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成就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民生福祉、区域协调以及文化繁荣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三万九千八百元增加到八万一千元。
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教育事业上,我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在医疗卫生领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在航天、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时期,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
国家十二五总结

国家十二五总结前言国家十二五规划是我国自2011年至2015年实施的一项重要发展规划,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成就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总结和评价。
经济发展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7%,实现了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突破。
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积极变化,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还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在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我国还着力推动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深化了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推动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老年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提高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和法规,严厉打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行为。
同时,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
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对不足之处的反思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

十二五规划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成就地资14.2 姚鹏 20141541039一、“十二五”中国工业的发展1.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
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重化工业的总量和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38.6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5%,较“十五”末增加2.9个百分点。
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搭建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行业突然投资过度、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重等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问题。
因此,平衡处理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迈进,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预计重化工业化步伐还将加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然可能继续上升。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持续推进,预计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增加速度将有所放缓,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
“十二五”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集中表现为深化发展。
2. 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速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整、优化和提高,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
重点是发展数字化、精密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
二是加快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
四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
集群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要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
辉煌十二五喜看新成就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省发改委主任吴海昆做客本期《昆仑讲堂·面对面》栏目,与我们一起回顾青海“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新突破、新形象、新辉煌,感受青海各项事业发展的5年之变。
敬请关注。
辉煌十二五喜看新成就■文/本刊记者耒昔尔东昆仑讲堂·面对面LiLun 理论责任编辑/许籍尹陈奇记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来自经济社会的具体进步,“十二五”期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有哪些?吴海昆:“十二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生态、惠民生、防风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打基础、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昆仑讲堂·面对面LiLun理论责任编辑/许籍尹陈奇增后劲、利长远,加快扩大经济规模、改善发展条件。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303.32亿元,较2010翻了0.8番,2011-2014年年均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2011-2014年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7.1%、30.4%,主要发展指标已超过“十二五”目标值。
兰西高铁、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德令哈和花土沟机场、750千伏青新网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态势,生态、民生、改革开放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收官“十二五”,规划的指标半数有望超额完成,其它指标有望基本完成,这不仅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

“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报告2015/10/15 9:44:00 陕西统计局“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的内、外部压力和重重困难,积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的坚定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大的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加强。
谱写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又一新篇章。
经济稳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
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
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
从各项指标来看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46929.14元,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增速11.6%,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2014年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918.7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2%,年均增长16.7%。
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五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经济、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
2014年与201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从40.2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位次不断提高。
对于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经济结构优化。
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运输网、城际铁路网、航道网逐渐形成。
2014年年末,铁路营业里程11.2万公里,公路里程446.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1.2万公里,定期航班航线里程463.7万公里,特别是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
十二五工作总结6篇

十二五工作总结6篇篇1一、背景与目标回顾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突破和进展。
我们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重大决策,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下面是我们在这五年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的回顾。
二、主要工作与成果(一)经济发展方面1. 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
2. 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城镇化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3. 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社会建设方面1. 民生改善:加大民生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 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1.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2. 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鼓励低碳生活,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自然灾害防治:加强自然灾害防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工作措施与执行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四、工作成效与问题分析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
十二五 小结

