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理论关于人体衰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_何敬和
最全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第九章

最全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第九章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A.肾中精气的盛衰B.心肺的功能状态C.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D.肝肾精血互化的状态E.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状态2.下列不属于顺应自然养生的是: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春夏养阳、秋冬养阴C.顺应四时调摄D.昼夜晨昏调养E.起居有常3.下列何项非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A.药膳保健B.注意饮食卫生C.提倡饮食有节D.克服饮食偏嗜E.强调高营养饮食4.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A.提高治愈率B.尽早确立治疗方法C.提高诊断的正确率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E.以上均不是5.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A.人工免疫B.早期诊断C.早期治疗D.先安未受邪之地E.阻截病传途径6.不属于治则的是:A.治病求本B.扶正祛邪C.调理气血D.活血化瘀E.调治脏腑7.“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A.早治防变B.治病求本C.调理脏腑D.调理气血E.三因制宜8.下列何项属正治法则:A.标本兼治B.塞因塞用C.寒者热之D.因人制宜E.寒因寒用9.下列何项非属逆治法则:A.热因热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10.下列何项属反治法则:A.实则泻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培土生金E.滋水涵木11.下列何项不属从治法则: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通因通用D.热者寒之E.寒因寒用12.“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B.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C.在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D.在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E.以上皆是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治寒以热14.攻补兼施治则适用于何证:A.虚证B.真实假虚证C.实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夹杂证15.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A.祛邪兼扶正B.扶正兼祛邪C.先祛邪后扶正D‘单独祛邪 E.先扶正后祛邪16.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A.单独祛邪B.单独扶正C.先扶正后祛邪D.扶正兼祛邪E.祛邪扶正并重17.“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食积泄泻D.气虚泄泻E.寒湿泄泻18.“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脾虚腹胀B.血枯经闭C.肾虚尿闭D.气郁腹胀E.阴虚便秘19.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D.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 C.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D.充分滋阴的基础上配以补阳剂E.以上皆不是20.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A.实热证B.实寒证C.阴阳两虚D.虚寒证E.虚热证2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阴阳双补22.下列非调理脏腑治则的是: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实则泻腑,虚则补脏C.脏病治腑D.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E. 腑病治脏23.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A.先治其标B.先治其本C.标本兼治D.虚则补之E.以上皆不是24.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A.肝胃B.脾胃C.肝肾D.肝胆E.肝胃25.骨和髓之病变,多从何脏论治:A.心B.肺C.脾D.肝E.肾26.单纯的气血证常从何脏论治:A.心肝肺B.肝肾C.心肝肾D.心肾E.肺脾肾27.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A.心肾B.肺脾肾C.心脾肝肾D.肺肝脾肾E.心肝脾肺肾28.气滞宜:A.益气B.活血C.降逆D.行气E. 补气29.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A.滋阴制阳B.扶阳消阴C.回阳救逆D.救阴固脱E.阴中求阳30.“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根据……而确定的用药原则: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标本同治E.治病求本(二)B型题A.静功锻炼,注意保津养阴B.运动适度,注意养阳C.户外动形锻炼,注意养阳D.晨炼必待日光,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E.以上皆宜1.春季养生活动最宜:2.秋季养生活动最宜;A.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B.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C.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D.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E.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3.上述何项属虚则补之的具体运用:4.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A.补益心阳B.补养心气C.清心泻火D.活血祛瘀E.补养心血5.心阳不足者,法宜:6.心脉瘀阻者,法宜:7.心火炽盛者,法宜:A.脾不统血B.脾气下陷C.脾虚湿阻D.脾虚水肿E.脾虚带下8.健脾利水之法适用于:9.益气升提之法适用于:A.滋养肝阴B.补养肝血C.清降肝火D.疏肝理气E.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潜阳10.肝阳上亢化风者,治宜:11.肝阴不足者,治宜: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通因通用12.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泄病证,其治则当属:13.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其治则当属:14.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阴盛格阳病证,其治则当属: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阳中求阴15.治疗阴虚阳亢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16.治疗阳虚阴盛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A.热病见热象B.寒病见热象C.阴虚见热象D.热病见寒象E.寒病见寒象17.适用“寒者热之”治则的是:18.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19.适用“阳病治阴”治则的是:A.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C.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D.