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病历模板
鉴别诊断病历模板

后循环缺血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我们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凡明确为梗死或短暂性缺血的患者,不要给与本诊断,而尽量给与确切诊断,诸如: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等等。
本诊断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其实就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这是很片面的,因为后循环缺血是个很大的诊断,要给它写鉴别诊断,必须根据临床症状,但是缺血总有一个必须的鉴别诊断,那就是出血,其余的可以根据病状加减。
此处总结了眩晕的鉴别诊断:小脑出血:患者一般为老龄,常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于活动中动态下发病,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
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
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
多在48小时内引枕大孔疝而死亡。
颅脑影像学可以明确诊断。
美尼尔病: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
病人多数为中年人。
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
可有或无颈椎病的症状。
颅脑影像学检查无异常,部分患者颈部的突然转动而诱发本病。
基底动脉偏头痛:患者有反复的脑干及小脑功能障碍,在基底动脉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眩晕、复视、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失明及焦虑不安,有些患者有意识丧失。
脑血流的检查发现,在颞顶枕区常有缺血性改变。
经颅多普勒可发现BA及MCA血流速度持续增快。
前庭神经元炎: 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
骨肿瘤鉴别诊断病历_范文模板及概述

骨肿瘤鉴别诊断病历范文模板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特点是以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在骨组织中生长和扩散。
由于骨肿瘤种类众多且临床表现相似,因此对于骨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重点探讨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技术,以及常见骨肿瘤的诊断要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提供了整体概述和文章结构介绍。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骨肿瘤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以及其常见症状和体征。
第三部分将介绍当前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第四部分将针对常见的三种类型的骨肿瘤(骨肉瘤与骨转移瘤、类骨软组织肉瘤与富血管性巨细胞肿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与成骨性纤维表皮样囊性骨嵴上皮样异位化生物模型相似不良反应)进行鉴别诊断的要点进行讲解。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探讨相关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技术,帮助医学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辨别不同类型的骨肿瘤。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骨肿瘤的定义、分类、特征以及常见的临床表现。
同时,通过详细阐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诊断方法,使读者能够掌握相关技术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
最后,通过提供常见骨肿瘤的诊断要点,帮助医学专业人员准确判断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骨肿瘤。
2. 骨肿瘤的鉴别诊断2.1 骨肿瘤的定义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组织中的肿瘤,它可以来源于骨组织本身,也可以是其他器官转移性的。
骨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界限清晰,很少引起严重的破坏;而恶性骨肿瘤则具有浸润性生长、易发生远处转移等特点。
2.2 骨肿瘤的分类和特征根据组织学类型以及发展方式,骨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包括:- 骨母细胞肉瘤:一种高度恶性的原始间叶组织起源的骨肉瘤;- 骨巨细胞瘤:一种多核巨噬细胞介导形成的良性或局部侵袭性骨肿瘤;- 基底细胞母细胞癌:一种来源于表皮基底层干细胞的癌变;- 软骨母细胞瘤:一种来源于软骨母细胞的良性或低恶性度骨肿瘤。
腹部肿块鉴别诊断病历书写模板

一、右上腹肿块1、原发性肝癌:多数病人有慢性肝病史或长期饮酒或血吸虫感染史。
右上腹部疼痛,以胀痛为主,精神疲软、乏力、纳差、体重减轻。
肝病面容、肝掌或蜘蛛痣;右上部可触及肝脏肿大、质地硬、压痛或叩痛; 水、双下肢水肿等。
血细胞及血小板降低,AFP持续性升高,若>800ng,则可以确诊。
超声、CT、磁共振成像均可见肝内占位效应。
如行血管造影可见肝内肿瘤血管染色。
超声、CT引导下肝内穿刺获取肿瘤细胞也可以确诊。
肝硬化:有肝硬化的症状与体征,常无肝肿大的表现,AFP阴性或处于低滴度阳性;影像学检査无占位效应。
