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0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9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1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6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三节 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

1.泥塑工艺:指以泥为原料雕塑各种神像、神兽、人像等的传统
工艺技术。
2.面塑工艺:指以面为原料雕塑面人、花馍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面人历史
从新疆土鲁番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
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历史。南宋《东
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
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
食”。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质不同,选料、刻制、烘干、上色等工艺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
2.剪纸制作工艺: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裁剪或刻制出某种纹样的传统工艺。 有普通剪纸工艺、刻纸工艺、套色剪纸工艺、衬色剪纸工艺、点染剪纸工艺等等。 3.其他材质的镂刻工艺:金属、皮革等硬质材质上镂刻艺术品的独特工艺。常见 的狭义镂刻工艺有镂金、镂银、剪革等镂刻技艺。
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7. 角雕工艺:指以牛角、犀牛角等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8. 骨雕工艺:指以牛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雕刻各种饰物、 印章、摆件、挂件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9.印模工艺:指用木头等原料制作点心模、墨模、陶模、 泥模、石膏模等的传统工艺技术。
八、传统雕塑工艺
画、炕围画、纸牌、神码等。
3.民间工艺画制作工艺:特指用某种特殊材质制作画像的工艺。 如羽毛画、麦秆画、软木画、铁画、布艺画等。 4.国画的绘制技艺。 5.传统书法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
二、传统镂刻工艺
主要指用各种镂刻技法制作工艺品的传统技术。主要有:
1.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是皮影戏必备道具。剧中人物、动物影像、亭台楼阁等都 是用动物皮革刻制而成的。又分驴皮影、羊皮影、牛皮影和纸影等数种。由于材
中国历史悠久,制陶技艺源远流长,工艺技术也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一、定义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是指前人留下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其中无形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无形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必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非物质文化文化必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它应该同时具备三个特点,即传承性、口头性和可塑性,后两个特点是由传承性衍生出来的。

1.传承性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探索中才形成的。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

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火药则是秦汉时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的;而造纸术的发明者虽冠以蔡伦,但他决非首创者,他是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即使与今天的手工造纸,也有一定的区别;同样,毕升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活字印刷。

是不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这是我们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标准。

2.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

风物传说
是指那些与各地自然 风光、人文景观、风 土人情,甚至地方土 产有关的民间传说。 这类传说具有较强的 地域性,为乡土文化 与自然景观提供了来自民间社会的解读。《泰山的传说》。
动植物传说
是指以解释动植物基本特征为主要
内容的民间传说。人死后幻化为某 种动物或植物是这类传说的基本叙 事模式。这类传说历史久远,保留 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的影子,是研究人类原始思维和人类社会对各种动
历史传说
历史事件传说是指以讲述历史上 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事件为主要内 容的传说。与人物传说相比,这 类传说具有更多的真实 性,有特 定的时间与地点。许多历史传说本身就是由个人亲历故事演
变而来。这类传说的真实性不容置疑,但又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理解为正
史,因为在传承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义和团的传说》。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从传承范围看:
它具有全民性,可以代表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
、审美观,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个性与特性有重要价值; 从专业程度看: 它具有明显的非专业性特点,人人能讲,人人能说,虽路分 不高,但可以代表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与要求很高
的专业性评书、相声等有明显区别;
保护方式(1)
(二)民间传说
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的具有某种解释性功能的民间故事。由 于它与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社会习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也称之为“民间社会的口传历史”。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对传说的理解是不同的。 在无文字民族中它就是“正史”,但在文字民族中,随
着正史的出现,传说的实录功能已日趋退化,虚构成分
具 有明显的教化意义,深为儿童喜爱,故也被称为“童话”。在思想
内容上,它表现的是劳动人民最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反映了劳动人 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优秀品格。在艺术形式上,这类故事的人 物、情节、结构、语言都具有明显的类型化、模式化特点。 《狗耕田》; 《狼外婆》;《田螺姑娘》。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四节 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四节 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1)科技含量较高、独具地
方特色的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
(2)各种传 统生产工具 制作方面的 知识与技能;
(3)各种传 统生产制度、 生产管理方面 的知识与技能;
(4)各种行业神信仰以及与 之相关的节日仪式、民俗活动;
(5)传统的地方性农 作物品种或家畜品种
(6)传统的农业用地及其 周边的生态环境
易理解的。但是,作为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更加长远的
眼光,在着手解决“吃得饱”的同时,也要为解决人类社会“吃 得好”的问题,做好更多的资源上与物种上的准备。否则,我们 就很容易因为解决“吃得饱”的这样一个短期利益,而放弃“吃 得好”的长远利益。
粮食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口味 的多样性
农业文化遗产内容
试图启动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所要保护的“农业遗产”,主要是指那些活态
的包括传统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制度、节日
仪式等在内的整个农业生产系统。
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 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包括各种传统农耕技 术、农耕制度、农耕信仰以及传统农业品种在内的各 种非常优秀且又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生产系
第 二 章
非物质 文化遗 产分类
目录
(三)传统工艺美术 (五)传统生活知识
(一)民间文学
(七)传统节日
(二)表演艺术
(四)传统生产知识
(六)传统仪式
第 四 节
传统生 产知识 与技能 类遗产
传统生产知识所含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农 业生产、牧业生产、渔猎生产以及手工艺生产 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包括除此之外其他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以各
种各样的手段,保护本土农作物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档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传承人认定: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明确传承人资格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展示与传播:通过展览、演出、文化节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利用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推 广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保护 和传承项目
展览展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展示各国代 表性非遗项目
培训活动: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培训
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与意义
THEME TEMPLATE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 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旅游开发: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转化为旅游产 品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指掌握并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参与等方式,对某一社区、群体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4. 非遗名录:非遗名录是指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旨在记录、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场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二、填空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类。

