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地区六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 分析
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海汀;柴志欣;张成福;信金伟;姬秋梅;曾贤彬;钟金城【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的序列多态性、遗传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关系,对西藏15个牦牛类群150个个体的mtDNA ND6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多态位点和单倍型数目,计算了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并构建了分子聚类关系图和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西藏牦牛mtDNA ND6基因全序列长度均为528 bp,T、C、A和G4种碱基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2.2%、7.6%、20.9%、29.3%,存在一定的碱基组成偏倚性.序列变异中存在转换、颠换2种核苷酸变异类型,其中转换37次,颠换2次,表现出较强的转换偏倚性.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7种单倍型,其中Hap_1为西藏牦牛类群的主流单倍型,其余6种单倍型为部分类群所特有.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2978、0.00191,揭示西藏牦牛mtDNA ND6遗传多样性较贫乏.根据遗传距离构建了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5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根据7种单倍型序列构建了单倍型系统发育树,表明西藏牦牛存在2个母系起源.【期刊名称】《家畜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5)011【总页数】7页(P11-17)【关键词】西藏牦牛;mtDNA ND6基因;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作者】海汀;柴志欣;张成福;信金伟;姬秋梅;曾贤彬;钟金城【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0;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牦牛(Bos grunniens)享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是西藏高山草原的主体畜种,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中国部分牦牛品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研究

中国部分牦牛品种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研究赖松家;王玲;刘益平;李学伟【期刊名称】《遗传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05(32)5【摘要】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中国5个牦牛品种(类群)35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D loop)全序列,结果表明:牦牛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891~895bp,T、C、A、G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28.5%、25.3%、32.5%、13.7%。
检测到55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位点总数的6.16%,核甘酸变异类型有转换、颠换、插入/缺失4种。
确定了24种单倍型,单倍型H4和H6为中国牦牛的主体单倍型,各单倍型在品种间分布不平衡,所测定的5个牦牛品种(类群)单倍型多样度平均为0.9697±0.0180,说明我国牦牛D loop单倍型类型丰富。
牦牛品种内各序列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0.936,核苷酸多样度为1.231%;牦牛品种间核苷酸分歧度(Dxy)约为0.760%~2.155%,品种间双参数距离范围为0.000~0.029,表明我国牦牛遗传多态性丰富。
对D环序列变异的分子方差分析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的结果表明:我国牦牛品种间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牦牛单倍型网络关系图聚为2个聚类簇,表明我国牦牛有2个母系来源,或者有2个主要的驯化地点。
【总页数】8页(P463-470)【关键词】牦牛;多态性;D-loop;单倍型【作者】赖松家;王玲;刘益平;李学伟【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动科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3.1【相关文献】1.中国云南怒族群体线粒体DNA D环区SNP遗传多态性研究 [J], 高树辉;刘清波;桂宏胜;乔可;李生斌2.中国撒拉族线粒体DNA序列遗传多态性研究 [J], 刘新社;李生斌3.10个山羊品种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 [J], 武艳平;关伟军;赵倩君;何晓红;浦亚斌;马月辉4.中国部分山羊品种线粒体DNA 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刘益平;曹少先;傅泽红;徐敏;刘铁铮5.中国牦牛线粒体DNA多态性及遗传分化 [J], 涂正超;张亚平;邱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2021年第4期西藏那曲市牦牛产业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张丽君1,祁茂彬2,李玉文2,韩小虎3,朱延旭4,于金成5(1.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辽宁沈阳110001;3.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32;4.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工程中心,辽宁辽阳111001;5.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遗传资源,是唯一能够适应高寒草原进行牧业生产的优势牛种。
那曲市是西藏自治区牦牛的主要产区,也是自治区面积最大、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牦牛产业是当地的传统和支柱性产业,发展牦牛产业意义重大且富有挑战性。
