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_唐忠毛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M ar 20 6 . 0
Vo . 4 No 1 I2 .
略论 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 间佛教 ’ 人 ’
宇恒伟
( 西北 大学 中东研究所 , 陕西 西安 7 0 6 ) 1 0 9
摘 要 : 俗化 指 宗教 面 临外部 环境 的冲 击 , 世 而在 社 会 中地 位 和 作 用 的 变 化 。 它 反 映 了 宗教 自身 的 调 整 功 能 以 及 宗教 和 外 界 的 交 互 作 用 , 本 质 上 意 味 着 宗教 神 圣 性 的 弱 化 。 度 佛 教 特 别 是 大 乘 在 印
程 度上将 宗教 和理性对 立起 来 。三是 宗 教与社 会其 他领 域 的分离 以及 由此而 引起 的对其 他领 域影 响 的 减弱 或控 制程度 的弱 化 。诸多 学者对 世俗 化 的界定
多 以此为视 角 , 彼得 ・贝格 尔 、 如 伯杰 就是 其 中 的代
表人 物 。四是美 国学 者席 纳尔 的观点 。他将 世 俗化 的含 义 归为 六 种 : 宗教 的衰 退 , 指宗 教 思想 、 即 宗教 行为 、 教组 织失 去其 在社 会 中的重 要地 位 ; 教 团 宗 宗
面 。法 国宗教 社会 学家 杜尔 凯姆 和美 国宗教 社会 学 家 彼得 ・ 贝格 尔就 持这 种观 点 。杜 尔凯 姆认 为 , 神 “ 圣” 是宗 教 观 念 的根 本 标 志 , 之 相 对 的则 是 世 俗 与
化 。二是 理性 化 的对 立 面 。以德 国学者 马克斯 ・韦
的作 用 和影 响一步 步减 小 。如 何处 理 宗教 与社会 的
倾 向即宗 教与 非宗 教领 域 的相互 作 用在 宗教 发展 史
中却 是长 期存 在 的 , 如佛 教 刚刚 产生 时 , 它主要 代 表 刹帝 利 和 吠舍 种姓 的利 益 , 且 认 为 四种 姓 都 可 入 并 教 , 就促 进 了佛教 的生 存 活力 。 这 因为社会 意 识是 根 植 于社会 存 在 中 的 , 虽然 不 同 的社 会 意识 和 社 会存 在 的关联 程 度 有所 差 别 , 宗 教 产 生 和发 展 的 生 长 但 点仍 在于 现实生 活 。有些 学 者指 出世 俗化 并不 是 一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的报告,600字
人间佛教是一种有深厚宗教文化底蕴的宗教,也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与世俗化几乎无可回避的矛盾关系。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人间佛教几乎以本宗教的形式融入到世俗文化体系中,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佛教文化——着重从超越物质世界解脱苦难的“涅槃观念”出发,既吸收了世俗文化中的思想内容,也强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大精深”理念。
人间佛教的世俗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会中的民俗化,表现为把佛教的“禅宗快乐”、“宗教仪式”等混入游山玩水、宴会等民俗活动之中,甚至有时以此为主题作为寺庙及道场的活动,形成了一种宗教性的文化气息。
例如,清明节和佛诞等大型佛教节日,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中夹杂着民间习俗,比如飞香谷、神仙考等历史悠久的佛教活动,融入了当地民间习俗。
二是佛教支持的宗教商业。
佛教有一种特殊的宗教商业模式,是为佛教设立的“寺庙类似公司”,寺庙及道场以营业经营为主要营利模式,以宗教活动为补充,这种商业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佛教的形象,将佛教融入到了世俗的领域。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发展的过程中,人间佛教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佛教可以吸收世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会携带着世俗生活的特点出现。
根据以上分析,人间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坚持
宗教信仰原则,尊重宗教文化传统;二是掌握世俗文化特征,找出适合佛教发展的现代内涵。
只有在保持宗教信仰原则的前提下,以拓展宗教世俗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体现现代宗教文化的新内涵,才能使佛教在当今的现代文化大环境中得以真正融入,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种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这些佛教造像不仅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了世俗化的趋势。
本文探讨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的问题。
民族化是指外来文化适应和融合新环境的一种现象。
早期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在传入中国之后,佛教逐渐适应了中国的文化环境,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得到了逐渐的发展和演变。
佛教造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在造型和材料上逐渐呈现出中国本土的特色,同时也在信仰、精神和美学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造型的民族化早期的佛教造像大多来自印度,这些造像通常使用青铜等金属材料制成,在造型上表现出了印度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随着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佛教造像在造型上逐渐呈现出更多的中国元素。
例如,唐代的一些佛像在造型上融合了汉朝的衣冠和发饰,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此外,佛教造像在造型上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如法相和意象的结合、体态的优美和庄重等。
这些都表明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造型上的民族化过程。
佛教造像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佛教的信仰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深度融合,使得佛教的信仰渐渐地与中国人的思想习惯相契合。
