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镇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的研究进展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的研究进展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的研究进展洛四联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表现为四个心脏缺陷的组合:室间隔缺损(VSD)、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和室间隔缺损。

这种心脏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往往存在较高的手术风险和复发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内外科镶嵌治疗法逐渐成为了治疗洛四联症的一种新方法。

本文将从内外科镶嵌治疗法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以及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内外科镶嵌治疗法的基本原理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是一种将内科和外科手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该方法首先由内科医生进行心脏导管检查,确定心脏病的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随后由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修复心脏缺陷。

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内外科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方案,以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内科和外科手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风险的提高手术成功率。

内科医生通过心脏导管检查可以直观地了解心脏病的情况,为外科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外科医生则可以借助内科医生的检查结果进行精细化手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风险。

二、内外科镶嵌治疗法在洛四联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内外科镶嵌治疗法在治疗洛四联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存在较高的手术风险和复发率,而内外科镶嵌治疗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还可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在洛四联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内外科镶嵌治疗法在洛四联症治疗中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心脏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科医生可以对心脏进行更加精细的检查和评估,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外科手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术中操作更加精细化,使得手术风险大大降低。

手术治疗婴幼儿法洛四联症83例

手术治疗婴幼儿法洛四联症83例

手术治疗婴幼儿法洛四联症83例杜朝峻;丁力;胡英超;张峰;胡根源;朱文庆【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0(9)6【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的外科手术情况,初步探讨手术时机、术式及与近期疗效的关系,以提高手术矫治效果.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本院共手术矫治年龄≤3岁的TOF患儿83例(86次).年龄2~36个月,体重3.5~13 kg.17例有反复缺氧发作,1例术前需呼吸机支持.患儿术前均行心脏彩超检查,1例行心血管造影.75例采取一期根治手术,68例经右房修补室间隔缺损,62例跨肺动脉瓣扩大右室流出道.根据Mcgoon指数以及左心室发育情况,8例采取姑息治疗(中央性体肺分流),其中3例于11~15个月后行二期根治手术.结果患儿McGoon 指数≥1.28时预后良好.全组存活79例,根治、姑息治疗后各死亡2例,病死率4.7%(4/86);二期根治患儿中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3~62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TOF患儿婴幼儿期采取一期根治可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少数重症患儿仍需分期矫治.【总页数】4页(P413-416)【作者】杜朝峻;丁力;胡英超;张峰;胡根源;朱文庆【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儿科临床学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合肥市,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儿科临床学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合肥市,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儿科临床学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合肥市,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儿科临床学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合肥市,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儿科临床学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合肥市,230032;安徽医科大学儿科临床学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合肥市,23003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介入栓塞后即手术治疗10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支 [J], 谢琦;翁国星;韩涛;陈智群;丁杭;鲍家银2.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手术治疗 [J], 李振中;张学俊;薛恩达;马胜军3.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探讨 [J], 孙金辉;孙强;张永善4.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肾氧饱和度变化规律研究 [J], 张冬妮;欧阳川;谢思远;马骏5.婴幼儿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术后重症监护室滞留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饶洋洋;周红梅;李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附45例报告)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附45例报告)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附45例报告)【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方法:对45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术围术期护理进行分析,包括手术并发症、死亡率及监护室置留时间。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早期无死亡,1例术后死于感染;3例腹膜透析;8例出现胸腔积液;12例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症;3例心律失常;2例行再次开胸探查止血术。

术后复查超声,心功能ⅰ~ⅱ级,无室间隔残余分流,右室肺动脉压差均小于40mmhg,随访时间4~24个月均恢复良好。

结论: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围手术期精心细致的护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关键词】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2-01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近年来随着麻醉体外循环的改进,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婴幼儿时期得到有效治疗,患儿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逐步下降[1],我院自2009年11月~2011年11月共收治婴幼儿法洛氏四联症4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全组共45例,男21例,女24例;体重3.2~12.5kg,平均体重7.6kg;年龄2~36个月,平均年龄13个月。

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紫绀或哭闹后口唇青紫,杵状指(趾)30例,血氧饱和度67~95%,13例有缺氧发作史,hb 9.2~21.5g/l。

患者经心脏超声明确诊断,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cavc)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房间隔缺损(asd)12例。

右室双出口(dorv)3例,三尖瓣反流(ti)9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术中温度24~32℃,合并畸形同期矫正,右室流出道横切口单纯流通18例,肺动脉补片27例(其中12例经肺动脉瓣跨环补片),术后转icu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8-49小时,监护室置隔时间29-192小时,住院时间10-19天。

