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种植的机械化之路
广西积极探索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

EN D广西积极探索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近年来,广西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四部委《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年)》相关措施要求,推进蔗区“双高”基地建设,注重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因地制宜探索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树立标杆,典型引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为提升全区甘蔗全程机械化水平夯实基础。
目前,该区甘蔗生产机械化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全程机械化作业托管模式,化解分散经营难题针对部分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的现状,自2018◆李敏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试点厂,为了实现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健康养殖,明波水产还为6万m 2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和育苗车间建立了病害生态防控预警,形成一套完善的养殖管理规范。
专门的实验与检测部门,对养殖水质、苗种进行定期抽检,建立饵料清洁机械投饲体系,还和黄海水产养殖所合作,实现养殖病害远程诊断,保障全程健康养殖。
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智能渔业和精准养殖,构建了陆海统筹接力、海洋深耕细作的高效养殖模式,融合了物联网信息化技术成果,将传统的养殖升级为全程可控模式。
每年3-5月份,陆基工厂化循环水车间开始苗种培育,5-10月份进行海上深水网箱养殖,10月份起捕销售或者转入工厂化循环水车间,最终实现全程机械化装备配套与标准化运营管理。
该模式集陆基工厂化的恒温优势和海上深水网箱的天然水质优势于一体,实现了石斑鱼、斑石鲷等品种的全天候育养,并且成立了斑石鲷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推动力。
在精准化养殖的过程中,他们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完成了国际领先的“水产集约养殖数字化技术与智能装备”技术成果,实现了养殖环境动态监测与自动调控,保障了养殖环境稳定,引进自动投饵机等精准化设备,开展精细化操作,提高了养殖自动化水平。
在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新征程中,莱州以“水产智能装备”抢占制高点,从海洋资源的开发,到传统渔业的变革,再到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先进的水产养殖机械渗透到了渔业生产的每个角落。
破解甘蔗机械化收获瓶颈 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第1期2020破解甘蔗机械化收获瓶颈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覃秀苗(广西武宣县农机校,广西武宣 545900)摘要:蔗糖产业是武宣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分析当前武宣县甘蔗机械化收割存在的问题,从因地制宜、农机农艺融合、加大投入、重点补贴等方面就如何加快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加快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甘蔗是武宣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要原料的蔗糖产业是武宣的经济支柱之一,蔗糖生产已经成为武宣经济发展中抢占一席的重要地位和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但是,近年来,受国际市场糖价持续走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民种蔗生产成本高,种蔗利润低甚至亏本,甘蔗生产除了耕整地、运输实现机械化外,劳动量最大的种植、收获等环节主要依靠人力去完成,特别是收获环节约占甘蔗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导致生产效率极低。
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本县甘蔗生产的发展。
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应用普及滞后,造成甘蔗生产投入劳动力多,劳动效率低,甘蔗生产成本高,种蔗效益低,严重挫伤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影响蔗糖业生产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经过笔者多年的跟踪调查,甘蔗机械化收获,每吨甘蔗生产成本可降低30多元,解决了传统人工砍蔗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人工砍甘蔗费用130元/t(含收集归堆30元/t),机械收割甘蔗费用100元/t,节约生产成本30元/t,机械化收获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有效地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大大地减轻蔗农的劳动强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为此,根据蔗区生产环境条件和甘蔗生产机械特点,结合甘蔗农艺特性,摸索探讨适合武宣县甘蔗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方法和模式,对促进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普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1武宣县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现状甘蔗生产种植涉及多个环节,主要包括土地整治、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以及收获后处理,每个生产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机具。