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E.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20.“通因通用”的治则适用于:21.“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22.“寒因寒用”的治则适用于:A.行气开郁B.开窍通闭C.降逆和胃D.益气固脱E.益气升提23.气闭者,治宜:24.脾气下陷者,治宜:A.活血化瘀B.温经散寒C.清热补气D.益气活血E.活血通络25.血瘀者,治宜:26.血寒者,治宜:A.补髓填精B.补益肾气以摄精C.疏利精气D.通络散结E.活血化瘀27.小儿五迟者,治宜:28.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A.补气填精B.疏利精气C.益气摄津D.补血养津E.滋补肾阴29.气滞精阻者,治当:30.津血亏少者,治当:A.单纯扶正B.单纯祛邪C.扶正兼祛邪D.祛邪兼扶正E.扶正祛邪并重31.正虚邪不盛,且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应采用何种治则:32.邪盛较重急的虚实夹杂证,应采用何种治则:A.真实假虚B.虚实夹杂且微虚微实C.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D.邪实正未衰E.虚实夹杂且甚虚甚实,病邪胶固不易扩散33.扶正兼祛邪的治则,适用于:34.先祛邪后扶正的治则,适用于: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既病防变E.未病先防35.“用温远温”此属于:36.“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属于:37.“亡血家不可发汗”此属于:A.春季B.夏季C.长夏D.秋季E.冬季3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性药物的季节是:39.临床治疗时应慎用热性药物的季节是:40.临床治疗时应慎用滋腻药物的季节是:(三)D型题1.以热治热适用于: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B.阳热偏盛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D.真寒假热证E.真热假寒证2.以寒治寒适用于:A.阴寒偏盛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C.真热假寒证D.阴寒内盛,格阳于外E.真寒假热证3.塞因塞用适用于:A.大便粘滞不爽B.少腹胀满窜痛C.腹胀硬满不减D.脾气虚运化无力E.腹部胀满时减4.通因通用适用于A.肾阳虚损B.膀胱湿热C.尿频清长D.尿频、热痛E.夜间尿多、遗尿(四)X型题1.养生原则确立的基础是:A.对病因与发病条件的研究B.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研究C.预防疾病的实践总结D.对衰老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E.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2.动形养生可达到:A.促进血液流畅B.舒筋活络C.调节情志变化D.怡神、静神E.协调脏腑功能活动3.移情易性的内容应包括:A.排遣情思B.改变其错误认识C.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D.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E.使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4.克服饮食偏嗜包括:A.防止饮食不洁B.食能以时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D.药食结合E.避免五味偏嗜5.调补何脏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A.肝B.脾C.心D.肺E.肾6.养静藏神之机制与下列何项有关:A.心的生理特性B.真气状态C.肝的生理特性D.宗气的状态E.肾的生理特性7.药膳的主要特点及运用要求是:A.以药为主B.以食为主C.药食结合D.因时制宜E.辨证施膳8.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A.抽搐B.大出血不止者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D.食积所致泄泻者E.尿闭9.“寒因寒用”适用于:A.寒热错杂证B.真热假寒证C.阳偏盛的实热证D.真寒假热证E.热厥证10.“热因热用”适用于:A.真寒假热证B.寒热错杂证C.真热假寒证D.格阳证E.阴偏盛之实寒证11.“塞因塞用”适用于:A.阳明腑实证B.气郁腹胀C.阴虚便秘D.血枯经闭E.食滞腹胀12.“通因通用”适用于:A.脾虚泄泻B.食滞泄泻C.瘀血崩漏D.肾虚泄泻E.气虚泄泻13.从治法适用于: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瘀血所致的崩漏E.格阳证14.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A.纯虚证B.虚实夹杂证C.纯实证D.真虚假实证E.真热假寒证15.下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A.真实假虚证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C.真虚假实之证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E.以上情况皆可运用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A.饮食偏嗜B.性别C.劳逸损伤D.年龄E.体质17.下列属于因时制宜范畴的是:A.夏季慎用温热B.冬季慎用寒凉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D.“春不用桂枝”E.“夏不用麻黄”1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物的季节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19.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扶正与祛邪D.调整阴阳E.三因制宜20.中医养生的主要作用为:A.增强体质B.预防疾病C.增强心理调摄能力D.延缓衰老E.促进病体康复21.阴阳互济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阴阳并补22.推拿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为:A.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B.调整生物信息C.改变系统功能D.发挥物理热效应E.通过经络系统感应传导、调节机能23.中医养生学方法众多,其基本养生观念有:A.调饮食B.慎起居C.适寒温D.食补剂E.和喜怒24.从治适应于: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瘀血所致的崩漏E.格阳证25.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指:A.锻炼身体B.药物预防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E.起居有常26.以下何项应先治疗标证:A.食滞泄泻B.血虚经闭C.肝病膨胀D.肝病吐血E.湿滞泄泻27.属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是:A.清泻阳热的方法B.滋阴法C.温散阴寒法D.益气回阳固脱E.补阳法二、填空题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______,秋冬养______”。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中药学中,中基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希望对学习中药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中基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整体观点:中医学采用整体观点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病理、心理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万物都具有阴阳之分,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气血津液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气血津液的运动和调节密切相关,气血津液的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4.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指定位于身体深处、不易察觉的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胆、膀胱)。
