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二节 表演艺术类遗产的基本范畴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和原则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内容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I生和不可再生性。

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

2.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或物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开展研究与推广
通过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创新发展模式
培育人才队伍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06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
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
剪纸艺术的保护现状
阐述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艺人等各方面对剪纸艺术保护的重视和所做的努力。
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
描述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包括家庭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
01
02
03
侗族大歌的简介
介绍侗族大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侗族大歌的传承困境
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带来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xx年xx月xx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contents
目录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旅游产业链构建
通过开发非遗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等,可以构建完整的非遗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产业价值。通过开发非遗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开发
文化产业价值
非遗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源泉。通过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创意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介绍目•当代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录0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定义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多元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历史性、共享性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静态的,以物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

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承,而物质文化遗产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如中国的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传统和表述,如中国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传统舞蹈包括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等,如中国的龙舞、狮舞以及藏族的锅庄舞等。

传统戏剧包括戏曲、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如中国的京剧、昆曲以及日本的能剧等。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如中国的相声艺术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和传统游戏,如中国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以及杂技表演等。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包括绘画、书法等视觉艺术,如中国的国画、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等。

包括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如中国的针灸疗法和藏医药等。

包括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如中国的剪纸艺术、陶瓷制作技艺以及日本的茶道艺术等。

包括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现象,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以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

02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非遗分类体系

非遗分类体系

非遗分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们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人们对非遗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非遗的分类体系。

一、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表演艺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戏曲、曲艺、民间舞蹈等。

其中,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各种剧种。

曲艺则包括评书、相声、小品等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二、传统音乐类传统音乐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民间音乐包括各种乐器演奏、民歌等形式,它们通过音乐的方式传递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

而宗教音乐则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如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

三、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等。

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舞、藏族的藏舞等。

而民间舞蹈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形式,如广场舞、社火舞等。

四、传统戏剧类传统戏剧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偶戏、皮影戏、布袋戏等。

这些戏剧形式通过特殊的表演方式,利用人偶或影子来进行表演,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

五、传统技艺类传统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艺技艺、民间工艺等。

工艺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金银器等各种工艺品制作技艺,这些技艺代表了传统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传承。

而民间工艺则包括编织、刺绣、剪纸等技艺,这些工艺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六、传统节庆类传统节庆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

这些节庆活动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

七、传统医药类传统医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药、民间偏方等。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档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传承人认定: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明确传承人资格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展示与传播:通过展览、演出、文化节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利用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推 广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保护 和传承项目
展览展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展示各国代 表性非遗项目
培训活动: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培训
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与意义
THEME TEMPLATE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 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旅游开发: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转化为旅游产 品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独特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技创新在非遗传承中作用探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数字化保存与展示
通过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互联网传播与推广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和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传承人制度设计及激励机制完善
建立传承人认定制度
制定传承人认定标准,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确保传承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过学校教育、师徒传承、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
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提升途径探讨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01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
02
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七节传统节日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七节传统节日类遗产