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的进展

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的进展
1 4 8
心肺 血管 病 杂志 2 0 1 4年 3月 第 3 3卷 第 2期
J o u na r l o f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P u l mo n a r y Di s e a s e s , Ma rc h 2 0 1 4, V o 1 . 3 3 , N o . 2
要 急诊 手术 , 植入 带瓣 管道 重建 肺动 脉瓣 功能 , 同时 折叠 瘤样 扩 张 的肺 动脉 。3 %~ 5 % 的病例 存在 冠状
3 .手 术趋 向低 龄 化 随 着 经 济 水 平 的 发 展 ,
自体 心包 现场缝 制 带 瓣 补 片 , 其 中 应 用较 多 的是 带 瓣 牛颈静 脉 , 但 效 果 均 不 及 同种 瓣 。 带瓣 补 片 可 减 轻术 后肺 动脉 瓣反 流 , 但 无法 解决 远期 衰败 的 问题 。 除 了减轻 肺 动脉瓣 反流 , 三尖 瓣 的关 闭也非 常重 要 , 右 心室 的两个 瓣膜 , 至 少要有 一个 关 闭 良好 , 才 可 能 取 得更好 的远 期效 果 。 2 .室 间隔缺 损 修 补 V S D修 补 的关 键 是 保 持 两 个心 室流 出道通 畅 , 避免 残余 分流 和损 伤传 导束 。 修 补方 法 已 由问断缝 合 改 为 连 续缝 合 , 操 作 时 要 避
液动力学异常引起 的。随着镶嵌技术 的发展 , 对体
肺 侧 支 的处 理 积 累 了丰 富 的 经验 , 估计 影 响手 术 效 果 的体肺侧 支 均要 予 以处理 。
2 .姑息 手术 再次 得 到 重视 肺动脉在 T O F治
脉 瓣 的加宽 , 取得 了 良好 的效果 。此 后 , 该技术 得 到 推广 , 尤其 是低 温保 存 技 术 降低 同种 瓣 表 面 抗 原 的 表达 , 进一 步改 善 了同种瓣 的效果 。 目前 , 同种瓣 来 源 紧张 , 来 源 于动物 的带瓣 补 片是 临床 常用 的材 料 ,

《一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护理的个案研究》

《一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护理的个案研究》

《一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护理的个案研究》一、疾病概述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具有多种心脏畸形、病情严重、手术难度大、预后相对较差的一类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 遗传因素: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遗传倾向,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2. 环境因素:孕妇在孕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病毒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癫痫药物等)、放射线等,可能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3. 其他因素:孕妇患有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疾病,孕期营养不良、高龄孕妇等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

(二)发病机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在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心脏及大血管的发育异常。

具体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育。

2. 孕妇在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干扰了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过程,导致心脏畸形的发生。

3. 胎儿心脏发育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导致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一)紫绀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口唇、指甲床等部位呈现青紫色。

紫绀的程度与心脏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

(二)呼吸困难患儿在活动后或哭闹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严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等症状。

(三)生长发育迟缓由于心脏功能不全,影响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患儿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

法洛四联症患儿的临床护理论文

法洛四联症患儿的临床护理论文

法洛四联症患儿的临床护理【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到患儿生命质量的提高,其中法洛四联症是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如何让对法洛四联症患儿进行正确而全面的护理,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67-02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是存活婴儿中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占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

由以下四种畸形组成:①肺动脉狭窄:以漏斗部狭窄多见;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主动脉骑跨于室间隔上;④右心室肥厚:为肺动脉狭窄后右心室负荷增加的结果。

其病理生理为由于肺动脉狭窄,血液进入肺循环受阻,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右心室压力增高,出现右向左分流,血液大部分进入骑跨的主动脉。

主动脉接受来自左右心室的血液,特别是右心室的静脉血而出现发绀。

另外,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减少,也加重了青紫的程度。

在动脉导管关闭后,青紫会日益明显[1]。

因逐渐加重的青紫和发绀,会随时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及影响患儿生命质量的提高,所以,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掌握正确而良好的护理措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医院护理1.1体位当患儿疾病发作时,年长儿会主动蹲下片刻,恢复后再走。