文章在深入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地牦牛产业概况、发展优势、局限与困难,提出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那曲市牦牛产业发展,解决牦牛育肥和牛肉错季上市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牦牛;养殖业;那曲;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S8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692(2021)04-0066-05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of yak industry in Tibet Nagqu Zhang Lijun1,Qi Mmaobin2,Li Yuwen2,Han Xiaohu3,Zhu Yanxu4,Yu Jincheng5(1.Liaon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Liaoning Shenyang110032;2.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Liaoning Province,Liaoning Shenyang110001;3.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iaoning Shenyang110161;4.Engineering Center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ase in Liaoning Province,Liaoning Liaoyang111001;5.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iaoning Shenyang110161)Abstract:Yak is a unique domestic animal genetic resourc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In addition,yak is the only dominant cattle breed that can adapt to the alpine grassland for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As the main producing area of Tibetan yak,Nagqu is also one of the areas with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worst climate conditions in Tibet.The yak industry is a local traditional and pillar industry,it is meaningful and challenging for Nagqu to develop the yak industry.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development advantages,limitation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local yak industry,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im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k industry in Nagqu area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yak fattening and staggered sale.Key words:Yak;Animal husbandry;Nagqu;Current situation;suggestions通过对拉萨和那曲两市的牦牛杂交利用试验站、养殖合作社、育肥基地、屠宰加工厂、牛肉精深加工厂、乳品加工厂、产业示范科技园等牦牛产业发展典型单位开展现场走访,与自治区农牧业厅和那曲市农牧业局的相关部门会议座谈,深入了解那曲市的牦牛产业发展现况,系统分析产业发展优势、局限与困难,提出解决牦牛育肥和牛肉错季上市问题,推动牦牛产业发展意见与建议。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李洁君关于西藏牦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李洁君关于西藏牦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关于西藏牦牛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用数据简述了西藏牦牛发展和生产现状,分析了牦牛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的初步的思路,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牦牛;生产;问题;思路一、调查背景:本小组利用暑期时间赴西藏自治区进行实地考察牦牛产业的发展状况。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品种之一。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家畜,是草地畜牧业的主体畜种,而草地畜牧业是充分利用廉价的天然草地资源进行畜产品生产的过程,其发展历史悠久,并在西藏畜牧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牦牛在暖季具有强生长势和强度肥育性能(钟光辉,1997),它可以将海拔4000m以上的光、热、水和草地等资源转化成畜产品提供给人类,是实现高寒草地资源有效转化为肉、乳品的特有动物之一,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西藏特色畜牧业。
长期以来,牦牛为西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耗牛产业的发展与西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此次针对拉萨市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八个方面;(一)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来拉萨市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发展的状况内容包括了解拉萨市及周边地区牦牛总数及其变化、每个牧民家庭平均放牧牦牛数量及其变化、周边乡镇新兴私人牦牛养殖场饲养概况(以当雄县为例,包括当雄牦牛的一般情况、屠宰性能、绿色标准化饲养管理、育肥技术及疫病防治)以及牦牛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此外还包括拉萨市政府、西藏自治区农牧厅、农牧局及其下设科研单位为促进牦牛产业发展制定的利民政策和研究成果以及其影响,从而体现党和政府对于西藏地区藏族同胞的关怀。
(二)为拉萨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的发展及综合利用提出合理方案,满足当地农牧机构发展需求了解拉萨市及周边乡镇牦牛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潜力资源,根据资源禀赋理论进行资源优化设计和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

牦牛繁育调研报告总结牦牛(Mai-nong)即蒙古牦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畜牧动物,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由于其耐寒耐旱、适应力强以及对草料的较强消化能力,牦牛成为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牦牛的繁育情况,我对牦牛繁育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1. 牦牛品种:牦牛根据不同的产地和用途,分为藏牦牛、青海牦牛、甘肃牦牛等品种。