二、中药学的复习内容1.药材的分类:药材按照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十类,如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等。
2.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方法,如清洗、晒干、蒸制、熏制、酒洗等多种方式。
3.药性、归经、功能:中药的药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特点,如寒、凉、温、热、平,药性会对药物的功效、适应病证等方面产生影响。
中药的归经指的是药性所归属的五脏六腑,通过归经来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中药的功能指的是通过药物的药性、归经和药量等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三、中药学实践技能1.药物的鉴别:中药鉴别需要根据药材的形态特征、构造特点、顔色、气味等多项指标进行鉴别。
2.中药煎制:中药的煎制也是很关键的一环,需要掌握正确的加水方法和煮药时间,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得到溶解并轻易地被人体吸收。
3.中药制剂的制备与使用:中药制剂根据药物的药性、功能和适应病证等制作而成,在使用中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病情来合理选用制剂和剂量。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掌握中基基础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医生理学说论衰老的机理与对策

从中医生理学说论衰老的机理与对策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衰老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衰老的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
本文将从中医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衰老的机理以及预防和延缓衰老的对策方法。
衰老的概念衰老是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是人体在长期时间的生命活动中逐渐失去机能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现象。
人类的衰老表现包括了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等,同时还包括了皮肤老化、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等。
中医生理学中的衰老在中医学中,衰老被认为是人体精气血亏虚所致,其中,精、气、血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物质。
精为生命之本,其藏于肾而具有蕴藏、生长、发育、繁衍等功能。
气是五脏六腑所化,其具有推动血液和调节人体代谢的作用。
血是人体的液体营养,其营养身体各种组织器官。
人体精气血三者的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水平以及寿命长短。
中医学中,老年是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与幼年、壮年等阶段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
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下降,出现了各类疾病以及降低抗病能力。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的精、气、血逐渐亏损,造成了人体各个系统的退行性变。
衰老的机理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晰。
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在衰老的过程中,细胞和基因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的功能逐渐下降,而细胞衰老是与基因的活性改变和表达水平调控有关的。
一方面,干细胞的功能减弱,无法再次分化和增殖;另一方面,由于基因表达的失调,导致各种细胞信号通路异常和代谢途径不正常,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此外,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下降也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
氧化应激是指由于氧自由基或其他过氧化物引起的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它可以影响神经、心血管和代谢等系统,导致各种疾病。
免疫功能下降则会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疾病。
中医防衰老的对策中医防衰老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体的精、气、血不受损伤,延缓机体的衰老进程。
中药抗衰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中药抗衰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摘要:人类渴望长寿的梦想促进了科学家对细胞抗衰老机制的研究。
由此,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有关细胞衰老的机制被一一提出,其中自由基学说、端粒学说及线粒体DNA 学说影响较为广泛。
这引起了以此为基础的抗细胞衰老研究的兴起。
本文旨在通过对淫羊藿、黄芪多糖、人参、何首乌等部分中药的研究数据的借鉴,说明其抗衰老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关键词:抗衰老 中药 细胞生物学关于细胞衰老的研究,在衰老生物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衰老实际上也是一种细胞的重要生命活动。
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有关细胞衰老的机制被一一提出,其中氧化性损伤学说、端粒学说及线粒体DNA 学说影响较为广泛。
随之而来的是以此为基础的抗衰老研究的兴起,医学科学界对此兴趣浓厚,从细胞生物学的层面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医学科学界通过多种药物的动物实验,对其效果及机制进行分析。
其中,以中药的药物实验效果较为突出。
中药由此成为抗衰老的代表药物。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芪多糖、芦荟、人参、何首乌等部分中药的研究数据的借鉴,说明其抗衰老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1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及衰老的结构变化1.1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1.1.1自由基学说(free radical theories )自由基是一类机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瞬时形成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1]。
具有高度反应活性,可引发链式自由基反应,引起DNA 、蛋白质和脂类,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 )等大分子物质变性和交联,损伤DNA 、生物膜、重要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从而引起衰老各种现象的发生。
[2]正常细胞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非酶系统有维生素E 、醌类物质等电子受体[3]。
老年学概论第四章衰老生物学精课件

第6页,共38页。
第7页,共38页。
二、随机性损伤说
1.消耗学说 2.生活速度学说 3.内分泌学说 4.大脑衰退学说 5.体细胞突发学说 6.细胞代谢失调学说
第8页,共38页。
7.自由基学说 8.差错灾难学说 9.交联学说 10.生物膜损伤学说
第9页,共38页。
三、细胞与分子水平的衰老
第24页,共38页。
六、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