例如,禅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佛教信仰的民族化表明,佛教信仰在逐渐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佛教造像的美学也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早期的佛教造像通常是以宗教上师或庙宇为中心进行建造的。
这些造像通常以庄严、神秘和具有超然力量的形象呈现出来。
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造像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例如颜色的运用、意象的花鸟风景、细节装饰等。
佛教造像的美学民族化表明,在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佛教造像所代表的审美品位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核,使得它们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习惯。
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

世俗化、庸俗化与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问题
陈卫星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当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看出,如果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佛教可以通过世俗化的方式得到广泛弘传.但是,世俗化决不等同于庸俗化.佛教出现庸俗化的倾向,意味着偏离了佛教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要解决佛教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必须重视佛教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加强僧众的学习与教育,践行和发扬佛教精神,健全佛教组织与制度.
【总页数】5页(P113-117)
【作者】陈卫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8
【相关文献】
1.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J], 宇恒伟
2.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J], 宇恒伟
3.中国佛教世俗化表现及原因探析 [J], 秦静
4.祖先崇拜与中国佛教造像的世俗化 [J], 肖屏
5.当代台湾地区人间佛教发展中的\"世俗化\"与\"庸俗化\" [J], 姚彬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

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发表时间:2018-06-19T14:17:26.6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作者:袁月[导读] 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深圳市龙城天成学校518100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形象“神气”十足,具有距离感与神秘感,但发展到唐朝太平天下,佛教形象则过于恬静温柔,少了几分“仙”味,多了几分人性。
因而佛教造像慢慢走向世俗化倾向。
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唐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可谓是古代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这其中就包括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
莫高窟的佛教造像,是根据时代背景下的真人形象塑造而来,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造像世俗化。
何为世俗化?所谓世俗化,一是指形象本身似曾相识,与生活中人无异,“神性”几乎没有,甚至把菩萨做成妇女、仕女的形象;二是内容题材以西方极乐世界为题材成为主导,苦修苦练的题材不见。
本文主要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造像世俗化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唐代时代的社会背景、百姓的总体风貌、佛教造像前后变化发展的特点和佛教造像对后世的影响意义。
一、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佛像造型的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帝王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寺庙,宣扬的内容是忍辱、苦修和自我牺牲。
造像鲜有明显的个性,他们姿势呆板、容颜冷静、服饰单一,佛像周围的顶光、佛座、法宝一样不缺,有十足的“神味”,此时的佛像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昌盛,全国上下呈现一片祥和平安的气象。
这时内容以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宣扬民间欢乐和幸福生活为主题。
菩萨的造像富有了感情色彩,面容娇媚、服饰时尚,俨然一位美丽的唐朝妇女形象,打破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赋予了佛像现实、亲近的特点。
中西宗教中“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异同比较

中西宗教中“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异同比较摘要:“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所有宗教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比较宗教研究的角度看,传统的基督宗教主要在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的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
而传统的中国宗教,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儒教、道教和中国化的佛教,其主流倾向是在神圣与世俗统一协调模式中来处理这一问题。
中西宗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彼此互补、交叉跃迁的可能。
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处在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现当代社会的中西宗教,其主流倾向均表现为宗教服务人间的大趋势。
