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战争中的战场环境

战争中的战场环境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和血腥的活动之一,而战场环境则是战争中的核心所在。
在战场上,各种因素加剧了战争的残忍性,从地理环境到气候条件,无不对作战双方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将就战争中的战场环境展开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战场的地理环境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理条件和地形地貌不仅会限制军队的行动能力和部署战术,还会直接影响到武器装备的使用和效能。
比如,在高山地区作战,由于地势险要、极易形成天然防御地形,使得攻防双方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资源才能在这样的地区展开有效作战。
而在平原地区,坦克等重型装备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战术机动性更强。
二、气候条件的挑战气候条件是战场环境中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不同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会对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在极寒或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士兵们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都会受到极大的考验。
例如,在北极地区作战,极度寒冷的气候会导致装备失效、减弱士兵体力和抵抗力,从而对作战行动造成严重限制。
而在沙漠地区,高温与干旱条件下的作战同样具有巨大困难。
三、战场资源的争夺战争不仅是对敌人的彼此冲突,也是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掌握战场资源对战争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水源、燃料、粮食等战争资源的供应和控制,不仅可以支持自己的作战行动,还可以阻碍敌人的军事行动,从而在战略上取得优势地位。
因此,军队在战争中必须掌握和保护好这些关键资源,以确保行动的顺利实施。
四、环境毁坏的后果战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回避的,尤其是大规模的战争。
战场上的建筑物、道路、农田等都会受到损毁,不仅给战场环境带来巨大变化,还会对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此外,战争还会导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和生物毒素的释放,造成大规模的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因此,保护战场环境和环境修复都是战争结束后的重要任务。
结语战场环境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战场资源和环境破坏都会对战争的进行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马岛之战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单位:专业:学号:姓名:二○一二年十一月马岛战争及其对南海问题的一些启示九院四大队三队王浩摘要:对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的简要说明,对其电磁空间、渡海登岛、后勤保障等战场环境的分析,以及马岛战争对我南海问题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马岛;电磁空间;渡海登岛;后勤保障;南海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等各种战场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
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
可以说战场环境是衡量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武器装备和作战行动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下面由我分析一下马岛战争的战场环境及其影响,以及这场战争对我国南海问题的一些启示和经验。
战争过程马岛战争于1982年4月2日阿军占领马岛起,至6月14日英军重占马岛,历时74天,实战一个半月,最终以守岛阿军的投降结束。
英军阵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飞机和舰船损失数占参战总数的15%以上,耗资12亿美元以上。
阿军的损失更惨重,阵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参战的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被英军击毁或缴获,损失相当于陆军装备的1/4;损失舰船18艘,占海军舰船总数的13%;飞机117架,占飞机总数的15%;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马尔维纳斯群岛基本概况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7°40’,西到西经62°,南到南纬53°,北到南纬52°15’之间的海面上。
该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马岛距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511公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13000公里)。
属寒带气候,气候湿寒,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为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1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二○一三年十月论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
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
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
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
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
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
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
《战场环境概论》论文 1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二○一三年十月论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与利用摘要: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地一场大规模攻势行动。
站在21世纪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征程中回眸这场世界最大海上登陆作战,战场环境在战争中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我们良多启示,盟军对于战场环境的分析预测与建设保障对于我们今天的信息化战争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篇论文将着重从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的天气、地形与潮汐三个要素切入,分析战场环境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总结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对战场环境的分析利用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天气;地形;潮汐;“H”时;“D”日1诺曼底登陆战场环境简介诺曼底海岸几乎都是悬崖峭壁,盟军的登陆地点选在比较平缓的5个滩头分别是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金海滩、朱诺海滩和剑海滩。