道构成,它是排出代谢的最终废物和机体 多余物质的主要器官。泌尿系统代谢功能 正常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基本保证。
第25页,共38页。
(一)衰老变化
多数学者认为肾脏重量和肾小球数量 随增龄而减少,人到70岁时,肾小球数目 只有年轻时的二分之一,且因玻璃样变性 而退化,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 重量和体积减少,肾小管细胞出现脂肪变 性,肾小动脉硬化,肾血流量随增龄而明 显递减。
第32页,共38页。
(二)由于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1.感染性疾病 2.肿瘤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33页,共38页。
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 系统构成。脑(大脑、小脑及脑干)和脊 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称为中枢神经 系统。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是神经系统 的周围部分,称周围神经系统。
第22页,共38页。
(一)衰老变化
呼吸系统是人体功能衰退出现得最早 的系统。随着年龄增长,呼吸系统各组成 部分的衰老变化比较明显,例如鼻咽部的 气流线向上凸起,使气流通过的阻力增加, 鼻咽部黏膜退行性萎缩。
第23页,共38页。
(二)由衰老变化引起的常见病 1.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2.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3.肺炎
中医衰老理论述要

中医衰老理论述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
寻求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成了一个时代性课题摆在人们面前。
笔者在攻读中医藏象学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衰老理论,导致衰老的原因不外正虚和正虚邪实两大类,其中正虚者主要为肾虚、脾虚;正虚邪实者主要为气虚血瘀、肾虚血瘀。
兹综述如下:1 肾虚衰老论《素问.上古天真论》以颇长的篇幅论述了肾气盛衰与人之寿夭的关系,明确指出:人的生、长、壮、老、已受肾中精气的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即是肾中精气盛衰变化的过程。
女子以7岁,男子以8岁为阶段,随着肾气盛实而有发长齿更的变化;随着肾气平均而筋骨劲强,身体盛壮,发育成熟;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衰老。
并且认为,人年老而有子的原因乃是由于“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即人的生殖机能受肾中精气的影响,肾中精气充盛则年虽老而有子;肾中精气衰竭则天癸乏竭,女子冲任空虚,地道不通,男子精少丧失生殖能力。
生殖能力的有无不仅是个体生命力盛衰的表现,也是个体生命能否得以延续的保证,从这点上说,肾中精气充盛以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有双重延缓衰老的意义。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与人的体力和智力有关,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中精气亏虚,发失所养则枯槁变白、脱落;骨失所养则骨质疏松,齿槁齿脱,腰膝酸软,步履艰难;髓海空虚则失眠、健忘、反应迟钝、智力减退;上窍失养则目不明,耳不聪;下窍失养则二便失常。
肾虚的这些症状与人到老年的表现密切相关。
故王淑玲等〔1〕宗《内经》所论,认为老年人之所以会出现衰老症状是由于肾中精气亏虚的结果。
李建生等〔2〕认为,肾中精气不但与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而且肾中精气充足,则精力充沛、骨坚牙固、耳目聪明、毛发润泽、二便自调,能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肾中精气还是精、气、神的基础。
衰老相关中医知识

衰老相关中医知识一、衰老在中医里的概念中医眼里的衰老啊,就像是一棵大树慢慢失去生机。
它可不是突然就发生的事儿,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里的气、血、精这些宝贝一点点损耗的过程呢。
就像汽车开久了,零件会磨损一样,我们的身体用久了,脏腑的功能也会慢慢下降。
比如说肾,中医认为肾藏精,这个精就像是身体的能量储备,随着年龄增长,肾精会慢慢减少,人就开始有衰老的迹象啦,像头发变白、牙齿松动这些,都可能跟肾精不足有关哦。
二、衰老的中医病因1. 先天不足有的人啊,从出生开始就比别人底子薄。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没打好,后面就容易出问题。
在中医里,如果父母的体质不好,或者孕期妈妈没有好好调养,那生出来的孩子可能先天的肾精就不足,这样就更容易衰老。
就像有的小朋友从小就体弱多病,长大了也可能老得快一些呢。
2. 后天失养这可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哦。
咱们现在很多人啊,生活习惯不太好。
比如老是熬夜,这就很伤气血。
你想啊,晚上是身体休息和调养气血的时候,你不睡,气血就得不到很好的恢复,时间长了,身体就会越来越虚。
还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者老是吃一些垃圾食品,这会让脾胃受伤。
脾胃可是气血生化之源啊,脾胃坏了,身体就没有足够的营养来维持正常运转,衰老自然就找上门啦。
3. 情志失调这个情志啊,就是咱们的情绪。
要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或者老是发火,对身体可不好了。
中医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比如说,一个人老是生气,肝气就会郁结,气血运行就不畅,这就容易长皱纹、长斑呢,也是衰老的表现哦。
三、衰老的中医调养方法1. 饮食调养多吃一些对身体好的食物。
像黑芝麻,黑乎乎的,它可是补肾的好东西呢。
可以把黑芝麻磨成粉,每天吃一点,头发可能都会变得乌黑亮丽哦。
还有红枣,甜甜的,补气血特别棒。
平时可以煮点红枣粥,又美味又养生。
另外,山药也是个宝,健脾益胃,吃了能让脾胃更健康,身体的营养供应就更充足啦。
2. 中药调理中药在抗衰方面可有不少妙招。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九)第九章(典型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九)第九章(典型试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A.肾中精气的盛衰B.心肺的功能状态C.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D.肝肾精血互化的状态E.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状态2.下列不属于顺应自然养生的是: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春夏养阳、秋冬养阴C.顺应四时调摄D.昼夜晨昏调养E.起居有常3.下列何项非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A.药膳保健B.注意饮食卫生C.提倡饮食有节D.克服饮食偏嗜E.强调高营养饮食4.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A.提高治愈率B.尽早确立治疗方法C.提高诊断的正确率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E.以上均不是5.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A.人工免疫B.早期诊断C.早期治疗D.先安未受邪之地E.阻截病传途径6.不属于治则的是:A.治病求本B.扶正祛邪C.调理气血D.活血化瘀E.调治脏腑7.“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A.早治防变B.治病求本C.调理脏腑D.调理气血E.三因制宜8.下列何项属正治法则:A.标本兼治B.塞因塞用C.寒者热之D.因人制宜E.寒因寒用9.下列何项非属逆治法则:A.热因热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10.下列何项属反治法则:A.实则泻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培土生金E.滋水涵木11.下列何项不属从治法则: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通因通用D.热者寒之E.寒因寒用12.