肝脓肿:有肠道阿米巴感染史或皮肤细菌感染史;病人可有发热、肝区钝痛;肝区压痛及叩痛明显;AFP检査为阴性;影像学检查可见肝有液性占位性改变;如穿刺出脓液则可以确诊。
转移性肝癌:无肝硬化史,有原发性肿瘤的症状和体征,肝内占位常为多发;AFP常为正常。
2、肝脓肿:有肠道阿米巴感染或皮肤细菌感染史;发热伴肝区钝痛;肝脏肿大、边钝、肝区压痛及叩痛明显;AFP检查阴性,血白细胞升高,中性比例增高。
B超、CT、MR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为液性;抽出脓液做细菌培养可以确诊;3、肝海绵状血管瘤:较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可无症状;如血管瘤直径较大,尤其>10cm者可以出现肝区胀痛;触诊肝脏肿大、边缘尚光滑、质地软;B超、CT、MR均可见肝内占位,单个存在;CT增强扫描时延迟增强效应是肝内血管瘤的特征之一;肝血管造影可见肝内血管瘤显影。
4、肝炎:不洁饮食史,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或接受生物制品输注的病人,近期内出现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食欲不振、厌油、乏力等;体检时发现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肝区叩痛等;ALT升高,持续时间较长,ALT、AKP、GGT等可轻度增高,胆红素增高,直/间接胆红素比值接近于1,病原学检査发现甲肝抗体效价4倍以上升高,或HbsAg 阳性,抗Hbc阳性,DNA多聚酶阳性;丙型肝炎则可能出现丙肝抗体阳性。
消化科病历书写鉴别诊断模板

一.急性腹痛腹泻1.急性细菌性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解粘液脓血便等症,并可查大便培养进一步鉴别;2.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腹痛、腹胀、腹泻、便血,可有恶心呕吐,发热,大便培养无细菌生长,腹部平片对诊断有一定意义;3.克隆病:表现为腹痛、腹泻,肛周脓肿、窦道、瘘管为其常见表现,肠镜可明确诊断;4.肠道肿瘤:可有腹泻水样便、血便,肠镜可助鉴别。
2.腹痛考虑:1.肠痉挛:为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所致,常表现为一过性腹痛,无器质性病变,肠镜可助鉴别;2.铅中毒所致:患者为加油站职工,长期接触汽油,不排除铅中毒可能,铅中毒可引起腹痛、肠梗阻;3.腹型癫痫:常有头部外伤史、家族史,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抗癫痫治疗有效,可查脑电图以鉴别;4.肠道蛔虫症:如蛔虫寄生部位肠段的蠕动障碍,可引起阵发性腹痛,腹胀、肠蠕动亢进,大便中可查到虫卵。
3.慢性小肠假性不完全性梗阻: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可由药物引起。
该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便秘、停止肛门排气等表现,查体有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可听到气过水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有时呈高调,发热及白细胞增高少见,腹部平片检查显示肠腔扩张,扩张肠管中液面不多或无液面,经胃管小肠低张造影有鉴别价值。
功能性腹痛:无器质性病变,腹痛呈持续性,且与生理活动无相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其症状不相符,目前研究认为它可能是一种中枢性疼痛,是由于正常的内调节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放大,而非胃肠道本身的功能异常。
二.结肠息肉1.增生性息肉,一般并不恶变,预后良好;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炎等病变肠道中,与患者肠镜不符合;3.腺瘤,为大肠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可进展至癌变,切除后容易复发。
三. 克罗恩病可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
两者均属炎症性肠病,前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可伴腹泻或便秘;可伴瘘管、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
内镜检查见跳跃式分布的纵形或匍行性溃疡,周围粘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主要侵犯回肠远段。
骨科疾病鉴别诊断电子病历参考模板

骨折上肢及上肢带骨骨折锁骨骨折[类病鉴别〕1、肩锁关节脱位锁骨外端高于肩峰,甚至形成梯状崎形,向下牵拉上肢时,骨外端隆起更明显;向下按压骨外端可回复,松手后又隆起;X线片显示肩锁关节脱位。
2、胸锁关节脱位两侧胸锁关节不对称,可有异常活动,锁骨内端可突出或空虚。
3、臂丛神经瘫疾易与婴幼儿锁骨骨折相混淆。
前者锁骨仍完整,同时可见典型的肩部内收内旋、肘部伸直畸形;一般在2个月—3个月后可有显著恢复。
肩胛骨骨折〔类病鉴别〕1、肋骨骨折伤后胸部疼痛,咳嗽及深呼吸时疼痛加重;挤压胸廊时,骨折部分疼痛加剧;有时可合并气、血胸;X线片示肋骨骨折.2、肱骨外科颈骨折多为传达暴力所致,上臂内侧可见瘀斑,有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肱骨大结节骨折〔类病鉴别〕l,肩关节前脱位受伤机制与本病相近,也表现为肩部肿痛,活动受限.但有方肩畸形,可扪及异位肱骨头,肩关节弹性固定.有时两者常合并存在.2、肩峰骨折均为肩部肿痛,但压痛点位于肩峰部,被动外展时可有一定的活动度;x线片可见肩峰骨折.3、肱骨外科颈骨折症状、体征相似,但本病肿胀及瘀斑较明显,肱骨上端环形压痛,可有异常活动;X线片见骨折线位于肱骨外颈.亦可两者合并存在.肱骨外科颈骨折〔类病鉴别〕1,肩关节前脱位亦表现肩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典型方肩畸形;但伤肢外展250一300位弹性固定,搭肩试验阳性;X线可鉴别.有时两者合并存在.2、肱骨大结节骨折肩外侧大结节处压痛,外展活动受限,上臂内侧无瘀斑,无环形压痛.3、肩部挫伤系直接暴力所致.局部皮肤有擦伤、瘀斑,肿胀、压痛局限于着力部位,无环形压痛及纵向叩击痛;X线片无骨折征象.肱骨干骨折〔类病鉴别〕1, 肱骨外科颈骨折肿痛在肩部,肱骨上端压痛;X线正位片及穿胸位可显示骨折线在肱骨解剖颈下2厘米一3厘米;治疗后骨折多能愈合。
