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2021年整理〗《谭嗣同传》阅读练习

《谭嗣同传》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父继洵,官湖北巡抚。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
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
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首在浏阳设一学会,集同志讲求磨厉,实为湖南全省新学之起点焉.。
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天下志士,走集应.和之。
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
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
时和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海内有志之士,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
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
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事,未尝与俗吏一相接,君常自谓“作吏一年,无异入山”。
时陈公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三立辅.之,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
丁酉六月,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八月,徐君仁铸又来督湘学,湖南绅士某某等蹈厉奋发,提倡桑梓,志士渐集于湘楚。
陈公父子与前任学政江君标,乃谋大.集豪杰于湖南,并力经营,为诸省之倡。
于是聘余及某某等为学堂教习,召某某归练兵,而君亦为陈公所敦促,即弃官归,安置眷属于其浏阳之乡,而独留长沙,与群志士办新政。
于是湖南倡办之事,若内河小轮船也,商办矿务也,湘粤铁路也,时务学堂也,武备学堂也,保卫局也,南学会也,皆君所倡论擘画者,而以南学会最为盛业。
高中语文谭嗣同传试题

高中语文谭嗣同传试题 2019.09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女子小人疑议探析卞权读书贵质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云:“疑者,觉悟之机也。
”若有疑不质,就成了书本奴隶,一旦留下误解与妄解,难免产生一谬留千载的憾事。
拜读白子超先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文后(原文载《新民晚报》),拟对该文所引的六种解译作一补充,权作第七种解译,能否判为正解,不才未敢遑论,谨移樽就教于子超先生。
历来,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三句语录的译解,诚如白文所引的译证,不但把“唯女子……”中的“女子”(古文合成词组)译为“女人”(现代单纯词),而且几乎一律将“女子”译同于“小人”。
当代儒学大家南怀瑾先生也说:“有一次一个妇女团体要我去讲中国文化,就有一位提出《论语·阳货》中这两句话来问我,我说我不敢说,我说了你们要上来打我的。
她们说不打。
我说你们不打,我就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护的。
”(语出南怀瑾《论语别裁》)犹见“只有女子与小人一样难以教养”的译解,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译”。
我查阅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其他多种名家译本,基本上大同小异,“唯女子”两千多年来竟牢牢地与“小人”绑在一起。
唯因持此“定译”的多为名家学者,令人持疑而难质……然而,学古不泥古,疑义相与析,又不甘存疑善罢,乃因从古文今译的“信”、“达”、“雅”三个互相依存的标准来衡量这一“定译”,总是感到疑云难消。
倡行“克己复礼”的孔子,自然心怀敬母爱妻的仁德,岂能违背伦理道德,一杆子将慈母与淑妻也打入“小人”的泥淖里呢?况且一部《论语》的主要教育对象是莘莘学子,并非是当时的闺中女子。
从来论文强调“文品”与“人品”的融通辨析,倘若孤立地就文译文,断章释义,乃至望文生义,表面上看也似忠于原文,如顾及全文整段,就会发现牵强附会,使人难以信服。
存疑数十年,终于在去年春天从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论语新解》中寻到了解疑答案,我欣喜不已。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8谭嗣同传课件粤教选修《传记选读》

第 1~2 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少倜.傥.有大志(
)
2.淹.通.群.籍.(
)
3.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
4.刘大奇.其才(
)
5.知其为非.常.人矣(
)
6.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
)
7.冥.探.孔佛之精奥(
)
8.会.通.群.哲.之.心.法.(
)
9.衍.绎.南海之宗旨(
)
10.未尝与俗吏一.相.接.(
临朝“训政”,“戊戌政变”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太 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 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九 月二十八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史称“戊 戌六君子”。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而失败,也叫“百日 维新”。
3.相关知识
戊戌变法:六君子共同参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政治改良运动,领袖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戊戌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宣布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感 到这是对他们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以重兵来控制北京 政局,9 月 21 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 103 天,史称 “百日维新”。
第三单元 古风余韵
18 谭嗣同传
学国学 1.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 不达事之变。
——《战国策》 【译文】 靠书本来驾车的人不了解马的性情,靠古 法治理当世的人不通晓事物的变化。 【评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战国策》
【译文】 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一大堆不重的东西, 堆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能够混淆 是非;不止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也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
2018年《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谭嗣同传翻译