十二五小结“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小结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经济方面,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达到7.8%。
GDP总量超过了6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服务业和消费市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口和进口总量都实现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其次,社会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发展成果。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了明显改善。
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社会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医疗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城乡居民的医保、养老保险等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再次,环境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环保领域做出了积极努力。
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整治。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推进中注重生态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生态城市和生态园区,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十二五”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偏重于投资驱动,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全面的社会发展。
总之,“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宁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三五”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94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70亿元,超“十二五”规划目标(65亿元)5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超“十二五”规划目标(15%)1.9个百分点。
2014年人均GDP达到20063元,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22668元,是2010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7%。
从经济总量看,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近几年,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十二五”时期宁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工业经济强劲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预计“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64.2亿元,是2010年(20.2亿元)的3.18倍,年均增长26%,可以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工业率先实现翻番,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0亿元”的目标。
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财政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2014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6亿元、1.73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3%和18.5%。
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已经提前1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中“地方财政收入”翻番的目标。
(四)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消费需求趋旺,同时,灾后重建加快了城乡居民住房装修和家庭设备更新换代步伐,有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58亿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18.74亿元,是2010年(9.4亿元)的2倍,年均增长14.8%。
但是,与“十二五“规划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5亿元,年均增长18%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五)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85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27990元,是2010年的1.92倍,年均增长13.96%;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年为7373元,预计“十二五”末达到8400元,是2010年的2.15倍,年均增长16.6%。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出城镇2.6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预计“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为3.33:1,与2010年的3.73:1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十二五”规划中“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看,农民收入已提前一年实现了规划目标,而实现城镇居民收入翻番目标有一定困难,差距大约为1100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明显。
前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8.2亿元,预计“十二五”累计投资达到287.2亿元,是“十一五”(83.05亿元)的3.46倍,年均增速达28.2%。
投资快速增长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但与“十二五”规划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的目标比,累计投资有大约13亿元的差距。
(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26:41调整为2014年的28:32:40,与“十一五”末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二、关于十三五宏观经济发展的思考(一)宁强目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宁强经济目前还处于由农业经济逐步向工业经济过渡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判断依据如下:一是宁强目前一产占比高达28%,二产占比仅为32%,与工业增加值占50%以上的工业化标志还有很大的距离;二是2014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39.9%、52.5%,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大;三是宁强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宁强工业目前主要还是以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采矿、电力生产、茶叶加工等初级工业生产为主。
(二)宁强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从外部因素看:一是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4万亿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
二是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后金融危机时代,处于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过渡的深刻转型期。
从内部因素看: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有力拉动了宏观经济的发展,随着灾后重建的结束,经济发展的投资拉动力逐渐减弱。
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宁强经济至2011年以来呈逐年下滑趋势,增速分别为15.8%、14.5%、12.7%,12.7%,面临着较大的持续快速增长压力。
因此,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应该是“十三五”期间宁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宁强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下五个方面是宁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2013年出台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宁强生态功能的定位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调水后对宁强环保的严格要求;二是宁强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到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转型期;三是宁强工业处于由过去20年采掘业为主,到目前以食品、茶叶、电力等多行业为主的制造业升级转换期;五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服务需求更趋多样化,宁强服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宁强十三五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总方向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十三五经济工作要坚持扩二产、压一产、稳三产这个思路。
一是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依托,优先发展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扩大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到十三五末,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014年32%的基础上上升1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42%以上,使工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促进一、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基本实现工业化。
二是把农业发展定位于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快农村耕地流转,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稳定8万吨粮食产量的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特色农副产品原材料,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资源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发挥农业对二、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力争到十三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014年28%的基础上下降18个百分点(年均降3个百分点),达到10%左右。
三是要依托宁强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立足宁强生态功能主体定位,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的同时,更加重视吸引外来游客旅游消费为主的外需发展,在服务业增加值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重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消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力争到十三五末,使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在2014年40%的基础上保持小幅上升(年均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47%(全面小康标准),同时消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0%左右,使消费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动力。
林业工作主要成就,一是林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明晰产权任务基本完成,配套改革逐步深入,林下经济快速发展,林改成效全面显现,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二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造林绿化稳步推进,重点工程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林木种苗管理明显加强。
三是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明显加大,湿地保护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四是林业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五是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林业宣传工作成效明显,生态文化主题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生态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生态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六是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防控,沙尘暴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稳步推进。
七是林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外事活动,深入开展履约与国际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八是支撑保障能力继续增强,林业政策和投入取得新突破,林业信息化成效显著,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法制建设明显加强。
九是行业自身建设扎实有效,林业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富有成效,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工青妇、后勤服务和离退休干部工作。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4年,全县预计完成林业总产值30800万元,占年初计划55100万元的55.90%,下降原因主要是石斛价格下滑;实现石斛鲜条产量2500吨,占年初计划2000吨的125%;原测算实现石斛产值43000万元,由于今年价格下滑,预计实现产值1750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40.70%;实现核桃干果产量1800吨,占年初计划的100%;实现核桃产值550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0%;实现草果鲜果产量1000吨,占年初计划的100%;实现草果产值4000万元,占年初计划的100%。
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66万元,完成年初计划2067万元的245.1%。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1.林下资源产业较快发展。
一是超额完成石斛新植任务。
完成石斛新植面积216.37万平方米(其中:集约化种植197.7万平方米、野生种植18.67万平方米,分别占年初计划142.9平方米的138.35%、7.1万平方米的262.96%),占年初计划150万平方米的144.25%,全县石斛种植面积累计达515.77万平方米;完成2个县级石斛种植示范园、10个乡镇石斛种植示范点建设,均占计划任务的100%。
二是草果产业得到巩固提升。
通过举办草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落实中耕抚育管理技术措施等,继续巩固提升了5万亩草果种植成效。
三是重楼、森林蔬菜等其他林下资源产业逐步得到发展。
2.绿化荒山行动步伐加快。
一是超额完成夏季造林任务。
完成夏季造林7.873万亩(其中铁刀木2.17万亩、油茶1.597万亩、澳洲坚果1.686万亩、异地还林0.22万亩、社会造林2.2万亩,分别占年初计划2万亩的108.5%、1.5万亩的106.5%、1.5万亩的112.4%、0.22万亩的100%、2.2万亩的100%),占年初计划7.2万亩的109.35%。
同时,种植糯橄榄0.06万亩。
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3.2万亩,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1.66万亩,铁刀木种植面积达3.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