犹他海滩是坡度不大的黄沙坡,被几道障碍物隔开,障碍物的纵深在低潮时约为270-370米。
障碍物的后面是很窄的一段干沙滩,然后是90-180米宽的低沙丘地带。
德军在靠着沙丘朝海的一面,筑起了一道低矮的混凝土壁垒。
海滩的后面是淹没了的牧场,大约有1.5-3公里宽,有若干通路经过这片泛区。
奥马哈海滩位于科汤坦半岛东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是长6.4公里的凹进去的海滩,两端是30多米高的悬崖。
悬崖之间的海岸逐渐上升,形成一片高地,向内陆延伸到0.8公里时,高地的高度已达45米。
海岸潮间带的宽度大约为270米,由硬沙构成。
金海滩紧挨奥马哈海滩,这里海滩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过15米的沙质陡坡。
朱诺海滩在金海滩以东,与之相距7.2公里,位于塞尔河河口两侧,附近的海面有一段很长的礁脉,背后是沙丘。
剑海滩位于奥恩河和卡昂运河流入塞纳湾的入海口的两侧。
朱诺区的礁脉一直延伸到这里,所以区内各滩都比较狭窄。
2盟军对天气要素的分析与利用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各种大气现象的综合。
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分析

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分析《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仁川登陆战姓名:欧阳瑞学号:201409061156单位:9-2-2-5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仁川登陆战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战,麦克阿瑟将军如何巧用战场环境攻敌所不备,占领仁川市,给朝鲜战争带来了巨变。
首先,分析了仁川地区的战略价值以及仁川地区的占有权对整个朝鲜战局的影响;然后分析了仁川地理环境对两栖作战的影响;又讲了美军如何克服不利环境,借助水文条件,成功地完成了在仁川的登陆,出其不意,攻占仁川。
关键字:仁川登陆战;战场环境;两栖作战;出其不意说起仁川登陆,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诺曼底登陆这个类似的登陆战,但其实他们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首先是对手的不同,一个是能与英法匹敌的纳粹德国,而仁川是当时无法与美国匹敌的朝鲜;二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积累了大量登陆作战的经验而诺曼底登陆时美国没有多少登陆作战的经验;三是兵力分布,纳粹在诺曼底建立了大西洋防线是有所戒备的而朝鲜只备有几个连,兵力严重不足也未做好准备。
仁川登陆战,这场让麦克阿瑟将军一战成名的战役,经典地展现出了巧夺天时地利,攻敌所不备,出敌所不意的军事谋略。
现在我们就仁川一役的战场环境对仁川登陆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战役背景(一)朝鲜战争的爆发1.地理背景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西、南、东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2.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一直是清朝的册封国,即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
1895年,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
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基,成立大韩帝国。
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韩国政府签订《日朝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1945年8月9日,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癿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癿认可。
3.民族背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战场环境概论

战场环境概论
一般来说,战场环境是指一个战场的物理环境,其中包括地质特征、天气情况、地形地貌、空中环境、地下环境和海洋环境。
这一物理环境是决定一个战场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的关键元素,是大小作战的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一,地质特征是影响一个战场的重要因素。
地质学家研究战场环境会从地质特征入手,例如识别地形地貌、地表岩石、地下岩石类型以及活动断层。
地质特征影响战场无疑是巨大的,地质地形和断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入侵战场的路线,同时也会影响部队的行动、行军的距离。
第二,天气情况在决定一个战场的物理环境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天气状况影响着战斗力量的运用,例如雨、雪和沙尘暴等气象现象会严重影响行军途中武器设备的运行效率,同时也会影响战场上参与作战的舰艇及航空器的巡航和行动范围。
第三,空中环境和海洋环境也影响着一个战场的环境。
在空中环境中,有云、霾、雾以及污染等因素会影响战斗力量的机动性,从而影响部队的视线,以及观察地形的能力。
而海洋环境则影响着舰艇和航空器的行动,其中涉及潮汐、气温以及浮游物和沉积物等因素。
综上所述,战场环境不仅包括地质特征、天气情况、地形地貌、空中环境、地下环境和海洋环境,还包括了社会文化、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因素。
所以,在进行战争研究时,对战场环境的综合考察是十分重要的。
毕竟,一个战场上发生的事情不仅受到了战场环境的影响,
还受到了其它的多方因素的影响。
但是,比起其它因素,战场环境是最重要的一种因素,是战场故事发生的总体框架。
战争中的战场环境与气候

战争中的战场环境与气候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在战争中,战场的环境与气候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战争中的战场环境与气候对作战方面的影响。
首先,战场的地形和环境对军事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形会对部队的机动性、隐蔽性和通信带来挑战。
比如在山地、沙漠、丛林等复杂地形中作战,部队需要具备更高的适应能力和作战技巧。
而在平原、草原等开阔地区,机械化部队则能更好地发挥作战效能。
因此,根据具体地形环境的不同,军事指挥官需要在战术上作出灵活的调整,以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并规避其劣势。
其次,气候也是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
恶劣的气候条件往往会给作战双方带来挑战。
在极端高温或严寒的气候下,部队的体能和装备都会受到极大考验,需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
而在夜间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夜间作战则更具挑战性,部队需要更加依赖先进的夜视技术和通信装备。
因此,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合理安排作战时间和路线,确保部队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有效执行任务。