此外,节日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 史时期,它们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有所 变化。文化功能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是不存在的。例如: 端午原本是一个典型的驱疫仪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的驱疫仪式很快便演化成为龙舟竟渡,拯救越王勾践、
吴王夫差,并最终定格为拯救屈原。如果将传统节日端午 节的文化属性简单地定位于某一时段,并用它来涵盖历史 上端午节的所有功能,就等于否认了该节日的发展过程。 依季节顺序,暂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夏、秋、冬四类。
蛇盘兔寓意富贵;子推燕寓意不忘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山西介休方言
云“燕子”为“念念”)。游艺方面又有蹴球、荡秋千、赏花、踏青、 插柳、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等 等。上述活动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沉寂的历 史。这些独特节俗的保留,为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留下了一
一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 胁。魏武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 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出现在南宋以后。
寒食节为我们保留下了什么样的节日遗产。饮食上,便有寒食粥、寒 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节日特食。在节日贡品中又有子推燕、蛇盘 兔、枣饼、细稞、神餤等等。这些节日食俗多半都有深刻的寓意。如
笔极为丰富的资料。
(3)清明节 清明节因祭祀先人,故又称“鬼节”或“冥节”。从节日功能看,清 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魏 晋南北朝时,虽战乱频仍,但扫墓传统保持依旧。唐朝前后,人们将扫
族的牯脏节、白族的火把节,彝族的虎节,傣族的泼水节, 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雪顿节,迄今都还依然保存着原始宗 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 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甚至就直接写作“祭”。他们称某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汉代开始出现在喜庆的“宾婚嘉会”上。这种风俗沿袭至今。
唐代是中国木偶戏的形成期, 有完整剧目的出现。至宋,中 国木偶戏已经成型。今天我们 所看到的悬丝木偶、杖头木偶、 药发木偶以及肉傀儡、水傀儡 等木偶品种,在宋代都已出现。
皮影戏
也是道具戏的一种。剧中的人物、 动物均用动物皮革刻做侧面像,放 在纱帐里面,通过从里向外透射出
关学曾:北京琴书 ※“唱故事”以唱为主,有 腔有调,有辙有韵,有鼓板 丝弦伴奏。如:京东大鼓、
河南坠子、北京琴书、苏州
弹词等等。还有一种被称为 “韵诵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如山东快书、快板等等,这类曲种虽无乐器伴奏,但通过快 板的击节伴奏,作品的节奏感依然很戏曲是演故事,多人合作分饰各角色, 另加舞美、灯光、道具、音响、服装
第 二 章
非物质 文化遗 产分类
目录
(三)传统工艺美术 (五)传统生活知识
(一)民间文学
(七)传统节日
(二)表演艺术
(四)传统生产知识
(六)传统仪式
第 二 节
表演艺 术类遗 产的基 本范畴
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 今的,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演出者内心世界的传统 演出活动。 表现形式:说唱、戏剧、歌舞、音乐、杂技等 价值:是认识历史、艺术与文化,展示人类表演才能的重要手段。
娱人型舞蹈:用于各种节庆、迎客、联欢、娱乐、演出等场合,
如各种芦笙舞、秧歌、鼓舞、旱船、抬阁等等。
娱神型舞蹈:用于各种丧葬、祭祀、祈祷、治病、驱邪等宗教仪
式。作为重要的集体记忆,民间舞蹈会通过仪式定期举行,以此
缅怀远古祖先,并以祖灵的名义,不断固化社会自身的整体性。
舞蹈与历史(土家族摆手舞)
舞蹈与信仰(塔吉克鹰舞)
民间说唱包括“说故事”与“唱故事”两大类
※“说故事”以说为主,语
言是散文体的。如北方的评 书、南方的评话,北方的相 声和南方的滑稽都属于这一 类型。也有以说为主以唱为
辅者,如北方鼓书,南方评
弹等。
评 书
满族说书
满族说部 《东海窝集部传奇》 《红罗女三打契丹》 《木兰围场传奇》 《比剑联姻》 《乌布西奔妈妈》
