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教材

合集下载

【精选】化工安全与环境燃烧与爆炸PPT课件

【精选】化工安全与环境燃烧与爆炸PPT课件

含有过量的可燃物
过量空气冷却,
质,空气不足,火
阻止了火焰蔓延,
焰不能蔓延,但此
活化中心的销毁 数大于产生数
时若补充空气,则 有火灾爆炸危险 32
2.4.2 爆炸极限及其计算
B、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a、原始温度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越宽。 T ,分子内能 ,爆炸危险性
对于气体物质
L 下 T ) ( L 下 2 【 ) 1 5 ( 0 .7 ( T 5 2 ) * 4 5 .1/8 H C 】 68
11
③自燃
➢定义:可燃性物质在助燃性气体中,在无
外界明火的直接作用下,由于受热或自行 发热能引燃并持续燃烧的现象。
➢自然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
燃的最低温度。
➢根据热源不同,自燃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
自燃
12
2.1.5 氧指数
➢氧指数又叫临界氧浓度(COC)或极限氧浓
度(LOC),是用来对固体材料可燃性进行 评价和分类的一个特性指标。
HCl
H·+ H· H2
C l·+ C l· C l
18
链的 H2 O2 2HO 引发 H2 M 2HM
HO H 2 H H 2O

H O 2 HO O
的 传
O H 2 H HO

H O 2 M HO 2 M
HO 2 H 2 HO H 2O
能作为参考
C、爆炸极限的计算:
查文献,直接测定,计算,经验公式
(1)闪点法
L下
100p闪 p总
%
✓其中,p总——混合气的总压力,常压时为
1.013×105Pa;
P闪——闪点时该液体的蒸汽分压,Pa。 36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乙炔的自燃点为 305℃,乙烯的自燃点 425℃,乙烷
的自燃点515℃。
§2.1 物质的燃烧
Ⅰ.同系物:分子量增加而自燃点减小。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422℃,丙醇的自燃点为 405℃。 Ⅱ.乙醇的自燃点为 正构与异构物:正构物自燃点 <异构物自燃点。 540℃,而异丙醇的自燃点为 620℃。 Ⅲ正丙醇的自燃点为 .饱和碳氢化合物的自燃点 >相应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的自燃点 Ⅳ.苯系化合物的自燃点>相同碳原子数的脂肪族碳氢化
§2.1 物质的燃烧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④闪点的测定: a.闭杯法: b. 开杯法:GB/T 267-88 c.室温>闪点>-40℃的石油化工产品闪点的测定,可用 低温闪点测定仪,按国 标GB7634-87的规定测定。
§2.1 物质的燃烧 ★3.着火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①着火:在氧化剂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与明火接触能 引起燃烧,并在火源移去以后仍能保持燃烧的现象。
温度。
物质的饱和蒸气压越大,其闪点越低。闪点越低,火灾 危险性越大。
§2.1 物质的燃烧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③易燃液体:闪点小于等于45℃的液体。
表2-1 常见液体的闪点分类级别表
种类 级别 Ⅰ Ⅱ 可燃液体 Ⅲ Ⅳ 闪点(℃) t≤28 举例 汽油、甲醇、乙醇、乙醚、苯、 甲苯、丙酮、二硫化碳
易燃液体
爆轰火焰 气体爆炸
气相 多相
气体
气体预混 液体 固体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2.1 物质的燃烧 ★⒉闪燃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①闪燃: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表面所产生的蒸汽与空 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产生瞬间的燃烧。