目前主要应用的机具是耕作与田间管理机械,工作量既繁重又艰苦,甘蔗种植与收获环节机械化作业率相当低,尤其是占甘蔗整个生产过程中工作量最大、最为艰苦、人工费用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的收获环节,目前该县甘蔗机械收获水平仅达2.7%。
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的现状与优化路径探析

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的现状与优化路径探析
张彦标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24()7
【摘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甘蔗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该文以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研究对象,叙述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本概念,整理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现状,从政策扶持、机具开发、设备应用展示等方面,总结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路径,旨在促使更多的地区实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推动我国甘蔗产业的更新迭代。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张彦标
【作者单位】武宣县三里镇农业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33.75
【相关文献】
1.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
2.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
3.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
4.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

r4殺弘純縄化GUANGXI NONGYE JIXIEHUA I2O2j^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第二节蔗地土壤改良机械化技术一、技术定义及应用现状(一)技术定义蔗地土壤改良机械化技术是指针对蔗地耕层土壤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使用机械将石灰、滤泥、酒精废液、秸秆、生物肥等均匀施入蔗地的技术。
(二)技术作用与效果1.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升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达到提高甘蔗品质、促进甘蔗增产的目的。
2.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
3.增加耕作层厚度,增大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三)技术应用意义广西土壤主要是红壤和砖红性黄壤,其特点是酸、黏、瘦、板,土壤通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再加上广西蔗区甘蔗种植轮作难度大、套种水平低,连作现象突出,蔗农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无机肥料滥用、有机肥料施用量不足,导致广西蔗区土壤养分单一、理化性状退化。
因此,广西蔗区土壤大多为中低产土壤,存在旱作土耕层浅、瘦、酸等问题,致甘蔗单产走低,不利于甘蔗产业的发展。
采用土壤改良机械化技术,在不耗费大量人工的前提下,通过机械化作业增施改土物料,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蔗区土壤酸性板结等理化性状、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的目的,从而提升原料蔗品质,提高单产,促进蔗糖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四)技术应用现状蔗地土壤改良机械化技术可大致分为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和高效施肥两个方面。
广西蔗区多采用施放石灰平衡土壤酸碱度,施用农作物加工残渣物如甘蔗滤泥等改善土壤肥力。
随着蔗糖产业的不断发展,蔗区道路交通日趋完善,从2016年开始,广西积极从国内外引进抛肥机、撒肥机等机械,通过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演示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并推广蔗地土壤改良机械化技术,逐渐将土壤改良作业从人畜力作业的方式向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蔗区土壤改良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土壤改良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条件已逐渐成熟。
广西加快发展甘蔗生产机械化

在推进农机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区各级农机部门进行了大胆探索、调整和改革,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的种植习惯、农民的经营方式、以及甘蔗生产机械的适应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区甘蔗生产机械化,特别是种植机械和收割机械化仍发展缓慢,据数据显示:2012—2013年榨季,全区组织64台甘蔗联合机开展收割作业,机收面积为1.65万亩,组织290台甘蔗种植机开展种植作业,机种面积为13.96万亩;象州县到2012年100马力拖拉机仅25台、甘蔗种植机5台。
