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贫困的变化情况-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一体两翼-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一、背景
图5 贫困农民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比较
3500 3000 2500
国定贫困县水平 全国平均水平
2936 2253
元
2000 1500 1000 500 0 1985年 2000年 2004年 206 398 625 668
一、背景
图6 1978-2004年我国农村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0.400
农村基尼系数
0.300 0.200 0.100 0.000 1978 1985 1986 1992 1993 2000 2001 2004
农村基尼系数 0.212 0.227 0.314 0.313 0.329 0.354 0.36 0.369 年份
一、背景
(五)贫困人口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
(左图为门巴族干部在了解贫困户的 生活情况 )
二、“一体两翼”扶贫战略
所谓“整村推 进”,是指扶贫开发要 到村到户,以县为基本 单元,以贫困村为基础, 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制 定规划,分年实施,分 期投入,分期分批解决 问题。也就是一次规划, 分期实施。
(左图为村民在实施整村推 进规划)
二、“一体两翼”扶贫战略
一、背景
(一)中国贫困人口规模与分布变化情况
新时期,贫困人口在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其分布与特征 也发生了变化。就全国而言,区域性分布仍然明显,但就具 体一个地方来看,呈星罗棋布状,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 态势,即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贫困乡村。
(下图为贫困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
一、背景
图2 1993、2000、2004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中国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情况介 绍
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司长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主任 张磊 2005年12月5日
全球贫困概述总结

全球贫困概述总结简介全球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关注的焦点之一。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教育、健康、环境和社会机会等广泛领域。
本文将概述全球贫困的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全球贫困现状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仍有约9.2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占全球人口的约12%。
尽管全球贫困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在一些地区,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峻。
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贫困率较高。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不稳定和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贫困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贫困原因贫困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1. 经济因素全球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不发达和收入不均衡。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战争和政治动荡,导致经济发展受阻,人们的收入来源受限。
此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也会对低收入群体产生不利影响,造成贫富分化。
2. 教育问题教育水平是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地区更容易陷入贫困。
教育能够提升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然而,因为贫困问题本身,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健康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是贫困地区经常面临的挑战。
缺乏适当的饮食和医疗设施导致许多人患上疾病,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营养不良也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影响他们未来走出贫困的机会。
4.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性别不平等、歧视、腐败和社会排斥等也是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女性在贫困中的比例通常更高,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多,机会更少。
腐败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也会迫使人们陷入贫困。
解决方案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的建议:1. 经济发展和减少不平等经济发展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并减少收入差距。
这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商投资、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
世界银行的几次扶贫标准

世界银行的几次扶贫标准
世界银行的扶贫标准经历了多次调整,以下是其中几次主要的调整:
1.1.90美元的标准(2011年PPP):2011年,世界银行将全球绝对贫困线设定为每天1.90美元,这是根据购买力平价(PPP)原则计算得出的。
这个标准用于衡量那些每天收入低于1.90美元的人口。
2.2.15美元的标准(2017年PPP):2017年,世界银行将全球绝对贫困线调整为每天2.15美元,同样是根据购买力平价(PPP)原则计算得出的。
这个标准比前一个标准有所提高,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
3.中国的贫困人口认定标准:中国有自己的贫困人口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人均纯收入来划分的。
例如,在1986年,中国政府将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
然后在1994年,这个标准提高到了200元,2008年提高到了300元,2015年提高到了400元。
这些标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都是相对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化,这些标准也会不断调整。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等。
因此,在进行国际比较和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和影响因素。
社会排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
长期以来,对待贫困问题,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资源与财富的匮乏。
因此推想,只要物质财富丰富起来,贫困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克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物质财富已经相当丰富。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市场机制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效率,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近年来,市场机制又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于是,市场的神话、经济全球化的神话被炮制出来。
然而,市场也好、全球化也好,都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使贫困像病毒一样被复制乃至泛滥成灾。
迄今为止,贫困问题不但没有被消灭,而是越来越突出。
在当前世界上,富国与穷国之间、富裕的阶层与贫困的阶层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难以调和。
