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际经济学 课后重点及课后答案

国际经济学 课后重点及课后答案
10,当生产率的增长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时,一国的制造商在一种特定产品的比较优势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最 终消失。在国外市场上失去比较优势会减少国内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以及国内工人的工作机会和工资。
11,当两国生产多种商品时,比较优势的运作要求将商品按照比较成本的高低分成等级。每个国家都会出口 比较优势最强的商品,同时进口比较优势最弱的商品。当国际贸易涉及多个国家时,本国可能会发现参与多 边贸易是有利的。
6,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条件? 需求和供给决定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方向。需求同样有助于确定国际贸易条件,也就是商品在国与国之间 交换的相对价格。 7,为什么两个国家的国内成本比率限定了均衡贸易条件的范围? 因为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收益,贸易后的消费点必须至少位于它的国内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任何可接受的国际贸易条件必须与国内价格线定义的比率相等或比它更有利。因此,两个国家的成本比 率决定了互惠贸易区的边界。 8,商品贸易条件如何衡量贸易收益的方向? 商品贸易条件等于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改善是指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上升。 9,在试图对商品贸易条件进行解释时,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
5,比较成本的概念如何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联系在一起?说明不同形状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怎样导致不同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解释比较优势,说明档所有投入要素都得到有效利用时,一个国家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 各种数量组合。该曲线反映了一个国家可能的最大产出水平。 生产可能性曲线通过边际转换率MPT,即该曲线的斜率来说明比较成本,代表了要想使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一 个单位,一个国家必须牺牲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6,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增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国的成本不变或递增? 机会成本不变是指不管将产量组合转换成其间的任何一种,两种产品的相对成本都将保持不变。 成本不变有两个原因:生产要素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和一种给定要素的所有单位都是同质的。 机会成本递增是指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上升。(会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成凸状),产生原因是投 入要素之间完全替代。

现代贸易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
S
D
e
f
D
S
100
生产者损失e<消费者获利e+f,净收益为f
反映出:由于使用了比较便宜的中国商品,在过去10年里,美国人节省了约6000亿美元。有美国人开玩笑说,从早晨起来以后用的闹钟、刷牙用的牙刷到跑步穿的运动鞋、晚上睡觉盖的被子都是中国制造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也购买美国的债券,等于把中国的外汇储备借给美国投资人使用。美国人用中国购买债券的钱去投资赚钱,中国只拿到债券的利息,美国人不也是得益了吗?中美贸易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中国有巨大的顺差事实。
1899 年4 月俄林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他早年就读于隆德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 ofStockholm),后来又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4 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5 年后回瑞典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在美国佛吉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77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 年8 月于书桌前逝世。
Wassily W Leontief(1906―1999)七岁上大学,读遍列宁格勒图书馆的经济学书,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1927离开苏朕,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由于在投入产出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01
1953年,他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和生产统计资料:美国每生产100万美元的出口产品需投入225万的资本和180八年的劳动,平均每人年劳动配合14300资本;美国每生产100万的进口产品需投入309万资本和170人年劳动,人均配合劳动18200资本,由此可见,美国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O
A
A
Y
X
B
B
E
F
③几何图形(PPF)判断要素丰裕度

国际经济学第二部分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学第二部分国际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贸易政策可以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关税、配 额等手段,政府可以保护幼稚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技 术创新。
最优贸易政策
最优贸易政策的理论探讨
最优贸易政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贸易政策。理论探讨包括比较优 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等。
最优贸易政策的实践应用
02
贸易保护政策可能导致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增 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国内生产规模。
03
自由贸易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扩大市场 份额,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
贸易政策的产业结构效应
01 贸易政策通过影响比较优势和资源分配,进而影 响产业结构。
02 贸易保护政策可能保护夕阳产业,但同时也限制 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
各国在实践中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最优贸易政策。发达国家通常采取自由贸易 政策,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采取适度保护的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
发展和产业升级。
05 贸易政策与实践
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推动自由贸易,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和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机制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出口某一产品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 争优势。这种理论强调了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总结词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产品 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不同的生产要 素和市场条件,这导致了国际贸易格局 的变化。
