读书的乐趣。
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明媚。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繁花似锦的园林中读书,体会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境。
春天的气息使人心情愉悦,阅读效果更佳。
同时,春天也是立志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在书中寻找激励自己奋发向前的力量。
夏天,炎炎夏日,绿树成荫。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凉爽的树荫下读书,远离酷热的烦躁。
夏天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忘却炎热带来的困扰。
此外,夏天还是修心养性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在书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秋天,金风送爽,硕果累累。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丰收的季节里读书,感受收获的喜悦。
秋天是文人的最爱,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诞生在这个季节。
我们可以在书中品味这些优美的诗句,陶冶情操,丰富内心世界。
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刺骨。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温暖的室内读书,享受知识带来的温暖。
冬天的寂静,恰好可以让人沉淀下来,深入思考。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季节,在书中学习系统的知识,为来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四时读书乐,无论春夏秋冬,读书都能给人带来无尽的乐趣。
【古代读书诗】翁森《四时读书乐》

古代读书诗赏析四时读书乐[宋]翁森春山光照槛水绕廓,舞零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苹不除。
【今译】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 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
不要蹉跎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
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曦皇侣,只因素捻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今译】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
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
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
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今译】昨天夜里,我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
不知不觉,原野里已到处是秋天的气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
床旁多亏有一盏矮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
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木落水尽千崖枯,炯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商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今译】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 "真我 " 的本质。
我 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像在墙上,墙壁好象也跟着在晃动;我高声朗读着 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我的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
四时读书乐作者翁森

四時讀書樂作者:翁森春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翻譯山景照著聽堂四周的欄杆,流水圍繞著長廊。
乘涼後歌唱著回家,春風也送來陣陣花香。
樹枝上可愛的小鳥是伴我讀書的朋友,水面上的落花都是大自然的好文章。
不要虛度青春,人生只有讀書最好。
讀書的樂趣怎麼樣?就像不將窗前的綠草剪除,充滿生機。
夏新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
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帷。