这些情况引致人们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资源和财富的匮乏,更是因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而滋生的一个肿瘤。
于是,贫困研究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许多研究者们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对贫困进行研究,并试图用种种方法来消灭贫困。
在这些方法中,社会政策始终处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
因为早在100多年前,社会政策这个概念问世时,就当仁不让地把自己基本目标锁定在“克服贫困”。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贫困的概念也在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时,曾一度宣称贫困已经一去不复返。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将西方世界拉入“滞胀”的泥淖,贫困问题重又凸显,而且越来越严重。
于是,在80年代,一个新的概念又在社会政策领域广泛流传,这就是“社会排斥”。
到了世纪之交的前前后后,国际社会政策领域的研究者们在谈论充斥于我们这个星球的贫困现象时,几乎已经离不开这个新概念。
“社会排斥”是什么?它与“贫困”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在社会政策领域运用“社会排斥”的概念?这都是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问题。
参与中国扶贫项目的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PovertyReduction

III.国际合作对中国扶贫的贡献
5. 提高PADO制度在各级政府的能力和质 量,为各个扶贫重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 下更扎实的基础。
III.国际合作对中国扶贫的贡献
6. 加快贫困地区的对外开放
III.国际合作对中国扶贫的贡献
7. 促进中国与其他国
IV. 我们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
1. 把国际合作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位 置 - 国家高层领导的支持 - 纳入高层政策
IV.我们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
“发展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争取国际 组织和发达国家援助性扶贫项目。为保证其顺利执 行,国家适当增加配套资金比例,对地方财政确有 困难的可以全额配套。要根据贫困地区的特点,采 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外援项目的管理;努力 提高外援贷款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还贷能力。通 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对我国 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扶贫开 发领域内的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的 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我 国在扶贫开发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效益。”
Ford Foundation, 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xfam (HK), Amity Foundation, World Vision, Save the Children Fund, Plan International, Action Aid,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 American Gradualism Organization
II.国际扶贫合作的分类和内容
5. 国际交流 - 国际会议 - 对外访问 - 接待来自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的访问团
III. 国际合作对中国扶贫的贡献
2024年全球贫困问题有所缓解

单击添加标题
科技创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就业机 会,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单击添加标题
教育推动: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 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单击添加标题
科技创新和教育的协同作用:科技创新和教育的协同作用,使得贫困人口能 够更好地利用科技和教育资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平衡等
贫困影响:健康问题、教育问 题、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缓
慢等
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球经济发展不 平衡,导致贫富 差距扩大
教育水平低下: 教育水平低下导 致贫困人口缺乏 技能和知识,难 以摆脱贫困
健康问题:健康 问题导致贫困人 口无法正常工作, 增加贫困风险
自然灾害:自然 灾害导致贫困人 口失去家园和生 计,加剧贫困问 题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加大对贫困 地区的扶持力度, 提供资金、技术、 人才等支持
教育水平提高: 提高贫困地区的 教育水平,培养 更多高素质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贫困地区的 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交通、通讯、 能源等基础设施 水平
产业发展:发展 特色产业,提高 贫困地区的经济 收入,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
基础设施建设:贫困 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 到加强,交通、通信、 电力等设施得到改善
教育医疗改善:贫困地 区教育、医疗条件得到 改善,教育普及率提高 ,医疗保障水平提升
扶贫政策实施:政府实 施扶贫政策,提供资金 、技术、人才支持,帮 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政府政策:制定扶贫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社会组织:开展扶贫项目,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企业参与:投资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 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援助,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国内外社会扶贫调查报告

国内外社会扶贫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扶贫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
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社会扶贫的现状和成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综合分析国内外社会扶贫的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一、国内社会扶贫调查结果1. 贫困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其中以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最多。
贫困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灾害、教育水平低、就业机会不足等。
2. 政府扶贫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
例如,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建立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精确识别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
3. 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非政府组织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和就业机会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还开展了农村教育、健康保障等项目,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
二、国外社会扶贫调查结果1. 贫困现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面临着贫困问题。
据调查显示,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贫困的原因包括战争、政治不稳定、资源匮乏等。