答案: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________年。

答案:2004年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口传心授、实践传承5. ________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数字化保护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 昆曲B. 京剧C. 瓷器D. 中医针灸答案:C. 瓷器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谁?A. 政府B. 学校C. 社区D. 个人答案:A. 政府3. 下列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口头传统和表述类别?A. 剪纸B. 竹编C. 舞狮D. 民间故事答案:D. 民间故事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是什么?A. 维护社会稳定B. 推动经济发展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5. 下列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法国答案:A. 中国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A. 口传心授B. 实践传承C. 数字化保护D. 制定法律法规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 京剧B. 茶艺C. 端午节D. 春节答案:A、B、C、D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真实性B. 完整性C. 可持续性D. 创新性答案:A、B、C4.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A. 非物质性B. 世代相传C. 地域性D. 活态性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责?A. 传承技艺B. 创新发展C. 教育培训D. 参与保护活动答案:A、B、C、D五、判断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其他人类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在于:1.自然遗产是通过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的,由于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普世价值,所以才需要保护,其形成的动因和过程都是大自然自身的变化,并没有主观的人的因素的参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其创造,还是其传承,都需要有人的参与,离开了人的参与,根本就谈不上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自然遗产的产生和存在主要是大自然自身变化的结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类的创造、继承和发扬,否则就可能会消逝。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两者的共同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创造,离开了人的参与,它们既不能产生,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二者也有重合的地方。

两者的区别是关注点的不同:世界文化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这些遗产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艺和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联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部分便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中也有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的部分便是起共同的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属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并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法条》所规定的“有形表达形式,如民间艺术品、乐器、建筑艺术形式”,其形式本身便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文化景观遗产中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中的一小部分既有景观价值,又体现了独创性的技艺的部分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菲律宾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英国的布莱那维工业景观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一、独特性;二、活态性;三、传承性;四、流变性;五、综合性;六、民族性;七、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时性基本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表现形式:①无论是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②就历史价值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质朴的、活态的存在形式,可以弥补官方正史之类史志典籍的不足、遗漏,可以揭破其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在此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活态历史;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历史的活态传承,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是超时代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表现形式: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又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民族特有的精神传承。

②民族精神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1.生产力状况的真实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

2.本身具有的科学含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大量传统伦理道德资源(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3)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个性的保留2.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价值的主要表现:第一,促进个体的和谐。

就个体的人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也能促进自我与他人的和谐,这是和谐价值中人与内心、人与他人的和谐。

第二,促进社会的和谐。

就个体的人与集体、社会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和谐价值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方面的表现。

第三,促进族群和谐。

就人的集体与集体的层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

第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人的个体、集体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艺品、表演艺术等,大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各方面知识内容,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有大量独特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也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传人,传授自己独有的宝贵技能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过程,而学生或受业人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学习活动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有众多以之为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学校中、在社会上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体现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2.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个体教育由于涉及面小,随着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之类荣誉称号的设立、授予,以及相应的经济资助与收益,将会有效地吸引年轻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1.丰厚的经济价值。

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双重价值。

首先是遗存价值,即要确保能够存活而不消亡,才可能被传承、开发、研究,这是根本的因素,是前提条件。

其次是经济价值,这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

2.广泛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其中也包括极大的市场开发价值,因此可以合理地开发其经济价值,发挥其现实功用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

3.孕育新的生长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把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责:1.国际组织;⑴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工作准则、建议,起草和通过相关的国际公约和法律议案。

⑵进行调研和科研,对未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并及时推出指导性意见。

⑶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设立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作用。

委员会的职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列出了7条,归纳起来看,它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国际合作与援助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负责制定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负责定期遴选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⑷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要通过研讨、培训和一系列学术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采取共同的保护行动。

共同缔结条约、互相开展合作,使各缔约国建立起完善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制。

⑸对需要援助的缔约国,实施各种形式的援助活动。

诸如帮助培训各类所需人员,提供专家和专业人员,提供设备和技能,在必要时提供低息贷款和捐助,等等。

2.国家政府;⑴建立健全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颁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和指导性意见。

⑵建立权威、全面、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机构,保证决策的合理与合法。

⑶培育大众的文化自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人心。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艺术研究院、所和群众艺术馆4.民间团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国家和地方的民间团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成效显著的工作业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