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节 标 题
的科 第 二
起举 章 源制

起源背景
隋朝时期:科举制 度开始萌芽
唐朝时期:科举制 度正式确立
宋朝时期:科举制 度逐渐完善
元明清时期:科举 制度达到顶峰
创立和发展历程
起源: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 发展: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鼎盛: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衰落: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最终被废除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 阶层的流动,打破了 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为平民提供了上升通 道。
科举制度对世界各国 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 了影响,如英国的文 官制度、美国的公务 员制度等。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 推动了中国古代文 化的繁荣。
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和 借鉴意义
公平公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现代人才选拔具 有借鉴意义。
选拔标准:科举制度注重选拔人才的综合素质,对现代选拔人才有借鉴意义 教育制度: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现代教育制度有借鉴意义
社会流动: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对现代社会流动有借鉴意义
位的科
第 六
和历举 章
影史制
响地度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 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地位和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代最重要的选官制 度之一,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 士族的垄断,使得平 民百姓有机会进入仕 途,提高了社会的流 动性。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 化的繁荣,推动了 文学、艺术、哲学 等领域的发展。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 育制度产生了影响 ,如考试制度、选 拔制度等。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自唐代开始,经过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一制度实行了一千多年,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太宗时期,通过实行进士及第制度来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进士及第制度以礼部考试为核心,以考试合格者为进士,合格率较低,选拔官员的门槛较高。

宋代时期,科举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殿试和会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初试,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进入到殿试阶段,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殿试分为两轮,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进入到会试阶段,进行理论和政策方面的考察。

最后通过会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并有机会出任官职。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明朝增设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庚戌科,即更生科。

庚戌科将乡试、会试和殿试作为一个整体,以更全面的方式选拔官员。

此外,明朝还加强了对考生的政治审查,确保选拔出的官员忠诚于朝廷。

清代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制度衰败的时期。

清朝初期,清廷继续实行科举制度。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清代官员普遍腐败,以钱权交易来谋取职位,严重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为了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儒家经典、文学和诗词等知识。

这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提供了支撑。

科举制度以官员选拔为目的,使社会上层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

合格的官员不仅为朝廷服务,还能为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治理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再者,科举制度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科举考试注重品德和道德修养的评判,倡导忠诚、正直、廉洁等美德。

这种价值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共文明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历史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历史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历史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和选拔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将近一千三百年的时间,对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选拔流程以及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其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唐宋时期。

唐朝时,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赋税来选拔人才,而到了宋代,则逐渐形成了科举考试的模式。

二、科举制度的选拔流程科举制度的选拔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也被称为“县试”,是在各地县级行政区域进行的,目的是选拔出一批合格的士子。

通过乡试的士子则有机会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级行政区域进行的,优胜者再进入殿试阶段。

殿试是在京城的皇宫内举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确定考中的贡生和状元等各级榜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用人不再只依赖出身和财富,而是通过才能和学识来选拔官员。

其次,科举考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同时,科举制度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为中国的历史发展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且有影响力的制度。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了唐宋时期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选拔流程来选拔人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

而且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科举制度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为中国的历史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被废除,但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仍然深远而持久。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制度,影响深远,历史悠久。

下面将通过考古发现、史书记载和历史事件等多方面介绍此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影响。

起源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科举考试可以追溯至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当时,汉武帝设立明经为不亲自诵读的经书,明经者不徭役,受孙诗籍,至明经则乃举孙〔申〕,申者自有生员之赋,明经遂成生员本业。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最早有关考试选拔官员的文字记载了。

发展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逐渐成型,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开始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由地方考官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的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后可以参加殿试。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规定士人出身的士族子弟可以免试举为举人,属于士族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也享有其它户籍子弟不享有的种种特权。

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士人文化的繁荣,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上进士人,使得中国古代官僚地位不再以出身为唯一标准,较大程度上推翻了中国古代的阶级制度,而是鼓励富有才华的人进入官场,增加了社会上进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士人出身的人多是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他们通过科举考取官职后,往往就成为社会和政治的精英阶层,影响和制定国家的政治方针。

总结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带动了中国古代士人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被废止,但它的影响仍然深远,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而庞大。

它在隋朝首次正式制定,随后在唐代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至清朝。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考试内容以及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605年颁布实施。

当时的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人才,提供了公平的机会,避免了贵族世袭的官员任命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五代十国、宋朝、元朝和明朝的不同改革。