2. 政府扶贫政策: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推行扶贫政策。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提供现金补贴、发展农业、改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此外,一些国家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扶贫项目。
3. 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国际上许多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社会扶贫。
它们通过提供援助、开展项目、推动政策变革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
一些非政府组织还与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扶贫事业的发展。
三、建议与展望1. 加强国内社会扶贫:在国内,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状发展中国家贫困现状: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
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
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
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
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
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
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中国的贫困现状:(1)农村贫困状况:以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为基础进行调整,1999年相当于635元。
按照这一标准计算,截至1999年底,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3400万。
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估计,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就远不止几千万,而是1.06亿。
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报告估计,如果把那些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极易返贫的人口算上,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
显然,我国农村的贫困标准是建立在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水平之上的。
除物质生活贫穷外,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差,生活质量差;贫困使一些儿童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许多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失学,文盲较多;信息闭塞,观念落后。
(2 )城市新增贫困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企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自发诱导的诸如失业、破产、收入差距悬殊等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迅速增加,大批下岗和长期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中的低收入者等,构成了城镇新的贫困人口。
1996年我国城镇贫困户数是306万户,贫困人口1176万人,户年人均生活费收入1321元,比当年划定的城市贫困线户人均生活费收入1671元还要低20%。
近几年,随着下岗、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城镇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水平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2020焦点简报2007年10月世界贫困的变化情况陈少华Martin Ravallion要了解世界的减贫成就就需要利用入户调查和价格数据经常进行认真的评估。
幸运的是,衡量贫困的任务越来越容易,而且结果也可能越来越准确。
可用于评估减贫成就的最好的数据来自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农户关于生活标准的调查。
过去的二十五年里,由于世界各国国家统计机构的努力,援助机构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设计、实施和处理这些调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些调查数据为评估全球和地区扶贫成就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此外,关于农村和城市贫困对比的新数据提供了实证来证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城市化是多么迅速(见专栏1)。
全球减贫成就的一些标志从绝对数量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不到一美元的人口从1981年的不足15亿下降到2004年的9.7亿,这是有史以来全球贫困人口第一次降到10亿以下(图1a)。
但是对贫困线的选择是很关键的。
事实上,每天生活费不到两美元的人口在这个时期却上升了一亿,2004年达到25亿。
从比例上来说,根据一天一美元的标准,全球贫困率从1981年的40%下降到2004年的18%,根据一天两美元的标准,那么贫困率从1981年的67% 下降到2004年的48%(图1b)。
无论是对于哪条贫困线来说,在1981年到2004年这一时期贫困的趋势每年平均下降了0.8个百分点。
千年发展目标的第一个目标要求,要在2015年之前把全球在1990年的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率降低一半,那么每年的贫困率下降程度都不应低于0.6个百分点。
目前的下降趋势是每年0.8个百分点,高于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世界正朝着实现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迈进。
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以上这些数据其实透露了三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即使实现了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世界上仍然会存在很多仍非常贫困的人口。
从1981年到2004年,生活费一天一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以每年大约1700万的速度减少。
以这样的速度到了2015年,即使1990年的贫困率将会下降一半,世界上还剩下八亿多人口每天依靠不足一美元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就算把那些发展得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就考虑在内,2015年生活费一天一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也有七亿多。
图1—1981–2004 期间的贫困衡量a. 贫困线以下的人口b. 贫困率来源:陈少华和Martin Ravallion,《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贫困衡量》,政策研究工作报告4211(华盛顿:世界银行,2007)备注:标注有“u+r”的曲线包含了城市-农村贫困线的差异第二,在减少一天两美元的贫困方面全球进展缓慢。
从1981年到2004年这期间大部分时间,生活费在一天两美元以下的人口是增加的,只在九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末开始有短暂的减少。
据此向前推算,到2015年将有280万人口生活费每天在两美元以下(有20亿人生活费在一天一美元和两美元之间)。
根据这个标准,到2015年的贫困率将在40%,大大高于要把1990年贫困率减半所需要的30%。
这样的推断是值得让人警醒的。
有迹象表明生活费一天两美元以下的人口数量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减少,但是现在确定这种趋势究竟能维持多久还为时太早。
但是很显然,将来是否能够实现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线是怎么制定的。
生活费低于一天两美元的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得相对缓慢,这自然说明生活在一天两美元和一天一美元的生活费之间的人口增加了。
这也毫不奇怪——那些刚脱离贫困的人们不可能那么迅速就加入世界的中产阶级。
不过生活费高于一天两美元的人口增加得更快。
这三类人群——一天一美元以下、一天一美元和一天两美元之间、一天两美元以上——的年增长率分别是-1.4%、1.9%以及3.5%.第三,毫无疑问中国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很大比例。
如果只看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那么贫困率下降的趋势大概放缓了一倍。