各个品种在体型、毛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牦牛繁殖方式:目前,牦牛的繁殖主要通过自然繁殖的方式进行。
由于牦牛体质强健,天然环境适应能力强,自然繁殖的成功率较高。
但是,由于种羊数量有限,自然繁殖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3. 牦牛繁殖管理:牦牛繁殖管理主要包括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环节。
选种主要侧重于选取具有良好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的种牛,以提高后代的品质和产量。
配种是将选出的种牛与母牦牛配对,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后代。
饲养管理主要包括饲料供给、疾病防治等,以保证母牦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4. 牦牛繁殖的挑战:牦牛繁殖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自然繁殖的局限性、草场资源的匮乏、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牦牛繁殖的规模和效益,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5. 牦牛繁殖的前景:牦牛作为西北地区的重要畜牧动物,其繁殖的发展前景较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繁殖管理的改进,牦牛的品种改良和繁殖效率将得到提高。
此外,牦牛的肉质优良、适宜高原地区饲养的优势将使其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牦牛繁殖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加强选种、配种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牦牛的繁殖效率和品质。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改进牦牛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有助于推动牦牛繁殖的发展,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分析

围和 背 线 处 的短 毛 多 为灰 白 色 或 乳 白 色 。外 貌 具 有 明显 的野
牦牛特征。
我 国 牦 牛 遗 传 资 源 比 较 丰 富 , 由 于 不 同 的 自 然 生 态 环
境 、 品种 形 成 历 史 、生 态适 应 性 、外 貌 特 征 、生 产 性 能 形 成
“ 通 牦 牛 ” 是 利 用 我 国 独 有 的本 土 动 物 遗 传 资 源 培 育 大 的第 一 个 国家 级 牦 牛 新 品种 。 “ 通 牦 牛 ”是 在青 藏 高 原 生 大 态 条 件 下 ,在 原 群 体 中人 为 的 导 人 野 牦 牛 遗 传 基 因 ,有 计 划
万头) 、云南 ( 头 ) 等六 省 区 的高 寒 草 原 区 。 国外 的牦 牛 6万
主要 分 布 于蒙 古 人 民 共 和 国约 有 8 万 头 ,另 外 有 近 3 1 0万 头 分 布 于 尼 泊 尔 、 印度阿 富 汗 、塔 吉 克斯 坦 、高 加 索 ,近 年 来 美 国 的 阿拉 斯 加 和 加 拿 大
牦 牛 和 西 藏 高 山 牦 牛 被 列 在 《 国 牛 品 种 志 》 中 。不 同生 态 中
类 型 牦 牛 品 种 基 本 上 是 根 据 生 栖 地 的 地 域 分 布 和 外 型特 征 划 分 的 .没 有 说 明 品 种 的遗 传 差 异 及 培 育 该 品 种 过 程 中环 境 条
由 于 特殊 生 态 环境 和极 强 的 自然 选 择 ,使 牦 牛 形 成 了抗 逆 性
强 、 耐寒 怕热 、极 强 的 采 食 能 力 、 晚熟 繁 殖 力 低 的 生 态 生 理
长 ,尾 短 ,尾 毛 长 而 蓬 松 。公 牦 牛 头 粗 重 ,呈 长方 型 ,颈 短
牦牛品种的AFLP分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关 键 词 : 牛; F P 分子标记 ; 牦 AI; 遗传 多样性
S u y o n tc Di e s t n Ya e d y AFLP t d n Ge e i v r r y i k Br e s b
Xio Yupn Z o gJnc e g W e Yu - i e l a — ig 。 h n i—h n , i n xa t a
6 0 4 ;. 1 0 1 2 中国农业 州 7 0 5 ;. 海 省畜牧科 学 院) 兰 30 03青 摘要: 采用A I F P分子标记技术对麦洼牦牛、 九龙牦牛、 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 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表明: 个 7
AF I P引 物组 合 共 获 得 1 6个 片 段 , 中 9 5 其 8个 为 多 态性 标 记 。 记 多 态 频 率 为 3 . ~ 5 . 5 , 均 每 对 引 物 可 获得 标 48 4 6 平 1 . 7条 带 。 九龙 牦 牛 、 洼牦 牛 、 通 牦 牛 、 祝 白牦 牛 的 S a n n遗 传 多 样 性 指 数 分 别 为 0 2 80 2 1 0 1 0 0 1 0 75 麦 大 天 hno . 6 、. 5 、. 6 、. 3 , 九 龙 牦 牛 最 大 , 洼牦 牛 次之 , 麦 天祝 白牦 牛 最 小 。用 R g r 遗传 距 离公 式分 析得 到 4个 牦 牛品 种 闻 的 遗 传 距 离 D 天 祝 o es R, 白牦 牛 与 九 龙 牦 牛 遗 传 距 离最 大 (. 2 )天 祝 白牦 牛 与 大 通 牦 牛 的 距 离最 小 (. 2 ) O 0 82 . O 0 53 。根 据 D 值 , 4个 牦 牛 品 种 R 将 聚 为 两 大类 . 龙牦 牛聚 为一 类 , 它 3个牦 牛 品种 聚 为一 类 。 九 其
五个不同地区牦牛部分生产性能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五个不同地区牦牛部分生产性能候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本研究利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对新疆巴州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环湖牦牛四个不同类群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PRL、PRLR、GH、GHR、IGF-Ⅰ五个候选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所发现的基因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体重等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PRL、PRLR、GH、GHR、IGF-Ⅰ基因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利用PCR-SSCP技术对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基因(IGF-Ⅰ)多态性研究表明:(1)首次在牦牛IGF-Ⅰ基因的第1内含子发现PCR-SSCP多态,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的PCR-SSCP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多态位点由一对等位基因A、B控制,序列比对发现在67bp处单碱基C的缺失,造成了该多态位点的出现。