“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B.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C.在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D.在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E.以上皆是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治寒以热14.攻补兼施治则适用于何证:A.虚证B.真实假虚证C.实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夹杂证15.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A.祛邪兼扶正B.扶正兼祛邪C.先祛邪后扶正D‘单独祛邪 E.先扶正后祛邪16.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A.单独祛邪B.单独扶正C.先扶正后祛邪D.扶正兼祛邪E.祛邪扶正并重17.“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食积泄泻D.气虚泄泻E.寒湿泄泻18.“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脾虚腹胀B.血枯经闭C.肾虚尿闭D.气郁腹胀E.阴虚便秘19.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 D.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 C.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D.充分滋阴的基础上配以补阳剂E.以上皆不是20.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A.实热证B.实寒证C.阴阳两虚D.虚寒证E.虚热证2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阴阳双补22.下列非调理脏腑治则的是: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实则泻腑,虚则补脏C.脏病治腑D.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E. 腑病治脏23.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A.先治其标B.先治其本C.标本兼治D.虚则补之E.以上皆不是24.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A.肝胃B.脾胃C.肝肾D.肝胆E.肝胃25.骨和髓之病变,多从何脏论治:A.心B.肺C.脾D.肝E.肾26.单纯的气血证常从何脏论治:A.心肝肺B.肝肾C.心肝肾D.心肾E.肺脾肾27.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A.心肾B.肺脾肾C.心脾肝肾D.肺肝脾肾E.心肝脾肺肾28.气滞宜:A.益气B.活血C.降逆D.行气E. 补气29.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A.滋阴制阳B.扶阳消阴C.回阳救逆D.救阴固脱E.阴中求阳30.“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根据……而确定的用药原则: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标本同治E.治病求本(二)B型题A.静功锻炼,注意保津养阴B.运动适度,注意养阳C.户外动形锻炼,注意养阳D.晨炼必待日光,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E.以上皆宜1.春季养生活动最宜:2.秋季养生活动最宜;A.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B.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C.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D.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E.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3.上述何项属虚则补之的具体运用:4.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A.补益心阳B.补养心气C.清心泻火D.活血祛瘀E.补养心血5.心阳不足者,法宜:6.心脉瘀阻者,法宜:7.心火炽盛者,法宜:A.脾不统血B.脾气下陷C.脾虚湿阻D.脾虚水肿E.脾虚带下8.健脾利水之法适用于:9.益气升提之法适用于:A.滋养肝阴B.补养肝血C.清降肝火D.疏肝理气E.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潜阳10.肝阳上亢化风者,治宜:11.肝阴不足者,治宜: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通因通用12.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泄病证,其治则当属:13.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其治则当属:14.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阴盛格阳病证,其治则当属: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阳中求阴15.治疗阴虚阳亢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16.治疗阳虚阴盛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A.热病见热象B.寒病见热象C.阴虚见热象D.热病见寒象E.寒病见寒象17.适用“寒者热之”治则的是:18.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19.适用“阳病治阴”治则的是:A.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C.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D.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E.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20.“通因通用”的治则适用于:21.“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22.“寒因寒用”的治则适用于:A.行气开郁B.开窍通闭C.降逆和胃D.益气固脱E.益气升提23.气闭者,治宜:24.脾气下陷者,治宜:A.活血化瘀B.温经散寒C.清热补气D.益气活血E.活血通络25.血瘀者,治宜:26.血寒者,治宜:A.补髓填精B.补益肾气以摄精C.疏利精气D.通络散结E.活血化瘀27.小儿五迟者,治宜:28.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A.补气填精B.疏利精气C.益气摄津D.补血养津E.滋补肾阴29.气滞精阻者,治当:30.津血亏少者,治当:A.单纯扶正B.单纯祛邪C.扶正兼祛邪D.祛邪兼扶正E.扶正祛邪并重31.正虚邪不盛,且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应采用何种治则:32.邪盛较重急的虚实夹杂证,应采用何种治则:A.真实假虚B.虚实夹杂且微虚微实C.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D.邪实正未衰E.虚实夹杂且甚虚甚实,病邪胶固不易扩散33.扶正兼祛邪的治则,适用于:34.先祛邪后扶正的治则,适用于: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既病防变E.未病先防35.“用温远温”此属于:36.“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属于:37.“亡血家不可发汗”此属于:A.春季B.夏季C.长夏D.秋季E.冬季3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性药物的季节是:39.临床治疗时应慎用热性药物的季节是:40.临床治疗时应慎用滋腻药物的季节是:(三)D型题1.以热治热适用于: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B.阳热偏盛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D.真寒假热证E.真热假寒证2.以寒治寒适用于:A.阴寒偏盛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C.真热假寒证D.阴寒内盛,格阳于外E.真寒假热证3.塞因塞用适用于:A.大便粘滞不爽B.少腹胀满窜痛C.