闪燃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或火险的警告 闪燃原因:液体蒸发速度小于燃烧速度

燃烧与爆炸理论2PPT课件

燃烧与爆炸理论2PPT课件
式中:Qr =FrQc;E——表面发射功率; Qr——辐射 总热量;Af——火焰表面积; Fr——辐射热的比例分数; Qc——燃烧放出的总热量。
16
(2)闪燃火灾 泄漏后已经形成气云再点火,则称闪燃火灾,
又称气云火灾,此时不会产生显著的超压。如果有 显著的超压,则叫气云爆炸。
在石化工业企业中,经常发生因泄漏而形成闪 燃火灾的事故,如果是泄漏立即点火,则气云尺寸 可能不大;假如是气云扩散一段时间再点火,则会 形成明显的闪燃火灾。1951年和1984年曾经分别在 新泽西和墨西哥发生过严重的具有很大破坏力的闪 燃火灾。
阶段被动量控制; 第二阶段主要受浮力和燃烧过程控制; 第三阶段,随着燃烧的完成,由于浮力的作用,
爆炸造成当班的6名工人中5人死亡、1人失踪,事故 还造成6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
4
秦皇岛骊骅淀粉车间爆炸
2010年2月24日16时许,河北省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淀粉 四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发生时现场共有107人,其中39人平安,19人 死亡,49人受伤,其中8人伤势较重。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淀粉糖行业前20名、是中国淀粉及淀粉 行业中综合生产能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现有员工3300人, 总资产10亿元人民币。
E a E m e SD E s (1 - e-SD )
15
2.1.2 泄漏火灾
描述火灾的完整模型应包括如下一些参数: 火焰形状及尺寸;热释放速率;热辐射;火焰温度;
火焰发射率;表面发射功率;形状因子。 (1)辐射传热
泄漏火灾中最主要的传的热方式是辐射方式。 火焰辐射热计算式:E=εσT4=Qr/Af
火焰传播速度yf将与容器的尺寸无关。 (3)燃烧速度
油池火灾,如果使用固体火焰传播模型,则必 须知道火焰的几何特征(直径、高度)。

2第二章_燃烧与爆炸

2第二章_燃烧与爆炸

燃 烧 三 要 素
1.1.2 燃烧条件
• 燃烧三要素:燃料、助燃剂(氧化剂)、点火源
• 氧化剂 – 空气 – 氧气 –氟 –氯 – 过氧化氢 – 过氯酸盐 – 金属过氧化物 – 硝酸铵 • 点火源 – 。。。。 – 明火/电火花/静电火花 – 高温表面/冲击与摩擦 – 自燃/绝热压缩/雷电 – 其他 • 燃料(可燃物) – 汽油 –苯 – 木材 – 塑料 – 金属 – 氢气 – 一氧化碳 – 。。。。
• 2000年7月9日零点班接班后,9号车司机赵东芳下井与维修工修理9号车,凌晨 1时多,经试车仍不能正常运行。赵因无活可干便步行到1150计量室,遇见12 号车司机王培元在拉完9车矿石之后因感冒头晕在计量室休息。王培元得知赵东 芳的车未修好,便将12号车借给赵东芳,这时约是凌晨2时。当赵东芳拉完第7 车矿石后,看到车上温度表已达到170℃,便驾车到1138-1118水平的斜坡道岔 口处熄火降温不到10分钟,大约凌晨4时40分再次启动后,发现发动机右后脚下 面着火,就取下车上的灭火器灭火,没有灭掉,就跑到5号车范玉江处,两个各 拿了一个灭火器灭火(有一个灭火器是空的),但火还是灭不掉。赵东芳又跑到一 工区找灭火器,一工区值班员许发礼说“灭火器是空的”。5时20分,许发礼在 帮助灭火过程中,向矿调度室调度员夏学军作了电话汇报。赵随后找了两个水 桶,与13号车司机刘永宏、5号车司机范玉江提水去灭火,因火势很大,用水灭 火也不起作用。赵东芳又跑到1118维修硐室内找灭火器未找到,赵就让硐室内 的岳小军向计量室打电话(但未打通),尔后赵又返回现场,试图让铲运机铲断水 管用水灭火,但因铲运机司机不在而未成。这时赵东芳看到巷道内烟很浓,并 感到头痛无力,便摸着巷道走到了1150中段休息片刻后,乘罐车出井,约7时到 地面,再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 卡车着火时,1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7月9日5时30分,临夏 二建六队值班长孔有理在1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 就跑到6号道,待一会6号道也进来烟后,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 当时有人提出硬冲1118-1138斜坡道,他就制止他们不要去,但仍有好多人不听 制止跑往1118-1138斜坡道,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 FV1通风井处而脱险。 • 在事故中死亡的17人中,中国煤炭五公司第二工程处10人,浙江省苍南第 三公司4人,临夏二建工程公司2人,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1人。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沉积状态的粉尘,使原来不具备粉尘爆炸条件的地区和场所具备了粉尘爆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气的火焰传播速度, m/s(管径25.4mm)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气 传播速度 中的含量/%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 传播速度 气中的含量/%
氢 一氧化碳 甲烷 乙烷 丙烷
4.83 1.25 0.67 0.85 0.82
38.5 45 9.8 6.5 4.6