保证宗教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协同并举是中西宗教共同的使命。
关键词:比较宗教;神圣与世俗;基督宗教中国宗教;宗教的人间化“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是所有宗教的核心问题之一。
任何一个宗教体系之中都内含着一个特殊的精神信仰结构,从而在神圣与世俗之间构成一种张力,形成一种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关系。
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所有宗教活动的基本任务。
而不同宗教在处理“神圣与世俗”二元关系方面的差异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就了各个宗教间的基本差异。
有的学者为了强调神圣与世俗二元关系的重要性,甚至这样说:宗教的差异,即在于各个宗教体系在神圣与世俗关系间处理方法上的差异。
笔者认为,从比较宗的角度看,考察中西宗教的差异,从而探索中西宗教会通、互补、交叉跃迁的可能性,从他们处理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差异人手,将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
本文尝试以“神圣与世俗关系”为切入点,对中西宗教的不同特质作一总体上的把握和比较,从而探索当代各大宗教对话与沟通的可能性。
不过,笔者深知,中西方宗教意识纷繁复杂,跨越不同的历史时段,要求在一篇很短的论文中对其历史发展中的丰富内容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对中西“神圣与世俗关系”演变的不同特质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与比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相对于以往比较宗教学偏向于静态的结构分析研究而言,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新颖之处在于:从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来对各大宗教中共有的核心精神结构做一探索性的研究,并试图由此动态历史过程的考察,为当代各大宗教的对话与沟通提供一个有参考意义的现实出发点。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体,它不仅从艺术角度展示了佛陀形象,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与世俗化的表现。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元素,使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民族化和世俗化两个方面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进行研究。
民族化是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元素。
佛陀的造像逐渐采用了中国人的面容和特征,如圆脸、割眉等。
佛陀的神态和表情也逐渐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充满了慈悲与智慧的表情成为佛陀形象的主要表现之一。
佛教的传播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礼仪与仪式,如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佛教寺庙在中国有着独特的韵味。
世俗化是指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与世俗事物结合,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佛教造像的形象逐渐与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相似,这样的造像更容易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和接受。
佛教的内容也逐渐注重人间福报,注重人们的生活和幸福。
佛教信仰被视为一种寻求解脱和幸福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因此佛教寺庙往往不仅仅是宗教场所,而是人们求福祈祷、观光游览的地方。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和世俗化表现为佛教形象的中国化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造像以中国人的面貌呈现,表情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相符。
佛教寺庙的建筑与布局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佛教的内容也注重人间福报,使佛教信仰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早期佛教造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这对于我们增进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以及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世俗化问题探究

究目录•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背景及原因•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表现•敦煌佛教世俗化的影响•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评价及对现代的启示•研究结论与展望因01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佛教在敦煌地区传播已有千余年历史。
02敦煌佛教文化融合了中原、西域、吐蕃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佛教文化。
03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发展达到高峰,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
敦煌佛教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唐中后期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尖锐,世俗化成为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世俗化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文化因素敦煌佛教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世俗化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宗教因素佛教教义强调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等,与世俗社会有一定的联系,也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敦煌佛教世俗化的原因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表现01强调因果报应在世俗化过程中,敦煌佛教教义更加强调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的观念,以此劝化民众行善积德。
