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精品
逃离幸福——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及命运

逃离幸福——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及命运契诃夫,眼神中透露着悲天悯人“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时,俄罗斯知识分子便诞生了。
”——别尔嘉耶夫一笼统地说,近代西欧知识分子产生于怀疑、批判与对抗的立场。
这是一种理性姿态而非道德诉求。
由此前提,虽然他们不入主流意识形态,甘当边缘人角色,但他们并不鄙视经验性,并承认人当下的世俗热情,而对终极保持警惕。
他们努力要做的是要求与事实一致,并贯穿着与逻辑、分析和思辨的联系。
而俄罗斯知识分子则与他们不同。
18世纪的拉吉舍夫作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始祖,预见并规定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
他说:“看看我的周围——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时,俄罗斯知识分子便诞生了。
”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第27页。
应该说这一描述是概括了这个民族知识分子的特征与形象,即她所秉持的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主义原则,并且这一原则牵引了她后面许多的实践活动。
灵魂的受伤以及疼痛,这是关于悲悯良知的,绝对要逃离幸福以及优渥的种种在世要求,始终对弱者、穷人,即对被污辱与被损害者的同情,这是一种天然的宗教情怀与价值信仰,他们在思想上具有基督气息。
这些寻找真理的人是些革命家式的僧侣;灵魂的受伤以及疼痛,这是关于愤懑情绪的,对不公不义的愤懑已吹响革命的前奏。
必然的,在社会政治理念中,他们更偏向于平等和分配的原则而鄙薄私有财产和物质财富,这使得他们对制宪问题的讨论很难深入开展;灵魂的受伤以及疼痛,这是关于锐敏直觉的,是关于感受性的细腻,是从生命深处涌动的修辞以及细节描述。
这使得他们的话语活动和对世界的解释更偏重于文学,偏重于浪漫主义和神话思维,而较少哲学和历史的形式表现。
这些秉持道德主义立场的人,这些知识分子,按照别尔嘉耶夫的理解,他们不是一个社会阶级,而只是一个完全特殊的、只存在于俄罗斯的精神和社会之中的构成物。
这个队伍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成员集合而成,开始时贵族占有多数,后来则是平民知识分子居多。
俄罗斯知识分子给人类的启示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时 间:9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00-12:00地 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报告厅主 题:俄罗斯知识分子给人类的启示主 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 办:南方都市报协 办:广东人文学会、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主讲嘉宾:王康嘉宾简介王康,生于1949年,有“民间思想家”之称。
其20世纪80代末以布衣之身撰写“中国改革宪章”,名动京畿;90年代初再以《大道》为题,撰写叩问“中国往何处去”之五集政论片,论者称为“冷战结束后对中国道路运思甚深的先知式作品”。
同期有长篇诗评《俄罗斯启示》传布四方。
抗战胜利50周年以九集电视片《抗战陪都》倾服众多业内人士。
60周年又组织巨型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
对中美关系、中日现状以及马克思主义、港台新儒学等皆有独到心得。
俄罗斯知识分子给人类的启示有一点诚惶诚恐,我的尊容大家一目了然,我现在是一个“无齿之徒”,前一个月把牙都拔掉了,还来不及装上。
来广州还得鼓起一点勇气才能来,我希望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无齿之徒。
刚才主持人介绍说王康是一个思想家,确实是,我认为自己是有思想的家伙,而且有独立性,没有吃公家的饭,就是一个民间思想家。
好,我们今天的演讲就正式开始。
我们今天讲座主要是讲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特性,但是我想仅仅讲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特性难免有一点枯燥和单调,而俄罗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历史使命、俄罗斯国家的道路有太密切的联系,我们把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特性放在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命运、道路方面来说,也许我们可以讲得深刻到位一些。
1 乌托邦的理想自古有之乌托邦这个词是中方翻译西方词的神来之笔。
人类乌托邦理想非常古老,中国有大同世界,一直到康有为的《大同书》,西方一样,从《圣经》旧约开始等等,但是真正近代的乌托邦思想,起源于1513年一本书,关于一个十全十美的国家制度,简称乌托邦。
这本书出版之后在英国引起很大的轰动,到后来亨利八世把这本书定为最危险的书。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知识分子小论——读《俄国思想家》有感以赛亚·伯林这本关于俄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书读下来确实有些艰涩——这大概也是所有关于思想类的书籍给我的感觉。
