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薄层色谱和天然色素的提取

合集下载

色素分离实验报告

色素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薄层色谱法(TLC)在色素分离中的应用。

2. 熟悉不同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以及其在薄层色谱上的分离原理。

3. 观察并分析叶绿体中主要色素的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多种色素,其中主要的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这些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为薄层板,流动相为有机溶剂,不同色素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石油醚:丙酮:苯=20:2:1)、硅胶G薄层板、毛细管、培养皿、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研钵、漏斗、烘箱、酒精灯、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叶绿体色素:将新鲜菠菜叶洗净,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研磨充分后,静置片刻,取上清液待用。

2.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G薄层板置于烘箱中,预热至100℃左右,取出后均匀涂布一层薄层硅胶G,待其干燥后,放入烘箱中活化30分钟。

3.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少量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薄层板的一端点样,点样时注意不要重叠,点样量不宜过多。

4. 展开色谱:将点样的薄层板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层析液,使层析液高度不超过点样线。

待层析液前沿上升至距薄层板顶部1cm左右时,取出薄层板,晾干。

5. 观察与分析:将分离后的薄层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色素的Rf值(即移动距离与展开距离的比值),并分析各色素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素分离结果:经过薄层色谱分离,叶绿体色素主要分为四种,从上至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2. Rf值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胡萝卜素的Rf值为0.4,叶黄素的Rf值为0.6,叶绿素a的Rf值为0.8,叶绿素b的Rf值为0.9。

3.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中的主要色素在薄层色谱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这表明不同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存在差异,从而实现了分离。

薄层色素实验报告

薄层色素实验报告

薄层色素实验报告薄层色素实验报告为了深入了解色素的特性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一项薄层色素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法分离和鉴定不同色素的成分,并探讨其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1. 实验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薄层硅胶板作为固定相,以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为流动相。

通过比较不同色素的行程和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其成分和相对含量。

2.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组含有不同色素的样品溶液。

然后,将薄层硅胶板剪成适当大小,并在底部标记一个起始线。

用玻璃毛细管将样品溶液均匀地涂抹在起始线上,注意避免溶液超出薄层板的边缘。

接下来,将薄层板放入色谱槽中,使其与流动相接触。

在流动相上升的过程中,不同色素会因其与固定相的亲疏性而以不同速度上升。

当流动相达到薄层板顶端时,取出薄层板,立即用紫外灯照射并标记色素行程的终点。

3.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种常见食品色素作为样品。

结果显示,红色样品在薄层板上的行程最短,而蓝色样品的行程最长。

这表明红色样品中的色素成分相对较少,而蓝色样品中的色素成分相对较多。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意外的结果。

例如,黄色样品在行程上出现了两个明显的斑点,提示其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色素成分。

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鉴定和分析样品提供了线索。

4.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样品中色素的成分和相对含量。

但是,由于薄层色谱法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化学结构和浓度。

因此,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质谱法,来进一步鉴定和定量样品中的色素成分。

此外,我们还可以探索色素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食品色素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调味,而医药和化妆品领域则需要色素来赋予产品颜色和吸引消费者。

通过深入了解色素的特性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的功能和效果。

实验7菠菜色素的提取和色素分离

实验7菠菜色素的提取和色素分离

实验7菠菜色素的提取和色素分离 (6学时)一、实验目的了解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的原理和操作 二、反应原理绿色植物如菠菜含有多种天然色素,其中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和b 等以极性逐渐增加:CH 3CH 3CH 3OHCH 3CH 3CH 3HOCH 3CH 3CH 3CH 3-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R=CH 3)叶绿素b (R= )OC HCH 3CH 3CH 3HCH 3CH 3CH 3HCH 3CH 3CH 3CH 3N NNN CHCH 2CH 3CH 2C OOCH 3COOCH 3CH 2CH 2CH 3RO CH 3CH 3CH 3CH 3CH 3CH 3Mg在薄层层析时,上述化合物的展开速度不同;在柱层析时,流出速度有差异,可被极性不同的溶剂洗脱。

三、主要试剂与仪器 甲醇、石油醚(60~90ºC)、无水硫酸钠、丙酮、乙酸乙酯、滴管剪刀、布氏漏斗、抽滤瓶、分液漏斗、量筒、三角瓶、圆底烧瓶、常压蒸馏装置、硅胶薄层层析板、薄层层析缸、150~160目中性氧化铝四、实验步骤1、菠菜色素的提取用分液漏斗洗涤时,旋荡要轻,以防乳化。

