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被“樱花”操纵的神风特攻队——读《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有感

被“樱花”操纵的神风特攻队——读《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有感

被 樱花 操纵的神风特攻队读‘神风特攻队㊁樱花与民族主义“有感胡铁燕(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㊀单位邮编:210094)摘要:在研究日本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的著作中,‘神风特攻队㊁樱花与民族主义“这本书有别于‘菊与刀“,认为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袭击并非是日本的军国主义㊁极端主义所致,而是日本军国主义利用了这些青年才俊的理想,操纵和利用了 樱花 这一美学符号,将他们送上了自杀袭击的道路㊂关键词:神风特攻队,美学符号,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G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20)01-03-074㊀㊀在‘菊与刀“里,本尼迪克特从美国人的视角研究日本民族性格和文化,在美国人眼里,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袭击是他们极端主义的体现,是狂热军国主义的驱使㊂然而在‘神风特攻队㊁樱花与民族主义 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作者大贯惠美子却对本尼迪克特的这个观点提出了批判,她从一个日本研究者的视角㊁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神风特攻队,得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是日本军国主义利用和操纵了 樱花 这一美学符号,灌输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将这些青年精英们送上自杀式袭击的悲剧之路㊂作者写本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给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行径开脱,而是表达了一个诉求 反对战争及一切形式的暴力㊂而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提醒世人警惕军国主义将罪恶进行政治美化的警示录㊂一㊁被误解的神风特攻队二战后期,太平洋战争打响美军参战后,日本深陷东西两线作战的泥潭,内外交困,大势已去㊂面对美国军队强大的优势,为了挽救战败的局面,日本军部提出建立一个 神风特别攻击队 ㊂为什么叫 神风 呢?历史上,忽必烈曾经两次东征日本,都因为海上突如其来的飓风而告吹㊂日本人认为这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了 神风 ,击退了元朝军队㊂所以在二战后期这个日本又一次必败的战争局势中,军部打算孤注一掷,希望能通过组建这个 神风特攻队 ,再现 神风 的神话㊂神风特攻队 的作战方法,是在飞机上安装大量的烈性炸药,放在飞行员座舱之前㊂一旦发现敌军的目标,就连人带机一起撞过去,引发剧烈爆炸,同归于尽㊂可以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 自杀式 攻击方法㊂提起当年日本的这些神风特攻队队员,人们也自然认为他们是一群头脑发热㊁胆大妄为㊁狂热甚至残暴的极端分子㊂但实际上,这些特攻队员很多都毕业于东京大学㊁京都大学这样的名校㊂通过他们留下的手稿和书信,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群饱读经典著作㊁受过很好的教育的青年才俊㊂可为什么这样一群社会顶尖的知识精英,会自愿参加送死的 神风特攻队 呢?本书的作者大贯惠美子从 美学 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这些青年才俊参加 神风特攻队 自愿去送死和樱花是脱不了关系㊂二㊁青年才俊的理想主义神风 招募来的队员主要都是青少年,其中有一千多人是为了入伍而提前毕业的公费大学生㊂这些 学生兵 都是顶尖的知识精英,在日本打开国门,加入到全球化浪潮的年代,他们阅读了大量哲学㊁社会学㊁文学巨匠的作品,渴望从书中找立国兴邦的道路㊂他们当中有大户人家的少爷,有出身书香门第的高材生,有基督徒也有马克思主义者㊂他们博览群书,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强烈的求知欲㊂他们并不是脑子里简单地充斥着极端思想的狂热分子,而是一群主动思考,积极感受那个年代的各种思潮的有志青年㊂从他们留下的大量的手稿㊁日记和书信记录当中看不出什么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思想,相反他们厌恶极权,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㊂在战火纷飞的乱世,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青年人作为知识精英,往往都具有强烈的的责任感,他们往往会坚定地相信 匹夫有责 ,不能只顾全小我,这一点在日本也不例外㊂于是, 神风特攻队 就成了青年精英寄托这种理想主义情怀的载体㊂在这些青年精英的精神世界里, 神风特攻队 的送死的行为变成了 像樱花飘落一样 浪漫的 为国捐躯 行为㊂三㊁ 樱花 美学符号的扭曲(一) 樱花 丰富的象征意义我们都知道,日本被称为 樱花之国 ㊂一开始,樱花的象征着春天,代表着希望,代表着青春,爱情和生命力㊂后来,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渐渐在文化上产生了一种独创的需求㊂日本精英开始不甘于总是活在中国文化的阴影之中,想要有意识地发展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于是贵族们开始咏诵樱花,让樱花成为日本上上下下全体国民文化的一部分㊂日本文化具有十分细腻和敏感的特质,也就是所谓 物哀 的美学精神㊂在‘源氏物语“这部代表了日本 物哀美学 开山鼻祖的作品中,樱花就常常用来形容短暂而华丽的美好㊂它让人感叹生命的伟大,赞赏生命的美好,又让人唏嘘生命的短暂㊂当樱花逐渐被上层阶级接受之后,樱花又衍生出了新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纯真㊁正直,代表财富,权力和生命的美好,可贵,因为短暂而更应该加倍珍惜㊂(二) 樱花 的 死亡美学神风特攻队队员走上不归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以 樱花 为象征的死亡美学的影响㊂历史上樱花并没有 死亡美学 这个意象,而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利用和扭曲 樱花 的象征意义,把樱花所象征的 生命力 和 珍惜短暂的生命 被渐渐偷换㊁扭曲,变成了 死亡像飘落的樱花一样美丽 和 忠于信仰的灵魂会幻化成樱花 的死亡美学,并作为政治宣传的重要要素,让民众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灌输, 像樱花一样去死 是美的,浪漫的,理想化的,最终让民众对樱花的意义产生了误识,思想被意识形态灌输给扭曲了㊂前文提到青年们本来就属于富于热情㊁理想和抱负的人群,因此这种思想灌输,对青少年人群的的影响就尤为严重㊂樱花的传统的积极意义中,关于对纯洁㊁对青春㊁对爱的部分很容易打动年轻人,同时夹杂了军国主义邪恶目的的 死亡美学 也被灌输进了这些年轻人的脑海之中㊂军国主义正是利用了这些青年的梦想㊂理想主义㊁浪漫主义,把他们送上了死亡之路㊂四㊁小结美学符号的影响,可以说一种对人类思想 源代码 级别的影响㊂它 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又无处不在㊂就如同学者色川大吉所说, 我们有能力打败军国主义和军政府,但我们无力打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㊂ 我们批判那些利用美学符号行邪恶目的的政治力量,可面对美学符号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却无能为力㊂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应该时刻警惕传统积极的美学符号被阴谋家利用,不做邪恶目的下无辜的亡魂㊂472020年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女报㊃家庭素质教育。