此外,战场环境与气候还会影响兵力的部署和补给。
在战争中,兵力的部署和补给是至关重要的,而战场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到军队的后勤保障。
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部队可能会面临补给困难、交通不畅等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补给措施,以确保部队持续作战能力。
同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部队的部署和调动也需要更加谨慎和周密,以避免在作战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战争中的战场环境与气候是决定作战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军事指挥官需要充分了解战场地形与气候特点,合理利用环境优势,并做好应对恶劣环境的准备,以确保部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未来的战争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军队将更加依赖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手段,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形与气候的挑战,取得战争胜利。
抗日胜利的战场环境分析

抗日胜利的战场环境分析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胜利。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还与当时的战场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的战场环境进行分析。
一、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构成了中国的自然屏障。
这使得日军在中国的地面作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国的山地地形使得日军无法快速推进,同时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良好的防守地形。
此外,中国的河流众多,给中国军队提供了水上交通的便利,使得中国军队能够灵活调动兵力,增加了抗日战争的胜算。
二、人民支持抗日战争的胜利还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物质短缺和生活困苦,但他们没有放弃抵抗,而是积极参与到战争中。
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抗日组织和游击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持和情报。
人民的支持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人民的支持和抗战热情也为中国军队注入了强大的斗志,增强了他们战胜日军的信心。
三、国际援助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援助。
英国、美国、苏联等国家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和经济援助。
这些援助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还加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
国际援助的到来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军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敌后抗战敌后抗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敌后抗战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中国军队和人民在敌后开展了游击战,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敌后抗战的成功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兵应对,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重新集结提供了机会。
五、军队素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
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优势装备和训练,依然能够坚持抵抗,并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勇战斗打击了日军的士气,使得日军在中国的战场上陷入了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从科索沃战争中浅谈战场环境对联合
作战的影响从古至今,战场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虽然是独立于交战双方并且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无关的客观存在,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战局。
诸葛亮“巧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二九师充分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止以色列的坦克进攻。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逐渐演变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战场环境下,以信息为主导的战争。
网络与数据链系统,使信息多路分发和平行共享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军联合。
作战力量趋向体系化网络化,强调各种力量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一体化使用。
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七维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
新军事变革加快了向信息化战场的转化,未来的战争将是战场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战场空间全球化、一体化,并向太空和网络空间拓展;武器装备信息化、精确化、高速化、智能化、隐身化、束能化。
因此,许多人认为现代战争乃至以后的战争受传统环境尤其是气象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影响,网络电磁环境跃升为战场空间的主导因素。
可果真如此么?下面,我就以科索沃战争为例,分析一下传统环境对现代战争尤其是对联合作战的影响。
科索沃战争于1999年3月24日爆发,6月10日结束,是一场主要由空中力量进行的高强度局部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北约依靠绝对的空中力量和技术优势,对南斯拉夫联盟实施了长达78天的空中打击。
北约共投入作战飞机1000多架,投掷各种炸弹20000多吨,发射巡航导弹2000多枚,战争造成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给南联盟造成经济损失达6000多亿美元。
北约在南联盟的抵抗中也损失了各种飞机数十架、巡航导弹近200枚。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所处的独特的战场环境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斯拉夫联盟位于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面积102173平方千米。
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西南部一隅濒临亚得里亚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沿海属副热带地中海气候。