2、薄层层析点样于距离下边缘约1cm 处; 点样要轻,以免刺破硅胶层; 薄层板在展开剂展开后,测量并记录溶剂前沿和每个斑点中心与原点中心的距离。

按公式f R溶质的最高浓度中心至原点中心的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距离计算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的R f 值 3、柱层析可用滴管代替滴液漏斗滴加洗脱剂4、最好结果的薄层板、柱层析的所有单独接收组分上交。

实验7天然色素的分离及红外光谱法鉴定

实验7天然色素的分离及红外光谱法鉴定

三. 参照文件
Article Information
FT-IR Study of Some Carotenoids Helvetica Chimica Acta Volume 8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ssue 6, Date: June 2023, Pages: 1691-1697 Tamás Lóránd, József Deli, Péter Molnár, Gyula Tóth Abstract | References | Full Text: PDF (103K)
THE END
二.试验内容
1. 从红辣椒中萃取红色素
乙酸乙酯,水浴回流。共提取两次。减压旋转蒸发浓缩。
2. 红辣椒色素旳TLC试验
用不同旳溶剂进行薄层层析试验,从中找出具有最佳分离效果旳 展开剂,并以此作为下一步旳柱层析洗脱剂选择旳根据。
红色素为低极性成份,做TLC时考虑选用不同百分比旳石油醚-乙酸乙酯, 石油醚-氯仿,石油醚-丙酮等展开。 展开效果能够直接观察和用I2显色。
3. 柱层析分离红色素
拌样;装柱(湿法);洗脱;薄层层析检验、合并
要求:1,拌样要均匀,溶剂要挥干。 2,以石油醚为溶剂湿法装柱,要均匀,无气泡。 3,按照选好旳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四. 红色素旳红外光谱鉴定
统计红色素纯样品在KBr盐片上旳红外光谱。将你统 计旳图谱与红色素旳原则红外图谱相比较,并解释辣 椒红色素旳红外光谱旳主要吸收峰。
CH3
二氢辣椒辣素(dihydrocasaicin)
从辣椒中分出旳辣味成份都是混合物,主要含辣椒素(capsaicin)和二氢 辣椒辣素(dihydrocasaicin). 能够用于消炎,镇痛,麻醉,戒毒,健胃 消食剂和天然防腐剂 。国外高纯度辣椒碱一公斤价格可达几万美元。

色素的分离实验报告

色素的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薄层色谱法(TLC)在色素分离中的应用。

2. 探究植物叶片中不同色素的组成及其分离效果。

3. 了解色素的溶解性、极性和吸附性等性质。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片中含有多种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

这些色素在植物体内起着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

由于不同色素的溶解性、极性和吸附性等性质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性质将它们分离。

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色素分离。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丙酮、无水乙醇、硅胶G、层析板、毛细管、剪刀、镊子、研钵、漏斗、烧杯、培养皿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紫外灯、天平、电子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色素提取:将新鲜菠菜叶洗净、晾干,剪成小块,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丙酮和无水乙醇,研磨至充分溶解,收集滤液。

2.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G与适量丙酮混合,倒入层析板中,使其均匀铺展,晾干。

3.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提取液,滴在层析板上,形成直径约2mm的滤液斑。

4. 展开与分离:将层析板放入盛有适量丙酮的烧杯中,使丙酮沿层析板向上移动,待溶剂前沿到达距板顶约1cm处时取出,晾干。

5. 观察与鉴定:将层析板放入紫外灯下观察,根据不同色素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特性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素分离效果:通过实验,成功地将菠菜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色素分离。

2. 色素鉴定:根据不同色素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特性,鉴定出以下色素:- 叶绿素:蓝绿色荧光;- 类胡萝卜素:橙黄色荧光;- 黄酮类:黄色荧光。

3. 实验结果分析:- 色素在层析板上的分离效果与各色素的极性、溶解性及吸附性有关。

极性小的色素在流动相中移动速度快,极性大的色素在固定相中移动速度快。

- 丙酮作为流动相,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有利于色素的分离。

[Word]叶绿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

[Word]叶绿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

[Word]叶绿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叶绿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植物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现象,它是人类所利用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四种。

它们所呈现的颜色和在叶绿体中含量大约比例见表12.1。

叶绿素(chlorophylls)是叶绿酸的酯,它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中吸收可见光,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催化剂。

在绿色植物中叶绿素主要以叶绿素a(CHONMg)和叶绿素b(CHONMg)两种结557254557064构相似的形式存在,其差别仅是叶绿素a中一个甲基被叶绿素b中的甲酰基所取代。