这或许也是因为关于思想的问题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缘故吧!如果说非要询问自己从这样一本书中读出来了些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重新去思考我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我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彼时我对于中国的左右之争什么的完全没有在意——当然今天虽然注意到了,但是事实上我依然不愿意去站定某个立场来思考问题。
但是读研之后,随着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尤其是面对现代文学的左翼作家的时候,我不得不表面我的立场和态度。
比如说对于丁玲这样的起初追求个人主义,后来看起来却又极左的作家,她的转变怎么认识?传统的观点,左派的知识分子会说是适应人民的大众的立场,是本身主动接受改造;右派的知识分子们则会说这是一种规训。
但本质来说,其实就是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
非黑即白,就这么分明。
而这恰恰是让我绝望的地方。
在我看来,丁玲就是既有主动领受,同时又确确实实因为这种来自延安的外部的政治压力所改变。
我试图去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然而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到了最后,其实我都对于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
对于左翼的激进政治革命我是抱有同情和理解的——因为他们代表着进步、人的可能的真正解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但同时对于他们这种为了达到目的的规训、压制我又天然产生拒斥感——而对于自由主义,我认同那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但同时我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改变这个社会的能力——还是只是在事实上维持着某种秩序而已。
在研究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呢?所以在这本书里,最后登场的屠格涅夫无疑是那个最吸引我的人了——这其中也许不无我自己顾影自怜的成分。
在这篇《父与子——屠格涅夫与自由的困境》中,伯林在开头写到屠格涅夫在“生平大部分岁月里,他都痛切关心俄国教育阶层在道德与政治、社会与个人方面的争论”,而他尤其关心的正是“老年与年轻一辈之间深刻且惨烈的冲突”。
《俄国简史》读后感

《俄国简史》读后感篇一《俄国简史》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俄国简史》的书,哎呀妈呀,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心里还犯嘀咕,这书能有意思吗?结果一读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书中讲述的俄国历史,就像一部超级大片,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我觉得吧,俄国的历史就像一条曲折的河流,有时候湍急,有时候平缓。
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俄国总是处在各种冲突和变革的中心。
从早期的基辅罗斯,到后来的莫斯科大公国,再到强大的沙俄帝国,这一路走来,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那些古人能穿越到现在,看到如今的世界,他们会作何感想呢?比如说彼得大帝,他那股子改革的劲儿,简直太牛了!可也许有人会说,他的改革是不是太激进了?但我觉得,正是这种激进,才让俄国迈出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再看看苏联时期,那可是一段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岁月。
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超级厉害的科技成就,可为啥最后又解体了呢?这难道不是个巨大的遗憾吗?读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俄国人民的喜怒哀乐。
这一路的历史,有辉煌,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
这不就像我们的人生吗?起起伏伏,充满了不确定性。
总之,读完《俄国简史》,我对俄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这书,真不错!篇二《俄国简史》读后感哇塞,读完《俄国简史》,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你说这俄国的历史,咋就这么复杂又迷人呢?从古老的基辅罗斯,到霸气的沙俄,再到充满理想色彩的苏联,这一路走来,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得很!我一直在琢磨,俄国咋就总是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那么重要的角色呢?可能是因为他们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吧!就像一头勇猛的北极熊,不管面对啥困难,都敢冲上去干一架。
你看那伊凡雷帝,够狠够霸气吧?但也有人会质疑,他的手段是不是太残忍了?可我觉得,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不狠点能行吗?也许正是他的这种狠劲,才让俄国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还有叶卡捷琳娜大帝,那可是个厉害的主儿!她的统治让俄国变得更强大,可这背后,是不是也牺牲了很多普通人的利益呢?我有点纠结,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她。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俄国思想家》对我而言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
