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近7年来首次减少

合集下载

财政与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研究

财政与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研究

农村金融研究 59December 2020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并不乐观,尽管粮食产量多年实现连续增长,但粮食消费量增速超过粮食产量达到年均3.39%。

以2017年为例,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创新高,累计进口13062万吨,同比增长13.9%,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粮食自给率仅为82.3%,预计2020年能提高至85%,但即便如此也徘徊在世界粮食安全标准(95%)以下。

因此,我国粮食供需缺口依然存在,且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这个缺口可能还会扩大,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要依靠财政手段,财政支农政策在“多取少予”“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等理念下,不断调整和改革,政策性投入不断增加,随着财政资金投入逐渐丧失可持续性,加之财政性农业补贴的一些弊端,亟需财政金融手段协同,通过财政资金发挥杠杆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投入到粮食产业链中,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粮食安全保障支持体系。

「摘要」论文通过对粮食安全、粮食金融化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讨在粮食金融化程度加深、粮食价格波动异常、外部不确定性增大背景下,财政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问题。

我国在粮食问题上长期倚重于财政手段,导致国内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体系扭曲,应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来撬动金融资源,两者协同发展来保障粮食安全。

当下,影响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乡村振兴战略下,要发挥财政和保险的信用保证和分担风险功能,建立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合理风险分担机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融资渠道以及功能完备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确保我国粮食价格和供给稳定。

「关键词」粮食安全;金融支持;财政金融协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分担财政与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研究◎鞠国华 王燕作者简介:鞠国华,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王燕,硕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相关文献梳理与启示粮食安全内涵由国际粮农组织(FAO)首次提出并不断完善。

2021-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节综合

2021-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节综合

2021-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节综合一、单选题(2022秋·北京朝阳·高三统考期末)下图示意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分布。

国家面积越大,表示石油储量越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位于太平洋沿岸B.非洲和大洋洲没有石油资源分布C.亚洲的石油储量比欧洲和北美洲都多D.世界石油资源南半球比北半球多2.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基于此,保障我国未来石油安全的措施是()A.彻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B.加快国内石油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C.加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D.提高石油的勘探技术,增加我国现有油田的石油开采量3.(2022秋·北京海淀·高三统考期末)2021年4月7日,我国首台海底可燃冰资源勘探和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域超2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利于我国()A.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土地资源供给B.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C.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保障能源安全D.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2022秋·北京石景山·高三统考期末)海水透明度是表示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影响透明度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的光学性质、水中的悬浮物质等,下图为局部海域6月和10月等透明度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透明度线与等深线的分布比较接近B .夏季渤海海域透明度低于秋季C .夏季东海近岸与外海透明度差异较大D .近岸海区较外海的能见程度好5.10月份甲地形成向外海突出的“水舌”,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B .地表径流C .海底地形D .人类活动(2022秋·北京房山·高三统考期末)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迪拜杰贝勒阿里人工岛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跨度15公里,增加海岸线720公里,建有65个港口泊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2)(2)(3)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2)(2)(3)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学号: 201710240324姓名:殷莉娜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王利耀讲师指导成绩:答辩成绩:综合成绩:年月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年月日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姓名:殷莉娜班级:2017经济三班 :学号201710240324)【摘要】:随着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的一系列反美农产品措施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中美农产品贸易在两国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分析了贸易争端的演变、爆发的原因以及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结果表明:第一,中美贸易争端严重损害了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第二,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大豆是受影响最大的农产品,巴西是受益最多的国家。

中国大豆主要进口市场已从美国转向巴西,短期内价格上涨。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主要对美国农产品实施反补贴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市场。

在分析中国农产品市场哪些方面受到影响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构成极大威胁是什么威胁,现状里要体现一下,前后呼应,整段话再顺顺)【关键词】:中美贸易;农产品进口;大豆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world trade protectionism, Sino US trade frictions hav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China's anti-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measures pose a great threat to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security. Sino US agricultural tra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rade disputes,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and the impact on Sino US agricultural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the Sino US trade dispute has seriously damaged the US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China; second, in the Sino US trade dispute, soybean is the most aff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Brazil is the most benefited country. China's main soybean import market has shif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Brazil, and the price has risen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Sino US trade friction, China mainly implements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on Ame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ch affects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which aspect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are affected, we can also get some enlightenment.Keywords: Sino US trad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soybean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中美贸易摩擦是当前的热点经济话题,自1979年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以来,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摩擦和冲突也时有发生。