日本樱花节的文化意义与庆祝活动

日本樱花节的文化意义与庆祝活动

日本樱花节的文化意义与庆祝活动日本樱花节,又被称为樱花季或樱花祭,是日本民众每年盼望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时期,樱花树开满了粉色的花朵,美丽的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然而,樱花节不仅仅是一场欣赏美丽花朵的庆典,它还寓意着深层的文化意义,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庆祝活动来表达。

樱花在日本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国家的象征之一。

这是因为樱花盛开的时期很短暂,通常只持续一到两周。

樱花树的花瓣飘落得如雪般美丽,寓意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可避免的逝去。

这种精神贯穿了许多日本文化中的作品,例如文学、绘画和音乐,使樱花成为一种美丽而富有哲理的象征。

樱花节是日本人民庆祝春天到来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在公园、庭院和行道树下举办樱花赏花活动。

这不仅是一种家庭和朋友聚会的机会,也是人们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的时刻。

在赏花活动中,人们可以漫步于花海之中,欣赏樱花如云的美景。

还有一种传统的活动是进行花见酒会,人们会在樱花树下摆放席子、准备日式点心和酒水,喝酒、聊天,畅享花季的美好时光。

除了赏花活动,日本的樱花节还有其他庆祝活动。

其中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夜间樱花灯饰。

在夜晚,樱花树会被灯光照亮,展现出不同的氛围。

这种灯饰让人们有机会在樱花树下欣赏到不同的美景,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樱花的美丽和神秘。