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
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翻譯初長成的竹子籠罩著屋簷,桑樹圍繞在房屋四周;小書房裡清靜敞亮,照進燦爛的陽光。
在漫長的白天讀完了書,可以靜聽樹上蟬兒的鳴叫;讀到深夜,可以看著那燈花一節節地掉落,觀賞那螢火蟲飛進帳幕來。
有時在北窗閒躺著,就像羲皇時代的人那樣逍遙自在,只因為平日體會了讀書的樂趣。
夏天讀書的樂趣無窮,就像在陣陣吹來的南風之中,對著鑲有美玉的琴,彈奏一曲一般地美妙。
秋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
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
近床賴有短檠在,對此讀書功更倍。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翻譯昨晚庭院前有落葉的聲音,籬笆上的紫豆開花了,蟋蟀不停地鳴叫著。
不知不覺秋意已經瀰漫了叢林草野間;各種聲音都含著秋天清爽寂寥的氣息,呈現出一片蕭瑟的景象。
幸虧床邊有一盞矮燈,面對著它讀起書來,更有加倍的功效。
秋天讀書的樂趣是非常和樂有味的,就像在晴朗的寒天中起身賞玩空中明月般有趣。
冬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翻譯樹葉掉光了,河水乾涸了,群山枯槁,一片開闊;我也可以遼遠地看清自己天賦的本性;對著書籍坐著研讀,燈光不停地在壁上晃動;讀到深夜,大雪已堆滿屋頂,這時我可以高聲大唱一曲。
地上的火爐燒著有焰的炭火,鍋裡正煮著茶;我就在這四面都擺滿圖書的房中讀書。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原文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原文
元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是一首著名的读书诗,表达了读书的乐趣和重要性。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和拓展:
原文:
春山翠色融金砚,读书声里好风光。
夏日炎炎照窗户,挥毫泼墨透心凉。
秋风送爽入书斋,案牍劳形亦逍遥。
冬雪飘飞掩书窗,围炉煮酒论文章。
拓展:
这首诗描绘了四季读书的美好景象,强调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其中,春天读书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夏日读书可以让人清凉静心,秋天读书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冬天读书可以让人振奋精神。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智慧和高雅。
元翁森在这首诗中也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推崇,他通过四季读书的景象,展现了自己对读书的痴迷和陶醉。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可以让人摆脱烦恼和困扰,进入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感的世界。
元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是一首充满智慧和诗意的诗歌,表达了读书的乐趣和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推崇。
四时读书乐-翁森5篇

四时读书乐-翁森5篇第一篇:四时读书乐-翁森这段时间丫丫显得出奇地忙,以往每天放学回家后总要先要练上一阵的篮球最近也省了,每天小脸就快粘在iPad上了,我在她的谷歌搜索引擎上做过限制,所以并不担心她在看什么,我只是好奇是什么能让这十岁好动的小丫头如此地专心致志。
谜底很快地揭开了,原来是她在为写社教课(social science)的大作业而收集资料呢。
可我一看这道作业的题目,立马傻眼了——“通过收集历史证据来归纳美国南方非裔在解放奴隶制后的各种不同反应,同时说明你为什么支持或反对以下的观点,(1)美国南北战争是南北之间经济利益纷争的结果,(2)南北战争是地域差异的必然结果”。
在作业布置的最后,老师告诉每个孩子可以查阅图书馆、因特网、书籍、录像、电影和杂志等,也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但不可以越俎代庖,允许用语言、绘画或两者结合的方式等。
说实在的,我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这哪是在考四年级的小学生啊,这简直可以是大学历史系的论文题目了,就是让丫爸丫妈我们这两位一直喜欢研究南北战争的家长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也需要做很多的资料收集和阅读,更不说还要归纳、升华到思辨的程度了。
美国南北战争是全美尤其是南方学者们一直在广泛深入研究的话题,在学术界本身就有很多争议,其中就包括南方战争的起因,这没有一定答案的题目,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回答不是难为孩子吗?我把这个担心告诉给了丫丫,谁知道她淡定地说,“这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没有一定的答案,不同的孩子面对同样的证据有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况且有关证据多如牛毛我们这些小孩子根本无法收集全了,所以做这样的大作业,重要的是我搜集到的论据是什么,而这些证据又怎样支持了我的结论,而不是结论本身是否正确。