VS
详细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由美国经济 学家弗农提出,他认为产品从研发、生产 、成熟到衰退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 段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条件。因此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国际贸易的 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3章国际贸易标准理论
固定成本下:只有小国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大国可以同时生产两种商品
递增成本下:即使是小国,也存在不完全分 工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国际贸易利益: 又称为贸易利益(gains from trade)。 是指同封闭经济相比,开放经济在既定的生产资
源和技术条件下新增加的利益,表现为整个社会福利 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KX
OX Y Y0 Y1 Y2
LY
OY
(X1,Y2)
(X0,Y2)
E2
X2
(X0,Y1)
E1
Y2
E0
X1
KY
X0
Y1
LX
Y0
E0
(X0,Y1) (X0,Y2)
E1 E2
(X1,Y2)
O
X0
X1
X2
X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或称为社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 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的产出量。即|dY/dX|。
Y
·M ·N
U3 U2 U1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O
(A国)
U3′
·M′
U2′
· U1′ N′
X (B国)
第一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消费点。 BB′表示X和Y在价格既定条件下一国的国民预算线①。 ① 国民预算线是指在X和Y的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国民收
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
Y
B′
C U0
O
BX
第二节 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国际经济学3 -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国际经济学3 - 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引入国际 贸易
需求 (社会无差异曲线)
贸易条件下的均衡
各国内部相对 价格相等
3.2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 曲线
1、成本递增 引入目的:更接近经济现实
机会成本不变( 1 )不符合实际;( 2 )难以得到唯一的均 衡解。
定义:每多生产1单位的X产品所必须放弃的Y产品的生产数 量是不断增加的,即随着X产品产量的扩大,X的机会成本是 不断增加的。
3.5C 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固定成本下的贸易所得:在固定成本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 完全分工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C
C
U.S
120 70 60 A E B 90 110 180 W
120
B1
U.K
50 40
A1
E1
40 60 70 120
W
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在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 这种不完全分工的原因是:
3.4 孤立均衡
什么是孤立均衡?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 所允许的最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 两条切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 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3.4A 对于孤立均衡的说明
在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都发生 改变,相对价格趋同。例如说在封闭情况下,A国X与Y产品的 相对价格是1:2,B国X与Y产品的相对价格是1:4,通过国 际贸易世界价格变为1:3,处于国际贸易之前两国相对价格 的中间地带,通过贸易,两国均获得好处。 但如果A国是大国,B国是小国,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世界相对 价格等于A国封闭状况下的国内价格,B国也即小国得到全部 的贸易好处。无论是李嘉图模型,还是标准贸易模型,都是 如此。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相应旳市场构造:垄断市场
14
❖ 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区别
❖ 两者相应旳市场构造是不同旳。内部规模经济意 味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旳必要性,在要素供给和市 场规模一定条件下,内部规模经济暗含产业内企 业数量较少,市场构造趋于垄断竞争构造。外部 规模经济更侧重于企业数量增长造成产业规模扩 大带来旳品均成本下降,所以单个企业旳规模可 能较小,但是企业数量更多,市场构造更接近完 全竞争状态。
10
❖ 克鲁格曼1974年
❖ 年至1983年,他在白宫担任经济顾问。 从1999年,克鲁格曼开始给《纽约时 报》撰写专栏文章。从1977年开始, 他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国际 事务教授。他撰写过大量旳经济学专著和 论文,撰写和编辑旳经济类书籍有20多 本,经济类论文超出200篇。
❖ 他是一位天才式旳人物。
假如再增长1单位X旳生产,则需要旳生产要素将不大于 2个单位(因为规模酬劳递增,X产品旳生产成本将下降 ),则Y部门要素旳降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又因为伴 随Y部门产量旳降低,Y旳生产成本将递增,所以Y旳降 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所以伴随X产量旳增长,︱ dY/dX︱将逐渐减小,即规模酬劳递增时机会成本递减 ,同步也阐明规模酬劳递增时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凸向 原点。
三、产业内贸易产生旳原因
1、产品旳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基础:假如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
门旳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那么这些被相互互换旳产品一般情况
下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广泛旳产品差别,完全同质旳产品
没有必要去相互互换和贸易。
2、需求偏好旳相同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动因:产品旳差别
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旳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旳
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需求构造旳多样性和相同性,所以,产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消费者而言,小批量的差异产品是价格比较低的,因为在 生产它们时,由于规模经济的效果,使各类产品的平均成本较 低。因而在比较低的价格下,差异产品是比较容易得到推行的。 这种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差异产品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各国之 间产品有差异,无论这种差异表现为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国 际贸易的载体。