乙炔和氯气的反应:C2H2+Cl2 还原剂
2HCl+2C
2)自燃点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阅读教材26页
影响自燃点的因素 :压力、浓度、催化剂、化学结构等
反应当量浓度时,自燃点最低;
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容器的影响:形状、大小、材质等; 添加剂的影响:活性催化剂使自燃点降低,钝化催化剂使
自燃点升高; 固体物质的粉碎程度:分散度越细,其自燃点越低; 氧气(或其他 助燃气体)的浓度。
加热
加热
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 哪个闪点更低一些? 要比开杯法低几度。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闪点的测定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点火源的大小及与液面的距离 加热速率 适用的均匀程度 试样的纯度 测试容器 大气压力
阅读教材 23页内容
闪点的意义——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闪点是物质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也是 其挥发性指标。 闪点越低,越容易挥发,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越大,安全性差。
几种油品的闪点和自燃点
几种物质的闪点:乙醚-45℃,苯-11℃,丙酮-10℃,乙醇12℃,醋酸38 ℃
在缺少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燃点来表征物质的火险。
3、自燃和自燃点——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自燃
可燃物质在在助燃气体中,在外界无明火直接作用的条件 下,由于受热或自行发热,引燃并持续燃烧的现象。

《化工安全技术》课件——2 爆炸基础知识

《化工安全技术》课件——2 爆炸基础知识

《精细化工技术资源库建设》系列课程
感谢观看
复杂分解 爆炸
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
压力容器、气瓶、锅炉 等超压发生的爆炸
简单爆炸所需能量 爆炸时伴有燃烧
是由爆炸本身分解 反应,燃烧所需
产生的,不一定发 氧是由本身分解
生燃烧反应。
时供给,如炸药。
可燃气体、蒸汽、 粉尘等与空气混合 成一定比例,遇点 火源引起的爆炸。
PbN6→Pb+3N2
C3H5(ONO2)3爆→炸3C分O类2+图2.5H2O+1.5N2+0.25O2
粉尘浓度
➢ 空气中粉尘只有达到 一定的浓度,才可能会 发生爆炸
化工安全技术
爆炸基础知识
三、爆炸极限
【案例】新华网报道:记者从河北唐山刘官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抢险指挥部 了解到,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唐山刘官屯煤矿井下一氧化碳浓度超过允 许值100倍,瓦斯浓度接近爆炸极限。 据了解,截至目前,唐山刘官屯煤矿 瓦斯爆炸事故已经造成74人遇难,还有32人下落不明。目前,搜救工作遇到 困难。
爆炸基础知识
爆炸极限范围 变化比较大
该物质的爆炸 极限范围很窄
该物质的爆炸极限 范围很宽,几乎在 任一浓度下均可发
生爆炸
9
化工安全技术
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 初始温度 ★ 初始压力 ★ 氧含量 ★ 惰性气体含量 ★ 点火源能量 ★ 通道尺寸和形状
爆炸基础知识
化工安全技术 ① 初始温度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爆炸限范围越大,危险性增大。
化工安全技术 ② 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爆炸基础知识
不同初始压力下甲烷的爆炸极限
初始压力(MPa) 0.1 1 5 12.5