所以,研究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突破种植机械化和收割机械化的推广难题,对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机化发展在甘蔗生产中的作用(一)促进农民观念转变。
农机化的发展不但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帮助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农业规模产业的形成。
(二)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从种到收通过先进机具广泛应用,转变长期“人力+畜力”的劳动生产方式,改变陈旧的经营模式,极大地解放劳动生产力,减轻了农民肩挑背扛、牛拉人走负出繁重的劳动。
(三)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推广甘蔗生产机械作业,可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甘蔗联合收割机收割甘蔗,是人工收割的300倍以上,甘蔗机械种植是人工种植的20倍以上,机械中耕是人畜作业的35倍以上。
(四)增加农民经济效益。
通过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如推广甘蔗深耕深松种植技术,不但提高甘蔗发芽率、出苗率、分蘖率,而且茎数增多、增长、增粗,据对比试验亩增甘蔗1.10吨-1.22吨。
(五)增强抵御灾害能力。
农业机械化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农机技术的有效手段,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的有效结构,从而提高农作物抗灾防灾的能力,如甘蔗通过机械深耕深松深施,可以储水保肥,防风防霜、防止倒伏、减少病虫危害的发生。
探讨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

探讨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摘要: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广西扶绥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和措施,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策略前言2019年,扶绥县的甘蔗种植面积约106万亩,其中“双高”基地有66.2万亩,能实现机收的面积约26.5万亩,高效机收约3万亩。
今年榨季在扶绥县开展机收服务的收割机206台,按平均每台每榨季完成3000吨收割任务,本榨季至少能完成60万吨(约16万亩)的收割量。
在扶绥县甘蔗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广普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1 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现状在甘蔗的机械化生产流程中,主要内容有收获、深耕深松、灌溉、整地开行、种植、施肥中耕培土和植保等,这些生产流程都使用机械进行作业。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在1960年就开始研发甘蔗生产机械,已经发展了60年。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科学家们先后开发了甘蔗收获、整地、蔗叶切碎、种植、破垄、中耕培土、灌溉等机械,很多甘蔗机械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和普及,有效的提升了甘蔗生产的效率,提高了甘蔗的产量。
在我国的甘蔗生产中,广西是主要的产区之一,广西各级人民政府都很注重推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并出台了一些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了推动了广西甘蔗机械化生产的进程。
1988年,国务院在广西建立国家重点糖业生产基地,拉开了广西甘蔗快速发展的序幕。
一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及产量连续多年高居全国第一,蔗糖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
广西的地形独特,丘陵和坡地居多,因此广西大部分甘蔗都种植在坡地及丘陵地块,这样的地形对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近几年以来,受困于蔗糖价格的限制,原料蔗的收购价格持续低迷,而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导致糖企和蔗农的效益都呈现下降的趋势。
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广西甘蔗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必须加大机械化生产的力度,有效控制甘蔗的生产成本,实现甘蔗生产的产业化和集约化。
全程机械化是甘蔗发展必经之路

全程机械化是甘蔗发展必经之路摘要:甘蔗是广西经济的重要发展支柱,甘蔗生产的机械化却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本文通过主要通过对广西的甘蔗种植区生产情况调研,分析甘蔗生产的现状和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全程机械化;甘蔗产业蔗糖产业作为广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种植规模和蔗糖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全区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
但近年来,随着糖价一路下跌,加上主要以人工收割方式为主,广西蔗农的收益并不理想。
农民自种甘蔗,化肥、机耕、农药等费用都算上,每吨甘蔗的直接成本为183元。
收购价按照400元/吨计算,每吨纯收入为217元。
如果农民种植一亩甘蔗,亩产量约5吨,在土地流转成本和人工成本都不计的情况下,全年纯收入为1085元。
如果每亩土地流转费600元,扣除后实际收入只有485元;人工收割甘蔗平均每天只能收割约0.7吨,一亩地约需8天,每天人工按照80—100元计算,农民种植一亩甘蔗将亏损155—315元。