春季由于水汽充足,云量较多,大部分地区以多云或阴为主,常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北部地区多雾,加上复杂的地形、茂密的植被,为南联盟隐蔽疏散兵力,保存实力,组织抗击北约的空袭提供了有利条
件。
首先,天气对空袭的影响。
在整个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共出动飞机3.5万架次,仅有1万多架次的飞机进行了实际攻击。
由于受天气的制约,许多飞机不得不改变预定的5000米安全高度突击战术,冒地面防空火力的威胁实施低空轰炸,从而增大了被击落的可能性。
号称“未来十年的主力战机”的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南联盟击落的。
据北约官员称,在头两周的空袭中,约有20%-50%的计划被取消,美机每天最多只出动150架次,有时仅出动几十架次。
空袭十天后,空袭架次总计只达到1700架次,而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一天出动就达1600架次。
在许多情况下,因天气恶劣,北约飞机未到目标区域实施攻击任务便中途带弹返回。
为准备地面作战行动部署的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因受天气影响,延误达半个多月之久才飞抵阿尔巴尼亚。
美军的C-17战略战术运输机也因受气象条件限制,不能将配合“阿帕奇”的2000名作战人员所需的给养和装备按期运抵阿尔巴尼亚。
为及时获取战场气象情报,北约动用了大量的高技术气象装备,包括美军的四颗国防气象卫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四颗“诺阿”气象卫星、欧洲空间组织的两颗欧洲气象卫星,以及时获取卫星云图及风、气温、水汽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数据,为作战指挥、情报侦察、轰炸任务规
划、战场天气监测提供良好的气象保障。
与海湾战争相比较,由于巴尔干地区的天气比海湾地区更加复杂,因此天气因素对空袭行动的影响也更为严重。
北约盟军指挥官为此伤透脑筋,抱怨不已。
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虽然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进行周密的战前准备,但对南联盟复杂的战场天气状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在战略运筹和作战指导上出现明显失误。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上将亦承认,北约空袭遇到的最大敌人是地形和天气。
其次,天气烟雾对精确制导武器的影响。
在北约空袭南联盟行动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占其使用武器总量的98%,但恶劣的天气使这些高技术武器的效能大打折扣。
在空袭中大量使用的AGM-86C巡航导弹及BGM-109C“战斧”巡航导弹,由于采用惯性制导、地形匹配制导、GPS制导及末端数字影像匹配等复合制导技术,其理论定位精度可达六米。
但地形匹配制导和末端数字影像匹配制导受云雨及烟雾等视程障碍的影响很大,导致导弹命中精度明显下降。
同时,在巡航导弹作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特别是飞越山岳过程中,还会受到强烈的局部气流、雷暴和降水天气的影响,增加巡航导弹飞行的附加载荷,造成飞行偏航甚至危及导弹安全。
据美联社报道,美海军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约有20%未命中目标。
而俄通社-塔斯社的报道称,美军空袭南联盟的巡
航导弹的命中率仅为20%。
由于大气中的云层、水汽、烟雾、降水、沙尘及各种气溶胶粒子对激光具有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导致激光制导系统难以探测和锁定地面目标。
因此,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轰炸地面目标,需要相对晴朗的天气。
在多数情况下,北约的作战飞机可以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但难以实施精确制导轰炸,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南联盟上空的低云、浓雾和降雨天气影响,激光制导炸弹经常偏离目标甚至失去引导,使得命中率大大下降以致无法发挥作用。
英国承认“旋风”战斗机投掷的激光制导炸弹就因云层和烟雾而“随便乱窜”。
为克服这种影响,英国不得不“经过几周的艰苦努力”,向与科索沃交界的马其顿境内派遣空军特种部队,通过无线电台向北约战机报告南联盟军事目标所在地,进行地面引导。
再次,天气对侦察装备的影响。
海湾战争后,美军大力改进夜视装备,明显提高了夜间观察能力,并在空袭南联盟行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美军的F-117、F-15E、“阿帕奇”直升机,均装备夜视设备,具有很强的夜间攻击能力和精确性。
但是,低云、雷电、雨雪、浓雾、强光和烟雾等对夜视设备都明显的影响。
据试验,天气对主动式红外夜视仪观察效果的减低程度是:雨天20%,风雪天30%,雾天40%;对热像仪来说,空气潮湿,水汽含量很高,特别是大雨、大雪、风沙、浓雾等,都可使其观测效果和作用距离大大降低;微光夜视
仪靠目标反射的微光工作,其作用距离与观测效果受天气条件影响更大,雨雾天及暗夜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南联盟地区的云雨天气对机载的夜视装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北约取消许多夜间轰炸任务或改由白天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雨和烟雾对照相侦察影响也很大。
在空袭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北约动用了五颗照相侦察卫星及海洋监视卫星,包括三颗高级型锁眼KH-11光电成像侦察卫星、两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美国还临时发射了三颗小型光电成像侦察卫星。
此外,北约在开战前就部署了一定数量的侦察与监视飞机,其中有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E-8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RC-135电子侦察机、U-2侦察机和若干架“食肉动物”无人侦察机。
但由于云雨、烟雾、浓霾天气对照相侦察的影响很大,使得除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外,多数侦察卫星和侦察飞机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使战场情报搜集的难度明显加大。
因此,在空袭开始后不久,北约不得不增派“猎人”和U-2侦察机,用于战场情况侦察和轰炸效果的判定。
但在阴雨天气条件下,由于云底高度常在1000米以下,无人侦察机必须在云下进行低空、超低空飞行,因此多次被南联盟地面防空部队击落。
最后,复杂的地形使北约始终不敢像海湾战争那样派遣地面部队对南联盟实施扫荡。
由于低估了南军民的抵抗意志,北约不得不在空袭中步步升级,采取“添油”式的战法。
从
世界军事史来看,至今还没有完全依靠空袭取得战争胜利的先例。
对此,北约领导人不是不了解。
但若出动地面部队,北约又面临着许多难以言表的痛苦,其中最忌讳的就是科索沃地区复杂的地形。
持续了78天的科索沃战争举世瞩目。
而在盟军的行动中,复杂的战场环境尤其是气象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也给人深思。
尽管战争过去了这么久,但它还是无疑地告诉了我们:高技术武器装备易受战场环境的影响,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行动仍然难以摆脱传统战场环境的制约。
因此,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反侵略战争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这些弱点来对付它们,同时要注重对各种战场环境的研究,充分考虑各种战场环境对作战的影响,并利用好战场环境,变不利为有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