谭嗣同传翻译译文: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
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
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谭嗣同小时候就死了母亲,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
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
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
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人情,物色英雄豪杰。
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
原文: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父继洵,官湖北巡抚。
幼丧母,为父专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
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
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
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出处:出自近代作家梁启超的《谭嗣同传》。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传记选读自我小测:18谭嗣同传 含解析

自我小测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捧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
”至二十八日,京朝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时诸将之中,唯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
”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唯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
【最新2019】中考文言文《谭嗣同》全文详细翻译-范文模板 (2页)

【最新2019】中考文言文《谭嗣同》全文详细翻译-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文言文《谭嗣同》全文详细翻译谭嗣同作者:梁启超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颁布后,谭君由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被皇帝宣召。
碰上他这时生着大病不能上路,直到七月间带病进见皇帝。
召见时,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光绪破格提升他为有四品卿衔头的军机章京,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称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的几人,犹如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是宰相的职位。
光绪本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是害怕西大后,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办。
几个月来,光绪有询问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达旨意;康有为有向上报告的事,就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信里了。
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这以后光绪同康有为之间的意见开始能够稍稍通达,决心要实行大的改革了。
然而西太后及奸臣也就忌恨更厉害了,不到十天,政变就发生了。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指令谭君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出历朝皇帝的遗训给他,(大监)转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诏谕中,因为皇上将在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高三复习第2部分第1章第4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 第二部分第一章第四节巧译文言修辞的几种方法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传情达意。
凡含修辞之言,或互文见义酣畅淋漓,或含蓄婉转绵里藏针,或譬喻贴切生动传神??因此,要读懂文言文就要弄清文言文中这些常用的表达技巧,以便帮助我们理解文意,巧妙翻译。
(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仍译为明喻。
例:剽疾如猿猴。
析:可译为“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析: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析:“尘网”比喻污浊的官场。
全句可译为“误入污浊的官场,一去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译由于古今词语意义发生转变,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事物。
例: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析:“北”借代“元军”。
全句可译为“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三)互文的翻译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
例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并序》)析:应合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
全句可译为“树木的枝条和叶子都互相覆盖,交叉掩映”。
例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析:“朝歌夜弦”应合译为“早晨和晚上都唱歌弹琴”。
(四)对文的翻译我们了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析:根据“用”是“任用”的意思,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以”也是“任用”的意思。
全句可译为“忠贞之士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也不一定被任用”。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伶官传序》) 析:据“兴国”与“亡身”意义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词义应与“忧劳”相反。
全句可译为“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五)合叙的翻译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
例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析:“兵革非不坚利”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可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例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析:“先后生于吾”即“先生于吾”与“后生于吾”,可译为“是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
(六)错综的翻译阅读古文时,如果在正确理解词义及准确分析语法的基础上仍不能上下贯通地理解文意,则可以考虑古人在行文中是否运用了“错综”的手法。
例: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析:“洌”是“清”的意思,若按原文的顺序将原句译为“泉水味香,酒液清洌”则显得不合事理。
如果把“香”“洌”这两个词的位置互换一下,再翻译出来,上下文就贯通了。
此句可译为“用泉水酿酒,泉水清洌香甜,酒味香醇”。
(七)对偶的翻译我们可以根据对偶及其类型的特点,从已知词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未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很好地翻译出文言句子。
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阁序》)析:从“宇宙”可推想出“盈虚”应指事物的生长衰落、成败得失。
在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原语句的对偶形式。
此句可译为“天高地远,感觉到天地四方、古往今来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与得失是有定数的”。
(八)婉言和讳饰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求雅致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婉言。