2、肱骨肱骨上骨折多发生于儿童,肘部肿胀较明显,呈靴状畸形;X 线片示骨折线在肱骨下端扁薄处;治疗后常遗有肘内翻畸形.3、上臂扭伤压痛局限于损伤部位,有牵拉痛,上臂功能障碍较轻;无环形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无异常活动.肱骨髁上骨折〔类病鉴别〕1、肘关节后脱位儿童肘关节后脱位极少见,脱位后肘后三角关系改变,患肢缩短,屈肘弹性固定;X线摄征可确诊.2、肱骨外髁骨折肿胀及压痛局限于肘外侧,有时可触及骨折块;X片摄片桡骨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肱骨髁间骨折〔类病鉴别〕1.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儿童,肘部肿胀疼痛相对较轻;X线片示骨折线未波及关节面;治疗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2、肘关节后脱位弹性固定于135。
病历模板(三院)

A.冠心病首程患者,,,岁,人,退休,已婚,因"反复心前区闷痛二年,加重二天"入院,本病史特点:1、患者,中年男性,慢性病程2、患者二年前始出现心前区闷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围约手掌大小,劳累诱发,持续约数分钟,休息后缓解,平素服用"阿司匹林、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时有胸痛发作,二天来感胸闷痛加重,活动耐量下降,发作频繁,今至我院,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院。
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呼吸困难,食纳大小便尚可。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年,最高血压170/100mmHg,未监测血压,时有头痛,否认药物过敏史,吸烟史20年,20支/天,已戒烟10余年。
3、查体:Bp:155/100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唇不绀,颈软,颈静脉无怒,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5次/分,律齐,未及杂音。
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NS(-)。
4.辅检:暂缺综上所述,患者中年男性,"反复心前区闷痛二年,加重二月"入院,查体:Bp 155/100mmHg,结合患者病史特点和既往史,目前初步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II级、原发性高血压(2级,极高危)"。
鉴别诊断:1.急性心肌梗死:胸闷胸痛症状较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30分钟,不易自行缓解,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助诊。
2.心脏神经症:心前区闷痛部位游走不定,多与情绪相关,与患者不符。
3、主动脉夹层:有剧烈胸痛伴明显血压升高,两肢血压不对称,目前依据不足。
目前予抗血小板,调节血脂,稳定斑块,抑制心肌重构,改善循环等治疗,同时完善相关检查。
患者胸痛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建议行冠脉造影了解冠脉情况,必要时行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已将患者病情、治疗计划、预后和费用等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表示理解。
医学诊断模板(精选)

医学诊断模板(精选) 1. 病历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姓名}
- 性别:{性别}
- 年龄:{年龄}
- 就诊日期:{日期}
2. 主诉
患者主诉{主诉内容}
3. 现病史
- 发病时间:{发病时间}
- 症状描述:{症状描述}
-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
- 加重因素:{加重因素}
- 缓解因素:{缓解因素}
4. 既往史
- 基础疾病:{基础疾病}
- 手术史:{手术史}
- 药物过敏史:{药物过敏史}
- 家族病史:{家族病史}
5. 体格检查
主要体格检查结果如下:
- 血压:{血压值}
- 心率:{心率值}
- 体温:{体温值}
- 体重:{体重值}
- 其他体格检查结果:{其他体格检查结果} 6.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血常规结果}
- 尿常规:{尿常规结果}
- 生化指标:{生化指标结果}
- 影像检查:{影像检查结果}
7. 诊断结果
经过综合分析和鉴别诊断,得出以下诊断结果:
- 主要诊断:{主要诊断}
- 次要诊断:{次要诊断}
8. 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案}
-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方案}
- 随访计划:{随访计划}
9. 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1}
- {注意事项2}
- {注意事项3}
以上为本次医学诊断模板的精选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诊断和治疗请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决策。
请咨询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电子病历模板

1。
主诉:全身散在性皮疹伴颜面浮肿一小时2。
现病史:患儿于9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6摄氏度,无寒战、惊厥,自服“退热药”(具体不详),体温可降至正常。
2天后患儿热退,但出现咳嗽,呈非痉挛性非犬吠样咳,无气喘及气促.为诊治就诊于我院,给予口服“阿莫西林,肺力咳,祖卡木颗粒”7天(具体剂量不详),效果欠佳,仍有咳嗽。