叶绿素的基本结构见图47.1。

在叶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四个吡咯环,它们由四个甲烯基联结成卟啉环,在卟啉环中央有一个镁原子,它以两个共价键和两个配位键与四个吡咯环的氮原子结合成内配盐,形成镁卟啉。

在叶绿素分子中还有两个羧基,其中一个与甲醇酯化成COOCH,另一个与叶绿醇酯化成COOCH32039长链。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不饱和的四萜类碳氢化合物(例如胡萝卜素,carotenes),或它们的氧化衍生物(例如叶黄素类,xanthophylls)。

所有的类胡萝卜素均源于非环状的CH结构。

类胡萝卜素在强光下可防止叶绿素的光4056氧化;在弱光下,可作为辅助色素吸收光能并传递给叶绿素分子。

胡萝卜素有三种异构体,即α?、β?和γ?胡萝卜素,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多,也最为重要。

β? 胡萝卜素还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其结构是由两分子维生素A 在端链失去两分子水结合而成。

在生物体内,β?胡萝卜素受酶催化氧化即形成维生素A。

叶黄素(3,3`-二羟基-α-胡萝卜素,lutein,CHO)是一种常见的40562氧化型的类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均属于脂溶性化合物。

天然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

天然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

天然色素的提取实验报告植物叶中色素的提取和柱色谱分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植物中提取色素的方法。

2、学习柱色谱(层析)的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3、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报告的一般写法。

二.实验原理1、绿色植物叶中含有叶绿素(绿)、胡萝卜素(橙)和叶黄素(黄)等多种天然色素。

各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等)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2、柱色谱是通过色谱柱来实现分离的。

在色谱柱内装有固体吸附剂(固定相)如氧化铝或硅胶。

液体样品从柱顶加入,当液体流经吸附剂时,由于吸附剂表面对液体中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而按一定的顺序吸附。

然后从柱顶加入洗脱剂(流动相),样品中的各组分随洗脱剂按一定的顺序从色谱柱下端流出,根据不同颜色分段收集。

吸附剂,常用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等。

吸附剂对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分子的极性有关,极性越强,吸附能力越大,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其吸附能力也越强。

溶剂,溶剂分为溶解样品的溶剂和洗脱剂。

选择溶剂时还要考虑到被分离物各组分的极性和溶解度。

通常是先将要分离的样品溶于非极性溶剂中,从柱顶加入柱中。

然后用稍大极性的溶剂使各组分在柱中形成若干谱带。

再用极性更大的溶剂洗脱被吸附的物质。

为了提高洗脱效果,有时也使用混合溶剂。

在本实验中色素成分在不同比例混合洗脱剂的作用下可以分离出来。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仪器:烧杯、量筒、色谱柱、分液漏斗、玻璃棒、干燥的锥形瓶、滤纸、旋转蒸发仪、酸式滴定管、布氏漏斗、研钵、胶头滴管、剪刀、天平试剂:50g新鲜植物叶、中性氧化铝、甲醇(95%,分析纯)、乙醇、石油醚(60~90%)、丙酮、无水硫酸钠、正丁醇、50g新鲜植物叶、四.实验内容1.绿叶色素的提取把新鲜绿叶洗净晾干或用滤纸吸干,称取5g绿叶,剪碎后放入研钵,再加入10mL乙醇。

研磨后用布氏漏斗抽滤,弃去滤渣。

将滤液放回研钵,每次用10mL3:2(体积比)的石油醚-甲醇混合液萃取两次,每次需加以研磨并且抽滤。

实验七薄层色谱和天然色素的提取

实验七薄层色谱和天然色素的提取

实验五薄层色谱和天然色素的提取(7学时)一、实验目的1.了解薄层色谱的一般原理和意义,学习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2.掌握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干燥。

3.掌握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二、实验原理绿色植物如菠菜叶中含有叶绿素(绿)、胡萝卜素(橙)和叶黄素(黄)等多种天然色素。

其结构如下:叶绿素中a的含量通常是b的3倍。

尽管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极性基团,但大的烃基结构使它易溶于醚、石油醚等一些非极性的溶剂。

胡萝卜素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它有三种异构体,即α或-、β-和γ-异构体,其中β-异构体含量最多,也最重要。

生长期较长的绿色植物中,异构体β-体的含量多达90%。

β-体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其结构是两分子维生素A在链端失去两分子水结合而成的。