在前面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存在的技 术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因而国际分工是确定的。但在这里, 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相同,而且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下的 差异产品,因此国际分工是不确定的。
3、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国际分工
如果一国既希望获得规模经济效果,又希望满足生产者和消 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是最佳的解 决办法。由于国际贸易使厂商的市场规模扩大,因而大规模 生产就有了生产保障。国际贸易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分散到 各国的市场上去,因而在每个具体的市场上,表现为各种产 品的小批量供应。
第三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国际贸易理论 二、相互倾销国际贸易理论 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四、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五、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衡量
(2)差异产品与不完全竞争
生产差异产品是生产者获得一定程度定价权的手段。一般而言, 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不可能将自己的产品定出较高的价格。厂 商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卖较高的价格,以获得额外利润, 他必须生产差异产品。所谓差异产品是指在设计、品牌等方面 明显不同于同质产品,且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
元,如果生产50架飞机,其平均成本是800万美元;美国也是如 此,即生产10架飞机的平均成本是2000万美元,生产50架飞机平
均成本是800万美元。在这里两国生产飞机的平均成本的高与低
不存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也不存在技术差异,而是完全取决于
生产规模的大小。船舶的情况也类似。如果中国生产2艘船,其
平均成本为8000万美元,如果生产20艘船,其平均成本是1000万
的农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制成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形式称为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由于差异产品的出 现,特别是国与国之间同类产品内部所进行的贸易,就不再是 传统的贸易形式,而是表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产业内部差异甚至是非差 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
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它们都能生产两种 产品——飞机和船舶,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这两个部门 都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果。
AC(百万美元)
20
AC(百万美元)
80
8 10
O 10 50 Q 飞机的生产成本
O2
20 Q
船舶的生产成本
由图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生产10架飞机,其平均成本是2000万美
如果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那么国际分工至少有两种可能情况:
(1)甲国专门生产飞机,乙国专门生产船舶;
(2)甲国专门生产船舶,乙国专门生产飞机。
国际分工的分 工的结构决定于哪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较早实现规模经济, 从而排除了其他国家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历史的经济发 展过程。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容易在可以产生规模经 济效果的部门居优势地位。其次,两个起步时间相同的国家为了避 免相互竞争,通过双方达成协议,实行“协议分工”,分别在不同 的产品生产上实现规模经济。第三,后起步的国家,选定某个特定 的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通过某种政策使其生产规模超过 早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将其排除出该生产部门。
美元。美国的情况与中国相同。在这种假定情况下,如果两国开
展相互贸易,其专业化分工如何确定呢?
在规模经济发挥作用的部门,两国的国际分工决定于谁在特定 的生产部门中的生产规模较大。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将使该国 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价格或成本优势。比如,美国在飞 机的生产上规模比较大,而中国的生产规模较小,那么美国在 生产和贸易中有价格和成本优势,而中国居于劣势地位。而且 美国在该行业中生产规模越大,其产品的平均成本越低,别国 越是难以同美国的低成本相竞争,从而将竞争者排除出该行业。 由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使一国的生产趋于完全专业化,或 者说该国的生产资源越是集中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因而也就 排除了该国在其他产品的生产领域或行业中实现规模经济的可 能性。从这一点出发,如果说美国在飞机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 济优势的话,中国就可能在船舶的生产上生产规模较大,单位 产品的平均成本较低。反过来,如果中国在飞机的生产上,其 生产规模比美国大,则中国在飞机的生产上有规模优势,相应 地,美国就会专门生产船舶,而中国专门生产飞机。因此可以 得出结论,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不是完全确定的。
4、差异产品条件下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建立在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必须由国际贸易作为 补充,否则,这种建立在差异产品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效果就难以实 现。但是这种国际贸易形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立在技术差异和 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前述比较利益理论主要解释产业之间的贸易,即在第一产业中
不仅厂商对差异产品感兴趣,实际上消费者对差异产品也非常 感兴趣。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兴趣来自消费者对较高满足程度 的追求。根据福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高 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同一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即消费 同一产品的数量越多,其消费的福利总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是 消费最接近本人消费欲望的产品,因此对同一类或同一种产品 而言,其品种、设计、品牌越多,满足不同消费者消费欲望的 可能性就越大。
2、规模经济与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
无论是生产者追求差异产品,从而获得某种定价的操纵权, 还是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 需要,这都与现代化大生产或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相矛盾。 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要求生产规模大、批量大、标准化从而 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但是差异化则要求小批量、多品种、 多样化,为生产者提供操纵价格的余地。这种小批量、多品 种就意味着单位产品的成本或平均成本比较高,难以达到规 模经济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