等位基因A(B)在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环湖牦牛、新疆巴州牦牛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9028(0.0972)、0.9234(0.0766)、0.8485(0.1515)、0.7929(0.2071)、0.9200(0.0800),等位基因A为五个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
(2)IGF-Ⅰ基因第5外显子的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在大通牦牛中检测到了从、BB和AB三种基因型,而在其它群体中只发现AA型,呈单态型,达到了纯合状态。
经克隆测序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是由于在202bp处一个T→C的突变,导致等位基因A突变成等位基因B。
(3)对IGF-Ⅰ基因上2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大通牦牛6月龄生长发育性状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IGF-Ⅰ基因第1内含子AA基因型的体重、体斜长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0.05)。
(4)IGF-Ⅰ基因的二个多态位点基因型与大通牦牛早期发育的分析表明,18月龄IGF-Ⅰ第5外显子位点AA基因型的个体体高最小二乘均值(91.43cm),与BB 型(80.00cm)差异显著(P<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9, 8(2), 150-156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journal/ijehttps:///10.12677/ije.2019.82020Genetics Diversity of Six Yak Populations in Tibet NaquWangdui Basang1, Luobu Danjiu2, Yanbin Zhu1, Zhandui Pingcuo1, Yangla Dawa1,Shizhen He2, Wendong Xie21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Tibet2Nagqu City Grassland Statio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Naqu TibetReceived: May 5th, 2019; accepted: May 23rd, 2019; published: May 30th, 2019AbstractA total of 359 individuals were genetically analyzed us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six yak ecologicalgroups in Tibet using 12 microsatellite loci.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PIC values of the six yak ecological populations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polymorphic. At the same time,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was from 0.5189 ± 0.0323 to 0.6380 ± 0.0345; the allele number distribu-tion was from 4.25±2.01 to 5.17±2.72; and the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5004 to0.5443. According to Hardy-Wenberg equilibrium analysis (HWE),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reegroups (the Nine Villages in Nima Township, Nierong County, the 11 villages in Nima Township, Nierong County, and the farm group in Naqu Jiali County) have 3 loci that significantly deviate from HWE; and only one microsatellite in the Sancun group of Xiama Township in Naqu Jiali County was deviated significantly from equilibrium. The inbreeding coefficient (F IS) and the in-ter-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F ST) ranged from −0.059 to 0.153 and 0.00297 to0.1143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STRUCTURE revealed thatthe best genetic background was K = 2. Through F ST, phylogenetic tree, and STRUCTUR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it revealed that the clustering of the population was in accordance to their management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data for the prot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ose local yak populations of Tibet.KeywordsYak, Tibet, Genetic Diversity, Microsatellite西藏那曲地区六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巴桑旺堆1,旦久罗布2,朱彦宾1,平措占堆1,达娃央拉1,何世丞2,谢文栋2巴桑旺堆 等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 拉萨 2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草原站,西藏 那曲收稿日期:2019年5月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30日摘 要利用12个微卫星座位对西藏6个地方生态类群359个牦牛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估。
结果显示群体观测杂合度为0.5189 ± 0.0323至0.6380 ± 0.0345,等位基因数分布为4.25 ± 2.01至5.17 ± 2.72,多态信息含量为0.5004至0.5443,故6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
利用哈德温伯格平衡分析发现,三个群体(那曲聂荣县尼玛乡九村群体、那曲聂荣县尼玛乡十一村群体、那曲嘉黎县牧场群体)中发生显著偏离的微卫星数最多,均有3个位点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而那曲嘉黎县夏玛乡三村群体中只有1个微卫星显著偏离平衡。