在唐朝,科举制度进入鼎盛阶段。

唐太宗在开元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他废止了世卿世禄制度,提倡以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义两科,考察学生的经义学识和文学才能。

其中,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直接任命为官员,享有特权地位。

明代时,科举制度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废除了唐朝的进士科,设立了明士和贡士两个科目,扩大了考试范围。

在明朝晚期,科举制度的兴盛达到了顶峰,选拔范围更广,考试内容更加多样化,参与考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特点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经义学识和文学才能。

学生需要熟读经典著作,掌握文学修辞和作文技巧。

对于经义学识的考察,科举考试注重答案的经典引用和注解,旨在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对于文学才能的考察,科举考试则注重作文和诗词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学修辞手法,流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科举考试的特点在于严格的组织和规定。

考生需要提前报名,并经过层层筛选进入考场。

考场内的考官会严格监考,防止作弊行为。

考试成绩公示后,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轮的考试,最终通过所有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场,担任各级官员。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也对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官员任命方式,提供了公平的选拔机会。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指用考试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选拔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西汉宣帝时期,当时的郡县推举贤才担任各级官职。

这一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逐渐发展完善,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选拔制度。

三、科举制度实施过程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和才干。

考生们在州县级考场进行答题,通过乡试者可晋级到下一轮考试。

2. 会试:会试是面试的形式,主要考察考生的口才和应对能力。

考生们在皇家设立的考场进行面试,通过会试者即可进入最后一轮考试。

3. 殿试:殿试是最后一轮考试,也是最为严格的一轮。

考生们在皇宫内进行答题,通过殿试者即可成为举人或进士。

四、科举制度的意义1. 推动社会进步: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增进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突破了阶级壁垒,使得社会流动更加活跃,人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3. 促进文化传承:科举考试注重文化和教育的传承,使得古代中国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五、科举制度的弊端1. 教育资源不均:科举制度的实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2. 应试教育倾向:科举制度过分注重应试能力,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学生只为了应考而学习,缺乏全面的素质发展。

3. 限制了专业发展:科举制度对科技和专业能力的考察较少,使得科技和专业领域的人才发展受到限制。

六、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弊端。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应该深思和吸取教训,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注重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七、总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选拔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体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历史、考试内容与形式、影响与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历史科举制度起源自隋朝,隋文帝杨坚在大业改革中将士人分成三等,选拔人才用于政府职位任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制度逐渐完善,多次经历了修改和重建,最终成为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经过一系列改革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二、考试内容与形式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两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由州县举行。

考生需要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姓名,然后通过捆绑规定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的考试。

殿试是在皇帝的监考下进行的考试,从乡试中取得一定成绩的考生可以晋级参加殿试。

殿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政策理论、辩论能力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通过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官员,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次,科举制度提供了社会上升的机会。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通过考试,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官员,这有助于社会的流动性和自我进步。

最后,科举制度的存在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考试的压力和腐败问题。

四、科举制度的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但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选拔出的官员有高文化素养,这使得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成千上万的考生将大量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教育内容,这导致了畸形的学习态度。

总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考试体制,历经漫长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度并非完美,但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直至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2.各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

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二、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出发,理性地分析其对社会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

1.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因此,科举制在保证统治者掌握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公开、平等的仕进之路,刺激与网罗了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基础,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

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

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用知识作为选拔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知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强化国学和人文精神的修养,推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文明。

在历史上,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选拔“人才”。

科考的内容主要是文化修养及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读书人的国学和人文精神修养得到强化,大批书生从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文明。

三、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1.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

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

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

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2.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

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3.仍然存在选拔不公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

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

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

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

“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

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四、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围绕科举而行。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培养目标就是准备参加科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注重文辞,所以学校也注重文辞,而少实学;科举注重贴经、墨义,学校也采用这些考试方法,结果学生只重视记诵不求义理。

科举支配下的学校教育培养出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

士子为科举而学,学校为科举而教,这就导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向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考试为准尺而调节、变化,成了考试的预备场所,混淆了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两种不同性质的活2.科举考试的内容必然成为学校教学内容如唐代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科举“九经取士”的要求而安排的。

把经书分为大、中、小三类,规定通二经的须大小经各一或中经二,通三经的须大、中、小各一,通五经的须大经并通,而《孝经》、《论语》则为共同必修。

至于律学、书学、算学的教学科目与科举考试的科目相同,如注重习字、习时务策,也是适应科举的要求。

又如,进士科注重诗赋,所以从唐朝至清代即使在乡村学校都普遍做诗,学诗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