这本书带我去了探索俄国历史和思想的世界中,从斯拉夫思想开始,从思想家入手,探索了20世纪俄国人的革命以及上个世纪初俄国
社会经济学家们、文化创作者们的集体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启迪。
这本书中,每一位思想家都可以让我深思,例如斯拉夫思想家尼古拉·查理诺夫,他在他的思想中格外重视历史因素,强调
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宗教在影响一个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他的思想,我明白了历史的力量,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唯有通过历史、传统和宗教的教诲,才能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并把它发扬光大。
此外,另一位俄国思想家阿列克谢·安德烈耶夫也以其独特的
思想改变了俄国社会观念,他强调政治结构的重要性,反对资本主义的极端形式,而且主张自由民主化的进程,以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
阿列克谢·安德烈耶夫的思想带给我们的
是对自由、民主和人的平等的尊重,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命运,让每个人都享受平等的权利。
通过阅读《俄国思想家》,我明白了俄国思想家们所具有的独特见解及其深远的影响,这本书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鼓励,让我们意识到了历史、文化和宗教在形成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意识到政治体系、自由、民主与平
等的重要性,让我们都去思考如何通过这些原则来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阅读俄国思想家的著作,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伟大的俄国思想家们的笔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知以及对于人类未来的探索。
这些作品,在当代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经典之作,更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篇小论文中,我将从我的视角出发,对阅读俄国思想家的感受和看法进行探讨。
首先,阅读俄国思想家的著作,给人一种启迪性和思想性的感受。
俄国思想家是人类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著作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哲学、政治、文学、艺术、历史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对于俄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启发作用,而且对于全世界的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俄国思想家们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世界的真正洞察力以及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种启迪性和思想性的感受,让我们更能够看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其次,阅读俄国思想家的著作,让我认识到知识分子存在的重要性和价值。
俄国思想家们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人,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俄国社会和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整个世界的情况,他们的不断探索和思考一方面使他们自己变得更加博学多才、成为了那时期的知识分子领袖,同时也成为了引领时代的思想家。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能够倡导社会进步,也有着引导社会思想的使命。
在当代,知识分子依然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再次,阅读俄国思想家的著作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俄国思想家们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导原则。
在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正义的追求、对于真理的追求作为人生的主题。
这种追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
俄国思想家

《俄国思想家》作者:[英国]以赛亚·伯林译者:彭淮栋主编的话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
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
毋宁说,坚守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
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不宁唯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
擅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
现行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