在生物体内,β-体受酶催化即形成维生素A。

目前β-体已可进行工业生产,可作为维生素A 使用,也可作为食品工业中的色素。

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它在绿叶中的含量通常是胡萝卜素的两倍。

与胡萝卜素相比,叶黄素较易溶于醇而在石油醚中溶解度较小。

故本实验采用甲醇——石油醚的混合溶剂提取以上三种色素。

薄层色谱又称为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当流动相(展开剂)带着混合物组分以不同的速率沿板移动,即组分被吸附剂不断地吸附,又被流动相不断地溶解——解吸而向前移动。

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流动相也有不同的解吸能力。

因此,在流动相向前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组分移动不同的距离而形成了互相分离的斑点。

在给定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厚度及均匀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与展开剂前沿移动的距离之比值(Rf 值)是给定化合物特有的常数。

即:沿的距离样品原点中心到溶剂前心的距离样品原点中心到斑点中 Rf影响Rf 值的因素很多,如样品的结构、吸附剂和展开剂的性质、温度以及薄层板的质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薄层色谱和天然色素的提取(7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薄层色谱的一般原理和意义,学习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2.掌握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干燥。

3.掌握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二、实验原理
绿色植物如菠菜叶中含有叶绿素(绿)、胡萝卜素(橙)和叶黄素(黄)等多种天然色素。

其结构如下:
叶绿素中a的含量通常是b的3倍。

尽管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极性基团,但大的烃基结构使它易溶于醚、石油醚等一些非极性的溶剂。

胡萝卜素是具有长链结构的共轭多烯,它有三种异构体,即α或-、β-和γ-异构体,其中β-异构体含量最多,也最重要。

生长期较长的绿色植物中,异构体β-体的含量多达90%。

β-体具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其结构是两分子维生素A在链端失去两分子水结合而成的。

在生物体内,β-体受酶催化即形成维生素A。

目前β-体已可进行工业生产,可作为维生素A 使用,也可作为食品工业中的色素。

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它在绿叶中的含量通常是胡萝卜素的两倍。

与胡萝卜素相比,叶黄素较易溶于醇而在石油醚中溶解度较小。

故本实验采用甲醇——石油醚的混合溶剂提取以上三种色素。

薄层色谱又称为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当流动相(展开剂)带着混合物组分以不同的速率沿板移动,即组分被吸附剂不断地吸附,又被流动相不断地溶解——解吸而向前移动。

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流动相也有不同的解吸能力。

因此,在流动相向前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组分移动不同的距离而形成了互相分离的斑点。

在给定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厚度及均匀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与展开剂前沿移动的距离之比值(Rf 值)是给定化合物特有的常数。

即:
沿的距离样品原点中心到溶剂前心的距离
样品原点中心到斑点中 Rf
影响Rf 值的因素很多,如样品的结构、吸附剂和展开剂的性质、温度以及薄层板的质量等。

当这些条件都固定时,化合物的比移值R f 是一个特性常数。

但由于实验条件容易改变而不易固定,因此在鉴定一个具体化合物时,经常采用与已知标准样品对照的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进行分离及鉴定工作,在灵敏、快连、准确方面比纸色谱优越。

薄层色谱的特点是:(1)设备简单,操作容易;(2)分离时间短,只需数分钟
到几小时即可得到结果,因而常用来跟踪有机反应监测有机反应完成的程度;(3)分离能小虽,斑点集中,特别适用于挥发性小,或在高温下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离的物质;(4)可采用腐蚀性的显色剂如浓硫酸,且可在较高温度下显色;(5)不仅适用于小量样品(几毫克)的分离,也适用于较大量样品的精制(可达500毫克)。

应该指出,薄层色谱是否成功,与样品、使用的吸附剂、展开剂以及薄层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三、试剂及器材
1.器材:剪刀、研钵、布氏漏斗、圆底烧瓶、直形冷凝管、层析缸、玻棒、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2.5 cm×7.5 cm,6块)。

2.试剂:硅胶G,羧甲基纤维素钠、中性氧化铝(150~160目)、甲醇、95%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石油醚、菠菜叶。

四、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
未完,请自己查
五、实验内容与基本操作
1.薄层色谱
(1)吸附剂与展开剂:
吸附剂(固定相):用于与样品发生吸附作用的固定不动的物质。

在混合物样品流经吸附剂(固定相)的过程中,由于各组分与吸附剂(固定相)吸附力的不同,就产生了速度的差异,从而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分开。