除了正式的庆祝活动,日本的樱花季还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即赏花弁当。

赏花弁当是特制的便当,内含各种美味的日本料理,例如寿司、丸子、盐烧鱼等。

人们会将赏花弁当带到户外,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品尝食物,享受美景,创造美好的回忆。

除了在日本本土庆祝之外,樱花节在世界各地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庆祝活动。

在一些国家和城市,特别是具有日本人口和文化的地区,人们也会举办樱花节,欣赏樱花的美丽,并体验日本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日本的樱花节不仅仅是一场赏花盛宴,它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并通过多样化的庆祝活动来传达。

樱花所象征的生命的短暂和逝去,以及赏花活动所营造的美妙氛围,使得樱花节成为日本人民热爱的春节庆典。

关于樱花的传说与历史故事

关于樱花的传说与历史故事

关于樱花的传说与历史故事
关于樱花的传说与历史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日本有位名叫木花开耶姬(意为樱花)的仙女。

有一年的十一月,仙女从冲绳出发,途经九州、关西、关东等地,然后在第二年的五月到达北海道。

一路上,她将一种象征爱情与希望的花朵遍洒每一个角落。

为了纪念这位仙女,当地人将这种花取名为;樱花。

樱花在日本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

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

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花会(历史上称;醍醐の花见),以其豪侈华丽而名载史册。

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
传统的民间风俗。

现代,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4月15日定为;樱花节(祭)。

在这个赏花季节,日本人群聚于各地赏樱名所,席坐樱花树下,举杯高歌,谈笑春日。

日本人喜爱樱花,认为它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

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日本人尊为日本精神。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

透视文艺作品中的日本文化文艺作品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日本文化的美学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作品穿插着日本文化的细节,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我们需要透视其中的日本文化。

首先,日本文艺作品中常出现的一个符号是“樱花”(Sakura),这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

每年春天,全国范围内都会举办樱花节,人们会聚集在樱花树下赏花、野餐、唱歌跳舞,这成为了日本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樱花节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日本文学、电影和动漫中,如《月刊少女野崎君》、《罪恶王冠》等。

其次,和樱花一样,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图案是雪花(Yukihana),这是由于日本冬季常常有大雪而形成的文化。

雪花常常出现在日本的纹身、家具、服装中,如传统的和服,在右上面的位置通常都会有一个雪花图案,表示此人是高贵的。

此外,雪也经常出现在日本文学中,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就是以雪作为背景的。

第三,日本文化中的宗教及其信仰也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日本的宗教是多元化的,有佛教、神道教、天主教和新教等。

其中,神道教是最原始的,它主要崇拜和供奉各种自然神,如风神、山神、水神等。

神话和传说也是日本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在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宗教及其信仰的描写和探讨。

最后,日本文化中的食物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寿司、拉面、天妇罗等都是日本传统美食。

而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食物的描写,尤其是寿司,如电影《寿司之神》、漫画《深夜食堂》等,都在呈现日本传统美食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总之,在日本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日本文化的元素和特色,这些元素和特色丰富了日本的文化底蕴,也让日本文艺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性格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性格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性格吕玉元(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 要:樱花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日本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念。

这种文化在生活中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周期,在精神上形成了世界上有名的日本式的认真,也唤出了日本人时刻不弃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樱花;日本式认真;忧患意识;中流意识中图分类号:K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009-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吕玉元(),女,河南新乡人,从事日本文学文化方向的研究。

日本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念。

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这种文化影响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性格。