与人工收割相比,机械收割甘蔗的价格就要低很多。
甘蔗收割机一天能收获甘蔗近100吨,可以将成本压缩到70元/吨以下。
由此可见,机械收获甘蔗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
近年来,广西加大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力度,截至2013年底,全区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但是甘蔗收获环节仍是依靠传统人力劳作为主,机收率尚不足1%,成为甘蔗机械化的明显短腿。
1甘蔗产业发展的现状1.1劳动力不足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纷纷向二三产业转移,甘蔗收割又是重体力的劳动,劳力不足的情况十分明显。
而且种植甘蔗的劳务、农资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利润低。
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再从事甘蔗生产。
1.2甘蔗种植涉及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农机具甘蔗种植的主要环节有土地整理和田间种植、管理、收获以及收获后处理。
相应的机具对土地的整理用圆盘耙和平地机等,种植器具有种植机,管理机具有培土、施肥、喷药机等,收获机有切断式联合收割机以及收货后的碎叶机和耕地机等。
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

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第一章 概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是指在确保甘蔗单产不显著降低的前提下,为系统地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近年来,受国际市场糖价持续走低、国内劳动力短缺且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广西糖业全行业亏损、竞争力持续下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糖料蔗生产特别是收获环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用工贵、请工难问题突出,蔗农种植意愿降低,种植面积连年下滑,影响蔗糖产业发展。
实践证明,采用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蔗糖成本下降近3 000元/ t,采用机械化收获特别是高效机械化收获,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4 500元/ hm2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倍以上。
实现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新时代解决糖料蔗生产劳动力短缺、满足蔗农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效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蔗糖竞争力的关键和必然要求。
一、广西甘蔗生产现状(一)自然状况广西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陆地面积23.76万km2,东与广东,北与湖南,西与云南、贵州交接,南与越南交界;南北长约610 km,东西宽约770 km,北回归线横贯其中。
广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日照时数1 742.48 h,年平均降水量1 660.5 mm,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热冬干,年平均气温20.6 ℃,全年无霜期达341.75 d,适宜种植甘蔗。
(二)基本情况据统计,2017年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为93.5万hm2,甘蔗产量7 311.69万t。
糖料蔗生产集中在南宁、柳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百色、河池、来宾和崇左10个市。
1992年至今,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连续27个榨季位居全国第一,广西成为我国食糖战略安全的主屏障,肩负着国家食糖安全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重使命,任务艰巨而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甘蔗种植机械化之路甘蔗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糖料农作物,以甘蔗为原料的蔗糖产业是广西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近几年由于食糖连续价格下跌,广西连续三个榨季下调甘蔗收购价格,从2011/2012 年榨季的500 元/ 吨,下调至2014/2015 年榨季的400 元/ 吨。
广西蔗农约850 万人,甘蔗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因收购价格下调,全区蔗农 3 个榨季累计直接损失62.5 亿元。
2014/2015 年榨季,巴西、印度、泰国等食糖出口大国甘蔗收购价折合人民币约210 元/ 吨。
同期,广西甘蔗收购价达400元/ 吨,价格高出了一倍左右,按照8.3 吨蔗产 1 吨糖计算,在甘蔗一项,一吨糖的生产成本就高出国外约1700 元。
甘蔗收购价格差距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甘蔗从种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而广西则全靠人工。
从短期来看,当前广西甘蔗种植效益低,人工成本持续升高是制约甘蔗生产稳定发展的瓶颈;从长期来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甘蔗将面临无人种植的窘境。
广西甘蔗种植业在未来能否保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甘蔗机械化进程的速度。
因此能否突破甘蔗机械化瓶颈,成为事关甘蔗种植业兴亡的主要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糖业的未来的走势。