因蹲踞可使下肢受压,回心血量减少,缺氧症状会暂时得到缓解。

如在院内我们可以协助患儿采取胸膝卧位,这样也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呼吸困难。

同时,充分利用医院资源,立刻给予吸氧。

在新生儿发病时,患儿一般烦躁,喘憋,发绀,哭闹不止,经给予立体位可予以缓解,立体位时,患儿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少心脏负担,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1.2 补液法洛四联症的患儿由于长期缺氧,红细胞数量增加,加上静脉血中脱氧血红蛋白的进入,发热,出汗,呕吐时,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减慢会发生栓塞,如脑栓塞,若为细菌性血栓,则易形成脑脓肿。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的研究进展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的研究进展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的研究进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存在四个主要缺陷,包括肺动脉狭窄、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室肥大。

该病发病率较高且病情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

治疗洛四联症的方法和进展备受关注。

目前,内外科镶嵌治疗法是治疗洛四联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手术修复主要缺陷,恢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寿命。

内外科镶嵌治疗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外科手术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手术过程。

需要修复心室间隔缺损,通常采用开心脏手术的方式。

手术中,医生会通过开胸进行手术,修补心脏的缺损部位。

需要修复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骑跨,通常也是通过开心脏手术来完成。

这些手术都需要精确的操作和修复,以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第二个阶段是内镶嵌阶段,主要是针对手术后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残余缺陷进行治疗。

内镶嵌治疗法主要通过介入手术来实施,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和球囊扩张术等。

通过这些内镶嵌手术,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内外科镶嵌治疗法在洛四联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大幅提高,手术风险也明显降低,使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内镶嵌技术的应用使得术后的康复更加顺利,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些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开始应用在洛四联症的内外科镶嵌治疗中。

心导管术和三维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医生对患者的心脏结构和缺陷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

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的发展也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术后恢复和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手术治疗

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手术治疗

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手术治疗
董书强;董逸飞;孟毅;李庆新;曹文峰;宿华伟;尹清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08(22)12
【摘要】目的:总结法洛四联症的诊断、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方法:142例法洛四联症患者,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手术。

结果:早期死亡6例。

术后主要并发症有:低心排血量16例(其中4例死亡),呼吸功能不全5例(死亡1例),心、肺和肾功能不全1例(死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室缺残余漏3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

结论:完善室缺修补和右室流出道重建是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成功的关键,维持循环稳定和保护肺功能是围术期处理的重点。

【总页数】2页(P953-954)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
【作者】董书强;董逸飞;孟毅;李庆新;曹文峰;宿华伟;尹清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心血管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2
【相关文献】
1.合并右肺动脉狭窄的法洛四联症根治性手术治疗 [J], 刘淼;徐宏耀;高廷朝;王平凡;何发明;李友金;高飞
2.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J], 童佩琪;康凯;孟维鑫;谢宝栋
3.法洛四联症外科根治手术治疗6个月以内患儿54例经验总结 [J], 温树生;庄建;陈寄梅;岑坚正;丁以群;许刚;刘晓冰
4.婴儿期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手术治疗 [J], 曹勇;刘超;胡楝;陈凯明
5.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及其微创化手术治疗 [J], 季巍;莫莹;罗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术前镇静一直以来是儿科麻醉医师关注的焦点,近几年随着国内外术前镇静研究的增多,咪达唑仑、氯胺酮、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等以不同剂量、不同途径相继被应用于儿科术前镇静,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依据手术种类、患儿病情针对性地应用麻醉性药物进行术前镇静,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

本文就近年术前用药的发展、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特殊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针对TOF的术前评估以及术前镇静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究影响镇静效果的可能机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TOF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1.1 TOF的解剖学特征TOF是具有一组心脏畸形的疾病,即大的圆锥.心室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主动脉骑跨、右室流出道梗阻(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包括漏斗肌肥厚、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肺动脉主干狭窄及左右肺动脉狭窄或梗阻和右心室肥厚。

TOF的VSD来自于胚胎期的神经管脊,是因22q11缺失、发育异常所致。

缺损位于膜部并向前延伸至主动脉下区域,形成程度不等的主动脉骑跨。

几乎所有的TOF患者均有漏斗部狭窄,程度不等,如圆锥间隔发育良好,在右心室心腔和肺动脉瓣环之间形成明确的漏斗腔;如发育不良则可导致严重的RVOT。

RVOT及所合并缺损的严重程度影响肺血流,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病程。

梗阻程度可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后天性的漏斗部闭锁。

部分TOF患儿还合并有其他心脏畸形。

1.2 TOF的病理生理学TOF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决定于RVOT的程度和VSD的大小,二者并存导致了心内右向左的分流,VSD往往是非限制性的,因此随着肺动脉瓣狭窄和发育不良程度的加重,右心室血经VSD进入主动脉的右向左分流百分比增加,主动脉内静脉血比例升高,加上肺血流量明显减少,血氧交换不足,发绀加重。