因忌讳而用婉言则一般称为讳饰。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例: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析:“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的意思,这里表示谦恭,是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此句可译为“年龄虽小,但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九)夸张的翻译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析:此句可译为“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璧退后几步站住,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的副词或形容词。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析:此句可译为“下达了许多征兵的名册,每册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十)典故的翻译古人写文章,经常用典故。
在翻译时,必须译出有关故事并说清故事在文中的用意,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
但是翻译时不能把有关故事全写进译文,因此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应酌情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例: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谭嗣同传》) 析:句中引用了四个人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和梁启超该怎样做。
全句可译为“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得而知,我要像杵臼、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的理想而死,以报答皇恩;您要像程婴、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的理想而出走,以图将来”。
篇二:第十八课:《谭嗣同传》《谭嗣同传》教学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部分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谭嗣同的生平经历,学习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3、学习阅读文中开放性题目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3。
三、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文言字词,归纳本文中"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1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归纳本文中的一些文言现象。
1、掌握语言知识点――"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1)与"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的"盖"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B、盖念南海也。
C、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
D、屈平之作《离骚》,盖自生怨也。
答案:C(语助词,其余为连词)(2)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
②将挟兵力以行大事。
③传号令以诛奸贼。
④竭死力以补救。
⑤会刘以养亲去官。
⑥以疏通经典为己任。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⑥答案:B(介词,表目的“以便”“来”。
①介词“用”。
⑤介词“因为”。
⑥介词“把”)(3)指出"乃"的用法与意义:A、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
B、乃丁宁而去。
C、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
D、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答案:A判断词“是”;B副词“就”;C副词“于是”;D副词“才”2、掌握"适、适、卒、今、初、旋、遂、既"等表时间的副词.根据下列各句括号里的解释,从"适、始、卒、今、初、旋、遂、既"等词中选出恰当的词填空:(1)旋(不久)闻垂帘之谕。
(2)捕者既("已经"引申为"结果")不至。
(3)黄君遵宪适(正好)拜湖南按察使之命。
(4)初(起初),君之始(开始)入京也。
(5)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终于)不成。
(6)至初六日,变遂(终于,竟)发。
3、掌握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古汉语特殊句式。
难句翻译(注意古汉语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以及关键词的正确翻译,做到信、达、雅)(1)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
(2)语与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
(3)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4)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
(5)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7)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
(8)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9)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唯有足下。
(10)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二、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列出谭嗣同的简历。
2、课后“思考探究二”: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以身殉国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是智,还是愚?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等思考,并阐述理由,不少于300字。
第2课时一、依据课文,列出谭嗣同的生平简历。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弱冠:从军新疆后十年:壮游甲午海战后:倡学会,提倡新政1898年4月:入宫参与新政1898年8月3日:见袁世凯,求其救助皇上1898年8月10日:被捕1898年10月13日:殉国二、参照谭嗣同的生平简历,划分课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记述谭嗣同的身世,以及在湖南省创办新政的情形。
第二部分(3-5):记述维新运动过程。
第3段:谭君被召入京,参与新政。
第4段:谭君在戊戌变法前夕,为抢救危局而作的努力。
第5段:政变发生后,谭君所采取的措施及遇难过程、就义场面.第三部分(6):叙述谭嗣同的著作,以及评论他的学术思想。
三、思考、探究:(1)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还是失策?(2)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智还是愚?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思考,阐述理由。
该开放性题目的评价标准:有明确的观点,1分;有理有据,2分;能紧密结合本课内容来分析,3分;语言表达流畅、简洁,2分。
能联系历史知识、课内外名人名句、课外文学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来分析,分别加分1-4分,直至该题获满分。
若丝毫不扣住课文内容分析,总分不得超过5分。
参考分析:课文中重要信息: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二日复召见。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一)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的理据: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曾经出使外国,了解国内外差距,主张变法,是可以争取得人才。
从时局来看,变法力量单薄,皇帝无权,变法诸人无权,手无寸柄,缺少军事力量;变法缺少群众力量,在西太后将废除皇帝铲除变法诸人的危机之时惟有求助于袁世凯一人。
(二)认为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失策的理据: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对变法表达同情态度,同时又受荣禄重用,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以前交往不多,可能城府很深,为人老奸巨猾,野心勃勃,是否可能舍弃目前稳固地位而冒险从事?疑人不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从变法诸人角度看,对政治形势认识不足,对袁世凯缺少调查分析,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将政变细节全部告知,加速了政变的失败。
“冀缓急或可救”,将长时努力寄托于自身尚不知是否可以依靠的人物身上;从交往情况看,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短暂的,危机之时开始的,缺少牢靠基础;皇帝对袁世凯的所谓恩赐召见也是临危授命,且缺少实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