今日就诊于我院,以“支气管肺炎”收入院,病程中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近2日有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量不多,无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3.查体:{T:[36。
8]℃; P:[120]次/分; R:[30]次/分; BP:[0]/[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神志[],精神[可],[自动体位],[抱入病房],[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温暖、弹性良好,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
头部[无畸形,前囟未闭。
平坦(15*15mm)]。
[眼睑无浮肿、下垂及闭合不全],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为[4]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自如],耳廓{正常,无畸形},{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鼻外形正常无畸形],[无鼻翼煽动],{双侧鼻腔鼻塞},{右清水样分泌物},{口唇[红润,无皲裂及色素沉着]},[伸舌居中],口腔粘膜[无异常,牙0枚],[扁桃体未发育],咽部[充血中度],咽反射[正常]。
[颈软,无抵抗],[未见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搏动正常],[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发育},[未触及明显震颤],{未见包块}。
[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肋间隙[正常],{双侧乳房对称,无异常},呼吸运动[两侧对称],语颤[两侧对称,正常],{未触及胸膜摩擦感},{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能明视],[未触及震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缺血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鉴于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 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 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 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我们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凡明确为梗死或短暂性缺血的患者,不要给与本诊断,而尽量给与确切诊断,诸如: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等等。
本诊断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其实就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这是很片面的,因为后循环缺血是个很大的诊断,要给它写鉴别诊断,必须根据临床症状,但是缺血总有一个必须的鉴别诊断,那就是出血,其余的可以根据病状加减。
此处总结了眩晕的鉴别诊断:小脑出血:患者一般为老龄,常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于活动中动态下发病,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
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
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
多在48 小时内引枕大孔疝而死亡。
颅脑影像学可以明确诊断。
美尼尔病: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 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
病人多数为中年人。
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
可有或无颈椎病的症状。
颅脑影像学检查无异常,部分患者颈部的突然转动而诱发本病。
基底动脉偏头痛:患者有反复的脑干及小脑功能障碍,在基底动脉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眩晕、复视、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失明及焦虑不安,有些患者有意识丧失。
脑血流的检查发现,在颞顶枕区常有缺血性改变。
经颅多普勒可发现BA 及MCA 血流速度持续增快。
前庭神经元炎: 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末梢的整个通路上。
一般认为可能为病毒感染所致。
发病年龄一般为20-60 岁(平均39 岁)的成人。
大部分患者在起病前先有病毒性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
起病突然,常在睡醒后发病,临床表现为严重、持续性眩晕,伴跌倒,闭目卧床、不敢动、不敢睁眼,剧烈呕吐,持续性快速眼球震颤,无耳鸣耳聋及神经系统体征。
通常发作2-3 天后症状减轻。
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
颅脑影像学检查正常,神经系统体查正常。
诊疗计划:1、脑血管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监测血压。
2、进一步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纤维蛋白以及颈部血管彩超、TCCD、颈椎平片等,以助诊疗。
3、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
4、扩张脑血管,保护神经元:尼莫地平。
5、降血脂,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
6、改善循环供血:丹参川芎嗪。