最新化工安全教育2-第二章化工生产的防火防爆

最新化工安全教育2-第二章化工生产的防火防爆
• 化学爆炸:由于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 炸称为化学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根本改 变,如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引发的爆炸。化学性爆炸根据爆炸时所发生 的化学变化可分为三类:简单分解爆炸 、复分解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 炸。
• ①简单分解爆炸 能引起简单分解爆炸的爆炸物,在爆炸时没有燃烧现象, 爆炸所需的热能是由爆炸物本身分解时产生的,如叠氮铅、雷汞等。这 类物质由于只需轻微的振动即可引起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在体积迅速 膨胀的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因而十分危险,破坏力极大。
• 液体的燃烧速度取决于液体的蒸发速度,易挥发的液体燃烧速度较快。 火焰在液体表面的蔓延速度决定于液体的初温、比热容、蒸发潜热及火 焰的辐射能力,风速对火焰的蔓延速度也有很大影响。液体火焰的蔓延 速度越快,火灾危险性越大。
• 固体的燃烧速度较气体、液体要小。固体的燃烧速度取决于比表面积, 即燃烧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燃速越快,反之,燃速愈小,这就 是粉末状易燃固体比块状物容易燃烧的原因 。
•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一般是用可燃起体、蒸气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数 来表示的。某些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见表2—5。
表2—5 常见气体或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物质名称
氢 氨 一氧化碳 二硫化碳 乙炔 苯 甲苯
爆炸极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限
上限
4.0
75.6
15.0
28.0
12.5
• 核爆炸 由原子核裂变而引起的爆炸称之为核爆炸。
•2.2.2.爆炸极限及爆炸危险度
•2.2.2.1.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必须按一定比例混合。才 能引起燃烧爆炸。当可燃物在混合物中浓度太低时,因过量空气的存在, 空气的冷却作用阻止了火焰的蔓延;可燃物浓度太高时,空气量不足。燃 烧由于助燃物的缺乏造成窒息。因而只有当可燃物在混合物中的浓度在一 定范围内时,遇着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叫做该物质的爆炸范 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表面燃烧:当可燃固体燃烧至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便没 有火焰,燃烧继续在所剩固体的表面进行的燃烧。金属燃烧 即属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无需吸收蒸发热,燃烧温度较 高。
火源
(1)明火
在易燃液体装置附近,严禁明火。
为了防火安全,常常用隔墙的方法实现充分隔 离。隔墙一般推荐使用耐火建筑,即礴石或混凝土的 隔墙。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燃烧要素;燃烧 类型。了解燃烧过程。理解燃烧的过氧化 物理论;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掌握燃烧 温度;燃烧速率;燃烧热等。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燃烧及其特性 燃烧机理 燃烧一、燃烧概述
(3)自燃和自燃点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 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的最低温 度称为自燃点。物质 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种类型。
①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 到其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称之为受热自燃。因此,受热自燃 的两个条件为:有外部热源和有热量蓄积的条件。
②自热自燃。可燃物质在无外部热源的影响下,其内部 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变化而产生热量,并不断积累使物 质温度上升,达到其自燃点而燃烧,称为自热燃烧。 自热 自燃的三个条件: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如氧化热, 发酵热等)、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绝热保温性、 产生的热量大于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易燃液体在应用时需要采取限制措施。在加工 区,即使运输或贮存少量易燃液体,也要用安全罐盛 装。在火灾中,防止火焰扩散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罐 都应该设置通往安全地的溢流管道,因而必须用拦液 堤容纳溢流的燃烧液体,否则火焰会大面积扩散,造 成人员或财产的更大损失。
物质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历程 T
T自' T燃
燃烧是一种同时有光和热发生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失掉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获得电子的物质 被还原。所以,氧化反应并不限于同氧的反应。
燃烧的判断: ✓ 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 放出大量的热 ✓ 发出光