最新中国目前粮食现状3篇

最新中国目前粮食现状3篇

粮食平安是关系我国经济开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确保粮食平安面临更高要求。

一、当前我国粮食平安现状(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平安得到可靠保障。

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年均增幅3.56%,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

2021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到达5.308亿吨。

2021年“十一五〞规划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未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根底设施改善,以及化肥及其他物质要素的投入,再加上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增产因素,我国粮食增产仍有较大潜力。

(二)粮食需求平稳增长,根本供给能保障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大约93%,虽然低于95%,并且近年国际粮价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我国除大豆外,小麦、玉米、大米等品种进口量很小,缺乏国内产量的1%,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

从品种结构看,小麦和稻谷消费量相对稳定,玉米和大豆消费增长较快。

从消费区域看,农村和城镇口粮消费总量在逐步减少。

主销区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局部粮食主产省的粮食消费也有较大增长。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产需缺口由2003年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550亿公斤左右。

(三)粮食生产的各类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有较大提高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

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林特产品税、牧业税和屠宰税)政策,农业和农民得到“休养生息〞,减轻了负担,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实行农业“四补贴〞, 财政综合补贴与财政专项补贴相结合,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管理逐渐标准的农业政策补贴体系。

其中,农机购置补贴由2004年的66个县扩大到2021年的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金额由2004年的0.7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45亿元,接近过去6年中央财政总投入的3/4。

【高中历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菲律宾这样的海滨小国,红薯这种生熟都可以吃的天 然食物是国宝一样的东西,绝不外传也禁止出口的,“往 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经商的陈振龙想尽各种 办法,试图偷一两个红薯回国,都没能成功。
第一次把红薯藏在藤箱底层,过海关时被查了出来, 没收加批评教育。第二次把红薯的藤条编入一只藤篮,试 图拎着篮子蒙混过关,也被查了出来,这一次除了罚款还 差一点坐牢。终于在1593年的5月,这一年,已经50岁的 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吊在船舷下,经 七昼夜一路漂回福州。
合作探究一:根据教材和材料,分析物种传播的特点。 特点: (1)由拒绝到接受; (2)由庭院种植到全面推广; (3)品种不断得到优化; (4)对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即学即练
1、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
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
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影响如何?
美洲物种的外传之 甘薯漂流记
甘薯漂流记
1.基本信息
甘薯
学名 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 别称 甜薯、地瓜、番薯、白薯、红薯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
B.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D.加速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4、美洲是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但畜牧业饲养的牲畜早已经不是地产的各类。
对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是(

A.欧洲人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B.美洲地产的牲畜适应性不强
C.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注重发展畜牧业 D.美洲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08-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概述

08-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概述
➢环境改造 ➢农业生物调控 ➢结构调控 ➢输入输出调控
• 社会间接调控(第三层次)
1、自然调控
是农业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而来。自然调控通 过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 及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是农业生态系 统的第一层调控。自然调控包括个体、种群和系统三个水平 的调控机制。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农业增 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农业总产值登上3000亿 元台阶。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长2.8%, 为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主要目标,努力实现“两个稳定”: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50亿斤以上;“两个增长”农牧业增加值增长2%、农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两不发生” 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区域性 重大动植物疫情;“一个消除”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 大农业:调节农、林、牧、副、渔、工各业的比例。 • 亚系统:调整各业内部比例。如:种植业的作物布局、
种植制度,养殖业的各物种的比例, 粗加工、精细加工 以及加工种类的比例等。
人工直接调控
• 2.4.系统输入输出的调控:
调控输入可改变系统的机能,然后改变输出。调控输出 可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环境和输入,从而影响系统本身。
第三层次的调控社会环 境的间接调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非中心式+中心式
三、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则
• (一)多种效益统一 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 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 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方面的 好的效果和影响