7、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神经元:依达拉奉。
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鉴别诊断:脑血栓形成:本病多见于50 ~60 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缺血或梗死。
可出现头痛头晕、口齿不清、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定位体征,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脑栓塞:指因异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体(被称作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起病急,进展迅速,有风湿性心脏病或颈部动脉重度粥样硬化等栓子来源或/及身体其他部位(视网膜、肾、脾)栓塞的证据。
神经系统查体有定位体征,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缺血或梗死区。
急性硬膜下血肿:于急性颅脑外伤后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桥静脉破裂出血,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可迅速出现因血肿压迫而导致的局造性神经定位体征,头颅CT可见硬膜下出血,可迅速出现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结合外伤史及脑CT可以确诊。
颅内占位:常慢性起病,以局造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表现,症状渐进加重,出现头痛呕吐等高颅压表现,患者一般有其他部位的肿瘤病史,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CO中毒:(对于昏迷患者)常见于有CO接触的患者,首发症状以意识障碍为主,早期常无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颅脑影像学检查早期无异常,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血COHb可升高。
确诊依靠明确的病史。
诊疗计划:1、脑血管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密切监测并稳定控制血压、心电监护,注意呼吸瞳孔等变化。
2、进一步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纤维蛋白等以助诊疗。
及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颅脑CT。
3、患者卧床,保持大小便、呼吸道通畅。
吸氧改善脑供氧。
4、脱水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果糖、七叶皂苷钠。
5、低温脑保护治疗。
6、预防肺部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7、保护胃粘膜:奥美拉唑。
8、补充水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9、注意血肿变化,必要时手术治疗。
10、预防继发性癫痫:卡马西平。
11、预防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脑栓塞:指因异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体(被称作栓子)沿血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动脉管腔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的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起病急,进展迅速,有风湿性心脏病或颈部动脉重度粥样硬化等栓子来源或/及身体其他部位(视网膜、肾、脾)栓塞的证据。
神经系统查体有定位体征,一般无脑膜刺激征,颅脑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缺血或梗死区。
小脑出血:患者一般为老龄,常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于活动中动态下发病,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
一般不出现脑膜刺激征,颅脑影像学可以明确诊断。
脑膜炎:真菌性化脓性或者病毒性脑膜炎均可出现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病初先有发热,以头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最初表现,CSF可见感染的表现,腰穿脑脊液中常无红细胞,颅脑影像学检查蛛网膜下腔无出血。
诊疗计划:1.脑血管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密切监测血压,心电监护,保持大小便及呼吸道通畅。
2、安静绝对卧床。
3、降颅内压:甘露醇。
4、调控血压、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
5、镇痛、镇静、镇吐:冬眠合剂。
6、抗抽搐:卡马西平8、补充水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9、防治再出血:氨基己酸10、脑脊液置换疗法。
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侧脑室穿刺引流。
12、选择合适时机行脑CTA或DSA,以发现病因,积极治疗。
海绵窦血栓形成鉴别诊断:1、眶蜂窝组织炎:为眶内软组织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单侧发病,眼球固定多不完全,瞳孔间接对光反应消失者甚少,同时全身症状亦较轻。
严重者可以出现炎症向颅内蔓延而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形成脑膜炎或脑脓肿而致命。
根据病史先后可以做出鉴别。
CT检查可以协助诊断。
2、眶内肿瘤:眶内肿瘤继发感染时,与海绵窦血栓形成相似,但此种感染症状常发生于眼球突出之后,现有肿瘤的病史,可根据病史加以鉴别。