以上三个要点同时成立的才为燃烧。如,氢在氯中燃 烧。金属和酸反应非燃烧,灯泡中的灯丝非燃烧。
3.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 蒸发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的燃烧。通常液体 本身并不燃烧,只是由液体蒸发出的蒸气进行燃烧。
✓ 分解燃烧:固体或不挥发性液体经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 的燃烧。如木材和煤大都是由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燃 烧。
可燃固体和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均有火焰产生, 属火焰型燃烧。
二、燃烧条件
燃烧三要素: ①有可燃物的存在; ②有助燃物的存在; ③有能导致着火的能源。
简单地说,就是燃料、氧和火源。有时虽然已具备了三个基 本(必要)条件,但是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这是因为燃烧还必须 有充分的条件,即可燃物与助燃物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引起 燃烧;点火源也要有一定的强度(温度和热量)。对于正在进行 的燃烧,只要充分控制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终止。
T初为可燃物质开始加热的温度。初 始阶段,加热的热量用于可燃物质的熔 化或分解,温度上升较缓慢。
到达T氧,可燃物质开始氧化。由于 温度较低,氧化速度不快,氧化产生的 热量尚不足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 若停止加热,尚不会引起燃烧。
T自 T初 T氧
继续加热,到达T自,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T自是理论上 的自燃点,T自′是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点。T燃为物质 的燃烧温度。 T自到T自′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诱导期(着火延滞期)。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液体,某些可燃固体, 如樟脑和萘等,也能蒸发或升华为蒸气,因此也有闪点。
(2)点燃和着火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 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 烧( 5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点燃的最低温度称 为着火点。如木材的着火点为295℃。
可燃液体的着火点约高于其闪点5-20℃。但闪点在 l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在没有闪点数据的情况下, 也可以用着火点表征物质的火险。
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
按照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不同,分: ✓ 混合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预先混合而后进行的燃 烧。速度快、温度高,一般爆炸反应属于这种形式 ✓ 扩散燃烧:可燃气体由容器或管道中喷出,与周围的空 气(或氧气)互相接触扩散而产生的燃烧。在扩散燃烧中, 由于与可燃气体接触的氧气量偏低,通常会产生不完全燃 烧的炭黑。
因此,氧指数越高,阻燃性越好。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温 度等条件的变化,氧指数随之变化。
三、燃烧过程和燃烧形式
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和燃烧过程 不尽相同,其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 按照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相态的不同,分为: ✓ 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间的燃烧反应在同一 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 非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并非同相,如石油 (液相)、木材(固相)在空气(气相)中的燃烧。非均相燃烧 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可燃液体或固体的加热,以及由此产 生的相变化。
引起物质自热的原因有:氧化热(如不饱和油 脂)、分解热(如赛璐珞)、聚合热(如液相氰化 氢)、吸附热(如活性炭)、发酵热(如植物)等。 (自学)
五、最小点火能量
处于爆炸范围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中产生电火花,从而 引起着火所必须的最小能量称为最小点火能。
六、氧指数 氧指数又叫临界氧浓度或极限氧浓度,是用来对固体材 料可燃性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一个特征指标。材料维持有焰燃 烧的以体积百分数表示的最低氧气浓度(氧气-氮气体系), 此最低氧气浓度称为氧指数。
诱导期与自燃点的关系
四、燃烧种类
如果按照燃烧起因,燃烧分为闪燃、点燃和自燃三种 类型。闪点、着火点和自燃点分别是上述三种燃烧类型的 特征参数。
(1)闪燃和闪点 可燃液体表面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 气体与火源接近时会发生瞬间燃烧,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 的现象称为闪燃。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如60%的乙醇 的闪点为22.5℃。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 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