群体内近交系数(F IS )和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 ST )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59~0.153和0.00297~0.11431。
对STRUCTURE 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最佳遗传背景K = 2。
通过F ST 遗传分歧分析,系统发育树和STRUCTURE 群体结构对群体的结构划分,发现所研究群体结构均表现出与管理背景及地理位置分布存在联系。
故,本研究对西藏地方牦牛群体遗传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数据基础。
关键词牦牛,西藏,遗传多样性,微卫星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牦牛是分布于海拔3000 m 以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及其毗邻的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特有牛种,能适应高寒、缺氧等极端生态条件,在遗传资源上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基因库,是“世界屋脊”著名的景观牛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等手段,为牦牛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如曾玉峰[1]利用微卫星和线粒体DNA 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甘肃省六个牦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罗辉等[2]和蔡欣等[3]分别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了麦洼牦牛内的遗传多样性;钟金城等[4]利用微卫星分析标记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毛永江等[5] [6]利用微卫星标记和血液蛋白基因座标记方法研究了青海高原牦牛内的遗传多样性;张浩[7]利用微卫星对甘肃省天祝县的5个天祝白牦牛群体进行了近交系数的研究;李铎等[8]利用微卫星DNA 研究了西藏11个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类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廖信军等[9]应用16对微卫星DNA 标记评估了5个中国地方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品种间遗传关系;田应华等[10]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云南中甸牦牛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西藏作为我国牦牛的主产区之一,全区76个县(区)均有牦牛分布,共有牦牛457万余头,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0%。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牦牛学者主要对牦牛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进巴桑旺堆等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利用不同的遗传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研究了西藏那曲地区的六个地方牦牛生态类群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西藏自治区牦牛遗传资源的相关研究、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可借鉴方法和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从6个西藏牦牛品种或类群中,选取健康成年牦牛,共133头(表1),采集静脉血带回实验室,于−80℃的冰箱中保存备用。
实验牦牛类群、数量与采样地点详见表1。
Table 1. Sample collection information and sample size表1. 样品采集信息及样本量采样地点数量群体代码那曲嘉黎县夏玛乡三村20 B那曲嘉黎县牧场25 J那曲聂荣县牧场22 N那曲聂荣县尼玛乡九村23 NO那曲聂荣县尼玛乡十一村23 S那曲当雄县龙仁乡20 X合计133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DP304,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全血中的基因组DNA,−20℃保存。
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引物,本研究选取了其中12对牛遗传多样性评价体系微卫星位点,并在引物序列上游5’-端加上FAM或ROX荧光标记,以便检测。
将引物进行组合扩增,并对PCR过程进行优化,荧光标记,获得PCR产物。
所用引物和片段大小见表2。
Table 2. Yak microsatellite locus primer sequence, fragment size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table表2. 牦牛微卫星座位引物序列、片段大小及退火温度信息表引物名称引物序列5’-3’ 片段长度标记类型退火温度123~151 FAM 57 BM2113 F:GCTGCCTTCTACCAAA TACCCR:CTTAGACAACAGGGGTTTGG107~121 FAM 55 TGLA126 F:CTAA TTTAGAATGAGAGAGGCTTCTR:TTGGTCTCTATTCTCTGAATATTCCILSTS008 F:GAATCA TGGATTTCTGGGG175~187 FAM 58R:TAGCAGTGAGTGAGGTTGGC161~183 ROX 55 ILSTSO50 F:AAATCAGACACCCAGTTTCCR:GTTTTTCTACACGAGTTGGCBM1824 F:GAGCAAGGTGTTTTTCCAA TC180~194 FAM 57R:CA TTCTCCAACTGCTTCCTTG144~162 FAM 64 ETH225 F:GA TCACCTTGCCACTATTTCCTR:ACA TGACAGCCAGCTGCTACT234~254 ROX 64 SPS115 F:AAAGTGACACAACAGCTTCTCCAGR:AACGAGTGTCCTAGTTTGGCTGTG巴桑旺堆等Continued200~300 FAM 52 BGR3012 F:GACAGGAAGTAGGATGA TGGTTR:TGGGAGATGGTGAAGGACAGGGBGR3020 F:GACTTCCCTTTCACTTTTCAC200~300 ROX 51R:AGAGGAACGCAACAGGGGAA T143~191 FAM 55 TGLA53 F:GCTTTCAGAAATAGTTTGCATTCAR:A TCTTCACATGA TATTACAGCAGATGLA73 F:GAGAATCACCTAGAGAGAGGCA111~143 ROX 55R:CTTTCTCTTTAAATTCTATA TGGT210~240 FAM 55 AGLA293 F:GAAACTCAACCCAAGACAACTCAAGR:A TGACTTTATTCTCCACCTAGCAGA采用20 μL反应体系,其中各组分的终浓度分别为dNTPs 0.2 mmol/L、Mg2+ 1.5 mmol/L、混合上下游引物0.5 mmol/L、Taq酶5 U/μL、DNA模板1 μL (约60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