02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敦煌佛教教义在世俗化过程中,逐渐与儒家思想融合,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强调忠孝仁义等价值观。
03对民间信仰的吸纳敦煌佛教教义在世俗化过程中,积极吸纳民间信仰和传说,将其融入佛教教义中,使佛教更贴近民众生活。
佛教教义的变异佛像造型的多样化01在敦煌佛教艺术中,佛像造型不再单一,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传统的庄严肃穆形象,也有适应世俗审美需求的和蔼可亲形象。
02佛像与民间形象的融合敦煌佛教艺术在世俗化过程中,将佛像与民间形象相融合,如将佛像融入山水、楼阁等民间景观中,使佛像更贴近民众生活。
03佛像与民间工艺的结合敦煌佛教艺术在世俗化过程中,将佛像与民间工艺相结合,如将佛像雕刻在木石、金属等材料上,使佛像更具有民间特色。
佛教形象的世俗化信仰仪式的融合敦煌佛教在世俗化过程中,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仪式,如将一些民间祭祀仪式融入佛教仪式中,使佛教信仰仪式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O URNAL O F EAST CHINA NO 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6,2013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暨社会发展学院民俗所,上海,200062)摘要:“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
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与视野;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等等。
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人间佛教;世俗化;商业化;庸俗化一“世俗化”的概念史背景及其不同语境“世俗化”(secularization )一词是当下宗教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但也是颇为混乱且充满歧义的一个概念。
事实上,很多论者在使用这一词语之前并未厘清其概念史的复杂内涵与具体语境。
首先,在西方宗教历史与社会语境中,“世俗化”一词有着极为复杂的演化过程,它最早出现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 )中,指把原先由教会管辖的土地转移到由非宗教的世俗政权管辖。
其后,世俗化也指向教会恩准圣职人员重返世俗以及将原先由教会管辖的部分事务交由世俗政权管辖,在此,世俗化主要指向宗教在社会、文化或政治上的隐退。
①及至20世纪前期,“世俗化”一词逐渐发展为具有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重意义,20世纪30年代左右,马克斯·韦伯最早将“世俗化”这个概念引进到宗教社会学上,20世纪50年代后“世俗化”作为宗教社会学的专有名词逐渐引起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并成为现代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充满争议但却绕不过的一个概念。
②世俗化概念提出的初衷,在经典社会学家那里是为了说明现代性社会变迁过程中宗教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它甚至被认为是洞悉现代人的精神历程和现状的秘密钥匙。
当然,韦伯将这一概念带入宗教社会学时并没有对“世俗化”本身作出详细的解释,但可以从他的“理性化”概念中可以理解他对世俗化的立场。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宗教世俗化是理性化的必然结果。
韦伯说:“我们这701*①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DZ117)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ZJ008)的阶段性成果。
江丕盛:《当代世俗转向对基督宗教的认知意义》,载于《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74—75页。
Willanm H.Swatos ,Jr.and Kecin J.Christiano :"Secularization Theory :The Course of a Concept",in Sociology of Religion ,Vol.60,No.3(Autumn ,1999),pp.209—228.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终极的、最高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①对于“世俗化”一词的具体定义可见于美国学者拉里·席纳尔(Shiner.Larry)与安德鲁·格利雷(Andrew M-Greeley)的著述。
Shiner.Larry在题为《经验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指出世俗化具有六种含义:(1)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其社会意义。
(2)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3)表示宗教与社会的分离,宗教失去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纯私人的事务。
(4)表示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
(5)表示世界渐渐摆脱其神圣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退。
(6)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
②Andrew M-Greeley也将世俗化概括为六点含义:(1)现代科学使受教育的人不再可能有信仰;(2)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为宗教所驱使;(3)有偏离宗教信仰与宗教义务的倾向;(4)宗教与社会彼此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宗教对人类许多领域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影响;(5)宗教越来越多地转入人类活动的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没有影响;(6)神圣的(sacred),即完全超越的他者,对人的行为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在人的生活中很少或根本不起作用。