除开中国不算,如果1981年到2004年根据一天一美元标准计算的贫困率照这个速度下降,那么到2015年贫困率指数会降到16%——比1990年贫困率的一半要高。
同样,如果不把中国计算在内,生活费在一天一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的数量将基本保持不变。
而且在1981年到2004年期间,在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生活费在一天两美元以下的人口有增长的趋势,虽然他们的数量从1999年开始就比较稳定。
除了中国,三类人群——一天一美元以下、一天一美元和一天两美元之间、一天两美元以上——的总的人口增长率模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具体的说,这三类人的年均人口增长率分别是0.1%、2.4%和2.5%。
减贫的地区综合成果由于各个地区的贫困测量标准都在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所以各地区的贫困情况也在变化(图2)。
东亚的贫困人口数量锐减(根据以上提到的两条贫困线)。
东欧和中亚一直到2000年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都在增加,2000年以后有明显的减少。
拉丁美洲贫困人口数量除了2000年以后有一些减少以外总的来说是增加了,但是贫困比例是降低了。
如果以一天一美元的贫困线来计算,中东和北非的贫困人口数量呈减少的趋势。
南亚的贫困人口比例降低了,但是生活费在一天一美元以下的人口数量基本不变,而在一天两美元以下的人口增加了。
无论是用哪一条贫困线计算,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贫困人口都增加了,不过还算振奋人心的是2000年以后两条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比例都减少了,所以跟其他地区的差距还不是太大。
从1999年到2004年,这个地区一天一美元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下降速度是大约每年一个百分点。
如果照一天两美元的标准来看,本地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还是有进步的,虽然它的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还是落后于整个发展中世界。
所以地区贫困构成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从1981年到1984年,减贫的成效主要应归功于中国,所以本文将主要讨论1984年到2004年这个时间段。
在1984年,全球一天一美元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是东亚,大概占全球贫困人口总量的44%。
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分布在中国。
到2004年东亚占全球的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17%(中国下降到13%)。
这种比例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南亚地区占全球的贫困人口比例上升了(从1984年的35%升至2004年的46%),更重要的是,按照一天一美元的标准计算,撒哈拉以南非洲占全球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84年的16%上升到了二十年后的31%。
如果根据这些数字来推算2015年的情况,那么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天一美元标准以下的穷人数量将占全球贫困人口总量的45%,比其他任何地区都高。
图2—按地区划分的贫困衡量1981–2004a. 一天一美元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数量b. 人口比例来源:同图1备注:LAC指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ECA指的是东欧和中亚;SSA指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SAS是南亚;MNA是中东和北非;EAP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的新焦点城市和农村的贫困形势也在发生变化。
现在普遍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贫困正迅速地城市化;其实一些观察家认为现在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城市问题,不过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点夸大其辞。
关于贫困城市化的新数据可以用于检测以下三种流传广泛的观点:(1)城市地区的绝对贫困发生率比较农村低,(2)城市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量的比例随时间在增加,和(3)贫困人口的城市化速度比总人口快。
观点1:城市贫困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中大约四分之三仍生活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因为在城市地区穷人的生活成本比在农村高。
一天一美元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在农村的贫困率在2002年是30%,这是城市贫困率的两倍还多(表1)。
同样,在农村有70%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两美元,在城市地区按相同的标准其比例不到农村的一半。
城市和农村的贫困变化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农村贫困率比城市下降的幅度大很多。
从1993年到2002年,一天一美元标准以下的贫困人口数量下降了1.06亿——这是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1.53亿扣除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4700万以后得到的净值。
城市贫困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总体贫困率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
从1993年到2002年,一天一美元标准以下的贫困率下降的速度是5.5个百分点,其中4.2个百分点要归功于农村贫困率的下降,而1.0个百分点则是城市的贡献。
换句话说,减贫成就当中的四分之三是属于农村的,而只有五分之一是属于城市的。
观点2:贫困越来越城市化一天一美元以下贫困人口生活在城市的比例从1993年的19%增加到2002年的24%(不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同期也从38%增加到了42%)。
即使这样,要实现发展中国家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还需要等上几十年。
如果将来贫困城市化的速度一如以往,那么到2030年也仅有不到41%的穷人会生活在城市(虽然联合国预测到那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例将会达到60%)。
如果按照一天两美元的标准,那么贫困城市化速度可能要比按照一天一美元的标准来得慢。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贫困的城市化速度就开始放缓。
观点二如果用一天两美元的标准衡量的话是站不住脚的。
观点3:贫困城市化的速度比总人口的速度快城市贫困发生率占总贫困发生率的比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也增加了,说明贫困人口城市化的速度比总人口城市化的速度稍快一点(从比例上来说)。
在1993年到2002年期间,城市一天一美元以下贫困人口的比例每年增加0.6个百分点。
相反,同期总人口的城市化速度是每年0.5个百分点。
城市一天两美元标准以下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一天一美元标准以下的增加得慢。
按照一天两美元的标准,城市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每年增加大约0.3个百分点,说明一天两美元的标准的数据不支持观点3。
表1—城市和农村的贫困衡量, 1993 和2002贫困线年份贫困人口数量(百万)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 城市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城市农村总数城市农村总数一天一美元1993 235.5 1,036.4 1,272.0 13.5 36.6 27.8 18.5 2002 282.5 882.8 1,165.3 12.8 29.3 22.3 24.2 一天两美元1993 683.2 2,214.7 2,897.8 39.1 78.2 63.3 23.6 2002 745.9 2,097.3 2,843.2 33.7 69.7 54.4 26.2 来源:Martin Ravallion、陈少华和P. Sangraula,《全球贫困城市化的新证据》,政策研究工作报告4199(华盛顿:世界银行,2007)总结本文列举的数据都表明世界正在朝着实现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迈进。
即使这样,如果照目前的趋势继续的话,那么到2015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将在大约七亿到八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