”我不禁刮目相看,对我这个从中国教育中走出来的人,尤其又是学理工科的,潜意识里好像已经习惯了每个问题都有“正确答案”,却原本这追求“正确”的本身才是限制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根本。
而相反,美国的小学生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开放性的作业和试题,鼓励学生们去搜集资料、阅读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让十岁、四年级的丫丫在这样复杂的问题面前已知道如何下手了。
四时读书乐原文

四时读书乐原文
四时读书乐,惬性最高轮。
初春动桃李,翠柳抽丝红。
夏日繁花枝,林间鸟雀空。
秋风拂菊黄,霜降见菡萏。
冬雨过梅时,琴罢一样喧。
四季轮转,物候交替,为文人墨客带来了不一样的读书体验。
在春天,桃李花开,翠柳抽丝红,文人可在花草树木之间,享受春日的美景,
感受花香、鸟鸣和生机勃勃的气息,慢慢阅读一些关于春天的诗词散
文和小说,特别是唐诗宋词和元曲,这些文学作品有着卓越的艺术价值,让读者欣赏到诗词的美丽和深邃,感受自然的奇妙和精神的丰富。
夏天是繁花似锦的季节,文人可以到公园、花园、山林游览,阅读各
种文类,欣赏大自然的壮美,听到自然的播报,也可以安静的借鉴时
间阅读一些与山水田园相关的文学作品;
秋天到了,菊花黄,霜降后,菡萏流香。
文人可以感受到秋的深沉和
落霞与余晖之间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可以读一些代码和谢诗;
冬雨梅花雨,品茶,读书,弹琴,何等惬意。
这时呢,应该读一些古
诗文和修辞,也可以读一些现代诗歌和小说,凝聚促使自己的思维和内心变得更加丰富。
总之,在阅读的过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思绪也随之变化,感受四季交替季节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听觉体验和情感共鸣,有助于开拓读者的文学视野和人文情怀。
杨雨品古诗词丨翁森《四时读书乐》

杨雨品古诗词丨翁森《四时读书乐》四时读书乐翁森今天分享一组关于读书的诗,南宋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四时就是四季,也就有四首诗分别来讲述春夏秋冬读书的乐趣。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翁森这个名字。
他生活在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诗人,南宋灭亡之后,他不愿意在新朝入仕,隐居在浙江老家办学堂,不做官,却是桃李满天下,是个纯粹的读书人。
他的这一组《四时读书乐》曾经入选过民国时候的国文课本。
以前流传一首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冬蚊虫冬又冷,收拾书包待来年。
”这是在调侃不爱吃苦、不爱读书的人,对他们来说,反正一年四季都不是读书的好时候。
但是,翁森的这一组《四时读书乐》偏偏和别人不一样,完全不提考试啊功名啊、做官发财啊,只是着眼于读书本身的无穷乐趣。
所以,这组诗的最大特点是,它们都不是先写读书本身,而是先烘托不同季节的自然环境,因此啊不同季节的读书就有了特别的审美情趣。
先来看第一首,也就是春天读书。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翁森用一个字来概括春天读书的特点:“好”。
春天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呢?翁森用了一个典故:“舞雩归咏春风香”,这个典故出自《论语》。
有一天,孔子和徒弟聊起了人生理想:有人认为自己能当大国国相,有人说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孔子都不以为然。
最后问曾点,曾点就这么说了:“我的理想就是能够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裳,和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去沂水游泳,然后到舞雩台上,也就是古时候求雨祭祀的地方,吹吹温暖的春风,吟唱歌谣,自由自在地回家。
”曾点一说完,孔子就接话:“我的平生志向和曾点一样啊。
”正是孔子向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
翁森化用这个典故,也是在说类似的态度,读书的乐趣,无须附加任何目的,仅仅是读书本身就已经具有一种很高境界了。
想象一下,春风不经意吹过来,阳光洒进窗户,”绿满窗前草不除“,窗前爬满了绿草,你的心情是不是不知不觉就明亮开朗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时读书乐全文解释2009-4-13 20:45提问者:▲小龙虾▲|浏览次数:2273次全文解释,快!急用!我来帮他解答2009-4-13 22:12满意回答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译文: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