腹胀硬满不减D.脾气虚运化无力E.腹部胀满时减4.通因通用适用于A.肾阳虚损B.膀胱湿热C.尿频清长D.尿频、热痛E.夜间尿多、遗尿(四)X型题1.养生原则确立的基础是:A.对病因与发病条件的研究B.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研究C.预防疾病的实践总结D.对衰老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E.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2.动形养生可达到:A.促进血液流畅B.舒筋活络C.调节情志变化D.怡神、静神E.协调脏腑功能活动3.移情易性的内容应包括:A.排遣情思B.改变其错误认识C.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D.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E.使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4.克服饮食偏嗜包括:A.防止饮食不洁B.食能以时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D.药食结合E.避免五味偏嗜5.调补何脏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A.肝B.脾C.心D.肺E.肾6.养静藏神之机制与下列何项有关:A.心的生理特性B.真气状态C.肝的生理特性D.宗气的状态E.肾的生理特性7.药膳的主要特点及运用要求是:A.以药为主B.以食为主C.药食结合D.因时制宜E.辨证施膳8.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A.抽搐B.大出血不止者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D.食积所致泄泻者E.尿闭9.“寒因寒用”适用于:A.寒热错杂证B.真热假寒证C.阳偏盛的实热证D.真寒假热证E.热厥证10.“热因热用”适用于:A.真寒假热证B.寒热错杂证C.真热假寒证D.格阳证E.阴偏盛之实寒证11.“塞因塞用”适用于:A.阳明腑实证B.气郁腹胀C.阴虚便秘D.血枯经闭E.食滞腹胀12.“通因通用”适用于:A.脾虚泄泻B.食滞泄泻C.瘀血崩漏D.肾虚泄泻E.气虚泄泻13.从治法适用于: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瘀血所致的崩漏E.格阳证14.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A.纯虚证B.虚实夹杂证C.纯实证D.真虚假实证E.真热假寒证15.下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A.真实假虚证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C.真虚假实之证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E.以上情况皆可运用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A.饮食偏嗜B.性别C.劳逸损伤D.年龄E.体质17.下列属于因时制宜范畴的是:A.夏季慎用温热B.冬季慎用寒凉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D.“春不用桂枝”E.“夏不用麻黄”1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物的季节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19.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扶正与祛邪D.调整阴阳E.三因制宜20.中医养生的主要作用为:A.增强体质B.预防疾病C.增强心理调摄能力D.延缓衰老E.促进病体康复21.阴阳互济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阴阳并补22.推拿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为:A.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B.调整生物信息C.改变系统功能D.发挥物理热效应E.通过经络系统感应传导、调节机能23.中医养生学方法众多,其基本养生观念有:A.调饮食B.慎起居C.适寒温D.食补剂E.和喜怒24.从治适应于: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瘀血所致的崩漏E.格阳证25.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指:A.锻炼身体B.药物预防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E.起居有常26.以下何项应先治疗标证:A.食滞泄泻B.血虚经闭C.肝病膨胀D.肝病吐血E.湿滞泄泻27.属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是:A.清泻阳热的方法B.滋阴法C.温散阴寒法D.益气回阳固脱E.补阳法二、填空题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养______,秋冬养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理论认为遗传因 素 决 定 生 物 的 寿 命,核 酸 是 遗 传的物质 基 础,遗 传 信 息 蕴 含 在 核 苷 酸 顺 序 中 ,生 物 体 根 据 DNA 上的核苷 酸 顺 序 把 遗 传 信 息 转 录 给 RNA,再 通 过 RNA 翻译为蛋白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 代。核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影响 机 体 功 能 和 代 谢 活 动,保 持 遗 传 上 的 稳 定 性 和 连 续 性 ,调 节 生 物 体 的 生 长 、老 死 的 过 程 。 2.1 DNA 损 伤 修 复 能 力 下 降 ①DNA 修 复 功 能 与 动 物 寿 命
1 肾 虚 不 足 为 衰 老 主 要 原 因
中医认为衰老与肾中精气的虚衰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 本,其主要的 功 能 为 藏 精。《素 问 · 六 节 脏 象 论 》曰:“肾 者 主 蛰,封藏之本,精 之 处 也 ”。“精 ”是 构 成 人 体 的 基 本 物 质 ,也 是 人体生长发育 及 各 种 功 能 活 动 的 物 质 基 础,故 《素 问 · 金 匮 真 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肾中所藏之精气包括 先 天 和 后 天,“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 的 生 殖 之 精,如 《灵 枢 · 本 神》曰: “生之来,谓 之 精 ”;李 中 梓 《医 宗 必 读 》说:“婴 儿 初 生,生 有 两 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 之 根,呼 吸 之 本,三 焦 之 源,而 人 资 之以为始者 也,故 为 先 天 之 本 在 肾”。“后 天 之 精 ”来 源 于 摄 入 的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而生成 的 水 谷 之 精 气 以 及 脏 腑 生 理 功
metabolism in chronic brain injury after hyperbaricoxygen thempy [J].Int J Neurosci,2002,112(2):119-131. [22] 李璋,郭昆华.高压氧综合疗法对持续植物状态的疗效[J].中 国 康 复 ,2003,18(1):33-34. [23] 陈一飞,吴钟,朱双罗,等.高压氧综合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 疗 效 观 察 [J].中 华 理 疗 杂 志 ,1999,22(2):78-78. [24] 吴东,朱崇田,石娜.高压氧治疗 对 持 续 性 植 物 状 态 患 者 促 醒 功 能 的 影 响 [J].中 国 康 复 ,2009,24(2):126-127. [25] 潘向荣,周凯,韦敏强.中医药为 主 治 疗 脑 外 伤 后 持 续 植 物 态 2 例
收 稿 日 期 :2011-06-29 作者单位:武警医学 院 a.军 体 教 研 室,b.生 物 化 学 与 分 子 生 物 学 教 研 室,天津 300162 作者简介:何敬和(1975-),男,讲师,主要 从 事 军 人 体 能 与 健 康 促 进 研 究 工作。 通 讯 作 者 :姚 丽 ,讲 师 。
代 电 生 理 学 杂 志 ,2007,14(1):9-10. [29] 张亚民,孔维佳,刘俊,等.前庭代偿过程中代谢性谷氨酸受体亚型
在 前 庭 内 侧 核 中 的 变 化 [J].听 力 学 及 言 语 疾 病 杂 志 ,2006,14(6): 433-435. [30] 马文龙,洪军.国外持续植物状态的研究状况[J].中国康复 医 学 杂 志 ,2000,15(6):372-375.