一、樱花花季与日本人的社会周期樱花是花。

这种花,是日本的国花。

当四月来临,这种花从气温高些的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可称得上是“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从颜色上看,有的红如火,有的白如雪,有的在红白之间;从层次上看,有五瓣的、八瓣的,还有八重瓣、多重瓣的,重重叠叠,厚厚实实;从品种上说,洋洋洒洒,数不胜数;从名字上讲,更是美不胜收,有的叫“杨贵妃”,有的叫“鸳鸯樱”、“蝦夷锦”等。

樱花又不是花。

她似有根,深深植入了日本人的心田。

譬如,小孩出生后,最早知道的花,是樱花。

最先认识的花,还是樱花。

每当樱花盛开时,一家人带上一张塑料布,坐在樱花下面,细观静赏的是樱花;到学校上学时见到的仍是樱花,因为每个学校都栽有樱花树;等考上了大学,称飞来的录取通知书,叫“樱花开了”;大学毕业,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叫“樱花又开了”;工作有成绩,被提拔重用了,叫“樱花盛开了”。

就连同学、同事,有时也不称“同学”、“同事”,而叫“同期樱花”。

更有意味的是,日本人过新年是每年的1月1日,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仿佛新年不是这一天,而是在每年的4月1日,因为这一天是樱花盛开的日子,并且新的财政年度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

: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每年春季观赏樱花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

樱花开放时的绚丽多姿与凋谢时的壮烈凄美为日本人所推崇与敬仰。

古时日本的武士以樱花般绚丽的存在与壮丽的逝去为一身所追求。

因此樱花与武士道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千树万树的樱花集合在一起也体现了日本人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

樱花作为日本民族的代表,更是日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展现。

日本的国民性和其它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深刻的集团意识,“生死任生死”的生死观,崇尚武士精神以及美意识,从“哀”升华到目空生死的“物哀的审美心理等等。

日本人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甚至一言一行等全部都深受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人看来樱花深刻体现着国民性,同国民性存在着着复杂的关系。

樱花的特征和日本国民的性格很相似,更是有“樱花是日本人的象征,日本人是樱花的化身”这样的方言。

樱花情结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更是成为了一种信仰。

提起日本的武士道,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血腥、残忍和杀戮。

而提起樱花,人们则会想到圣洁、柔美和浪漫。

武士道和樱花似乎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实上,在日本,人们却习惯于用樱花来比喻武士,因为樱花与武士有一种特殊的勾连,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气质,这些气质也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及其审美追求。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它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占居着重要的位置,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

樱花盛开时璀璨耀眼,圣洁美好,往往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它的花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四至五天,盛开之后,还不曾残败,常常就已经落英满地了。

当樱花飘落之时,会令人有昨夜还曾灿烂、今朝已随风逝去之感,悲凉、感伤之情油樱花转瞬即逝的美,影响了日本武士对生命的理解。

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应该生如樱花,即使短暂,也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美的极致,假如死,也要像樱花一样,果断离去,仿佛落花一瞬,凄美壮观。

日本的樱花文化【精选文档】

日本的樱花文化【精选文档】

日本的樱花文化“又见繁英放满枝,浓桃艳李斗芳姿。

平生知己知谁是,合有扶桑木屐儿。

”我国诗人这样描述英豪的美;而日本情怀的春樱花是-—“花如樱美,人若武士威”。

无论你喜爱含苞欲滴、绽放五分,还是独爱展颜七分、倾力奔放,不容否认,燃烧热切的粉粉樱色,一生终会相见一次.每当临近樱花绽放的时节,走过樱花树下,人们总会满心期待地望着樱树枝头,体会了这般的心情,每当樱花枝头上饱满的花苞绽放吐蕊,或白或粉红的花瓣为街道染上一层新妆的时候,散步在街道上都显得脚步轻松、心情愉快。

日本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并特辟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可说渗透到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

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

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

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

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这种习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江户时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观赏樱花更是成为从宫廷到民间约定俗成的最大乐趣。

日本人酷爱樱花,更乐于赏樱,据说赏樱在日本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在日语中被称为“花见”.广义地说,“花见”的意思是“赏花、观花”.但是只要一提起“花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春天里日本各地都要举办的各种赏樱活动。