不要蹉跎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
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
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
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
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译文:昨天夜里,我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的声音,篱笆上的紫豆花开了,蟋蟀在鸣叫。
不知不觉,原野里已到处是秋天的气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一片萧瑟的景象。
床旁多亏有一盏矮灯,就着它读书的效果加倍地好。
读书的乐趣很令人愉悦,好比在高远的秋夜里,起身来赏玩明月。
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枯槁;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
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我高声朗读着图书,外面雪得很大,半夜里,我的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
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
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不知道你要哪个,全发了。
)四时读书乐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四时读书乐》是一首歌咏读书情趣的旧诗,是很好的劝学诗。
此诗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民国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为中学生所必读,可见其在旧时是很有影响的一首诗。
待到笔者读书记事起,已不见此诗,只记得读小学时曾临摹过一本清代书法家黄自元的《四时读书乐》字帖,全文却记不清了。
这首诗被湮没不传将有半个多世纪了,年在70左右的人,很有一些是读过这首诗的,它委实是一首优美的情致高尚的劝学诗。
作品名称:四时读书乐创作年代:元代文学体裁:诗作者:翁森目录作者介绍诗歌原文四时读书乐○王稼句2009-06-07 来源:博览群书[字号:大中小]“四时读书乐”实在是个迂阔的话题,既不合时宜,又有点酸溜溜。
如今能以读书为乐的,还有几多人在,何况还要春夏秋冬各有其乐,也真是难矣哉。
最早提出“四时读书乐”的,大概是宋末元初台州仙居人翁森,他以此为题,写了四首诗,在民间影响很大,传播也很广。
但他只是一个隐居山中的教书先生,几乎默默无闻,让他作为这四首诗的作者,缺乏号召力,有人就将作者改为朱熹。
如清初伍涵芬撰《读书乐趣》八卷,卷一起首就说“朱子著《四时读书乐歌》四首”,亏得万历《仙居县志》里记了一笔,并附原作,这著作权才复归翁森名下。
由于四时皆宜读书,而读书皆得其乐,故前人好用“四宜”命名斋馆厅堂,多不胜数。
只举一例,海宁陈氏安澜园有四宜书屋,清高宗弘历南巡,屡次驻跸,凡题四宜书屋,都提到读书的主题。
如诗曰:“夏凉冬暖总相宜,秋月春风更最斯。
雅合四时读书乐,每来却坐不多时。
”又一诗曰:“春夏秋冬无不宜,诗书礼乐亦如斯。
一为难耳一为易,愿?其难易置之。
”清世祖玄烨时已将安澜园的四宜书屋仿建于圆明园,为四十景之一。
弘历亦题诗曰:“春夏秋冬无不宜,所宜乐总读书时。
何须千里盐官忆,即景吾方勉近思。
”虽然写得并不像诗,但“四宜”的意思还是说得明白。
今拈出这个题目,想说说苏州的一处“四时读书乐”。
苏州城中有一条大石头巷,东西走向,巷中有一处清代宅院,大概最后一任主人姓吴,人们就称它吴宅。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等来苏州作古建筑调查,吴宅就是一个点,他们编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就收入了它的平面图和花厅立面图。
吴宅占地约五亩,正路六进,前四进为大门、轿厅、花厅、楼厅,皆坐南朝北,后两进则坐北朝南,可从与大石头巷并行的仓米巷出入。
宅中共有两座砖砌斗?门楼,一座对着花厅,一座对着楼厅。
而对着楼厅的一座,堪称江南砖雕门楼的上乘之作,满施雕镂,精工细作,让人叹为观止,内容更有意思,图解了古人读书的两个不同境界。
柳汁染衣这座门楼的制作年代,约在乾隆、嘉庆间,保留了这一种建筑形式全盛期的特点。
它的枋板上有楷书阳文“麟翔凤游”四字,左右各有一个兜肚。
左兜肚里雕镂的是“柳汁染衣”故事:在蜿蜒的山道上,一书生右手执扇,顾盼前行,姿态飘逸,两个童子紧随其后,一个挑着箱笼琴囊,一个挟着绢帛,仿佛是赶考情景,而古柳下有一老者,笑脸相迎,并作弹指状,背后山峦绵延,景致深远。
“柳汁染衣”典出李固言事。
李固言是唐赵郡人,文宗时擢进士甲科,宣宗时拜太子太傅。
冯贽《云仙杂记》卷一说:“李固言未第前,行古柳下,闻有弹指声,固言问之,应曰:‘吾柳神九烈君,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无疑,果得蓝袍,当以枣糕祠我。
’固言许之。
未几,状元及第。
”书生是李固言,老人就是柳神九烈君。
前人每用这个典故来喻科考高中。
如于谦《观登科录感兴》有“柳汁染衣新样绿,花枝映面醉颜红”;毛奇龄《酬别钱中谐进士和韵有感》有“书有藜吹传永夜,衣边柳汁想当时”。