③从拉里·席纳尔与安德鲁·格利雷对世俗化的定义中可以知道以下几点:其一,两者的世俗化定义无疑是立足于西方宗教的背景。
在西方宗教的超越模式之中,存在着“神圣”与“世俗”的二元世界,作为上帝的神性与作为尘世普通人的人性之间无法等同。
同时,由于在西方的古代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经济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宗教往往起到一种维系社会、整合社会的“神圣帷幕”④的作用。
因此,就西方的宗教经验来看,“世俗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宗教的“神圣性”以及宗教建构的“神圣秩序”的丧失。
其二,上述两者的定义都不约而同地暗示了世俗化将会导致宗教的衰退,及宗教从社会功能中消失从而成为纯粹私人的事情,这在两者定义的第一条中表达得很清楚。
正是这种预言式的结论,使得世俗化理论因其与现实宗教经验的反差而遭受到众多的理论质疑与否定,其理论本身也不断被否定、批判与修正。
其三,从两者的世俗化定义可以看出,世俗化的形式是多元的。
拉里·席纳尔与安德鲁·格利雷都声称,只要满足他们各自给出的六点之一,就是符合世俗化的特征。
事实上,后来宗教世俗化的实践情况也表明,世俗化不仅是多元性的,也是开放的,这取决于不同地区与民族国家的宗教现代性的多元性。
从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宗教发展经验来看,世俗化所预言的“宗教的衰退”及“政教分离、宗教的私人化”等,并没有按照世俗化理论设想的那样付诸实现。
时至21世纪,我们不仅没有看到宗教的衰退,相反却看到各种新、老宗教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旺,并继续在公共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伊斯兰世界的宗教运动、东西方宗教卷入的各种政治冲突,以及亨廷顿所预言并成真的各种带有宗教背景的“文明断层线冲突”似乎也说明当代的宗教并没有从政治与社会中真正退出。
⑤由于理论预设与现实的不一致性,早期的世俗化理论得到了西方宗教社会学家的不断否定、批判和修正。
汲喆在其《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一文中集中讨论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中三种较有影响的超越早期世俗化理论的思路,即“宗教经济模式”(religious economies model,或称“宗教市场理论”)、“多维的”(multidimensional)和“去制度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新世俗化理论”,以及“多元宗教现代性”(multiple religious modernities)理论。
汲喆认为这三种“后世俗化”论述分别代表了当代宗教社会学对待世俗化理论遗产的三种策略:否弃、重新定义和有限使用。
汲喆认为,对世俗化理论的真正超越,不在于简单地否定宗教衰落的命题本身,而在于能够回到世俗化理论的出发801①②③④⑤[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8页。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9—130页。
GreeleyAndrew M.,Religion in the Year2000,New York:SheedandWard,Inc,1969,P.21.彼得·贝格尔的《神圣的帷幕》即持此说,此外像孔德、杜尔凯姆、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也都非常认同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
例如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1989年的东欧剧变、2001年的“9·11”事件及由此引起的阿富汗战争等等,都说明宗教并没有从政治与社会中真正地退隐,从而成为完全私人的事情。
唐忠毛: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点并更好地回答世俗化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即如何在一般的层面上把握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
①相对于西方的宗教社会背景,世俗化这一概念在中国的语境中则没有那样连续的宗教概念史变迁。
国内不少学者及教界人士对“世俗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言说,其所言世俗化的含义基本停留在人言言殊的状态。
就汉语语境来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世俗”一词被定义为“尘世”的,“非宗教的”。
而在古汉语中,“世俗”一词则大致有四层含义:(1)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2)指尘世;世间。
此两种含义相当于佛教所讲的世俗,与“胜义”相对。
(3)指俗人,普通人。
(4)流俗;庸俗。
基于这一汉语语境,在那些尚未接纳西方宗教社会学关于世俗化概念的中国学者或教内外人士那里,宗教世俗化一词往往被理解为宗教的“庸俗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市场化”、“商业化”及“流俗化”等。
当然,由于国际学术的密切互动,以及东西方共同面对的宗教现代性问题。
诞生于西方宗教社会背景的世俗化概念,其对于理解、研究中国佛教的现代性来说,也是无法绕开的思考进路和反思对象。
从接纳西方的世俗化概念来看,国内的一些学者主要倾向于以非神圣化来界定世俗化,认为一是社会的变化,即社会各个领域逐步摆脱宗教,日益理性化;二是指宗教自身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向世俗的变化。
②这一进路,主要是吸收了韦伯的理性化观点,认为“世俗化乃是世界祛魅或理性化过程,这一漫长的过程既导致宗教象征、思想、实践和制度的社会重要性的贬值乃至丧失,使得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从而产生结构性的社会变化,也导致宗教本身或者不得不适应世俗的价值,或者仅退回到私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更导致个体性结构中的宗教性的衰退。
”③可是问题在于:中国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神圣与世俗的关系并像西方宗教那样处在一个二元结构中,在中国宗教的儒佛道超越结构中,人与圣、人与佛、人与仙都是一种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自我修证而达成一体与合一的关系,因此其神圣与世俗之间本来就是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