“花见"虽不是法定的节日,但它的热闹非凡却不亚于日本任何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庆典。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贺杰婵(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北武汉430223)【摘要】樱花,纯洁美丽,然而又浓烈绚烂、气势宏大。

在日本,樱花被赋与了深厚,沉重,美妙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樱花的热爱体现了哪些日本民族精神呢?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樱花;日本精神;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审美意识【Abstract】Cherryblossom is beautified with purity as well as spendidness and grandness.In Japan,it is identified with significant and deep historical cilivization and humanity spirits.The tremendous love of Japanese people toward Cherryblossom can embody many of their national spirits.And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explain those national spirits,including collectivism,warriorism,ethic of death and the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theillustration of Cherryblossom.【Key words】Cherryblossom;Japanese national spirits;Collectivisim;Ethic of death;The sense of beauty日本把每年的3 月15 日至4 月15 日定为“樱花节”。

春天一到,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樱花的气息之中。

在漫天飞舞的“花吹雪”中,总是看不厌那刹那间辉煌的怒放与其后干脆利落的凋谢。

樱花的生命很短暂。

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 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 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

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

被尊为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

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

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复杂而又矛盾,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忠诚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

日本人的性格不是仅靠樱花就能形容的,但从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悟,和热爱,可以看到日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花开时,心系团队,绚烂精彩;花落时,果断干脆。

作为个体的内敛、作为团体的张扬,这是樱花的性格,也是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以下,本文从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从樱花可透视的日本民族精神。

首先,从集团主义这方面进行叙述。

1.从樱花透视集团主义日本人的国家意识自古就相当强烈。

国土狭窄、四面环海从而易于整和的特色是其原因之一;此外,特别重视“纵的序列”也是一个重要理由。

强烈的国家观念在现代社会里直接反映为集团化。

在世界各国的国民当中,若是比较一下各自的才能或性格,日本人并非是出类拔萃的。

而战后却经济上取得了奇迹般的飞跃,就应该归结到起集团性了。

日本人较之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更为具有强烈的集团指向和紧密的团结心。

日本人重视集团的做法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过去曾因此而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玉碎或集体自杀的悲剧;现如今,在强调企业管理的工薪阶层社会里更重视集团的“和”,从公司直至学校的学生服,重视集团的风气在人们心中广泛而深厚地扎下了根。

他们特别看重社员的协作精神,而且还倾向于认为,经验比能力重要,只要在这个团队里按要求去学、去干,没有什么学不会的。

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大多采取终身雇佣制,社员一旦入社,一般就一直干到退休。

企业为职员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和学习培训的机会,职员则忠于企业、“爱社如家”,职员之间也必须互相关照,团结协作。

为了维护团队的运作,个人不求出头冒尖、集体不评先进模范(当然不是绝对的,但与中国相比,极少),这也是日本人的一大特点。

那么,个人奋斗的原动力从何而来呢?可以说一半来源于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观念:不给人添麻烦;而另一半最体现日本人的性格特征、甚至可以说是已经随日本文化的传承而熔入日本人的骨髓之中的一个观念:不能被人耻笑。

假如自己工作不努力、不认真,就会拖集体后腿,就会给所有的人添麻烦,甚至会被人耻笑。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每个人都不能落后、不能出差错。

也正因如此,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世界一流的。

不同企业各有特色,但同一企业里的员工,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言行整齐划一。

好比赏樱花时,人们会比较哪棵树漂亮,决不比较哪朵花漂亮。

由上可见,从樱花可透视日本的集团意识。

2.从樱花透视武士精神历史上,日本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由武士集团建立稳固的军事体制并置于武士阶级的统治之下。

先天的禀性再加上后天的条件,封建时代的日本人有着尚武的习气,非常好战。

在日本,樱花被当做是团体精神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而受到热爱,日本有句谚语:“花要樱花,人要武士”。

即花当中樱花最突出,人当中武士最优秀。

樱花是一种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的花,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尽落。