右兜肚雕镂的是“杏花簪帽”故事,一座单檐歇山厅堂,堂内有四人,三人戴纱帽、穿补服、围玉带,一老仆正捧杯盘趋前,庭前红杏一树,花茂叶繁。
唐代科考放榜以后,新科进士有一系列庆贺活动,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大雁塔题名等。
曲江宴设于江边的杏园,时正花时,烂熳一片,故又称红杏为“及第花”。
郑谷《曲江红杏》就咏道:“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新科进士都簪花于帽,游走街市,这是当时风气,至宋代依然。
司马光《训俭示康》就说:“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记闽人徐?的事,说他累举不第,久困场屋,崇宁二年为特奏名魁时,年已老矣,闻喜宴后与同年一起逛妓院,其他人帽上的簪花都被妓女索去,惟他簪的那枝还在,因此就戏题一绝:“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
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这些都是“杏花簪帽”的故实。
杏花簪帽十年寒窗,终于有成,自然喜不自胜,真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是科举时代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两个兜肚里的故事,正寄托了这样的美好愿望。
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士子都在孙山之后,就有不同的选择,有的白首穷经,困踬以死;有的就将读书本身作为一桩快乐的事,以此消遣岁月,或有所得,也就欣然了。
这是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这座门楼的整个下枋,雕镂的就是“四时读书乐”,它既是两个兜肚故事的补充,更是展现了读书作为人生活动的不同场景。
这春夏秋冬四组画面连缀一起,自左至右展开,宛若长卷一般。
这四个场景,都是按翁森的四首诗来构思的。
首先是春景,诗曰:“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那庭院里有一座舫形小轩,轩外蔓草铺地,高树茂密,似听得见鸟儿吱喳,树下玲珑剔透的湖石,几高屋檐,湖石上镌有“绿满窗前草不除”七字。
轩内有两人,一坐一立,似在吟哦对句,轩后曲廊环绕,有小池一泓,风吹过,一池春水涟漪。
廊外花树下还有两个书僮,一个在侧耳倾听,一个似乎在指指点点,都向着另一个空间,那声音乃是从夏景里隐隐传来的。
四时读书乐・春其次是夏景,诗曰:“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一带花墙与春景间隔,曲折至此,花墙上的漏窗纹饰各异,辟了一个圆洞门,似乎就是从这里走入夏景的。
入洞门后是一座四面敞开的方亭,亭旁湖石上镌有“瑶琴一曲来薰风”七字,分明这里已是夏的世界了。
从春景里流来涧水,至此汇成小池,池上有水榭一座,榭内长几横陈,上有书籍一函,弦琴一架,香炉一只,主人却无心抚琴,倚着阑干,似乎在细数池中的游鱼,书僮则在给他打扇,而有人则踱到池上的板桥,正向水榭走来。
四时读书乐・夏再次是秋景,诗曰:“昨夜窗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床头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一道篱笆间隔着两个季节,一边是瓜蔓攀附,一边是篱下的秋色,庭院里一株梧桐,正有着“梧桐雨冷晚秋愁”的意境。
主人站着,正看着童子在篱下折菊,分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童子身后还有一位老妪,也正看着采菊。
主人身后是一座卷棚式小轩,桌上放着书一函、灯一盏,侧面的墙上辟有花格小窗,窗边镌有“起弄明月霜天高”七字。
四时读书乐・秋最后是冬景,诗曰:“水静木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遗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心清足称读书子。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秋去冬来,一条小道蜿蜒至此,柴门虚掩着,一株寒梅,开得正盛,围墙边的小丘上,树木萧疏,似乎是在西风里颤抖。
院落里有一座单檐歇山式的书斋,山墙上镌有“数点梅花天地心”七字。
主人正在伏案读书,案上的茶盏也已冷了,丫鬟正在?炉煮茶,正是“冷竹风成韵,荒街叶作堆。
欲寻联句卷,先饮暖寒杯”。
四时读书乐・冬这“四时读书乐”的一组砖雕,技法严谨,风格古朴。
它连贯的画面,会让人想起传统绘画的长卷,特别是明代版画,如弘治间金台岳家刻本《西厢记》里的多面连式插图,将不同场景的人物故事安排在一个画面里,既分又合,镶接无隙,构思是非常巧妙的,堪称早期非绘本连环图画的典型作品。
作为民居建筑的雕塑题材,这座门楼是富有创造性的,不再是传统的吉祥图案、戏文故事,而是另辟蹊径,以读书为主题,分别创作出兜肚、下枋上的人物图像。
恕我孤陋寡闻,至今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题材。
当然,门楼作为大户人家的建筑装饰,总是寄寓着美好的愿望,就像这座门楼创造的园林环境,固然是“四时读书”的理想所在,但就普通读书人的情形来说,自然也只能是梦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