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
有意思的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来。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决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
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
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经典”。
《思想俄国》中的思想

20 0 9年 8月
西伯 利亚 研 究
SB I ERI AN TUDI S ES
第3 6卷 第 4期
书 评・
Au 2 0 g. 0 9 V0 . 6 No. 13 4
・
\ / 想 俄 国》 中 的 思 想 \ / , 田
张兴 宇
( 岛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青 山东 青 岛 266 ) 60 1
影 响的一种别开生面的理解 。
渗透 , 更广 泛些 , 个俄 语文 学 中诗 歌 与散文 的关 系 , 整 是
一
个值得把握 的问题 。 ( 7 ” 第 4页) 我们在阅读俄罗斯某些
作家的文字时 , 比如屠格涅夫 、 宁 、 布 普里什 文 、 巴乌托夫 斯基 、 索洛 乌欣 等 , 至包 括 契诃 夫在 内 , 时感 受到他 甚 时
的 “ ” 子 。这 里 的 “ ” 指 书 中 每 篇 的 文 字 而 言 , 小 册 小 是 多
俗语 。百花齐放是生活 的常态 , 家争鸣 可以启迪 思维 、 百 繁荣文化 , 斯拉夫 派 和西方 派 的思想 论 争在 俄罗 斯文 化 中的作用 也正好印证了这一道理。 前一段 时期 , 内俄罗 斯学 界 曾掀起 一 阵研究 俄 国 国 白银时代文化 的热潮 。白银时代 的文化 和文学 走进 国内 大多研究者 的视野 , 其实是近 些年 的事情 , 国内普 通读者 更是对其 闻所未 闻。而今 , 其尘封 了近百年 之后 ( 在 对其 本 国和我 国读者而 言) 它终 于复归 到人们 中间。这一 时 , 期 , 括文学 在 内 的文 化 各个 领 域 都名 家 辈 出 , 就斐 包 成 然, 这是不 可否认的 。但是在 对其研 读的 同时 , 不吝溢美 之辞的“ 热捧 ” 和无原则 的拔 高则似 乎偏 离 了正 常的研究 轨道 , 因此 对其做一冷静的审视显然是极其必要 的了。 作者指 出, “ 具公 民责 任感 、 道 主义精 神 和道 与 极 人 德感 的俄 国文 化相 比 , 白银 时代 的文 化显 得过 于关 注 自 我和 内心 , 过于贵族 味” 第 3 ( 7页) 。这 是在提 示我们 , 与 此前的文化风 格相 比 , 俄罗 斯 白银时 代文 化这 种孤 芳 自 赏的情 调 , 自有 其狭 隘 的一 面。同 时书 中也指 出, 纠缠 “ 在文化与专制之 冲 突这一 点 上 , 并将 这一 点视 为 白银时 代文 化之 ‘ 重点 ’是 不恰 当的 , 少是 不 全面 的” 第 3 , 至 ( 4 页)更 是对以范式思维和惯 常眼光 看待这 一文化 现象 的 , 人士 的忠告 , 我们 保持着一种研究思路上 的清醒 。 让 俄语诗歌一 直是 著者 学术 研究 的 重心 , 在这 方 面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知识分子小论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
王小泽
以赛亚·伯林这本关于俄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书读下来确实有些艰涩——这大概也是所有关于思想类的书籍给我的感觉。
这或许也是因为关于思想的问题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缘故吧!如果说非要询问自己从这样一本书中读出来了些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重新去思考我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我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彼时我对于中国的左右之争什么的完全没有在意——当然今天虽然注意到了,但是事实上我依然不愿意去站定某个立场来思考问题。
但是读研之后,随着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尤其是面对现代文学的左翼作家的时候,我不得不表面我的立场和态度。
比如说对于丁玲这样的起初追求个人主义,后来看起来却又极左的作家,她的转变怎么认识?传统的观点,左派的知识分子会说是适应人民的大众的立场,是本身主动接受改造;右派的知识分子们则会说这是一种规训。
但本质来说,其实就是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
非黑即白,就这么分明。
而这恰恰是让我绝望的地方。
在我看来,丁玲就是既有主动领受,同时又确确实实因为这种来自延安的外部的政治压力所改变。
我试图去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然而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到了最后,其实我都对于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
对于左翼的激进政治革命我是抱有同情和理解的——因为他们代表着进步、人的可能的真正解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但同时对于他们这种为了达到目的的规训、压制我又天然产生拒斥感——而对于自由主义,我认同那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但同时我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改变这个社会的能力——还是只是在事实上维持着某种秩序而已。
在研究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呢?