CT检查可以协助诊断。
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原发性甲亢最为常见,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
可以出现双眼突出,但是常有其他高代谢症候群,血甲状腺激素升高,影像学可见甲状腺肿大。
诊疗计划:1、脑血管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密切监测并稳定控制血压、心电监护,注意呼吸瞳孔等变化。
2、进一步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纤维蛋白等以助诊疗。
及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CT。
3、患者卧床,保持大小便、呼吸道通畅。
吸氧改善脑供氧。
4、紧急溶栓治疗,并行抗凝治疗。
5、脱水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果糖、七叶皂苷钠。
6、低温脑保护治疗。
7、预防肺部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8、保护胃粘膜:奥美拉唑。
9、补充水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10、活血,改善循环:丹参川芎嗪11、改善血容量,补液治疗。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鉴别诊断:脑出血:患者一般为老龄,常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于活动中动态下发病,多数表现突然起病头痛,频繁呕吐,一侧上下肢无力,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
多在48小时内因枕大孔疝而死亡。
颅脑影像学可以明确诊断。
脑脓肿:常由于面部、外耳道等感染后出现,表现为发热、头痛、颅内压力升高出现呕吐等表现,严重者出现定位体征,昏迷,颅脑CT可以发现病灶,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出现感染表现。
确诊依据病史和影像学表现。
颅内肿瘤:常无明确病史,进展相对缓慢,早期可无症状,颅内压力升高的症状一般最早出现,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
逐渐可出现占位性定位体征,脑CT可以发现病灶,可强化。
若有其他部位的肿瘤依据,则进一步可以佐证颅内转移性占位的可能。
诊疗计划:1、脑血管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密切监测并稳定控制血压、心电监护,注意呼吸瞳孔等变化。
2、进一步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纤维蛋白等以助诊疗。
及时复查血常规、肝肾功、CT。
3、患者卧床,保持大小便、呼吸道通畅。
吸氧改善脑供氧。
4、紧急溶栓治疗,并行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
5、脱水降颅压:甘露醇、甘油果糖、七叶皂苷钠。
6、低温脑保护治疗。
7、预防肺部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8、保护胃粘膜:奥美拉唑。
9、补充水电解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10、活血,改善循环:丹参川芎嗪11、改善血容量,补液治疗。
高血压脑病鉴别诊断:1、高血压血压危象: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在紧张、疲劳、突然停服降压药、及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等诱因作用下,血压急剧上升,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多表现为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及视力模糊以及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缺血症状,脑水肿症状不明显。
2、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情绪激动及突然用力时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有血压升高、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成昏迷状态,行头颅CT示可见脑内高密度的新鲜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在剧烈活动、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爆裂样局限的头痛,呕吐,项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有血压的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认知障碍及视力模糊,查体示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灶,腰穿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诊疗计划:1、卧床休息2、尽快降血压:3、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4、控制癫痫发作5、预防心衰等严重并发症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1、Alzheimer病:患者多无突发卒中样起病,逐渐出现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他人帮助,严重者卧床不起,临床检查MMSE及Blessed痴呆量表支持确认痴呆,,CT可见脑皮质明显萎缩及脑室扩张,确诊需要脑组织活检2、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发病比较隐匿,无明确卒中史,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衰退、共济失调步态、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