一般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

硅胶可分为硅胶H(不含黏合剂)、硅胶G(含黏合剂)和硅胶HF(含荧光物质,可在紫外光下观察)等。

氧化铝同样也可分为以上几种类型。

展开剂(流动相):也称洗脱剂,在色谱过程中起到将吸附在固定相上的样品洗脱的作用。

选择展开剂时应考虑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

展开剂的极性越大,对化合物的解吸附(洗脱)能力就越大,即R f值就越大。

如选用一种溶剂(展开剂)后发现其样品成分的R f值都比较大,则可换用一种极性较小的展开剂,也可在原展开剂中加入一种极性较小的溶剂。

展开剂的洗脱能力按下列次序递增:已烷,四氯化碳,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丙醇,乙醇,甲醇,水。

(2)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是通过制浆、涂片、点样、展开及显色来完成的。

①制浆浆液的制备可分为干法和湿法。

干法是将选好的硅胶G慢慢倒入溶剂中调成糊状备用。

湿法是将水和硅胶G按1:4的比例在搅拌下将硅胶G 慢慢地倒入水中调成糊状,不要反过来加,防止形成团块。

湿法制浆要在使用前调制,否则浆料容易凝固结块。

②涂片大量使用可用涂布器涂布。

简单的涂布方法是将两片载玻片用肥皂水和水洗涤干净,再用碎滤纸吸干玻片上的水分,然后将其重叠在一起,用手夹
住片的上端,慢慢浸入已调好的浆液浸涂2s左右(上端留一些不浸涂),然后缓慢地将载玻片从浆液中取出,要求版面均匀平滑,载片边缘上的浆料用抹布轻轻地擦去,小心将两片分开,放在磁盘中。

待浆料自然干燥后放入烘箱,在105~110℃下活化,约30min就制成了薄层板,取出来进行点样。

③点样在活化好的薄层板下约1cm处的边上轻轻地用铅笔点一个标记作为起始线。

用一根内径约一毫米的毛细管吸取制备好的试样。

吸取的试样不要太多,防止样点扩散。

在起始线的中央轻轻地接触薄层板,点样要迅速,接触即刻移开。

待样点溶剂挥发后再重复点样约3~4次。

样点直径不要超过2mm,太大会出现拖尾现象。

如果在一块薄层板上点两个以上的样点要分开距离。

样点点好后就可以展开。

④展开将展开剂倒入展开瓶或合适的广口瓶中,使液面在样点的下方,不要接触到样点,否则样点会被溶入展开剂中无法进行展开。

将薄层板小心斜放在展开瓶中盖好盖,观察展开剂通过毛细管作用沿板上行。

此时溶剂上行很快,必须留心观察。

当展开剂上行至距离涂层顶端约5mm 时,将板小心取出,用铅笔做好溶剂前沿的位置记号。

样点各组分随展开剂上行同时被展开在各个部位而形成各个有色斑点,取斑点的中心位置做好记号。

如果斑点没有颜色就用显色法使斑点显示出来。

一种是在色谱缸中或密闭的容器中放入几粒碘,把展开后的薄层板放入,待斑点明显时取出做好记号。

另一种是带有荧光的硅胶可用紫外灯照射观察斑点。

2.菠菜叶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菠菜色素的提取
将菠菜叶洗净,甩去叶面上的水珠,摊在通风橱中抽风干燥至叶面无水迹。

称取20g,用剪刀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20mL甲醇,研磨5分钟,转入布氏漏斗中抽滤,保留滤液。

将布氏漏斗中的糊状物放回研钵,加入体积比为3:2的石油醚一甲醇混合液20 mL,研磨,抽滤。

用另一份20mL混合液重复操作,抽干。

合并两次的滤液,转入分液漏斗,每次用10mL水洗涤两次,弃去水一醇层,将石油醚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滤入蒸馏瓶中,水浴加热蒸馏至剩约1mL残液。

(2)薄层层析
铺制羧甲基纤维素钠硅胶板6块,点样,用体积比为8:2的石油醚-丙酮混合液作展开剂,展开后计算各样点的R f值,观察各色带样点是否单一,以认定柱中分离是否完全。

建议按下表次序点样。

各样点的R f值因薄层厚度及活化程度不同而略有差异。

大致次序为,第一色带β-胡萝卜素(橙黄色,R f≈ 0.75);第二色带叶黄素(黄色,R f ≈ 0.7)[3];第三色带叶绿素a(蓝绿色,R f ≈ 0.67);第四色带叶绿素b(黄绿色,R f≈ 0.50)。

在原提取液(浓缩)的薄层板上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未知色素的斑点(R f≈ 0.20)。

六、注意事项
七、成功关键
八、思考题
1.试比较叶绿素、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三种色素的极性,为什么胡萝卜素在薄层板上移动最快?
2.如何利用R f值来鉴定化合物?
3.展开剂的高度超过点样线,对薄层色谱有什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