所以在这本书里,最后登场的屠格涅夫无疑是那个最吸引我的人了——这其中也许不无我自己顾影自怜的成分。
在这篇《父与子——屠格涅夫与自由的困境》中,伯林在开头写到屠格涅夫在生平大部分岁月里,他都痛切关心俄国教育阶层在道德与政治、社会与个人方面的争论,而他尤其关心的正是老年与年轻一辈之间深刻且惨烈的冲突。
而他的立场就是试图站立一旁,以客观之眼观看战局。
当然,事实上这肯定是很难成功的。
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作为一个人和作家来说,他眼中的世界和真理并没有那么分明。
伯林称他为居心良好、耿耿忧惧、自我疑问的自由主义角色——复杂真理的见证人。
如果前边《刺猬与狐狸》那篇文章的象喻来看,那么屠格涅夫毫无疑问属于狐狸了——追逐许多目的,而诸目的往往互无关连,甚至经常彼此矛盾,他们的生活、行动与观念是离心的而不是向心式的;他们的思想或零散或漫射,在许多层次上运动,捕捉百种千般经验与对象的实相与本质,而未有意或无意把这些实相与本质融入或排斥于某个始终不变、无所不包,有时自相矛盾又不完全、有时则狂热的一元内在识见。
屠格涅夫就是这样一个不愿意简化现实和真理的知识分子。
或者换个说法来说,就是不愿意站队。
这样的结果,很容易造成两边都不讨好的情况。
这在他写《父与子》这一小说的时候非常明显——他原本也许并无肯定巴札洛夫之意,甚至倾向于诸如帕维尔·基尔沙诺夫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但是在这场自由主义与激进分子、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对抗冲突中,后来在作品里又倾向于巴札洛夫——这大概是因为屠格涅夫意识到了基尔沙诺夫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肩负起这个国家的解放的未来的。
而屠格涅夫作为一个相信人必须说真话的坦诚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不可能去做那种随意污蔑、扭曲真实情况的事情。
而其结果造成的两派都攻讦屠格涅夫也就毫无奇怪之处了,因为他们要的是
分明的立场——而可怜的屠格涅夫大概连他自己是怎样的态度都有点搞不清了。
伯林写到,对诗人朋友费特,屠格涅夫就说自己不清楚对于巴札洛夫是爱还是恨,赞美还是折辱巴札洛夫,这个问题屠格涅夫也无法回答。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也认为不管我们对于他这个人的感觉如何,《父与子》无法容纳巴札洛夫作为叙事里的角色,身为知识分子的巴札洛夫的专横与不驯,使他脱离了这个故事——他既不适于这个故事,而且多少不适合被驯化。
这归根到底其实在于屠格涅夫无法把自己变简单。
简单的、纯粹的东西是能够一望而见其底——但是正因为如此,它同时又是非常肤浅的——事实上,世界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呢?
伯林继续写到
寻源究底,使左右双方都与他见外疏远的,是他的讽世、他宽容大度的怀疑主义、他的缺乏热情、他轻柔的笔触,以及最重要的,他避免做太明确社会与政治寄托的决心
冷静而谨慎地看待现实,试图恢复其原本的复杂性,尽可能保持客观——而不是什么站位、站队。
这让我想起洪子诚先生一次接受访谈的说法
站队即使不能避免,但不一定都始终站在固定位置。
有时候可能站在这边,有时候站在那边,有时候哪边都不沾。
其实说到底这种看起来似乎是中间的立场和怀疑主义的看法仍然是希望获得一种更加理性的视角和认识,是一种寻求问题整合可能性的尝试,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批评——文化和思想的自律性的表现。
当然,这也会有它的问题——可能更难于改变、前进,这也正是屠格涅夫倾向于左派的缘故。
按照萨义德的说法,像屠格涅夫这样的知识分子大概不够边缘的状态吧——因为谨慎的边界就是固步自封。
屠格涅夫感到了困惑、不公。
其实我倒觉得没有必要——这一伯林所谓的自由主义困境,在屠格涅夫坚定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其实就是可以预料到的——正如伯林所说的中间立场素来是个八面受敌、险象环生、忘恩负义的立场。
但作为知识分子,既然我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不愿意固定在某个立场上,不愿意只是追求片面的深刻。
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冲击——或者说如赵园说洪子诚的拥有不容易磨损的坚硬的内核。
作为不愿抛弃社会责任,却又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悬置的立场的知识分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问题的所有层面真实、充分地展现出来。
而我们承受的质疑乃至于攻击,则是我们无法避免而要付出的代价。
立场不鲜明就不鲜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