此花凋落方式之果断干脆,犹如倨城而战、全体阵亡的武士集团,从而与武士的人生观紧密相关。

对武士而言,樱花凋零时的精彩便是自身向往的生活形态。

他们认为,樱花与武士在气质上是相通的,最直接的相通处是:樱花虽美但花期短暂,正如武士常常年纪轻轻就使大好的年华付诸东流是一样的,因此早期的武士们睹物思情,多少流露出人性的悲凉,这与其后的军国主义下的武士们的理解还不是一回事。

樱花的美丽与早逝,启发了早期武士的舍生忘死,他们认为,肉体的牺牲是返回永恒的神国的悲壮的仪式。

但这种对于生命的不尊重,为日后被军国主义利用,推动民族的狂热奠定了文化基础。

樱花带给武士的精神共感是凄美悲壮的,也是诗意的,因此对一个日本男子的诱惑也是深远的。

因此,樱花与武士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3.从樱花透视生死观从古至今,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刹那芳华瞬间的寂灭使其短暂的缤纷更为绚烂,人的生命亦如是。

在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核心,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统。

日本人把祖先或为国捐躯者当做神仙来敬仰,而死去的人都被当做佛来尊敬,他们对生和死有着独特的认识。

对日本人的生死观产生最大影响的佛教。

在一本名叫《叶隐》的关于武士道的书中写道:“武士道,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

”它教导人们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着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这一禅宗的理念被进一步拔高,启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造就完美的生。

尤其是处于领导阶层的武士,都必须恪守这种精神。

每逢做出有损名誉的事或遇到重大挫折时,武士都会痛苦地死去平息事态,并由此解除一切责任。

在日本古代和现代文学中,有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凄美的描述。

很多日本文人更是用自杀来书写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章,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和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

樱花同样是很有日本特点的死亡符号,樱花那种转瞬即逝,随风飘零,却又纯静得仿佛一尘不染的美。

很符合日本人对纯洁生命的想象———因为纯洁,所以注定了它的短暂。

樱花的飘零也就象征着纯洁生命的逝去。

因此樱花也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生死观。

4.从樱花透视审美意识日本传统审美意识是“物哀”。

“物哀”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有时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美丽与哀愁,似乎是一对相生相息的姐妹。

“物哀”精神是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观念。

本居宣长着重强调了哀,他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优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虽然“物哀”在以后的发展中不仅是“哀”,_还含有壮美、赞颂之意,但壮美、赞颂、感动、感慨、可怜等都是在“哀”这一基础上引发而来的。

樱花是日本美的集中体现。

淡雅,单薄,让人怜爱;满树花开,那摄人的美让人如堕梦里;飘然落下,生命短暂,把春让给其他花草。

美和死,是它吧!尽力活得好些,让生命像樱花一样.艳丽无比。

死的时候,则要“视死如归”,“义死不避斧饿之诛”。

日本是一个多自杀的国家原因是在日本这种“以死求生”的自杀为被看成是勇敢的行为,而不被认为是罪恶。

一位旅日中国学者曾对吟咏樱花的和歌作过统计,据说在“樱花歌”中,咏叹凋落樱花的竟占一半之多,而赞美盛开樱花的仅占13%,这也与日本人的审美观有关。

由佛教“诸行无常”演变而来的审美观是视悲凉、忧伤为美的。

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它已经成为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一种一瞬间即逝的美,消亡之美。

综上所述樱花反应了日本民族的“物哀”的美的意识。

以上,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精神这个论题进行了论述。

综上所述,樱花反映了日本民族精神的集团主义、武士精神、生死观和审美意识这四个方面。

如有不完善之处,请读者指教。

【参考文献】[1]吴鲁鄂,张杭萍.美丽的岛国日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4-129.[2]胡稹.日语学习与研究[J],2005,1.59-63.[3]三好学.樱[N].朝日选书296.38.[4]藤正二.花的思想──为了相对化地看待此一问题[M].花ぺりかん社.1984.[5]王宣琦.日本语[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7.作者简介:贺杰婵(1981—),女,湖南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日语教师,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