[J].四 川 中 医 ,2003,21(4):39-40. [26] 田世文,赵正阳.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治疗进展[J].中 国 综 合
临 床 ,2005,21(11):1051-1051. [27] 谢瑛.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 态 的 促 醒 康 复 治 疗 [J].临 床 和 实 验
医 学 杂 志 ,2007,6:25-25. [28] 焦丽琴,元小东,吴小英,等.前庭训练对后循环血流的影响[J].现
中医药学理论关于人体衰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何 敬 和a,刘 冠 男a,常 震a,姚 丽b
【关 键 词 】 人 体 衰 老 ;分 子 生 物 学 ;中 医 药 学 ;中 西 医 结 合 【中 图 分 类 号 】 R49;R2-0 【DOI】 10.3870/zgkf.2011.06.026
我国已进入 老 龄 化 社 会,关 于 衰 老 的 研 究,包 括 衰 老 的 原 因、过程以及延缓衰老、防治老年 疾 病、提 高 老 年 人 的 生 命 质 量 等问题,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 点。 现 代 医 学 对 于 衰 老 的 探 讨 已 从整体-器官-组织水 平 进 人 细 胞 分 子 生 物 学 领 域 ,并 从 DNA、 RNA 以及基因水平探讨衰 老 的 机 制。 中 医 学 亦 认 为 衰 老 主 要 是因与遗传物 质 密 切 相 关 的 “先 天 之 本”肾 之 虚 衰 所 致。 本 文 对近年中医理论的肾虚说、现代 医 学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及 中 西 医结合补肾益精延缓衰老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做一概述。
能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 平 衡 后 的 剩 余 部 分 藏 之 于 肾 ,故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 者 主 水,受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 机 体 各 方 面 的 生 理 活 动 均 起 着极其重要的 作 用。 肾 中 精 气 充 盛 则 身 体 健 康 ,生 命 力 旺 盛, “肾元盛则寿延”;肾中精气衰 少,则 最 终 导 致 五 脏 六 腑 虚 损,以 致衰老、死亡,故“肾 元 衰 则 寿 夭 ”。 衰 老 与 否,衰 老 的 速 度、寿 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盈亏。衰老的表现 多与中医学肾精亏损的表现 相 一 致。 老 年 人 性 机 能 减 退,与 肾 主生殖的能 力 下 降 有 关;老 年 人 智 力 减 退,动 作 迟 缓,两 足 痿 软,骨质疏松,与 肾 主 骨 生 髓 的 功 能 不 足 有 关 。 中 老 年 人 的 中 医证侯流行病学及社会调查均发现肾虚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且与年龄增长呈 非 常 显 著 正 相 关 关 系,甚 至 在 健 康 人 中 40 岁 年 龄 组 肾 虚 证 高 达 70% 。 [1,2] 对 历 代 中 医 有 关 益 寿 延 年 、延 缓 衰老的方剂 的 统 计 表 明,补 肾 填 精 方 占 历 代 延 缓 衰 老 方 剂 之 首。由此可见,肾虚 是 衰 老 的 重 要 原 因,补 肾 益 精 是 预 防 衰 老 及治疗老年病的主要法则。
中 国 康 复 ·2011 年 12 月 · 第 26 卷 第 6 期
453
[19] Mao B,Lei D,Chen L Clinical analysis of difuse axonali~ury[J]. 华 西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1996,27(4):422-425.