木偶戏种类 杖头木偶 布袋木偶 水上木偶 药发木偶 由于木偶一直受人操纵,所以又称“傀儡戏”。
木偶的来源
最早的木偶来自殉葬的人俑。西周已
有木俑随葬习俗。在河南信阳出土的 楚墓女俑已装假发,手腕亦转动自如 ,而山东莱西西汉墓出土的悬丝人俑 已经可以由人操纵。这种用于殉葬的
人俑后来成为“丧家之乐”中的主角。
民间小戏的动作多来自当地舞蹈;
民间小戏的情节多来自当地说唱。
一出戏,一垧地。 任舍一吊钱,不把艺来传。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艺人红不红,看你行不行。 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 学会《大西厢》,玩艺儿就不糠。 唱好《西厢》、《蓝桥》,到哪儿没人小瞧。
戏剧传承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服饰同化的问题; 2.唱腔改变的问题; 3.后继无人的问题;
舞蹈与民俗(秧歌)
舞蹈大秧歌
四、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歌”与“曲” “歌”是指有歌词的演唱; “曲”是指用乐器进行的演奏。 至于舞蹈中的舞蹈音乐、戏曲中的戏曲音乐、曲艺中的
曲艺音乐,均可放入舞蹈、戏曲及曲艺中,作为它们整
体中的一部分进行系统的搜集、记录、整理与保护。
五、体育竞技 所谓传统体育竞技,是指按一定组织形式、顺序与规则, 在平等前提下,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为目的的竞技娱乐活动。 体育竞技种类:武术、杂技、摔跤、棋类、弓弩、球类 绝大多数体育竞技都有表演成分,故有“文体不分家” 之说
4.经费匮乏的问题;
5.生存环境恶化问题;
三、民间舞蹈 传统的民间舞蹈是在历史上产生 并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 社会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
肢体艺术形式。这类舞蹈具有较
强的自娱性和稳定性,表演过程 中虽有一定的随意性,但一旦形 成,便很少有大的变动,是了解 民间肢体艺术的重要手段。
民间舞蹈=娱人型舞蹈+娱神型舞蹈
二、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是指在人类历史上产生,
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代言体 表演艺术形式。 1.道具戏:皮影、木偶戏 2.民间小戏:贵州的花灯戏等;
3.大型戏剧:京剧、昆曲等;
4.话剧、芭蕾传入历史较短又是舶来品,暂不会列入《名录》
道具戏
泛指用道具人形进行演出的民间小戏。根据使用道具的 不同又可分为木偶戏、皮影戏、面具戏等数种。
一、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又叫“曲艺”。是一种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我
国民间说唱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随着佛教“俗讲”、“变文”的传入,
民间说唱很快便普及到了广大中原地区。至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民间说唱得到进一步普及。宋元以来,不但涌现出一大批专业艺人,而且 还产生了众多曲艺品种。宋代的“诸宫调”、“鼓子词”,元明以来的 “弹词”、“鼓词”、“道情”,清代的“子弟书”等等,都是说唱文学 的著名曲种。
的灯光,将皮影影像投射在屏幕上
供人观看。著名的皮影戏有甘肃兰州影、青海灯影戏、河南 驴皮影、陕西牛皮娃娃影、山西纸窗影、福建抽皮猴、北京 蒲团影、河北滦州影等等。皮影戏也是由幕后艺人操纵演出 的。艺人还要配唱、读白,旁边还要有锣鼓丝弦伴奏。
面具戏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剧种,
被称为人类戏剧史上的“活化 石”。早期的面具戏很可能来 源于宗教仪式中的驱傩。后来 才发展为民间戏剧。面具戏在汉族地区已不多见,但在
傩文化较为发达的贵州、湖南、安徽等省区仍有流传。
面具戏中的面具多脸谱化,从脸谱造型上很容易分辩出 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
为什么中国乡村道具戏这么多?
1.不论长相:
演员都在幕后,好坏全在技艺。
先天不足,后天补齐;
2.低成本运作:
成员十来人,
演出成本村落个人 均可承受;
3.行头简单,
运输方便
民间小戏多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产 物,很难考订出产生年代。 表现形式的来源: 民间小戏的曲调多来自当地民歌;
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呈现的;而曲艺是
以说唱讲故事,一般不要太多形体表 演,以说唱为主,并没有太多别的艺 术手法来加以修饰。 千军万马,就是咱俩; 文武老生,青衣花旦。
影响汉族地区民间说唱发展的主要因素
1.历史上佛教的“变文”; 2.北方少数民族的说唱(蒙古好来宝、满族子弟书等); 3.少数民族的史诗演唱(藏族史诗《格萨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