由于肺动脉漏斗部梗阻及主动脉骑跨,右心室排血阻力增加,右心室不能将腔静脉回流的血液全部射人肺动脉,右心室收缩期后负荷增大,做功增加,导致右心室的代偿性肥厚,右室肥厚在婴儿期之后尤甚,造成RVOT的动力性梗阻程度加重,发绀加重。

RVOT、体循环阻力和肺循环阻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决定了心内分流量。

还有部分肺血流来自未闭的动脉导管、体肺循环侧支和手术建立的体肺分流,主肺动脉发育良好的大的体肺循环侧支少见。

2. TOF患儿的术前评估术前对TOF患儿进行综合、细致的评估对保证术前用药、诱导前期及诱导期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此类患儿的病情比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复杂,除了与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一样的术前评估以外,还有其特殊之处。

首先,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因肺血增加,肺部感染较为多见。

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周内发生实质性的上呼吸道感染,需延迟或停止手术至患儿呼吸道感染有所控制。

但TOF发生肺炎的不在少数,尤其是1岁以内患儿;TOF患儿的肺炎多是由于心脏解剖及功能异常所引起,需要手术打破恶性循环,肺炎才会好转。

术前给药需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其次,少数TOF患儿由于发育不良或扩张的主动脉、肺动脉压迫伴有气道狭窄,包括气管、气管隆突上、主支气管、支气管狭窄,前两者可能引起面罩通气与插管困难,术前给药应当慎重,以免引起呼吸抑制,造成急症困难气道。

再者,在心血管方面,检查患儿氧饱和水平、运动耐量、生长发育、饮食与大小便情况,有助于评估当前的心功能状态。

对于右向左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理想的术前用药应符合下述几个特点:①无交感神经兴奋作用;②维持体循环阻力;③不增加肺血管阻力;④无呼吸、循环的抑制;⑤起效快、副作用小。

另外,作为TOF的经典特征——缺氧发作,术前应当掌握患儿有无缺氧发作;若有缺氧,发作的频数和程度,有无诱因,是否需要氧疗甚至药物干预,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缺氧发作高危患者,术前给药后更需严密监测。

某些TOF患儿因肺血管或左心室发育不良,需要做一期姑息手术,所以术前访视需了解患儿是行一期姑息还是根治术,对于二期根治术需了解上一次手术史、麻醉史,有无麻醉的副作用或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常合并贫血与凝血异常,术前也需加以考虑。

实验室检查(如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报告)也有助于评估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状况。

3.患儿的术前镇静目前的术前镇静包括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方法,后者包括小丑医师、卡通游戏录像、特殊分离技术、音乐、父母陪伴、医务人员情绪干预等睇。

,相比而言,药物的抗焦虑及镇静作用更加确切。

近几年关于咪达唑仑口服或滴鼻、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滴鼻或口服、Dex复合氯胺酮滴鼻或口服应用于不同种类手术术前镇静的研究较多,但临床上没有一项标准的术前用药方案适用于TOF患儿,主要依据还是患儿病情及麻醉工作者的经验与用药习惯。

4. TOF术前镇静的必要性发绀和缺氧发作是TOF的典型表现。

发绀是由肺动脉狭窄介导,支配心肌收缩性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变、心脏前负荷和体循环后负荷降低会加重发绀;术前焦虑、咳嗽、哭闹均会增加右心室漏斗肌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可产生肌肉痉挛,导致RVOT加重,诱发缺氧发作,加重病情。

术前给药的目的是减少焦虑,保证足够的镇静和,或镇痛以避免应激诱发低氧发作,降低全身耗氧,避免高血流动力学状态。

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时,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产生痉挛和全身缺氧。

另外TOF患儿多有假性肥胖,加上术前禁食、患儿哭吵和挣扎,静脉开放难度极大,术前适当给予镇静药可提高静脉置管成功率。

5.术前镇静的给药途径和药物选择先口服或直肠给予苯巴比妥2 mg/kg,随后肌内注射吗啡0.2 mg/kg与阿托品0.02 mg/kg的两步用药法曾被应用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患儿的术前镇静,但吗啡会引起动脉和静脉血管床的明显扩张,造成心脏前负荷的降低和体循环阻力下降,增加右向左分流,导致发绀加重,吗啡也可引起呼吸抑制加重而发绀,且肌内注射的疼痛引起患儿哭闹也会引起SpO2的下降。