[20] 高春锦,杨捷云.实用高压氧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21]Golden ZL,Neubauer R,Go lden CJ,et al.Improvement incerebral
454
பைடு நூலகம்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Dec 2011,Vol.26 No.6
关系密切。Hall等[3]研 究 7 个 最 长 寿 命 不 同 的 灵 长 类 动 物 DNA 切除修复能 力,发 现 动 物 的 切 除 修 复 能 力 与 其 最 长 寿 命 之间存在一 个 半 对 数 线 性 关 系 ;Licastro 等[4]研 究 发 现,Mus- musculus和 Peromgcus Leucopus两种品系的小鼠在个体大小、 器官重量及妊娠期长短都很相 似,但 后 者 的 平 均 寿 命 是 前 者 的 2.5倍,在紫外线引起的 DNA 损伤方面二者的修复能力有很大 区别,且前者的肝肾细胞 DNA 损伤积 累 的 速 率 比 后 者 快 得 多 。 DNA 的修复过程 需 要 多 种 物 质 参 与 ,多 聚 腺 苷 酸 二 磷 酸 核 糖 基聚合酶(PARP)就是其中的 重 要 成 分 之 一,DNA 损 伤 激 活 的 PARP1和 PARP2,以同二聚体 或 异 二 聚 体 形 式 和 X 射 线 交 叉 补体因子1,DNA 聚合酶β和 DNA 连接酶Ⅲ相结 合,协 同 修 复 DNA 损 伤[5]。 有 研 究 显 示 百 岁 老 人 的 永 生 化 淋 巴 细 胞 中 PARP1 活 性 高 于 其 他 人 群 [6],推 测 在 保 持 基 因 组 稳 定 和 抑 制 肿 瘤 发 生 的 情 况 下 ,PARP1 活 性 的 增 强 有 利 于 生 命 的 延 长 。 ② 不 同年龄的同种动物修复 DNA 损伤的 能 力 不 同 。 孙 毓 恺 等[7]研 究大鼠肝细胞 DNA 损伤时,发现 不 同 年 龄 组 大 鼠 肝 细 胞 DNA 修复能力随增龄 而 下 降,并 且 中 年 时 期 就 明 显 下 降 ,中 年 是 老 化过程的关键;李质怀等[8]观察不 同 年 龄 段 的 健 康 人 外 周 淋 巴 细胞对紫外线引起 的 DNA 损 伤 修 复 能 力 的 变 化 发 现,修 复 功 能与年龄 呈 明 显 的 负 相 关,修 复 能 力 随 年 龄 的 增 长 而 下 降; Plesko等[9]观察不同年龄大鼠肝细胞 DNA 的 修 复 能 力 也 发 现 这 种 随 年 龄 上 升 DNA 修 复 能 力 下 降 的 相 关 性 ;南 新 升 等[10,11] 用两种检测损伤修 复 的 方 法 (USD 及 FADU)均 发 现 老 年 大 鼠 脾淋巴细胞 DNA 的修复能 力 较 青 年 大 鼠 及 断 乳 鼠 下 降;Nette 等 对 [12] 17~77岁妇女皮肤 上 皮 细 胞 的 DNA 进 行 修 复 能 力 的 研究,结果表明 DNA 修复程度随供体 年 龄 的 增 高 而 明 显 降 低 , 75岁组对紫外线引起的 DNA 损伤修复较20岁组减少50%。 2.2 DNA 甲基化与衰 老 张 文 娟 等 研 [13] 究 发 现 细 胞 衰 老 过 程与年轻细 胞 组 相 比,5-甲 基 胞 嘧 啶 免 疫 荧 光 强 度 逐 渐 降 低 , [3 H]甲基掺入实验 结 果 显 示,甲 基 化 的 CpG% 分 别 为 年 轻 细 胞组68.2%,中 年 细 胞 组 41.9%,复 制 性 衰 老 组 16.1%,认 为 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基因组 DNA 甲基 化 水 平 逐 渐 降 低,基 因 组 低甲基化是衰老细胞的伴随 状 态,并 与 甲 基 转 移 酶 DNMT1 水 平降低有 关。 这 似 乎 与 衰 老 时 普 遍 存 在 的 DNA 转 录 活 性 下 降、活性基因减少相 矛 盾 ;毛 泽 斌 等 从 [14] 另 一 方 面 解 释 这 个 问 题,认为 DNA 甲基化水平下降是从总 的 基 因 水 平 上 的 下 降 ,应 将染色质分为活性染色质 和 非 活 性 染 色 质 来 研 究 衰 老 时 DNA 甲基化的变化,发现 在 衰 老 时 活 性 染 色 质 DNA 的 甲 基 化 程 度 升高,说明在衰老过程中,基因 DNA 各 组 分 甲 基 化 程 度 的 改 变 并不一致。总之对衰老时 DNA 甲基化 水 平 的 研 究 需 进 一 步 深 入,也许衰老时不同种属的动物、不 同 脏 器 组 织 的 DNA 甲 基 化 程度是有差别的,深入研究与年 龄 有 关 的 某 些 基 因 在 衰 老 时 的 甲 基 化 水 平 可 能 更 能 说 明 问 题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的 探 索 。 2.3 基因表达的改变 许多学 者 认 为 机 体 基 因 调 控 能 力 减 弱 是衰老的一个重 要 因 素,这 主 要 表 现 在 基 因 表 达 的 改 变 方 面 。 研究者发现,随 年 龄 增 长 有 些 基 因 的 表 达 减 弱 ,如 c-fos基 因、 热休克蛋白 hsp70基因及 α-2u-globulin基 因 等[15],而 有 些 基 因 的表达却增强,如 衰 老 标 志 蛋 白 SMP-2、β-actin 基 因、GAPDH 基因等 。 [16] 表明衰老过程 中 ,某 些 基 因 的 表 达 发 生 改 变 ,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