一、广西甘蔗种植现状甘蔗是广西的第一大农业经济作物,是广西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2014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约1500 万亩,产糖量约占全国的65%,被业界称为中国的“糖都” 。
广西的甘蔗种植生长情况和总产量都直接影响国内白糖的价格,广西糖业的一举一动,是中国食糖供应和价格涨跌的“晴雨表” 。
广西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崇左、南宁、柳州、来宾、百色、河池、钦州、北海和防城港等地。
其中崇左、南宁、来宾、柳州为四大优势产区,它们的甘蔗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的61%;其次百色、河池甘蔗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的15%;钦州、北海、防城港甘蔗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的14%。
广西甘蔗种植有如下特点:蔗农户均种植面积小,约为 4 亩/ 户、种植分散、品种单一、种植经营管理水平低、从种植到收割基本都采取人工方式等。
近年来,受糖价下跌影响,甘蔗收购价格连续4年下调,从每吨500元下调到457 元、440 元和400元,蔗农收益随之明显下降。
这导致2014/2015 榨季广西全区甘蔗种植面积大幅下滑,下滑幅度达10%—20%。
2014/2015 榨季广西甘蔗单产约为 4.20 吨/ 亩,同比下降0.22 吨/ 亩,总产量6006 万吨,同比下降1068 万吨,减幅为15.1 %。
国泰君安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15/2016 榨季广西面积下降150 万-200 万亩,同时新植蔗面积仅为160 万亩,这预示着未来广西甘蔗总产量会受到影响,保守估计食糖总产量将下降17.98%,仅为520 万吨。
结合全国的种植情况分析,种植面积下降大局已定,未来即使气候条件好,总产量依然会大幅下跌。
乐观估计2016 年全国食糖产量仅能达到900 万吨,不排除产量下降至850 万吨的可能,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二、甘蔗机械化种植的影响因素(一)土地经营权市场化流转问题我国现行土地制度规定农户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只能通过农户转包或者集体调整来实现,这两种流转方法过程繁琐、限制多、流转量少。
由于土地不允许进行市场化流转,严重制约了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其结果是市场不能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土地整治工作无法大规模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土地制度同时导致了农民的分散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只适合于人畜作业,靠天吃饭,难以提高土地产出率。
农民使用分散的土地,总体收益低,没有长期投资的热情与价值,对土地的改良、先进生产工具的投入看不到收回成本的可能,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率始终无法提高。
(二)甘蔗划区规定与糖厂问题广西一直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甘蔗划区的规定,地方政府从糖厂利益出发,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出面干预甘蔗自由买卖,表面上看这个规定保护了糖厂的利益,实际上这个规定的严重影响了广西蔗糖业的整体发展。
这个规定导致糖厂和蔗地(甘蔗)各为其主,糖厂和蔗农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以“蔗糖价格联动” 为核心的短期合同进行链接,辅以“原料蔗区域管理” 的蔗区管理政策维持甘蔗供应。
在这一模式下,糖厂是不愿意投入资金开展适合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卸蔗平台和蔗槽改造,也不愿意与蔗农合作创建现代化的甘蔗种植基地。
目前由于机收甘蔗的砍运调度、扣杂、运输等方面与广西糖业的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糖企业对甘蔗机械化种植,尤其是收割机械化的态度非常消极。
农民对机械化收割要求留出机耕道路导致每亩株数的减少、甘蔗产量的下降、机械昂贵、机械收割含杂率上升以及收割的甘蔗能否及时进厂等问题疑虑重重。
而农机合作社则非常愿意投资购买收割机械,不过受制于糖厂收购甘蔗含杂率3%以下、甘蔗砍运与进厂压榨需凭票长时间排队等候,糖厂的设备不适应切段式甘蔗含杂率在6%以上、需24 小时内进厂压榨的要求,他们对购买甘蔗收割机械同样顾虑重重。
(三)蔗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机耕道路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完善是甘蔗机械化生产的一个重要前提。
然而目前蔗区路网建设、机耕道路、配套机械以及糖厂的相关设施等的建设严重滞后,极大的限制了甘蔗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推广力度。
(四)自然条件的影响广西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蔗地地块小、坡度大、石头多、机耕道路不通畅,能够平整到13°以下适合中型机械作业的面积只有500万亩左右,60%以上的蔗地不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
土地“小块并大块”进展速度十分缓慢,大的地块非常少;土地整治水平低,降坡不够甚至没有降坡,没有形成一个机械作业平面,蔗地还有不少石头等障碍物;三面光水渠硬度不够,大型机械无法顺利下地作业;不少机耕道路经不起机械碾压等。
广西常年有秋旱,秋季甘蔗生长时雨水短缺,严重影响甘蔗单产。
此外霜降也严重危害甘蔗种植,甘蔗在严重霜降时,不论新植蔗还是熟根蔗都要重新翻种,降低了甘蔗的含糖量。
(五)农艺和机械设备不相适应由于种植习惯等历史原因,广西甘蔗生产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为满足机收作业要求,需要抗倒伏好、易剥叶的甘蔗品种,且种植行距 1.2 米以上、种得直。
但广西目前大部分主栽品种、现行0.7 ~0.9 米行距的种植方式,均不适合高效机收作业要求。