2021转基因食品发展的优势与潜在安全风险范文

2021转基因食品发展的优势与潜在安全风险范文

2021转基因食品发展的优势与潜在安全风险范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转基因食品陆续实现商业化生产并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营养改善和社会效益, 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性和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其产生的过敏性和毒性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存在潜在风险。

因此, 需要综合对其分析研究, 从科学角度全面清晰认识转基因食品, 廓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迷思, 取利舍弊, 利用转基因技术更好地服务和造福社会大众。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 潜在安全风险; 应对措施; Abstract: Sincethe 1990 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 foods) have been commercialized and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lives. The development of GM foods has brought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health improvement and social benefits to human society. However, the risk and safety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ha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its allergenicity and toxicity have potential risk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society.Therefo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tudied of GM foods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GM foods is necessary, to make use full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to serve and benefit the public. Keyword: geneticallymodified food (GM food) ; transgenic technology; potential safety risk; countermeasures;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转基因食品近20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

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粮油加工相关知识)

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粮油加工相关知识)

粮油加工相关知识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
粮油加工相关知识--
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

进入关贸总协定后,我国将进口大豆关税降至3%,此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转基因大豆凭借含油高、规模种植成本低、病虫害少以及各国的财政补贴等优势,大量出口中国。

随着国内食用油市场、饲料植物蛋白市场的需求扩大,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

1、2007-2018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情况
2007-2018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从2007年的3082.1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峰值9552.6万吨,增长了近210%。

进入2018年因中美贸易战、国内非洲猪瘟爆发、环保风暴等因素,国内大豆进口量有所减少,2018年总进口量为8803万吨,相比
1/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近7年来首次减少
(进出口监测预警专题)
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大豆8803.1万吨,比2017年(下同)减少7.9%,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减少;价值2501.5亿元,下降6.9%;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841.7元,上涨1.1%。

其中12月份进口572.1万吨,同比减少40.1%,环比增加6.3%;价值176.7亿元,同比下降33.2%,环比增长9.4%;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3088.1元,同比上涨11.5%,环比上涨2.9%。

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特点: 自巴西进口6608.2万吨,增加29.8%,占75.1%,比重较2017年大幅提升21.8个百分点;自美国进口1664万吨,减少49.4%,占18.9%,下滑15.5个百分点。

同期,自加拿大、阿根廷和乌拉圭分别进口179.2万吨、146.4万吨和119.9万吨,分别减少12.5%、77.8%和53.4%。

自俄罗斯进口81.7万吨,增加60.8%。

此外,42.7%由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减少5.1%;39.7%由民营企业进口,减少9.6%;17.6%由国有企业进口,减少10.2%。

初步分析,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叠加阿根廷等国减产的影响。

2018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在美国大豆传统销售旺季的第四季度,我国自美国大豆月度进口量均不足10万吨,全年自美国大豆进口锐减近半,对当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减少的贡献率高达216.1%。

此外,由于干旱、洪涝等因素影响,2017/18年度乌拉圭、阿根廷等国大豆均出现减产。

其中,阿根廷大
豆产量减少至3700万吨,减幅高达35.7%1。

虽然2018年我国自巴西、俄罗斯等国进口大豆显著增加,但仍无法完全填补美国、阿根廷等国大豆进口骤降带来的缺口。

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中美决定停止升级贸易限制措施,中美大豆贸易未来走势值得关注。

2018年12月1日,中美双方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

根据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的数据,2018年12月13日前后,中国客户已购买了150~200万吨美国大豆,将于2019年一季度交付。

随着中美双方磋商的推进,未来中美大豆贸易有望恢复。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进程持续推进。

2018年12月19日,我国与玻利维亚方面签署议定书,玻利维亚大豆可正式向我国出口2。

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与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冰岛、韩国、澳大利亚、格鲁吉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国家的协定税率进一步降低,自部分市场进口大豆关税税率将下调至零3。

随着我国积极开拓新的大豆进口来源,大豆进口供应格局有望持续向多元化发展。

1《四季度供给趋紧豆粕仍有上涨空间》,和讯网,2018年10月8日
2《玻利维亚大豆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正式签署可向我国出口!》,观察者,2018年12月21日
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9年进出口暂定税率等调整方案的通知》,财政部,2019年1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