1993年,Levine等用0.75 mg/kg咪达唑仑口服作为CCHD患儿的术前用药,以替换之前的两步用药法。

研究发现咪达唑仑可以安全、有效地作为CCHD的术前用药,且不会引起SpO2的下降,不会抑制呼吸系统,不抑制循环系统,除外对咪达唑仑过敏以及术前口服红霉素的患者,口服咪达唑仑可以安全用于CCHD患儿。

随着对术前用药的研究增多,发现口服咪达唑仑味苦且给药后部分患儿会有欣快反应,少数患儿有躁动、惊恐甚至暴力自伤行为等矛盾反应,且咪达唑仑无镇痛作用,医护人员进行静脉置管时,患儿因疼痛会发生睛绪的激惹。

2006年,Gharde等对3组TOF患儿分别给予氯胺酮10 mg/kg滴鼻、咪达唑仑0.2 mg/kg滴鼻、氯胺酮7.5 mg/kg复合咪达唑仑0.1 mg/kg滴鼻进行术前镇静,评估患儿用药后镇静、分离及置管评分,研究发现3组均能提供很好的镇静效果,但单纯经鼻应用咪达唑仑分离和置管评分不如其他两组,3组均不抑制呼吸、循环系统,得出单纯应用氯胺酮10 mg/kg滴鼻更加适用于TOF患儿的术前镇静。

氯胺酮虽起效快,镇痛作用强大,但氯胺酮的副作用也多,包括眼球震颤、分泌物增多、幻觉、心动过速等。

2014年,Singh等比较了4组接受拔牙手术的患儿分别口服8 ms/ks氯胺酮,3、4、5 ug/kg Dex的镇静效果,结果显示5 ug/kg Dex起效时间、镇静作用与8 ms/ks氯胺酮相当,但副作用明显低于氯胺酮组;但针对TOF患儿此类用药方案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2008年,Senzaki等报道了一个出生8 d患有高度发绀的TOF新生儿在未用镇静药、焦虑和激惹状态时,SpO2由80%下降到了50%,使用Dex以0.2 ug·kg-1·min-1的速度输注,30 min后患儿的HR降低了20次/min,BP平稳,SpO2也升高且稳定。

Dex是高度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α2肾上腺素受体的激活一方面使外周血管收缩,提高体循环阻力,另一方面在自主神经节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减轻RVOT,这些特点使Dex成为TOF患儿镇静药的优选。

然而Dex的两大副作用——低血压与心动过缓成为麻醉师应用其作为术前用药的主要顾虑,心动过缓对儿童的影响比成年人要大,故结合氯胺酮与Dex对循环的双相影响以及各自侧重的麻醉特性,2014年,Hasan和Chan报道了3例CCHD患者静脉应用Dex复合氯胺酮进行拔牙手术,手术顺利,术中呼吸、BP平稳,SpO2较术前有所升高;2015,年Goyal等报道了5例CCHD患者应用Dex复合氯胺酮诱导以及术中维持完成相应手术,其中1例为2岁的TOF患儿,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完成了脑脊液引流术,术后未见并发症,恢复良好。

已有研究将两者复合应用于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前镇静,但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尤其是CCHD患儿的术前应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或许是未来术前镇静方案发展的方向之一。

6.总结综上所述,术前须重点评估TOF患儿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注意并存的其他系统畸形,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是胸片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参数。

咪达唑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术前用药以减少患儿的分离焦虑,但因其能引起矛盾反应,术后行为改变且无镇痛作用,限制了其作为术前最优药物。

氯胺酮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且能维持血管紧张性,不增加右向左分流,研究发现其更适用于TOF的术前镇静,心血管的兴奋性、精神异常和术后的精神神经反应是其临床上使用受到限制的原因。

Dex作为术前镇静的新兴药物,镇静效果良好,它的抗交感特性会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剂量过大或者输注过快可能引起一过性的BP升高,这种情况在体循环明显,在肺循环不明显,故其单独用于TOF术前镇静的安全性有待评估,而最近的研究显示,Dex可以减轻氯胺酮所致的血管反应和精神神经症状,而且Dex可以减轻氯胺酮的分泌物增多和谵妄,这两种药物联合已经应用于小儿的心导管手术、拔牙和一些CCHD的短小手术,在OSAS患儿应用也并没发生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并发症,二者联合是否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TOF患儿尚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来源: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6年11月第37卷第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