农机方面,国产甘蔗收获机具尚处于研发试验试收探索阶段,缺乏成熟可靠的产品;进口产品虽然实用可靠、成熟,但价格高,投资回收周期长(一般需要 4 年以上),且不太适用于丘陵山地。
(六)农机补贴政策目前我国在甘蔗机械化方面的补贴政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补贴对象窄,限制了社会资本进入。
根据我国农机补贴政策,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这将农机生产企业排除在农机补贴之外。
甘蔗收割机械要根据我国土地实情进行研发,如果没有农机生产企业的介入,单靠甘蔗生产者本身供给收获机械难以适应甘蔗机械化生产发展的需求。
二是补贴额度低,加上甘蔗收割机械价格高昂,有能力有意愿购买的农户寥寥无几。
根据农机补贴政策,甘蔗收割机最高补贴额度仅为20 万元,与动辄百万的机械价格相比,这些补贴难以支撑普通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来购买机械。
三、甘蔗种植机械化进程的建议甘蔗生产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化的立体工程,涉及道路修复、土地流转、地块整治、水利工程、蔗糖产业体制改革等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密切衔接,同力配合。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进程。
(一)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广西来宾象州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争取早日在全区推广象州经验。
只有让土地市场化的流转起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才能根据需求大面积连篇的承包土地,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才,才能让土地整治工作顺利的开展起来。
另一方面要积极打破甘蔗划区的规定,在糖厂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引入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让糖厂看到与蔗农合作经营种植基地带来的长效收益,使糖厂和蔗农形成长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促使糖厂投入大量资金参与甘蔗种植的机械化进程。
(二)完善利益联动机制,提高机械化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消除阻碍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利益障碍。
第一,鼓励制糖企业进行与机械化收割相适应的甘蔗压榨技术改造。
建议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对进行技改升级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或贴息贷款。
第二,建议制定相应提案,修改机收甘蔗入厂收购标准,将甘蔗入厂含杂率标准提高到6%以上。
第三,扩大甘蔗农机作业补贴的范围和实施强度。
建议提高补贴额度和范围,将机械作业补贴实施范围从示范区向全区扩展,补贴额度增加到每吨60 元,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各负担一半。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完善监管机制,防止出现腐败、不作为现象,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三)促进社会化服务发展,调整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机服务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甘蔗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
首先,放宽专业机械的农业补贴对象范围,提高补贴额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鉴于甘蔗收割机械的专用属性,建议对农机服务企业购买大型甘蔗收割机械与专业生产研发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
其次,大幅度提高甘蔗收获机械的购机补贴额度。
建议补贴比例在国家最高限定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再进行补贴,使补贴额度达到销售价格的60%以上;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外,自治区政府财政再给予甘蔗收获机械销售价格10%~20%的专项资金补贴。
(四)鼓励企业进行机械研发,加快推进适应广西甘蔗生产机械的研发和生产。
第一,由于广西大部分甘蔗生产都在旱坡地,建议研发生产适用于坡地生产小型机械,借鉴生产条件与我国较为相似的日本等亚洲国家甘蔗机械发展经验。
第二,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等公益性农业方面的科技项目和地方科研项目,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甘蔗机械化研发和成果转化。
(五)加强引导示范,加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第一,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同时开展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研究。
第二,设立专项基金,投入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土地流转整治、机耕道路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等,为全面开展甘蔗机械化打好基础。
(六)推动农机农艺融合。
加强高产高糖分、适宜机械化的甘蔗品种选育,加快抗倒伏好、易剥叶的甘蔗品种推广。
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式,大力推广行距 1.2 米以上或宽行1.2 米以上、窄行0.4 ~0.5 米的宽窄行种植,从品种选育、土地耕整、种植、中耕培土、植保、灌溉、收获等方面,综合研究完善适宜不同类型区域条件下的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